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校长周培源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校长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筹建北大汉中分校

  1964年,党中央、毛主席作出加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汉中被国家列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一批国防工业重点企业陆续迁到汉中。为了使内迁的工厂获得技术支持和得到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1965年3月,国家正式确定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工程项目,该项目代号为“653”工程(当时对外称62号信箱)。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周培源被任命为北大汉中分校校长,奉命到汉中筹建校舍。

  1965年5月,周培源与当时的高教部部长蒋南翔等一行风尘仆仆来到汉中,具体勘察落实北大分校的校址。最后确定在汉中北部连城山下一个三面环山的地区(今陕西理工学院北区所在地)。

  1965年8月,“653”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主体工程由国家建筑工程部五局四公司等建设单位承担。工程建设期间,周培源作为汉中分校建设和规划的主要负责人常驻汉中。

  分校建在丘陵地带,当时没有大型的挖掘机械,周培源常常和大家一起参与平整地基和其他劳作。分校没有自己的食堂,只能在附近褒城农校食堂搭伙。那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吃饭时主食是定量的,在规定的定量里面还要加10%至20%的粗粮;下饭菜大多只是一碟咸菜,周培源却顿顿吃得津津有味。时间一长,他倒是觉得有点委屈同事。鉴于当时的条件,他请大家在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白菜馅饺子。  

  “文化大革命”时期,周培源被贬为学校“文革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建校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但他仍然一丝不苟,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并督促建设单位加快建设步伐。

  1969年初,“653”工程作为我国国防工业的一个重要科研基地初具规模。10月,毛泽东主席作出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北京大学迅速将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力学系由北京疏散到汉中分校,北大汉中分校担负起国防工业的科研和教学一系列重大任务。

  从1970年起,周培源和他的同事们在这个外界几乎无人知晓的地方,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一批重大的科研课题。先后为国家培养了6届大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周培源一生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他在教学中也总是谆谆教导学生把基本规律掌握透彻。

  在汉中分校工作期间,曾刮起一阵取消基础理论研究的歪风,周培源不为所动,坚持基础理论研究。1971年,周培源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综合大学组座谈会上发言,反对理科按工科的教学方法教学。1972年7月1日,周培源受周总理特邀出席欢迎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宴会。其间杨振宁指出,我国对基础理论研究不够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十分落后。7月14日,周总理在接见任之恭等科学家后对周培源说:“你回去要把北大的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这是我交给你的任务,有什么障碍要清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回校以后,经过几天认真思考,周培源上书周总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基础理论研究落后的原因,就如何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向周总理提出两点建议。周总理对周培源的上书非常重视,仅隔三天,就作了重要批示:“把周培源同志的来信和我的批件及你们批注的意见都退给你们好做根据,在国务院教科组和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不要如浮云一样,过去就忘了。”

  周培源回北京后,工作十分繁忙。百忙中他还几次来汉中分校指导相关的物理实验和研究,并时刻关心着北大汉中分校的发展。

  1978年,中央决定北大分校迁回北京,后来在北大汉中分校的校址上新建陕西工学院(今为陕西理工学院北区)。

  周培源对陕西工学院的发展寄予了无限的希望。1988年底,周培源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职务,工作依然繁忙,当听到陕西工学院即将举行10周年校庆的消息时,欣然命笔题词 “陕南学府士之向往,精心培养国家栋梁”,以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