方志编修   《兴安府志·艺文志》简论(一)     

《兴安府志·艺文志》简论(一)

  一、《兴安府志·艺文志》简介

  (一)兴安府

  兴安府,今陕西安康。清朝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正月,陕西巡抚毕沅上书《兴安升府奏疏》。同年九月,乾隆钦准。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改兴安州为兴安府,新设安康县为附府首县,兴安府管辖砖坪地区,将州辖地区与汉阴县归并管理置安康县,即兴安府领安康县(汉阴并入)、紫阳县、平利县、旬阳县、白河县、石泉县。

  (二)《兴安府志·艺文志》

  《兴安府志》最早由陕西兴安府知府李国麒编撰于清朝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共三十卷。清咸丰3年(公元1853年)由李国麒进行了修撰,同年,兴安知府叶世倬编撰了《续兴安府志》,共八卷。《兴安府志·艺文志》是李国麒编写的《兴安府志》的第七、八册,第二十五卷到二十八卷。《兴安府志·艺文志》搜集了兴安府唐宋至清朝乾隆时期的各种文体的艺文作品。

  《兴安府志·艺文志》作为官府主持修撰的地方志,是与政治有密切关系的。清朝统一全国后,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清朝统治者毕竟是满族人,他们的文化与汉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加强国家的政权统治,维护国家的政局稳定,清朝统治者就极力重视与提倡方志的修撰。所以,全国众多著名学者都积极参与地方志的撰写。因而,古方志辑佚和方志理论研究在清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二、体例简介

  《兴安府志·艺文志》是按照清朝编撰的地方志凡例来编订的,它严格遵守清朝方志编写的体例以及文章录入规则。

  (一)凡例简介

  《兴安府志·凡例》记载:“先地理后建邦设都,封山浚川,有土斯有财,次以食货。立官以治民,次以职官名宦。有官,师而教化行,典礼举,故学校祠祀次之。选举,由于学校人物出于选举,故又次之。一郡之大事载于史传,一郡之典故纪于文艺。至古人虽往,遗迹犹存不得以绪余目之也,共离为十有三门,其附见各门者亦取事类相近者云”①。根据《凡例》,方志是把地理放在第一位的。国家领土疆域记载的详实,对于国家的管理、政策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第二位是食货,农业在封建时代是国家的立国根本。首先,国家的统治需要农民的支持,农民支持统治者的条件就是要满足物质需求。次之,国家繁荣富强主要依靠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繁荣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保障力。最后,农业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统一的因素,国家各类发展都要以农业为后盾。第三位是官宦,官员的职务不仅仅是处理政务,还起着民间教化的作用。第四位是学校祠堂,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祠堂是祭祀地点,关乎农业收成与国家社稷,所以这都是很重要的。第五位是科举选拨,最后就是记载大事件的史传和记载当地文化集萃的艺文。

  《兴安府志·艺文志·序》:“诚以政治、风俗、民生、利病、胥艺文载之”②。《兴安府志·艺文志》主要记载内容是政治、民风、民生、社会利弊、官职胥吏等。政治主要记载重修寺庙、学校、官署等;民生民风主要是记述人民生活状况,风俗的改变;利病主要是对民间社会的昌盛及矛盾现状的记载;胥吏主要载入当地官吏治理地方事宜及名宦事迹。

  (二)记述规则

  早在《大清一统志》撰修时,徐乾学就编订了《大清一统志凡例》二十一条,他指出修志在于“益灼知天下厄塞形势,封域户口,兵民财赋之要,以张明纲纪,损益利病,奠茲疆宇,亿万斯年;非徒景式廓之图,资考稽之益也”③。《大清一统志凡例》指出修志并非简单的图景式记载,而是重在反映政治与民生,考察政治得失利病,保证政治统治的长期稳定。

  1、详独略同

  撰志内容的详实并不是强调数量的多寡,而是载入方志中的内容必须要有重大意义,即它是有较高的价值的。“详独略同”,“详独”就是要记载当地独特的事物,也可以说是当地特产,这些内容是要详细记载的。“略同”就是简要记载同类事物,或者说常见事物。

  2、以时代为次

  “其记序各体篇章吟咏自唐宋迄今并以时代相次云”④。方志的录入是按照事物出现的朝代及作者创作的年代为顺序记载的。《兴安府志·艺文志》的文章均依照时代为序,记载了兴安府自唐至修志时的艺文。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各朝代文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各时期的文学思潮。

  3、简、雅、核、严

  清代方志学大师章学诚提出了方志写作技巧四要:简、雅、核、严(《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简”就是要言简明晰,删去繁杂冗沉的部分,以便于人们清楚地了解人文地理。“雅”是要求文章的文辞典雅规范,符合时代文化特点。“核”就是要求修志时实事求是地载入。录入的人、物、时、事必须是详实的,引用的书必须将书名标出。内容的真实是保证方志质量的关键,对于朝廷考察政策得失、体察民情、制定政策都有重要意义。内容的详实,保证了文史资料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我们依然可以详细地去考察它,例如一些地名,珍贵的作品。“严”是要求在选材与文章体例上的严格规范。“严”确保了文章的质量,方便了人们查阅。

  (三)书目介绍

  《兴安府志·艺文志》共有两册四卷,第七册(卷二十五、二十六)主要是杂记类文章,第八册(卷二十七、二十八)主要是诗歌。

  1、杂记类

  ①重修碑庙记

  续觱(宋·金均房镇抚使)《重修东岳庙记》、黄理仙(元·学正)《重修忠惠王庙记》、康浩(户部郎)《重修文庙记》、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刘文瀚《整修旬阳城碑记》、阎博(明邑令)《重修城垣碑记》、《重修文庙儒学记》、成惠吉《重修文庙碑记》、刘而济《重修黉宫碑记》、许又卫《重修城隍庙记》

  ②学田记

  刘卿(明·山东布政,本郡人)《郭公学田记》、余寅(明·陕西提学副使)《立义学田记》、许又将《修黉宫记》

  ③祠堂记

  孙奕世(明·本州守)《刘公祠记》、普晖(明·白河令)《郑公祠记》、刘卿《李公祠记》

  ④金石碑文记

  洪如钟(明·湖广巡抚,汉中人,作于崇政元年)《越岭关碑记》、柴儒(明·湖广布政司,白河人)《尊经阁碑记》、仁惠(明朝)《李公去思碑记》、刘卿(明朝)《数修尊经阁一亭碑记》、《紫阳元帝庙碑记》、王章(清·兴安知府)《建考馆碑记》、王希舜(清·兴安府知府)《修惠壑堤碑记》、王希舜《回龙观碑记》、刘应秋《修任寿桥碑记》、古澧《中皇山女娲氏庙碑》、钟仪杰《建设七里关路碑记》、《改建文昌阁碑记》、莊成鼎(石泉知县)《石泉永安桥碑文》、贺龙(邑人)《池河义渡碑记》

  ⑤重修县志记

  王应泰(明朝)《新复县志记》、张大伦(明朝)《重修县志记》、刘博(明·教谕)《重修平利县志记》

  ⑥平贼记

  刘四科(邑人)《乾沟平贼记》、魏学曾(邑人)《三河川平贼记》

  ⑦游记

  徐云达(明·分守道,作于崇政元年)《神滩庙记》、张尔忠(明·兴安州守)《虞帝庙记》、鲁得之(明·进士,本郡人)《长春堤记》、刘卿《柴扉道院记》、鲁得之《安康桥记》、项思教(汉中太守)《善人桥记》、王养民(邑人)《创修八腊庙并堤记》、李翔凤(兴安知州)《万柳堤记》、陈典《凤凰山记》、陈典《丹崖洞记》、《佛殿山记》

  ⑧名宦记

  刘应秋《明郡守金公祠名宦记》

  ⑨民间教化记

  徐又将《汉阴地土办》、《教养山蚕说叙》

  2、诗歌类

  ①赠友诗

  姚合(金州守)《金州送僧皎然》、无可《金州别姚合》、白居易《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项斯《赠金州姚合使君》、皇甫曾《送商州杜中丞赴安康》、金德嘉(清·编修)《寄舒康伯》

  ②郊游抒怀诗

  孟浩然《登安阳城楼》、方干《安阳城》、吕仙《登擂鼓台》、《渡汉江》、李宗道《万春涧》、杨奂(元朝)《紫阳阁》、胡濙(明·尚书,武进人)《奉命访张三丰到香溪洞》、普晖(白河令)《咏八景》、杨一清《由金州舟泊旬阳》、临渊《发金州》、温仁和《春游天圣寺》、刘绍基《香溪道中》、《露中望凤凰山》、张光宇(都司)《宿双乳》、张大纶《游三清观》、郭日珍《过红崖古道》、魏知微《望夫山》、《观音碥》、由礼门(汉中郡守)《石泉南城楼讌集》、高寄(贡士,字众偕,武进人)《汉江舟行》、王希舜(兴安守,三韩人)《八景诗》、白尔珍《凤山叠翠》、《乳峰双峙》、《卧龙盘护》、《鼓台仙迹》、王廷绡《朝阳古洞》、王希舜《登兴安楼有感》、刘应秋《赤崩湾》、刘应秋《万春寺》、刘德新《过白河县》、刘德新《过旬阳县》、刘德新《过石泉县》、刘德新《过汉阴县》、刘德新《至平利县》、刘德新《过紫阳县》、古澧《游香溪》、史传远(州牧)《岚河乘舟夜归》、田华填(邑令)《游平鹿台》、狄豸祥(邑令,江南溧阳)《过秦岭》、董诏《文昌阁诗》

  ③咏史怀古诗

  刘捷(本郡守,嘉靖年)《前题步韵》、刘应秋《侥风怀古》、刘德新《兴安州怀古》、《读云将军海传》、李世垣(知州)《过吉公故城怀古》、邓梦琴《鹘岭关怀古》

  ④感怀诗

  吴维来《悯山农》、李昆《巡行有感》

  ⑤大事记

  杨仑《甲戍春季太守公新筑堤成雨后陪同泛舟江上》、李因笃《昆陵高仲偕重辑兴安州志赋赠》

  ⑥祭祀庙歌

  李世垣(知州)《奉祀虞帝庙歌》

  ⑦烈女诗传

  邱侨恭《郑烈女》、《夏孀妇》、《温孺人水蘖颂》、尹伸《书节妇尹氏》

  ⑧悯农诗

  《养蚕说》、邓林《苞谷谣》

  ⑨退隐诗

  刘崇(泰和令,邑人)《归田作》

  ⑩劝农诗

  《邑候郝公劝养山蚕既有成效作歌纪之》

  ⑪颂扬诗

  黄宽《殉贼难纪诗一律用誌景仰》

  从以上《兴安府志·艺文志》所收录的部分书目来看:第一,杂记类文体主要是郊庙、学宫、金石碑文、游记、县志修订,其中除了游记之外,多与政治相联系,这说明方志的主要目的是为政治服务的。但是,游记还是占有相当大比例,这表明清朝文人以游山玩水为休闲娱乐方式的风气较浓。诗歌类主要是郊游、赠友诗,这一方面还是说明清人爱好郊游,另一方面表明清时期兴安府的郊游景点多,兴安多名胜古迹,在文人群中,兴安颇负盛名。第二,多郊游杂记、郊游诗,形成了当时士人游乐风气,多以此为雅兴。并逐渐形成了自满、狂傲的社会风气。而关注国家前途与民族危机的意识逐渐淡化,为清朝政治危机埋下了伏笔,也预示着民族危机的到来。第三,艺文篇章多为官宦创作,只有少数几篇为当地邑人创作,但他们仍是有才识、有名望的乡绅。《兴安府志·艺文志》由历任知府主持修订,官府当然就有权利选择录入艺文的篇目。遍观《兴安府志·艺文志》书目,文章的创作作者上至尚书、一省督抚,下至本地进士,都是有名声与威望的人。而民间存在的大量有有价值的文章,因为作者身份低下,没有与官宦沟通的桥梁而失传,这是中华传统民间文化的一大缺憾。

  三、编撰目的

  《兴安府志序》:“志者何,所以载事以稽其实也。故国有史而方有志,而志又以补史所不及,则志要己况志足资政”⑤。方志编撰的目的在于记载一方之实,考察事实,作为资政、辅政之用。但是史、志还是有区别的。从记录范围的上来说,史是记录天下大事,志则记录县邑小事。从内容上讲,史重客观现实,框架庞大,言语精简。而方志中的艺文重主观感情,记述内容较杂,但要详实。总之,史与志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共同功效就是服务于政治。地方志是用来记载地方事实的,它是在史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地方志又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并且还可以作为制定政治方针政策的参考资料。

  (一)保存史料

  方志可以补史之不足,考订正史的错误。史传都是以宏大构架记载重要事件,因为它记载的范围特别广,所以对于一些地方的事件,尤其是对远离国都的地区的记载尤为不足。通讯不发达的时代,这样的历史记载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的。而方志是详细记述本地实情,恰好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地方志可以详细地记载事件的详实原委,对于我们考察历史是有重要帮助的。方志是当地人采编的,是地情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相应地比其他资料更可靠,因而地方志对于历史事件的的勘误有重要作用。如金德嘉(字会公,清翰林院编修)的《乱后寄舒康伯》(《兴安府志·艺文志》),其中记载了“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之乱”下萧条的兴安,反映了战乱之下的民间疾苦,这些记载为我们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方志保存了地方的重要科学技术。中国现存的很多古老的传统技艺多记载于地方志之中,它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其技术原理,对于社会科技进步和研究古代社会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陈棐的《汉阴东月河观运水筒车》(《兴安府志·艺文志》)记载了运水筒车的尺寸、制作方法、运作原理、应用方法等。“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朱砂炼阳气,水银烹金精。金精与阳气,朱砂而水银。日魂玉兔脂,月魄金乌髓。掇来归鼎内,化作一泓水……木汞一点红,金铅三斤黑。汞铅结成砂,耿耿紫金色……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斗柄运周天,要人会攒簇……”⑥(张伯端《金丹四百字》)。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中详细地总结了由铅与汞集日月精华炼丹的金丹术全过程。这是对技术的总结,为科技进步做了重要贡献,也为此技术的延续提供了资料。

  《兴安府志·艺文志》萃集了兴安地区艺文精华,记载了各地文化交流演变的史料,为安康地区的文化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未完待续)

  注释:

  ①清·李国麒《兴安府志·凡例》。

  ②清·李国麒《兴安府志·艺文志·序》。

  ③清·徐乾学《大清一统志凡例》。

  ④清·李国麒《兴安府志·艺文志·序》。

  ⑤清·李国麒《兴安府志·序》。

  ⑥北宋·张伯端《金丹四百字》。

  (作者:安康学院中文系学生)

  (指导老师:郑继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