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现代价值

  国与国之间自然地理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文化自然不同。由于高山、大漠和海洋的阻碍,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中西文化原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的封建历史,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一、基本特点

  1、重精神而不重物质。儒、释、道多讲人的心灵修养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很少讲发展经济,即使讲经济,也只偏重农业经济。“土农工商”的排列,表现出重农而抑商。樊迟请学稼、学圃,孔子很冷淡地回答“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西方是海洋文明,新大陆的发现,使商业走向世界,英国的工业革命更是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欧美在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同时,却破坏了自然,在无穷无尽的竞争中,忘却了对生活目的的反省,丧失了自己的性灵,最终使生活归于空虚。同时市场和原料的争夺,也是战争的诱因。一味追求精神的空灵,忽视经济的发展,终因物质的贫乏而导致精神的摧残;中国传统文化一味地顺从自然,而常常被自然所征服。因此,东西方文化互有优劣,只能相辅才能相成。

  2、重融合而不重革新。中国传统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海纳百川。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但是中国文化又有消极的、因袭的、保守的一面,如鲁迅所言,精神和体质都已硬化,对于极小的改革,都加以阻挠。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可怕的,没有铁一般的意志,没有多数人的支持,往往功败垂成,甚至“改革一两,反动十斤”。历史上的改革者往往不得善终,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都是如此。

  3、重集体不重个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秩序,尊卑有序,各安其位,形成一种超稳定的结构。一家之人听命家长,亲养其子,复养其孙,四世同堂,传为佳话。一国之中,听命国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如中国人写地名都是由大到小,人名由姓到名,西方则完全相反,地名由小到大,人名先名后姓。西方文明是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英美如此,法德亦然;尼采如此,康德亦然。一切以个人的自由与权力为依归,纵使夫妻父子亦不得干涉。所以中国的民主制度难以建立,西方的自私自利难以根除。究其原因,中国是江河文明,是农业社会,安土重迁,因为长期定住一处,所以重视家庭的繁衍,家长制于是产生。因为国家大,人口多,水旱频发,为了稳定,必须集中统一,专制于是产生,集体主义思想就有了深厚的土壤。西方是海洋文明,定居城堡,生计以工商为主,经常迁移流动,所以家庭简单。出海经商,风险很大,所以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创造、进取,个人主义得以大行其道。

  4、重和平而不重斗争。儒释道三家都强调持中贵和,崇尚中庸。都追求内心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遇事以忍耐为原则,以调和为手段,重秩序,求稳定。中国人以素食为主,以肉食为辅,因此性情温和。“万物各得其和而生”。持贵中和的思想,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如茶道;柔软的特征,如毛笔。西方人以肉食为主,性情凶猛,好勇斗狠(食肉动物皆然)。历史上为宗教而战,为领土而战,为利益而战,甚至为女人而战。西方人好动,爱好登山、足球等旷野运动。以决斗为荣耀,以鲜血争自由。两种文化产生的结果是,中国柔弱而久远,西方强大而短暂。有鉴于此,仁人志士强调改造中国文化,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毛主席强调斗争哲学,他们是哲人伟人,看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流弊。

  5、重综合而不重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是系统思维,有历史的深度,有宏观的广度,但却缺少对事物细致地、精确地把握,对事理的阐述依据现实,参考经验,“不求甚解”,常常是模糊化处理事情,所以日本人说中国从来不缺伟大的战略家,而缺少有效的执行者。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性思维的突出代表是中医、中药和中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文化重分析,较真,一定要弄懂分子结构,所以中医西医自成体系,中餐西餐各有千秋。

  6、重艺术而不重科学。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层出不穷,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灿若群星,但科学家却屈指可数,乏善可陈。因为中国人生于田园,西方人长于城堡。而艺术多产生于乡村,科学多发端于城市。中国的学校只教人文,不教自然;中国的科举只选管理人才,不选技术人才。虽然我国的《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农、工、建筑技术各有特色,虽然中国的医学、农学和天文学比较发达,但和西方国家仍不能相提并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忽视,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试看当今,飞机、坦克、电灯、电话、化学、物理、激光、通讯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我们落后了,并且自明朝以后,差距越来越大。只是近几十年来,我们才不断追赶,但差距依然很大。

  二、现代价值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开辟文化的未来,是从古人的智慧中吸收营养,即古为今用。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看一看人类当下的生存状况:世界近三百多年来,中国近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物质产品的丰富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心灵的冲突,并由此而引发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我们怀抱真金白银,却失去了蓝天白云;物质丰富了,精神贫瘠了;交通便利了,人心疏远了;出版的书籍增加了,我们却没有可读之书;电脑普及了,我们却难以享受书写汉字的宁静与充实;文化产品多样了,但我们却迷惘困惑,压抑忧虑,孤独自卑,精神空虚,无所适从。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总而言之,人类大踏步的进化了,人类也大踏步的退化了。

  面对社会乱象,我们怎么办?

  我们有办法!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那里有济世的良药,那里有带领我们渡过苦海的方舟,那里有通向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1、用简单质朴的生活,重获心灵的自由与安静——解决人自身的矛盾。

  人自身的矛盾可概括为灵与肉的矛盾。有个西方哲学家家说过:“除道义外,一切事物皆嫌过多”。当今中国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超过了生活的需要:衣服要求华丽,饮食务求精美,居室要求广大,出行必坐汽车。衣食享用过度,亲友应酬过度,精神劳役过度。我们都从不久前的贫穷中来,就像乞丐一夜暴富,穷奢极欲,要尽享人间富贵,因此生出种种病来。装谷米的皮囊去装酒肉,焉能不坏,此其一。以有限的物力、有限的精力,去应付过度的要求,过度的负担,自然疲于奔命。实力不足的,曲线以求,贪污受贿在所难免,此其二。奢靡之风有示范性、传染性,看到别人富了,豪宅美人,心向往之,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于是焦虑、浮躁、仇恨等不良情绪挥之不去,灵与肉在痛苦中折磨,由此致病的、坐牢的、自杀的便层出不穷,此其三。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为身外之物所累,人的心灵游离了幸福的原点,被物化、异化了。如何重新营造清静从容的、悠然舒缓的境界呢?且看儒家的“孔颜之乐”,曾点之志:“君子食无求饱,住无求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于舞雩,咏尔归”。其乐何其融融。再看老子的“赤子之乐”,赤子无欲无求,无我无限,五尺之躯,一塌之域足以安息,何须广厦?一日三餐,有吃就行,何必美味?最简单,反而最珍贵。还有佛家的“四大皆空”,随缘自在,既然一切皆无,何必苦苦执着。生命的本原状态是宁静的,只有虚心,才能不为外物所累。奢靡减少一点,罪恶减少一分。俭以养德,真实俭朴的生活,可以养成光明磊落的人格,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2、以仁爱友善的交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人与人的矛盾。

  个人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是由社会、集体、他人提供的,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因此人的生存和快乐有一大半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只要人与人好了,生活没有不愉快的。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是幸福的源泉。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上,竞争的残酷,公平的缺失,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以及形形色色的虚伪和欺诈,都在每时每刻地侵蚀着我们的社会和心灵。在困惑面前,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指引:儒家庄严地告诉我们:“和为贵”,“凡事须先求诸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些都是滋润心灵的鸡汤。“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人人相亲、处处有爱的理想社会,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道家冷静地告诉我们:江海之所以包容百川,是因为“善下之而不争”。我们要从思想上挫去争强好胜的锐气,消除不必要的纷争;从行动上给人以关爱和帮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以此感化那些对他人、对社会充满仇恨的人,用纯净、明澈的心态为人处世,自然就能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佛家智慧地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一花一草都是至善至美的,哪怕是污泥也是同样。在佛门当中,没有真正的丑恶,只有无边的同情。同时佛家的因果报应,也使人有敬畏之心。

  3、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与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滋养着万物,默默造福于人类。大自然中充盈着阳光雨露,充满着诗情画意,既给我们衣食之源,又给我们情感的依归。瀛湖湖心岛上有块石碑,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正被人类的贪婪所利用,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森林滥伐,人类正在走向前所未有的灾难。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不要过份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反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从不讲征服自然,总是强调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一部《诗经》,既真实的记载了当时的生产生活,也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生态:草木是那样的繁茂,河流是那样的清澈,鸟鸣是那样的婉转,月光是那样的皎洁。“关关睢鸠,在河之州”,“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孔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孟子的“不违农时”,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提倡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之权力,要以慈悲之心善待天下众生,“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佛家眼中,自然万象优雅静谧,给人以欢欣与慰藉,所以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身。在自然界面前,人是十分渺小的,人不可妄自尊大,自然法则才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的经验总结。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既是宗教的,也是世俗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是思想观念,也是行动指南。它们与“自由、平等、博爱”一样,也具有普世的价值,我们应该继承下来,并推广开去。

  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一体两面。水有源,木有本,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我们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不是要背负因袭的重担,而是要吸收前行的营养。中国传统文化是暗夜的灯塔,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心灵导师。它教给我们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真正顺应自然和人性的文化,是中国千年不衰的长寿密码,这里有物我两忘的豁达乐观,天人合一的太平和合,上善若水的超然洒脱,众生平等的慈悲宽容。中国人很幸福,得意时有儒家,失意时有道家,绝望时有佛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在文化方面,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安康市创业就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