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群雕创作背景和意境   4、为冢象祁连山     

4、为冢象祁连山


    汉武帝的一道圣旨“为冢象祁连山”,就忙坏了茂陵工地的指挥官、设计师、工艺师、雕刻家以及各类工匠和劳役。于是在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坟墓山冢,在一两年之内,就创作了巨石群雕,这样从静态到生态就都像祁连山了。
    对于山的认识,两千多年前的人们与今人有极大差异。现在人们平时看到的山,人工开发的面貌多于原始的景象,欣赏的意境多于恐怖的气氛。而那时的山则大多保持原始野性,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山字的含义是和奇禽怪兽出没无常景象联系起来的,野兽和传说中的怪兽、野人等等同岩石草木一样,都是山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代艺术家们自然会把这种认识反映到作品中来。现存的许多汉代遗物中常见这样的山景:在叠峰重峦中,除了人物、草木、流水、岩石之外,还是一个动物世界。如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盐矿生活图,近山表现盐工采盐生活,远山中却栖息着众多的禽兽,卧者、行者、逸者,姿态各异,猎人正挽弓追击,这种构成形式在汉代工艺品中很常见。博山炉和许多器物的盖与壁的装饰浮雕图案都有在峰峦之中分布着造型极生动的禽兽纹,这种特色在后代则日渐稀少了。当受这种观念支配的汉代艺术家接受汉武帝为霍去病修筑“祁连山墓冢”的诏令时,不仅要对祁连山的具体形象素材取其势而成型,用土和石块造成了这座象征性的山,而且要在山上安置许多野兽,以展现这样一种景象:山形起伏,耸立着远道运来的天然巨石,在荒草乱石间,猛虎欲扑,野猪潜伏,凶残的怪兽正吞噬小羊,神奇的巨人在与熊罴搏斗……渲染的效果使“山”获得生气而与人们的生活感受相吻合,同时亦构成一种意境。唐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时的艺术家则是用野物为山点睛、生神。试想,人来到这座“祁连山”中,恍若亲临深山,虎伏熊潜,森然可怖;草间石后,随时可能有怪异出没,风吹草动,使人毛骨悚然。这景况恰似《史记》描述西汉大将李广射虎的故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霍去病墓所构成的意境不正是力图反映当时人民在耕战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身临其境的意味吗?
    综观墓的总体设计:前边耸立着纪念碑式的雕刻——马踏匈奴,它以“祁连山”为陪衬,既显示了墓主的辉煌战功,又烘托出古战场的壮烈气氛。布局的节奏好似威武壮烈的主旋律配以雄浑的和声,构成浑然一体的大型造型艺术杰作。整座墓就是一座丰碑,象征着经历严酷的战争胜利后对英雄的默哀,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变迁,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减那感人的力量。
    可是石刻的迁动、后人在墓顶修筑的小庙,都极大地破坏了它原来的面貌,歪曲了设计的本意,也使研究者难于跳出孤立地、一件一件地看待石刻的思路,或仅仅把它误解为一座平凡的古墓冢,从而完全委屈了它更宏大的艺术成就。
    综观上述,我国古代就把艺术当做传情达意的手段,特别重视立意,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就是典型的例证。那些石雕并不是要表现人或兽的本身,而是要造就祁连山这个环境。它的真正核心意图,是要表现霍去病的性格和功劳。为了进一步研究这批雕塑,我们也可以从有关的记载来看。霍去病选兵特苛,宁少毋滥,他只要勇战的士兵,而且他还特别喜欢打突击战,善用迂回战术,因此作战的时候,神奇莫测。了解了霍去病的特性特征以后,再看眼前的雕刻,就会感到别有风味。因为这些巨石所雕刻的人或动物,大部分都是神采毕聚的备战状态。它的情节仿佛是出击之前,犹如箭在弦上一样,力量含蓄,若将发未发之际。细看那石虎,如注目寻物,表现出饿虎猎食前之呼吸屏息一刹那。野猪极目前视,卧牛则怒气正盛,战马有“初动”和“跃起”的两个姿势,过去通称“卧马”的那匹石马,其实并没有一点睡意,而正是表现了卧马起立时初动的状态。因为这匹马的头部略偏左,右前腿稍往后缩,比左前腿后20厘米左右,这个动态并不是表现它的卧倒,而是要起立的前奏。再看那马腿的神采,更可以说明它没有倦容,而是有战意,似乎是表现战马起立的一个过程,动作非常显著。至于鱼、蛙等等,都是注目前方的。小象虽然显出它的顽皮性格,但是也没有一点睡意,和其它的雕刻一样,关注着前面。每个动物都是精神抖擞。看了这些石雕,似乎就能了解在这位将军的周围,没有一个懦夫,就连那些动物都很英勇和果敢,这些动物的本身性格,在这里并没有被特别强调。有意思的是雕刻家特别强调了它们服从于将军的意志,和佛像里狮子听经一样,似乎很愿意听从他的指挥。看来这些石兽显然被人格化了,而且被赋予战斗、勇敢、目标明确的形象。
    表现霍去病的性格有各个方面,上面讲的那一部分雕刻是间接地反映了他的勇猛。这是正面的表现。但是在表现他勇敢和智慧的同时,也有一些雕刻利用反衬的手法,强调了客观的艰苦环境,丛草乱生,人不像人,兽不像兽。雕刻造就了荒芜的境界,看了畸形的人,抱熊的野人,就会使我们想到他处在多么原始的山野里。通过这些表现手法,就会促使观众更加认识到将军在很艰苦的环境中克服困难、战胜侵略者的深刻意义。
    作为石刻艺术群体,这批石刻的主题是围绕着“为冢像祁连山”的目的而设的。当初修筑霍去病的墓冢,是为了纪念霍去病生前的功绩。即“去病破浑邪王于此山,故今为冢象之,以旌功也”,起冢仿照祁连山,用以表彰功业。冢上竖石,冢前立石马、石人,自然也是为了旌功表勋。既然石刻群是作为这座墓冢的组成部分而设置的,它的作用,也在于突出“象祁连山”这个总的要求。转战祁连山、河西走廊大捷、破浑邪王及祁连山的风貌和在此激战的情景,应该是这批石刻所要表现的主题。
    用大型雕刻表彰战功,在历史上这是首创。如果说,仅仅是为了纪念霍去病这样一位英雄人物而使用石刻,那可以只用一尊雕像来表现,或者列置礼制性的仪卫形象。这类例子,当时虽未见诸石雕,但从在“秦俑坑”以及咸阳的“杨家湾一号汉墓”所发现的骑俑群来看,当时已经有类似的纪念形式。然而霍去病墓这批石刻并未采用那种分组的排列方式,而是分别散置,并且雕刻的形象,也是多种多样。所以我们认为,石刻群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反映祁连山战役胜利后的情景。美丽富饶、广阔千里的祁连山,牲畜蕃息,林木茂盛,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既宜牧养,也宜狩猎,到处生机勃勃,通过对自然环境美的赞颂,让人们去领会霍去病生前的辉煌战果,从而达到纪念战争胜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