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汉墓葬   第五节 茂陵陪葬墓与墓主     

第五节 茂陵陪葬墓与墓主

茂陵陪葬墓,据文献记载有20余座,今考证出的有霍去病、卫青、李夫人、霍光、金日、董仲舒、公孙弘、平阳公主、上官杰、夏候胜等墓。这些陪葬墓,除李夫人墓位于茂陵西北侧较近,及公孙弘墓在茂陵西边较远外,其余大部分葬在茂陵园陵区东部。墓的类型有山形、圆形、方形三种。
    现在墓前竖碑的或标志的有霍去病、卫青、李夫人、霍光、金日、公孙弘等6座。其余的未经考证清楚的,均以无名冢称之,并编序号数存之。
    一、霍去病墓
    霍去病,是汉朝河东郡平阳县人。他是汉武帝时代一位杰出的青年将领。16岁参军,18岁就随军作战,反击匈奴,先后率军出征6次,战功卓著,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在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因病逝世,年仅24岁,武帝惋惜,葬茂陵东,“为冢像祁连山”。
    霍去病墓,于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建筑,位于茂陵东侧1公里处,即兴平县南位乡道常村西北,墓是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像祁连山”。当地人俗称“石岑子”。崔浩云:“去病破浑邪王于此,故令为冢像之,以旌功也”。墓与卫青冢并,西边是卫青墓。墓前有石人石马相对。墓上原有一棵柏树,三座庙。又谓“一百单三庙”。这是夸大的隐语。周围有一批大型石刻动物,作为饰墓物品,又有许多巨石,散置墓上。
    霍去病墓南北长101.50米,南宽56.70米,北宽58.40米,高18.33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体积62961,24立方米。
    墓周上下,乱石嶙峋,萋萋花草,苍松翠柏,荫蔽墓身,望之蔚然深秀。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墓顶端,人们可以循小径而登其上。顶端原有一小庙,年久破朽,1985年于淫雨中倒塌。现在上面建立一座汉式亭子,名叫“览胜亭”。
    霍去病墓正北面约130米的地方又有霍去病“衣冠冢”遗址一处,南面竖一石碑,上题铭:中为“汉霍去病墓”。上款为“康熙二十六年二月吉旦”。下款为“督邮使者程兆麟立”。所谓霍去病衣冠冢,有识者认为这是近代人将霍去病坟墓贸然毁平,无以名之,遂杜撰说是霍去病的“衣冠冢”,人们颇有争议。因为原墓前清康熙二十六年二月立的石碑尚在。
    民国23年(1934),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张继,于霍墓北面成立了茂陵小学,校址范围不大,遂将霍去病衣冠冢留隔在学校北门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增设了初中班,扩大校址,将霍去病衣冠冢圈在校内。1984年秋,兴平县教育体制改革,将该校改为茂陵初级中学。
    二、卫青墓
    卫青,字仲卿,汉时河东平阳人。母亲是平阳侯府里平阳公主的女仆,人称卫媪。卫青在其母亲膝下度过童年生活。后来年齿渐长,身体雄健,有魄力。有一天卫青跟随家里人去甘泉宫,遇见一个戴着刑具的犯人,善观相,看见卫青说:“贵人也,官至封侯。”卫青笑着回答说:“人奴之生,得无笞骂即足矣,安得以封侯事乎!”
    但卫青通情达理,勤奋好学,获得公主赏识,被任为侍从骑士。他在公主府里,逐渐学得一些知识,晓得了封建社会待人接物的道理。适逢他姐姐卫子夫被选进宫为夫人,卫青遂被擢为太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北方匈奴日益猖狂,武帝命卫青为将军,统兵击匈奴,先后达7次,屡建战功,封为大将军、长平侯。卫青生年不详,元封五年(前106)病逝。
    卫青墓位于兴平县南位乡道常村西北,在茂陵东北1000米处,东侧是霍去病墓。
    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像庐山”。高24.72米,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部分,北边宽23米,西边长62米,占地总面积为8064.55平方米,体积94412立方米。遥望之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面中腰有平台。墓上有树四棵。
    三、李夫人墓
    李夫人为汉武帝宠妃,中山人。体形窈窕,擅长音乐,能歌善舞,屈伸俯仰,姿态轻盈。
    其兄李延年,也是一位超群的音乐家,善歌舞。侍候武帝,曾以歌唱推荐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在侧,度其意,说与武帝。召见之,夫人从此得宠,生一子,封昌邑哀王。
    夫人红颜薄命,因病早逝。武帝怜其夭寿,非常惋惜,以皇后礼葬于茂陵西侧。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尊重李夫人,从祀配食,享受祭祀,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
    李夫人墓,在兴平县南位乡张里村南部。东南500米为汉武帝茂陵,西侧200米是马村庄和留位小堡子。陵墓外形腰部有一环周两层台阶,当地人称其为“磨子陵”。取名“英陵”。据《康熙字典》:“英”字注,引《尔雅·释山》“再成,英”。疏:“山形两重者名英。”看来“英”有“重”的意义。李夫人墓称“英陵”当渊于此。又按《三辅黄图·陵墓》:“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在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亦云集仙台。”(一步等于5尺,此为唐营造尺步,历代不一,周8尺为步秦汉6尺为步)又《关中胜迹图志》载:“李夫人墓,引《长安志》亦名习仙台。”
    经实测,该墓封土底部东长127米,西长127.7米,南宽108.3米,北宽102.5米,高23.99米。方形,上小底大,封土体积为156.373立方米,占地面积13495.60平方米。在距墓顶13米处内收成台,台东西两边各宽3.5米,南北两边各宽4.5米。在陪葬墓中李夫人陵墓最大,仅次于茂陵。
    关于李夫人墓前竖碑,碑上铭文:中为“汉李夫人荚陵”,系清毕沅题。这里英陵的“英”字有争议,经研究考证,兹查《三辅黄图·陵墓》载:“李夫人墓,俗名英陵。”陈直注引《水经注·渭水》: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或作“荚陵”,似为误字。《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亦作“英陵”。陈直又按:《陕西通志》卷十七云:“英陵在兴平县东北十六里。”又《康熙字黄》1153页,“英”字注解:“又陵名《水经注》: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荚陵。”一节。
    按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引《水经注》:“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谓之英陵。”继续引《三辅黄图》:“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与其所题碑“汉李夫人荚陵”不相符合。但陈直云:“似为误字”。如此看来,还是以“英陵”为宜。
    四、霍光墓
    霍光字子孟,祖籍河东平阳人。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元狩四年(前119),去病率师抗击匈奴,返回时,路过河东郡老家,将其弟霍光带到长安。这时霍光才10岁,武帝任光为郎官,后迁升为侍中。
    去病死后,擢光为奉东都尉光禄大夫。光出入殿门,皇帝禁区卧室20余年,谦恭谨慎,未曾犯错误,颇得武帝信任。
    征和二年(前91),太子据被江充陷害死。这时武帝已老,欲立宠姬赵婕妤的儿子为太子,以其年幼,须大臣辅佐。观察考虑的结果,惟有霍光堪托重任,委以国政。于是使画者画一幅周公辅成王之图画赐给霍光。
    后元二年(前87),武帝于周至五柞宫病危。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在榻前受遗诏辅幼主。武帝崩,幼主8岁,由大将军霍光摄政国事。国人、官员,无不仰慕其风采。
    元平元年(前74),昭帝病逝(昭帝21岁),霍光迎武帝孙昌邑王贺继登帝位。王贺即位以后,行为诡怪,乖僻不堪,淫乱失政。霍光主动奏太后,并会文武百官决定废之。遂以武帝曾孙,太子据之孙病已,继嗣昭帝位,为孝宣皇帝。史赞霍光“废昏立明”。
    霍光逝世后,宣帝、太后亲临光丧,以帝礼陪葬于茂陵东侧。
    霍光墓位于兴平县南位乡东陈阡村南部,毗连咸阳地界,南面为兴平县西吴乡的豆马村,即渭北高原南边沿,高干渠的北边,相距不到百米。其墓形圆,上小底大,高19.92米,东宽61米,西宽63.5米,南长66.8米,北长为61.5米,封土79860立方米,占地面积3993.3平方米。西距茂陵约4公里多,靠近坡沿,与茂陵东西遥遥相对。清乾隆时毕沅所立石碑,已丢失。
    五、金日墓
    金日字翁权,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率铁骑击匈奴,于祁连山大捷。金日14岁,同其母亲、弟弟被俘虏,送进皇帝禁门养马。谨慎职守,养马出色。武帝奇问之,答对中肯,如实敬告。武帝认为日笃厚有才能,赐给衣冠,拜为马监。后升侍中,管理皇帝衣物、乘舆。历久无过错,晋升附马都尉,光禄大夫,侍奉左右,武帝信赖不疑。
    武帝有一次住居甘泉宫避暑,莽何罗兄弟3人谋杀武帝。晚上袖白刃,暗蹑帝处,被日发觉,箭步上去,抱住何罗,呼喊撕打,抓住何罗颈投之殿下,帝左右人闻声赶来,始得就擒,武帝脱险得救,日其忠诚如此。
    后元二年(前87)二月武帝病重,给霍光等四位勋臣托辅幼主,日是其中之一,遗诏封日为秺侯。至日逝世,瘗茂陵东侧陪葬。
    金日墓,在兴平县南位乡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东侧,约100米处。形状圆形,高为11.93米,东宽41.2米,西宽41.9米,南长35.5米,北长36.3米,封土18748立方米。占地面积1479.08平方米。别无遗迹。
    六、董仲舒墓
    董仲舒,西汉时广川(今河北省冀县东北有信都故城)人,年少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诏令各郡国:“冬十一月,令举孝廉一人”,到了“五月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仲舒被选为贤良之士。武帝垂询“大道的要点和深刻的理论”,仲舒即用三策应对。其答问的内容,是与其哲学相结合的政论。也就是他在三策中所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以天为主宰,人为副,天与人合而为一。“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也就是“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宿命论。
    董仲舒的儒学,是把《易》理的阴阳五行之学,黄老刑名之学,以及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的学说等,融合、调和统一在一起,虽有唯物论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唯心论;虽有辩证法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形而上学。董仲舒的统一论,是各家学说的融合体,它是适合西汉政治上需要的一种哲学。
    仲舒当时给武帝提出不少很有影响的建议,大部分被采纳,并付诸实施。
    (1)统一学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改革更化:以仁德代替严刑,禁止擅杀、限田,释放奴婢,轻赋税减徭役。
    (3)推测阴阳灾异:对天变灾异,加以附会穿凿,使公羊阴阳五行化,致使儒学蒙上浓厚的迷信色彩。
    (4)决疑断狱:以春秋经义,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许多疑难的大狱、冤案。
    董仲舒著有《治狱十六篇》流传悠久。他弃官居家,常受武帝垂询,而建议推尊孔子,提倡六经,兴太学、置明师,立儒经博士,以教养下学之士。在州郡举茂才,选孝廉等,均被听取采用。
    仲舒年老,他把家徙居到茂陵,寿终于家。子孙都学得高深的知识,被任用为大官。
    董仲舒墓,依据《兴平县乡土志·卷五·陵墓》记载:“胶西王相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墓侧有策村,以天人三策故也,村人皆姓董。”又记说:“汉书本传,年老以寿终于家,徙茂陵。”按此,董仲舒墓位于茂陵东北约800米处,策村东偏南约200米。冢长方形,上小下大。高14.30米,东边南北长71米,西边南北长71米,北宽30米,南宽30米,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封土体积30459立方米。现在贴近墓北有一蓄水库,约八九亩,系解放后道常村挖掘修建。
    又董仲舒墓:据《关中胜迹图志》载:董仲舒墓在长安城内胭脂坡下。《长安志》:下马陵在万年县南六里。唐代李肇《国史补》:昔汉武帝幸芙蓉园,即秦之宜春苑也,每至此墓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岁月深远,误传为蝦蟆陵。
    七、阳信长公主墓
    汉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嫁与平阳侯曹寿为妻,故亦称平阳公主。其父亲汉景帝刘启,母亲王皇后,槐里(故城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人,生3女1男,女即阳信长公主,次南宫公主及隆虑公主,男即汉武帝刘彻。
    自元朔五年(前124),卫青多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获全胜,由此声誉日高。平阳公主的丈夫曹寿因患恶疾就国,公主欲改嫁。武帝诏卫青尚平阳公主,与主合葬。
    阳信长公主墓位于汉武帝茂陵东约2公里处,即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以北的高干渠北,俗名“羊头冢”。阳信长公主墓的发现,是在1981年4月,豆马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掘出一批文物,大小计200多件,其中有鎏金马,鎏金高擎竹节薰烟炉等,文物上有铭文,始知该墓为阳信长公主墓。墓长方形,上小底大,高15米,南北长114米,东西宽54.57米,占地面积6220.98平方米,封土体积46657.35立方米。
    八、公孙弘墓
    公孙弘,汉菑川(今山东寿光县)国、薛(今山东滕县西南有薛城)人。少时曾作狱吏,被免职。家贫,牧猪海边,年40余,始学《春秋》。汉武帝时,弘年已60。元光五年(前130)被推荐为“贤良文学”之士,武帝出题考试,弘对策为第一。召见拜为博士,迁升左内史,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前124)为丞相,封平津侯。作御史、丞相共6岁,年80寿终于丞相位。
    公孙弘墓,在兴平县南位乡陈王村村南一公里处,南近高干渠,其墓圆形,“文化大革命”期间,群众任意取土,几乎将墓全部湮没。据传说墓前曾竖立小碑一座,早已丢失。
    九、上官桀墓
    上官桀,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县西南)人。少年时为羽林期门郎。汉武帝奇异其身体强健而勇武,提升为未央宫厩令、侍中,以后官至太仆,为受遗诏辅佐少主孝昭皇帝的四大臣之一,封左将军,安阳侯。
    昭帝时,因与霍光政见不合,遂结党共谋杀光。事被发觉,上官桀及同党皆被诛杀。昭帝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上官安之女,上官桀的孙女,其尸体由皇后私自收殓安葬。
    上官桀墓,在兴平县南位乡东陈阡村东南,约600米,其西南为霍光墓,相距200米。《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云:“上官桀、上官安冢并在霍光冢东,东去夏侯胜冢二十步。”其墓封土堆不甚大,圆形,高约8米余,墓周围为农田,历代被耕者犁耙蚕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