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

  杨广(569—618),一名英,小字阿(mō),隋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文帝杨坚的次子,隋朝的第二个皇帝。

  陷害兄长  夺取帝位

  杨广天资聪颖,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开皇元年(581),杨广13岁,父亲杨坚当上皇帝,封他为晋王,同时授他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总管。次年,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任杨广为行台尚书令。开皇六年(586),杨广改任雍州(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牧、内史令,掌管京城地区的行政事务和出纳王命的内史省。过了两年,调往寿春(今安徽寿县)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主管伐陈的战事。在伐陈的战争中,杨广任行军元帅,统领51.8万大军进攻江南。开皇九年(589)春,攻下陈朝的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灭亡陈朝。随后,他下令处死了原陈朝的一批邪恶官吏,以平民愤;又派人保护图书,封存府库,对资财一无所取。回朝之后,进位太尉,再次出任并州总管。

  不久,隋文帝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命杨广为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今江苏扬州)。开皇十四年(594)冬,隋文帝东祀泰山,杨广以武侯大将军身份随行;事毕以后,他又回到江都。开皇二十年(600)夏,西突厥达头可汗入侵,隋文帝命杨广为行军元帅,督率杨素、史万岁等名将分道抗击,大获全胜。这时他32岁,已经出将入相,屡建功勋,名声甚高;他的哥哥太子杨勇、弟弟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都不能与他相比。随着他的地位日高,声望日隆,杨广就谋划着夺取太子的位置。

  开皇元年(581),杨坚在登上帝位之初,就按照历代帝王的惯例,立长子杨勇为太子。随着年岁的推移,杨勇奢侈的毛病越来越显露出来。而杨坚崇尚节俭,对杨勇的奢侈很看不惯。一次,杨勇把自己的铠甲装饰得珠光宝气,华丽美观。杨坚一见很不愉快,告诫他道:“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你当太子,该以俭约为先,才能继承大业。”而杨勇不以为是,率意任性,不改变自己,也不掩饰自己,仍然是我行我素。后来在过冬至的时候,杨勇在他的东宫里召来上百官员,摆设筵宴,演奏音乐,大搞庆祝活动。杨坚得知以后,又大为恼怒,还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说:“这事不合制度,以后要全部禁绝。”

  杨勇的母亲独孤皇后,长期和丈夫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不许丈夫宠幸别的嫔妃。而杨勇妃子众多,除正妻元氏外,还有云氏、高氏、王氏、成氏等等。这种现象,独孤皇后本来就看不惯,心中有气,再加上元氏于开皇十一年(591)得心脏病,很快死去。独孤皇后疑心是杨勇用毒药害死的,心中愤愤不平,就派人伺察杨勇的言行,寻找他的过错。

  杨广比杨勇有心计得多。尽管杨广非常奢侈,妃子众多,但他很会掩饰自己。在公众场合,善于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在父母面前,装得俭朴忠诚,讨取欢心。一次打猎遇雨,侍从给他披上雨衣。杨广一脸认真地说:“大家都在淋雨,怎么能只让我一个人披雨衣!”说着,伸手取掉。他把和正妻以外的妃子所生的孩子全部弄死,不让父母知道他还宠幸其他女人。每当知道父母要来他府中的消息,杨广就把众多的嫔妃宫女藏起来,只让几名老而丑的女人服侍自己;又让他的妻子萧氏穿得非常朴素;室中的器物用具摆设得很一般;还故意摆上好久不用的琴,把弦扯断,不让拂去上面的尘土,好像是他对音乐根本不感兴趣的样子。这样一来,杨坚和独孤皇后自然对杨广的印象很好。杨广又舍得花金银钱财,买通他府上的侍从人员,让他们到处说他的好话。凡是杨坚派到杨广府上来办事的人员,杨广都热情款待,尽心接纳,赠送厚礼。这些人回到宫中,都向杨坚称赞杨广。

  杨广在任扬州总管的时候,每当他离京赴扬州任所之前,在向独孤皇后辞行的时候,总是装得话少泪多,情深难舍的样子,使母亲觉得他非常仁孝。一次,他临行前流着眼泪对母亲说:“我不知什么时候得罪了哥哥,他对我总是恼恨恨的样子,要暗害我。我真担心他在父母面前说我的坏话,在我的饮食里放下毒药。”独孤氏生气地说:“(xiàn)地伐(杨勇的小名)越来越不像话,叫我难以忍受。我为他娶元氏女,他竟不以夫妻之礼相待,专宠阿云。我们家竟出了这样的猪狗!以前他毒死了元氏,我还没有追究他呢,怎么又这样对待你。我在世的时候他竟是这样,我死后他一定会迫害你啊!”从此独孤氏决心废杨勇,立杨广。

  杨广在感动独孤氏之后,给了他的亲信宇文述许多金银财宝,让他进京买通大臣杨素的弟弟杨约,通过杨约说服杨素,让杨素向杨坚进言,劝他废杨勇,立杨广。杨素在一次宴席上探知了独孤氏的心底,又接受了独孤氏赠送的许多金子,就为废杨勇、立杨广而活动起来。

  杨勇觉察到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杨素的一些活动,心中惶惶,无法对付,就在自己东宫的后园建造了个卑陋的住所,名为庶人村。他住在里面,布衣草褥,想改变自己奢侈的名声。杨坚住在仁寿宫,派杨素去观察杨勇的动静。杨素回到仁寿宫,故意制造谎言,报告杨坚:“勇心中怨恨你,恐怕要发生事变,请圣上作些防备!”闹得杨坚疑神疑鬼,心中恐惶。

  杨广指使自己的亲信段达,买通了东宫的幸臣姬威,让他在杨坚面前诬蔑杨勇:“圣上不让太子奢侈,太子坚决不改,还扬言若有谏者,就要杀头。……太子还曾经叫人卜算陛下的寿命,过后说圣上只能活到开皇十八年,快到期限了。”杨坚一听,大为恼怒。开皇二十年(600)十月,杨坚下诏废除杨勇的太子地位。同年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七月,杨坚在仁寿宫去世,杨广矫诏赐杨勇死,不几天,登上皇帝宝座。

  营建东都  巩固边防

  隋炀帝即位之初,就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因为这里位置适中,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朝廷对全国的统治。在营建东都之前,他令调发男丁数十万,自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黄河至浚仪(今河南开封)、襄城(今属河南),达于上洛(今陕西商县),挖了一条长达两千里的弧形壕沟,沿沟设置关防,作为保护长安、洛阳地区的重要防线。接着在大业元年(605)春天,命尚书令杨素领营东京大监,于洛阳城西18里处另建新城,名为“东都”。新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洛水横贯城中,周长有七十三里多。每月征发民夫200万人,星夜赶修,十个月就建成了。炀帝把旧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贾,迁到那里居住,自己也常住洛阳。洛阳虽然不是国都,却已成了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

  隔了一年,到大业三年(607),隋炀帝为巩固边防,发男丁百万筑长城,西至榆林(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两岸),东至紫河(在今内蒙右清水河县境),二旬告成。第二年,又发男丁20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至榆林郡治。

  修改法律  完善制度

  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命在隋文帝《开皇律》的基础上,除去“十恶”之条,适当放宽,进行修订。次年,颁布新律《大业律》,共18篇,500条。在一些方面,较《开皇律》有所减轻。虽然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法律上对人民放宽、减轻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落实,只是徒具空文而已,但在法律建设的发展史上,《大业律》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与此同时,炀帝还在完善制度方面,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在官制方面,改内侍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原有侍郎36人,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1人,以副尚书。其余诸曹改称为司,侍郎改称为郎。又从太府寺中分出少府监,下设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后并为织染)、铠甲、弓弩(后废此二署)、掌冶等署,专管各项手工业。这样的机构设置,为以后唐朝的六部侍郎和少府监奠定了基础。二是在行政建置方面,把隋文帝时的废郡留州,变为改州成郡,郡置太守,成为郡、县两级制。又设司隶台,派刺史14人巡察畿外诸郡。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入奏,加强了对地方官的监督。三是在科举制度方面,对隋文帝创立的科举制度有所发展和完善;设立进士等科,并按十科取人。

  大业五年(609),隋炀帝下诏,天下继续实行均田制。由于户口多漏,又采用隋文帝时“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诸郡总计结果,进丁24.3万,新附人口64.12万。这样的政策争取了劳动人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官府的经济力量。

  整理典籍  发展教育

  隋炀帝喜欢读书,重视整理书籍、收藏书籍,又善于写文章。他在任扬州总管的时候,衙署里就设置学士上百人,令他们经常修撰书籍,以至当了皇帝,前后近二十年,修撰书籍从未中断。大业十一年(615)春,炀帝给秘书省增加官员120名,全部都是学士。他命修撰的书籍内容有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佛、道等等,无所不具,共成书31部,17000余卷。对西京嘉则殿原有的37万卷书,炀帝命秘书监加以整理编次,除其重复猥杂的内容,得书37000余卷,保存在京都修文殿;又命抄了50套副本,分为三品(等),分别保存在西京和东都的宫、省、官府中。那些正本都装帧精美高雅,宝轴锦套。

  隋炀帝也很重视教育事业。他在即位之初的大业元年(605),就诏令恢复了被隋文帝撤销的国子监(最高学府),依旧置国子祭酒(长官),并加置司业一人。同时把被隋文帝撤销的四门学(小学)和州学、县学也恢复了。

  修凿运河  开通直道

  随着南北经济特别是江淮、河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南北物资的交流成为迫切的需要;同时在军事上为加强对东南和东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一条贯通南北的运输线。隋炀帝遂下诏,开凿大运河。此项工程分四段。

  第一段是通济渠。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进行开挖。从洛阳的西苑(谷、洛二水相会处)引谷(即涧水)、洛水入黄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市高村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入汴;又从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引汴水以达淮河,至于山阳(今江苏淮安)。这段河道主要是就旧有的浪荡渠(又名鸿沟,在成皋附近)及其下游的汴河加以疏浚而成。

  第二段是山阳渎。从山阳起,利用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故道,在隋文帝时疏浚的基础上,再加以疏浚扩大,引淮水至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全渠广40步,两旁均筑御道,种柳树。

  第三段是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又发河北军一百余万人开挖,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通卫河北通涿郡(治所在蓟,今北京西南郊)。由于丁男不足,征妇女服役。

  第四段是江南河。大业六年(610)开始挖掘,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在六年时间中,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长达四千八百多里的大运河开通了,解决了南北航运问题,对繁荣经济、军事运输都有巨大作用。

  与修运河的同时,隋炀帝发河北十余郡丁男凿太行山,达于并州,以通驰道。另外,还是在太行山,开直道90里,便利了山区交通。

  安定周边  三征高丽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派驩州(今越南义安省荣市)道行军总管刘方,率军进攻林邑(今越南境),连战皆捷,进至国都,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刘方班师,梵志遣使通好,从此林邑与中国贡使往来不绝。三年(607)炀帝派屯田主事常骏、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往使赤土(今马来西亚南部),从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市)乘船出发,走了二十多天,将要到达时,赤土国派三十条船来迎接,并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招待使者。常骏等回国时,赤土派使者携带厚礼,随同来到朝廷修好。后来婆利(北婆罗州)、真腊(柬埔寨)等国,也都遣使入贡,因而促进了中国与南洋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东方,隋炀帝通使流求(今台湾)。大业三年(607)派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次年又派朱宽前往招抚,流求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后来炀帝又派虎贲郎将陈等率船队与兵卒万余人,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前往流求。当地人以为是商旅,往往来军中贸易。从此以后,大陆移居流求的人日益增多,海峡两岸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西北边疆的吐谷浑,是通往西域各国的要道。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利用突厥铁勒部打败吐谷浑,伏允可汗率众退保覆袁州(今青海湖东北)。五年,炀帝西巡河右,命内史元寿等率兵围攻,伏允逃走,部众多归降,故地尽为隋有。于是高昌王鞠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及西域27国,相率来朝。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朝廷设置西域、河源、鄯善、且末等郡,驻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今青海兴海一带),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这时,炀帝遣使召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来会,处罗不奉召。炀帝派人离间西突厥内部,使射匮可汗袭击处罗。处罗大败,东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大业七年(611),处罗到涿郡临朔宫朝炀帝,炀帝接以殊礼。

  在周边普遍臣服以后,隋炀帝下决心征服高丽(今朝鲜半岛)。大业七年(611)二月,他令幽州总管元弘嗣往东莱(郡名,治所在今山东掖县)海口造船300艘,官吏督促。工匠们站在水中作业,日夜不停,不少人腰以下都生了蛆虫,累病累死的十之三四。炀帝车驾到涿郡临朔宫,诏令总征天下兵,不论远近都到涿郡聚集。五月,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5万乘,送往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供载衣甲帐幕。随后,征调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今河南浚县)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大小船只绵延相续一千多里。山东民夫奉命向泸河(镇,在今辽宁义县境)、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县附近)运米。路途遥远艰辛,用的都是速度缓慢的牛车,去了以后都回不来,运粮的士卒死亡过半。征调的鹿车(窄小之车)六十余万,二人共推米三石,路途遥远,所推运的粮食还不够他们的口粮。到达目的地以后,粮食吃光了无法交差,只好畏罪逃跑。

  大业八年(612)正月,隋炀帝令左12军、右12军共113.38万人同时出动,总集平壤。二月份在辽水东岸打了个胜仗,但七月份在萨水上打了败仗,全线溃败。渡过辽水的9个军共30.5万人,跑回辽东城的,仅2700人。

  一征高丽虽然失败,但隋炀帝并不服输。大业九年(613)正月他再次下诏,令天下兵在涿郡聚集,召募民间强壮勇敢的人为骁果(劲旅),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四月,隋炀帝车驾渡过辽水,派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进军平壤,左光禄大夫王仁恭率军出扶余道。王仁恭军进至新城,高丽兵数万抵抗,激战二十余日,双方都死伤很多。正当隋军猛烈攻城之际,在黎阳督运军粮的杨玄感反叛。他率军返回,占据洛阳,号召天下人反隋,每日应征者上千人。隋炀帝见后方不稳,下令撤军。二征高丽,草草收场。

  两次失败,隋炀帝还不死心。平定杨玄感叛乱之后,他又于大业十年(614)二月诏令全国兵力从各个方向,都向高丽进发。三月,炀帝御驾亲征,发向涿郡。一路上士卒不断逃跑,炀帝令将捉到的逃兵杀死,用血涂鼓,以作警告;但开小差还是连续发生,难以制止。七月,全国已乱,造反起义风起云涌,高丽也被战争折腾得疲惫不堪。当隋军将要进攻平壤的时候,高丽国王遣使乞降。炀帝因国内不安,无法再打下去,正好借此下台阶,遂于八月下诏班师。

  生活奢侈  残暴拒谏

  隋炀帝从即位之初直至末年,一直在大修宫苑。大业元年(605),征用数万民夫修建洛阳西苑。周长二百里,内有人造海,周长十多里。海中有假山,名为蓬莱、方丈、瀛州,高出水面百余尺。台阁殿观罗布山上,疏密有致,如同仙境。北面有龙鳞渠,弯曲萦绕,注水入海。缘渠岸建有16个院,门都面向渠水,每个院由从四品夫人主持。堂殿楼观,穷极华丽。秋冬宫树的叶子凋落以后,就用彩色绸缎剪成华丽的叶子,绑在枝条上。颜色退了以后就换上新的,常年如同阳春景象。又用绸缎剪了许多荷芰菱芡,到炀帝和嫔妃要泛舟游海的时候,就把海冰打开除掉,把剪的荷芰菱芡撒在水面。16个院中的嫔妃互相竞争着,各自都备办上好的饮食、精致的物品,吸引炀帝的宠幸。炀帝喜欢在月色明亮的夜晚,骑着马引上数千名宫女,在西苑中游玩。他作有《清夜游曲》,在马上弹奏。像这样的宫苑,在全国各地修了好多处。汾州(今山西汾阳)、江都(今江苏扬州)、毗陵(今江苏常州)等处也有。毗陵的宫苑,是炀帝令集10郡兵数万人,于郡东南修建,周围12里,内修16座离宫,仿东都西苑的规模,而奇丽超过西苑。在大运河的沿线,也修有四十余所离宫。

  与这些兴建相伴而来的,是隋炀帝的到处巡游。从大业元年(605)到十四年(618),他当皇帝的14年中一直在巡游,在京都的时间通计不到一年。每次出游,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耗费都靠州县供应,还按州县官吏供献的多少,加以奖罚。

  大业元年(605)八月,隋炀帝巡游江都,从漕渠到运河,乘着龙舟。龙舟4层,高45尺,长200丈。上面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的二层有120间房,都用金玉装饰。最下一层,侍从人员居住。皇后乘的舟叫“翔螭”,体型略小,而装饰无异。另外名叫“浮景”的船有9艘,3层,都是水上宫殿。还有名为漾彩、朱乌、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板等等名称的船千艘,是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番客所乘坐的,并且载着内外百司供奉的物品。共用挽船的军士八万多人,那些挽“漾彩”以上船只的,九千多人,都穿着光彩绚丽的绸缎衣袍。另外有名为平乘、青龙、艨(méng chōng)、艚(zāo yuán)、八棹、艇舸等等名称的船几千艘,都是12卫兵士乘用的,还载着兵器帐幕,兵士自己挽船,没有船夫。大小船只绵延相接,有二百多里长。骑兵在两岸护卫着前进,旌旗遮蔽天日。所过的州县,五百里以内的,都奉命送献食品。有的州送一百多车,尽是山珍海味。嫔妃宫女们吃腻了,出发前将剩下的食品都抛弃或掩埋掉。

  尽管如此,隋炀帝还嫌自己巡游时的仪仗不够华丽排场,下诏给吏部尚书牛弘等,命他们议定舆服、仪卫制度。为此,以开府仪同三司何稠为太府少卿(职掌库藏物品),负责营造,然后送往江都。何稠博览图书,参考古今,制定出新的方案。炀帝的衣冠、皇后的卤簿(仪仗)、百官的仪服,都尽量追求华盛,以满足炀帝的要求。又做36000人的仪仗队所用的黄麾(旗帜名)。在制造这些东西的时候,需用大量华丽的鸟类羽毛,就下令各州县送羽毛。百姓们满山遍野捕捉鸟类,毛羽稍微华丽些的鸟类,几乎被捕杀尽。为做这些仪仗用品,动用的民工十万多人,所用金银钱帛以万亿计。隋炀帝每次巡游,就用着这些仪仗,填街溢路,绵延二十多里。

  大业三年(607)八月,隋炀帝巡游榆林、云中(今内蒙和林格尔县西北)、金河(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一带。随行兵士50多万,马10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他命宇文恺等制成观风行殿,上面可以容纳侍卫者几百人,是由几个部分组装起来的;下面安有轮轴,随时可以推移。又作成行城,周围2000步,以木板为骨架,用布围着,布上又加以油漆彩画。突厥人见了,以为是神仙降临。

  大业六年(610)正月,一些少数民族的酋长来到洛阳。隋炀帝乘此机会炫耀强盛,显示富裕,令在端门街安排各种戏曲杂技,戏场周围5000步,进行吹拉弹唱的各种艺人18000人,声音传到几十里路以外。从天黑到天明,灯火照得天地通明,如同白昼,闹腾了一个月才收场。花费的钱财上万上亿。从这一年开始,以后每年都是这样。少数民族的人们要求到洛阳东市贸易,隋炀帝答应他们的要求。在他们来东市以前,先命整饰店铺,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们都衣着华丽,一派兴盛气象。就连卖菜摊上,也铺着美观昂贵的龙须席。客人们到东市以后,到酒食店里吃喝,店主们按照炀帝的诏令,热情地接待,让他们吃饱喝足,却分文不收,骗客人说:“中国丰饶,酒食向来不收钱。”少数民族的客人都为之惊叹。他们中有的人多个心眼,看出假象,见树上的叶子和花朵都是用绸缎剪好缠上去的,就说:“中国也有穷人,衣服连身体也盖不住,为什么不把这些绸缎给他们,却要缠在树上呢?”问得店主张口结舌,无法回答。

  隋炀帝自恃聪慧,傲视群臣,喜欢自己说了算,不愿听别人进谏,甚至以残暴的手段对付进谏。大业九年(613)秋季的一天,隋炀帝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的性格不喜欢人进谏。”次年十一月,隋炀帝将要离开西京去东都,太史令庾质进谏说:“连年伐辽,民实劳弊。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以后,再去巡游,于事为宜。”炀帝一听,沉下脸来。庾质说自己有病,不能随行。炀帝发怒,将他下狱而死。

  大业十一年(615)秋,隋炀帝巡游到汾阳宫,还要继续北行去雁门。候卫将军杨子崇说,突厥势必反叛,请炀帝早回京师。炀帝发怒说:“子崇怯懦,不可居爪牙之官。”将他远贬,坚持巡游北塞。到了雁门,突厥始毕可汗果然反叛,率数十万人马包围了他,连日攻城,箭射到炀帝跟前。他吓得抱着孙子赵王杨杲哭泣,下诏不再征辽,并要重赏奋战突围者。于是将士奋勇作战,加以各地援军赶来,突厥终于退去。隋炀帝回到东都以后,民部尚书樊子盖建议落实在雁门许诺下的奖赏。炀帝回答:“你想向将士们讨好,落下好名声吗?”樊子盖恐惧,不敢再说。随即,炀帝又提出要讨伐高丽。将士们听了无不愤怒。

  次年七月,隋炀帝又要去巡游江都。右候卫大将军赵才谏道:“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黎民。”炀帝大怒,把他交给司法官。过了几天怒气消了,才释放了他。朝臣们都不愿去江都,无人敢再进谏。建节尉任宗上书谏阻,当日就在朝堂上被用杖打死。起程前,奉信郎崔民象在建国门上表谏阻,说全国局势动荡不安,劝他别去。炀帝大怒,先令人卸下他的下巴,然后杀了他,终于起程。车驾到了汜水(在今河南境),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还西京。炀帝杀了他,继续前行。到梁郡(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市),当地人又挡住车驾上书说:“陛下若坚持巡游江都,这天下就不是陛下的了!”炀帝又把他杀死。

  造反蜂起  兵变被杀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给全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加上一些地方遭灾,百姓饥馑无食,采树叶树皮,或捣藁为末。诸物皆尽,则煮土而食,甚至吃人。无法生存的百姓起而造反,官军的镇压又是极端残酷。大业十一年(615)十二月,官军在镇压绛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县)起义农民时,自汾水之北,不问青红皂白,村坞全部烧光,投降的人全部活埋。这样残酷的镇压,又激起更多、更强烈的造反。到大业十三年(617),农民起义有了巨大的发展。齐郡杜伏威率众渡淮,攻占历阳郡城(今安徽和县)。渤海窦建德据有河北,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李密据洛口城称魏公,威胁洛阳。隋炀帝见中原大乱,在江都不敢北归,谋建丹阳宫(在今南京),但局势动荡,不能实施。随从的骁果卫士多是关中人,怀念家乡,时有逃散。在这样岌岌可危的形势下,隋炀帝内心恐慌,睡眠不安,经常闹夜惊,需要宫女拍抚着才能入眠。他自知末日来临,对着镜子向萧后说:“这颗好头颅,谁来砍它!”萧后惊问他为何说这话,他笑着说:“贵贱苦乐,是互相轮换的,变来变去,也没有什么悲伤的。”那些郡县要求火急救援的奏章,隋炀帝身边的内史侍郎虞世基知道炀帝不喜欢听,就故意扣压或不报实情,只是说“鼠窃狗盗,郡县捕逐,快要完全消灭,愿陛下不必挂怀。”在虞世基的蒙蔽下,炀帝怕正在与起义军作战的太仆卿杨义臣拥有重兵,对朝廷不利,就召回杨义臣,减损分散了他的军队。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和监门直裴虔通等,利用骁果的不满情绪,推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用裤带把隋炀帝勒死,时年50岁。谥号“炀帝”。葬于江都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