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近现代人物     

晚清至民国时期人物(1841~1949)

柏景伟
    柏景伟(1830~1891),字子俊,号忍庵,晚号沣西老农,西安市长安县人。晚清学者、关中教育界名人。自幼发奋苦读,学识渊博,性直爽、好义。20岁前为廪生,清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人。屡应进士试未第。同治初年朝廷以举人大挑二等派任定边县训导,因时值回民起义未赴。数年后应提督傅先宗召入幕府参谋,以功赏六品以下衔。左宗棠入陕曾召为参谋,并曾推荐任知县,不久辞职归乡,以研究学问、教授生徒为业。曾在本乡创办私塾曰“学稼园”,对有志读书而家贫的学生则免费收读,尽心教育;又先后担任当时关中著名的泾干、味经、关中等书院的主讲,致力于振兴关学,培育人才。又与咸阳刘光贲(刘古愚)创立“求友斋”,设立经史、道学、政事、天文、舆地、掌故、算法、时务等多门课程分别教授学生。关中士风为之一变。他非常尊重明代长安学者、教育家冯从吾(冯少墟),常对人说:“远师前哲,不如近法乡贤。”倡议修建了少墟专祠;并设少墟书院;还重刊了冯从吾的《关学编》并为其写《序》。他的学生众多,而爱才如命,如晚清刑部尚书赵舒翘、维新运动中的陕籍御史宋伯鲁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在关中士人特别是他的学生中有崇高的声望。他死后,生徒们为他修建专祠,树立“教泽碑”,赵舒翘亲制大匾,题曰“高山仰止”、“俎豆长馨”。
    赵舒翘
    赵舒翘(1847~1901),字展如,号琴舫,晚号慎斋,西安市长安县大原村人。幼丧父母,由叔母董氏抚养。家贫。性聪明,喜读书。当地名儒柏景伟收为徒,授以诗书,尽心教诲。1883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初为刑部主事,不久升刑部员外郎。1886年任安徽凤阳知府,清廉爱民。当地连遭水、旱大灾,他除拨出府库银两救济灾民外,还捐俸银2000两买救生船、办育婴堂等,并令夫人率婢女日夜缝制寒衣解救难民。1894年任江苏巡抚。其在任期间,日本人以《马关条约》增开苏州为日本通商口岸,要求占良田美地建造工厂和住宅。赵舒翘对日人说:“吾为朝廷守土,岂可尺寸失也。”但因清廷和两江总督一再退让,赵遂允许以闲置荒地于之,并“岁课其租”,加以限制;又上书李鸿章,提出“留民生计”、“保全厘金”及由华商兴办纺织、缫丝工业,利国利民。之后调回刑部任侍郎,1898年升刑部尚书。在刑部任职期间,能秉公执法,平反昭雪过大量民间冤案,特别是在清查昭雪当时震惊朝野的河南“王树汶临刑呼冤案”中,敢于抵制朝廷权贵的阻力,将无辜青年王树汶释放,处死真犯胡体安,并将制造冤案的河道总督梅启照和河南巡抚李鹤年及开封府、镇平县一批官员革职论处。从而取得清廷的重用,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充军机大臣,兼管顺天府尹事。
    赵舒翘居官后,关心桑梓,捐银5000两修建家乡沣河大桥,以利行人,并亲题“汉鲸秋卧”、“影射昆池”匾额于桥头。此桥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为乡人称颂。
    赵舒翘思想保守,反对“戊戌变法”,力主杀“戊戌六君子”。1899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清廷命他和刚毅调查回奏。他本认为“拳匪不可恃”,但屈从满族大学士刚毅之意,以“抚而用之”回奏。八国联军入京,两宫逃来西安。清廷代表同八国联军谈判时,帝国主义坚持严惩“拳匪祸首”。时刚毅已死,慈禧太后屈从帝国主义要求,于1901年农历正月初三赐赵自尽于西安。
    原斯健
    原斯健(1892~1908),字象乾,陕西蒲城县人,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07年15岁在县立高小学堂读书时即加入同盟会。他年纪虽小,却有远大的抱负。井勿幕、常铭卿等同盟会领导人都对他非常器重。原斯健在课余时间,常组织同学到乡村向群众作时事演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和清王朝的黑暗统治。演讲时声泪俱下,听众无不为之感动。
    1908年10月16日,在陕西当局的支持下,蒲城县县令李体仁勾结劣绅原烈等人,率领衙役和当地地痞恶棍,捣毁县教育分会和县立高小学堂的学生自治公学,逮捕教育分会职员和学生40余人,抄了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的家,妄图把陕西革命党人一网打尽。原斯健也同时被捕。原烈是原斯健的同宗长辈,却是县令李体仁的主要帮凶。审讯前,原烈对原斯健提出:“只要供出谁是革命党人,可保平安无事。”原斯健怒斥原烈,要求原烈说出所贪污的蒲城县学款。原烈恼羞成怒,请求李体仁严惩原斯健。李体仁下令对原斯健使用重刑。原斯健身体瘦弱,被重打十几大板即昏厥。李体仁命令衙役用冷水泼醒再打,反复数次,共打200多大板,直至奄奄一息。斯健父亲得知儿子受刑伤重,借钱保释。斯健却因老师和同学均在狱中,坚持不肯出狱。直到在押师生全部被释放,才由父亲接回家治病。井勿幕得知此事,致函原斯健,有“试看吾辈他日立马昆仑,重整天下”的豪言壮语,原斯健读到此信后,激动得由病床上跃起欢呼。但终因伤重,于11月逝世。消息传出,省城西安掀起轰动一时的大学潮,波及省内80余县。各校学生还在西安专为原斯健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蒲城血案(史称“蒲案”)在陕西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当时人称原斯健是辛亥革命时期“西北革命者流血牺牲第一人”。
    薛允升
    薛允升(1820~1901),字克猷,号云阶,西安市长安县马务村人。平民出身。父亲薛丰,为本县庠生。他自幼读书,20岁中举人,1856年中进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礼、工、兵部侍郎总计不足10年外,其余30多年均在刑部任职,官至刑部尚书。他认为刑律之事,关系民命,责任重大,故悉心研究法律和狱事,上自《春秋》,下至历代法典、法律专著和前人办案经验、案例诸书,无不披阅,遂成为著名法律专家,著有《汉律辑存》、《汉律决事比》、《唐明律合编》、《读律存疑》等。他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风腐败的情况下,他主持刑部,制有严格的衙规,对受贿卖法者从不宽容,故当时刑部衙风在诸衙中堪称模范。他执法如山,不媚权贵,加之善于剖析疑难案件,任职期间,平反昭雪过大量重大冤案,拯救无辜,惩治贪赃枉法的地方官员,为人称颂。
    薛允升为惩治邪恶,敢于冒犯慈禧太后和皇帝。光绪二十四年,太监李苌材、张受山等在北京大栅栏庆和戏院看戏时,仗势横行,砸毁戏院,打伤群众,又杀死前来弹压的练勇局队长等,轰动京城。光绪皇帝初令刑部从严惩处。薛允升按律拟斩张受山,并严惩其他行凶太监。太监总管李莲英竟请动慈禧太后出面干预,并派人给允升说情。皇帝屈从太后,又下诏让刑部按“伤人致死”款从轻议处。允升十分气愤,亲笔给光绪皇帝写奏章称:“太监杀人一案,臣部已按法律拟定判决上奏待批,今又降旨按‘伤人致死’议处。太监杀练勇局队长,分明是拒捕杀人,并非一般打架斗殴误伤人命,怎么能按‘伤人致死’论处?臣部乃问刑衙门,只知审明案情,依律定罪;况百姓皆知我朝宫中家法甚严,太监犯法,从来加倍治罪。皇帝如认为宫中不法分子应该肃清,就请按刑部原拟判决批准执行。如想法外施仁,就请皇上自己决定,愿意怎么批就怎么批。臣部是不能违背法律改议的。”这份奏章,句句有理,字字逼人,连慈禧太后也不好再说,终于将张受山处斩。因此事伤了慈禧的面子,竟被慈禧借其他口实,撤销薛允升尚书职务,降三级使用。允升愤然辞官归里。1901年八国联军入京,两宫逃来西安时,因刑部尚书赵舒翘被赐自缢,复启用允升为刑部尚书。时允升已81岁,在随驾回京途中病死于河南。
    钱鼎
    钱鼎(1884~1911),字定三,又字绍起。陕西省白河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早年在安康读书时,即写有“顾瞻禹迹陆沉象,剑作龙吟眦欲裂”的警句,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1905年,考入陕西陆军小学,翌年加入同盟会,并被选为陕西同学会会长。在陆军小学学习时,利用假期返乡机会,向乡亲们宣传反清思想。1907年秋由陆军小学毕业,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深造。在校期间,与进步同学创建陆军同学会、“醒狮社”、“同胞会”(亦称“同袍社”)等组织,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又与中国留日学生中的反清志士互相联络。1909年春毕业,奉派赴大沽口炮台等地见习,又游历青岛、上海、杭州、武汉等地。1910年夏返回陕西,在陕西新军中任排长、队官(连长)、督队官(营附)等职。陕西辛亥革命爆发前,钱鼎一直是新军中同盟会员反清斗争的骨干人物。他与张钫等人组建了武学研究社,以研究军事为名,实为同盟会秘密机关。钱鼎为在新军下层官兵中宣传同盟会革命思想,又与人合资在新军营盘附近开设一茶社,作为活动场所。为争取哥老会众共同反清,他又加入了哥老会,以同盟会与哥老会双重身份进行活动。钱鼎是一位有卓越才干并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物。1910年7月9日,钱鼎出席了同盟会与哥老会领导人在大雁塔举行的结盟仪式。
    西安起义爆发前,在决定起义时间及总指挥人选等重要问题时,钱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起义原拟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举行,但由于清军防范严密及天雨等原因,发难时间和地点数次变动。武昌起义之后,陕西当局决定分批把新军调出西安,在外县分头消灭革命力量。钱鼎与张钫等人当即立断,决定10月22日举行起义。在商定起义总指挥人选时,不少人拟举钱鼎,但他力举协司令部参军张凤翙指挥全局,并耐心列举理由说服大家。起义爆发后,钱鼎率部迅速占领城内制高点鼓楼,并通知陆军中学马晋山、王一山、牛策勋率学生军占领藩台衙门,保护了藩库70余万两库银,对解决军费开支起到很大作用。他还与张云山、万炳南指挥起义军从西面攻破满城。起义成功,钱鼎被举为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在安排军政府领导人时,会党首领万炳南、张云山等人不顾大局,争夺权位,新政权中一度矛盾尖锐。钱鼎考虑潼关为陕西门户,遂组织学生军,自请率军东行防守潼关,军政府加委钱鼎为东征参谋,拨会党首领刘刚才部一标随钱东进。但此标各营不按计划进发。钱鼎只好率陆军中学学生30余人,押着军政府配给的辎重车辆于10月30日东开,并准备沿途招募新兵。11月1日,钱鼎在渭南被当地劣绅韩映坤煽动刀客武装杀害。同时遇难者还有随行学生军20余人。
    万炳南
    万炳南(1881~1913),湖北陨西县人(一说陕西汉阴县人,一说湖南人)。早年闯荡江湖,加入哥老会,在帮会中很有势力。清末来陕,入清军巡防营当兵。陕西新军建立,入新军,后任一标三营正目(班长)。当时陕西新军中,哥老会众占士兵半数以上,陕西同盟会革命党人鉴于万炳南在哥老会中的重要地位,遂作为在陕西进行反清起义必须争取和联合的人物。万炳南亦积极与同盟会合作,参加反清斗争。1910年7月9日,与同盟会核心人物井勿幕、钱鼎、张钫、胡景翼等及哥老会首领共计30余人,在西安大雁塔按照会党仪式,结成三十六弟兄,共同反清。
    1911年10月22日晨,陕西新军中同盟会与哥老会骨干在西安南郊林家坟开会,研究起义计划,万炳南派代表出席,声明赞成起义,但时间应定在10月29日,否则不参加。经钱鼎等人说服,决定当天起义。
    起义爆发后,万炳南率领哥老会众攻占了军事参议官衙门,又与钱鼎、张云山担负指挥从满城西面强攻的任务。对西安起义的成功有一定贡献。10月25日,讨论陕西军政府人选时,众举张凤翙为秦陇复汉军大统领。钱鼎为团结哥老会众,提议万炳南为副大统领。26日再议时,万炳南要挟以自任大统领,别人劝说亦无效。27日开会,万炳南又为任大统领事与陈树藩争论激烈,几乎动武。后来在哥老会首领吴世昌、马玉贵、马福祥等人说服下,方就任副大统领。
    在保卫陕西革命果实的东、西两路战役中,万炳南率众赴凤翔一线防守,给清军以重大杀伤,并与甘肃起义道台黄钺联络,互为依靠,对西路局势的稳定,起到不小的作用。
    万炳南以在陕西辛亥革命中有功,骄横自大,且权力欲望甚重。1913年3月,陕军奉命改编,万炳南被任命为协统(旅长),张云山被任为镇统制(师长)。万不服任命,种种要挟,难以理喻,致使西安局势一度甚为紧张。张云山此时与万炳南发生矛盾而分道扬镳,亦不支持万炳南,使万的势力大为削弱。1913年4月13日,张凤翔以抗命改编罪在万炳南赴机器局领取装备时,将其枪杀。时年仅32岁。
    曹印侯
    曹印侯(1882~1914),名树勋,字印侯,以字行。西安市临潼县油槐乡曹阳村人。自幼丧父,在家务农奉母。20岁起才发奋读书,数年后中秀才。诗文豪放。1908年与郭希仁等在西安办学,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并苦练武功。曾自题小照诗寄友曰:
    天地盗完犹恨少,虚空踏遍尚求深。
    江山河岳开王霸,怒马神龙铸铁身。
    潮翻宇宙风颠海,日照中天月满轮。
    若问先生真实相,玻璃肚子金钢心。
    1908年8月,以陕西代表身份赴北京与各省代表商量请开国会,各省代表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印侯愤然曰:“此事无须辩驳,请即同到醇王府取我民权来。若不与民权,就各以头颅与之!”众皆惊骇。东南各省代表尤敬佩陕西印侯之胆识。京都报纸一时广作宣扬。
    1911年11月,张凤翙等领导的陕西辛亥起义爆发,印侯与刘霭如即在家乡招兵千余,攻入临潼县城,砍伤清县令,临潼得以光复。时东路清军攻潼关,张钫继钱定三率军东讨,印侯即在当地筹粮3000石支援军用;并招渭北壮士6000余,号“敢死军”,准备驰援张钫,兵未发而潼关战胜。时西路满清甘军攻陕西,印侯即调军驰援,二日夜至凤翔,所部皆以刀矛、铡刃及杂色土枪为武器,经30余战,无人畏死,勇猛冲杀,使凤翔转危为安。1912年张凤翙向袁世凯妥协。印侯遭到排挤。1913年在武汉养病时,黄兴发动“二次革命”,约印侯返陕举旗反袁。他正筹划中,事泄被捕。经郭希仁、刘霭如等营救获释。然病情加重,移居杭州西湖韬光寺。不久逝世,年仅32岁。
    邹子良
    邹子良(1879~1914),名炎,字子良,以字行。原籍甘肃宁州,寄居陕西省三原县,少时家贫,给某富家作书僮,后在主人帮助下,得以读书。考取童生后,又得主人资助,赴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回陕后,与南雪亭等人在西安创办女子小学,提倡女子放足。当时,陕西落后闭塞,女子上学尚属罕见,动员放足更是困难,邹子良让妻子带头,继而其岳母与妹妹亦放足。此后,效仿者日多,女子小学也办得日益兴旺。
    在陕西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斗争中,邹子良奔走于渭北各地,以办牧羊场、采矿场等为掩护,联络各地反清力量,并以能吃苦耐劳受到同盟会赞誉。1910年春,被同盟会员举为总揽渭北会务的领导人。他还与其他同盟会员积极争取陕西军界的哥老会成员参加同盟会,新军中的会党骨干王荣镇、陈得贵经他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在陕西反清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1910年7月,邹子良出席了在陕西辛亥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大雁塔结盟仪式。
    1911年8月,邹子良奉派赴渭北山区联络会党、刀客,拟在渭北发难。10月22日,西安起义爆发后,邹子良赶回西安参加了军政府工作。这时,会党首领张云山等人因未安排其欲得的职位,树起“洪汉”旗帜,使军政府面临分裂的严峻形势。为缓和矛盾,调解纠纷,邹子良与另一同盟会员马开臣应同盟陕西分会会长郭希仁的邀请,入张云山部任参谋,深得张云山信任,在西路战役中,邹子良曾任秦军西路前敌军务经略。潼关二次失守后,张云山奉命回西安坐镇,布置防务。邹子良受张云山委托,指挥邠州、长武一线战事,并护理西路军行营关防(公章),为保卫陕西革命政权做出了贡献。
    陕西停战后,邹子良因不满当权者作为,辞军职在耀县一带创办模范村,希图实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理想。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邹子良积极奔走,组织力量反对袁世凯的统治。“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严令各省捕杀反袁斗争志士。邹子良与马开臣被陕西都督张凤翙逮捕。1914年春,邹、马在西安被枪杀,邹子良临刑前毫无惧色,意气凛然。遇难时年仅35岁。
    马开臣
    马开臣(1879~1914),名文明,字开臣,以字行,西安市长安县人。以设塾教书为职业。清末,积极参加同盟会领导的反清斗争,与井勿幕、邹子良、李岐山、景梅九等同盟会著名人物关系密切,经李岐山、邹子良等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以其学塾与“存心堂”书铺作为同盟会的秘密活动据点。1908年冬,同盟会陕西支部扩大为陕西分会,并决定联合会党、刀客等反清力量共同斗争,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次在陕西辛亥革命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即在他教书的学塾召开。他还在“存心堂”书铺销售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是同盟会革命党人在陕西掌握的为数不多的图书发行点之一。1911年10月西安起义成功后,他奉同盟会郭希仁之派,到兵马大都督张云山处任参谋,调解会党与同盟会革命党人间的矛盾,并参与军机。张云山率部赴西路与清军作战,苦守乾州,他亦随军前往,对保卫陕西辛亥新生的革命政权做出了贡献。1912年陕西停战以后,他奉命随都督府参事郭希仁赴省内各地查禁鸦片。“二次革命”爆发,他与邹子良等人积极奔走,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大肆屠杀参加反袁斗争的革命党人。1914年春,陕西都督张凤翙根据袁世凯电令将他逮捕,不久,他与邹子良一起在西安被枪杀。
    张云山
    张云山(1877~1915),字凤岗,西安市长安县人。幼年家贫,父母早逝,由族人收养。稍长到西安城内一家面坊当佣工。不久,应募入陕甘总督陶模军中当兵,随军参战于甘肃、新疆一带,因功升都司,并在军中加入哥老会。他从小爱看旧戏,对戏中的关羽、岳飞、包拯等名将名臣的形象十分敬仰,并以其作为楷模,为人仗义疏财,喜打抱不平,甚得军中士兵的信任和敬重。后来因目睹清朝军政界腐败,离开军队,在兰州组织了一个戏班子,以演戏为掩护,暗结江湖豪侠,侦察当地清军兵力军械情况,密谋反清。一时间,兰州的反清械斗大案,均与他有关,因此被当局的严令追捕,遂逃亡到中俄边境的伊犁地区,联络当地头人反清,亦未达到目的,又返兰州。这时,他的义行在江湖上声名日著,投奔追随者愈众,成为一位颇有影响的哥老会人物。1900年,唐才常在南方组织自立军起义,慕名派人持函与他联络,授以左将军之职,约他在西北起兵响应。后因唐才常起义失败而未能如愿,他返回西安。
    张云山回西安之初,一度生活困窘,入巡防队马队当兵。后经在陕西武备学堂(陕西陆军小学前身)任稽查的友人简廉庆推荐,入该学堂任号兵、号目。为练习吹军号,他求名师指点,勤学苦练,号技精熟,有“吹号冠于关中”之誉。1904年,陕西新军组建,张云山入军任新军协司令部司号官,后来陕西新军扩编成混成协,张仍任协司号官。他性格豪爽,常为士兵排忧解难,在士兵中很有威信;又深得当时陕西哥老会中一位很有势力的首领黄某的信任,由黄某帮助,在西安开了名为“通统山”的山堂,推张云山为山主。“通统山”开堂之后,发展很快,列名入会者达2800余人,未列名者尚多,该山堂的会众约占陕西新军下级官兵之半,新军自标(团)以下,均有哥老会的“舵把子”(首领),使新军兵力大部掌握在“通统山”会众手中。张云山还派人赴各州、县建立码头(哥老会的地方组织),到辛亥革命时,这个山头在陕、甘两省已设码头千余处。“通统山”会规森严,令出必行,违者处死。因此,传达命令十分迅速。
    陕西同盟会为争取哥老会势力共同反清,同盟会的骨干人物井勿幕、胡景翼、邹子良等人也加入了哥老会。力主反清的张云山与这些人关系密切,并加入了同盟会。1910年7月9日的西安大雁塔歃血结盟,使陕西同盟会与哥老会正式结成反清联盟,张云山出席了结盟仪式。同盟会与张云山为首的山堂按照会党的组织形式,建立了“同盟堂”,在组堂暗语中,“通统山”列在首位。
    1911年10月22日,西安辛亥起义爆发,张云山率领哥老会众进攻清军堡垒满城,战功卓著。他又率众出巡,并当场处死了一些趁机抢劫的坏人,枭首示众,派人到城郊通知哥老会众保卫地方治安。对恢复西安秩序,稳定人心,保证起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军政府成立之初,张云山因自己的职务未得安置,率领其部下闹独立性,揭起“洪汉”旗号,与新成立的“秦陇复汉军”对立,使西安城内局势一度面临分裂。后经郭希仁向张晓以团结御敌大义,军政府又任命张为军政府调遣兵马大都督,张十分满意,又迅速与军政府合作。
    在清军分别由东(河南)、西(甘肃)两路前来夹击陕西的血战中,张云山率部在西线与清军冒死拼杀,苦守省西重镇乾州三个多月。清军用炮轰、架云梯、挖地道、诈降等多种手段,均未拿下乾州,对保卫西安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秦军西面长城”。“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赴东路督战时,张云山一度代其主持西安防务,他既安排军事保卫,又对市民发表演说,是一位杰出的哥老会首领。
    1912年,袁世凯执政,授张云山陆军中将衔,任秦军第一镇统制。后军队缩编,任陕军第一师师长。1914年陆建章督陕,大肆屠杀革命党人,裁汰陕军。张云山为保其职位,对陆执辇拜门,多方贿赂。但陆建章贪得无厌,多方敲诈,虽任命张为陕北镇守使,却又不许其赴任。张云山忧愤致疾,于1915年7月咯血而死。年仅38岁。
    焦林
    焦林(?~1916),西安临潼县新丰乡李坡村人。早年混迹江湖,为青红帮一个头目。后响应辛亥革命,参加了陕西人民反袁(世凯)逐陆(建章)斗争。1915年冬,与长安王绍文、康毅如,蓝田李养初,华州李秋轩等10余人,秘密集会于西安,商讨组织讨袁军;推康毅如为临时总司令,分东、西、南、北四路,约定以长安、蓝田、乾县、二华、白水为各路据点,联络党人,积聚人马枪枝以图大举,驱逐陆建章,讨伐袁世凯。不料事泄,焦林等人于1916年3月18日在西安被害。
    宋元恺
    宋元恺(1870~1917),字向辰(又作相臣),陕西耀州(今耀县)人。清末廪生,曾就学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入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17年入陆军士官学校,因反对该校不许中国留学生听日本军港地理课,校方诬其有病,强令退学。后入东斌学校、明治大学读书。1910年初,奉孙中山之命,赴朝鲜、大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接着与井勿幕返回陕西。
    宋元恺到西安后,任陕西高等学堂兵学教授、农业学堂日文教员。这一时期,还在耀州山区与同盟会员创设牧羊场,开办铁矿,秘密组织反清斗争,并被同盟会员举为渭北同盟会组织的负责人。在西安任教期间,宋元恺介绍教员、学生多人加入同盟会。1911年,陕西辛亥革命爆发,军政府因他处理南关教案得当而任命他为外交部部长(后该部改为司,任司长)。西路战役中,宋元恺奉命编练炸弹队,任总队长,率领部下赴礼泉等地作战。西路议和后,外交部改为交通司,宋元恺任交通司司长。任职期间,兴建省城西安的街道及浐河桥梁,又创设公路义渡,还资助李仪祉赴德国学习水利(李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水利专家)。
    1913年,宋元恺任陕西留日学生经理。即将赴任时,“二次革命”爆发,他即奔走于上海、南京等地,参与反袁斗争,后赴日本任职。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委任宋元恺为陕西支部长。1916年秋回陕,在西安组织“乐群学社”,任社长。“乐群学社”实为训练民党人士的秘密机关。
    1917年,张勋复辟。孙中山密令宋元恺组织军队讨伐。宋向陕西督军陈树藩请兵北伐,任讨逆军总司令,其部下多为民党志士。这时,陈树藩投靠北洋军阀,排除异己,为消灭这部分革命力量,在讨逆军到山西后,陈树藩派重兵断其后路,又电告阎锡山,诬宋部为叛军,且对山西不利,请阎协剿。阎锡山派大军围攻,讨逆军几乎全军复没,宋元恺遇难于稷王山。
    卢慧卿
    卢慧卿(1890~1917),女,原名毅侠,字慧卿,后以字行,西安市长安县圈坊村人。父亲早亡,与寡母相依为命,15岁时被人骗买作妾。1909年,19岁时结识了同盟会重要人物张光奎,遂潜居在早慈巷,并在这里设立了联络站。她担负着收发、传递文件、输送情报等工作,每当革命组织聚会时,她站岗放哨,维护大家的安全,从耳濡目染中,接受着革命的薰陶,革命觉悟日渐提高。1910年,正式与光奎结为夫妻。1911年10月22日,酝酿已久的陕西辛亥革命起义爆发了,她拒绝到乡间躲避,随起义军入城参战,奔走于军装局与城内外各重要据点之间,了解敌情,传布命令。起义领导机关给她配备了一匹马,发给她一套军装,她穿戴起来,驰骋于长安城中。对光复西安起了一定的作用。袁世凯窃取大权,陕西张凤翙转向袁世凯,起义军内部也发生分化,争权夺利之事接连发生,她毅然挺身而出,奔走于各派势力之间,陈以团结与分裂的利害,竟使不少同志捐弃私见,消除隔阂,重归于好。1914年,陆建章督陕,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光奎被迫出走天津,她仍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帮助支持革命。著名活动家焦子静在渭北组织护国军,在长安城内买得一批枪弹,无法运出,她巧设计谋,将枪弹放入自己乘坐的轿车底盘内,安全运到城外。她还把著名民党领导人马彦翀用自己的轿车送到东十里铺。她自从和革命党人接触后,有了学习的机会,刻意苦读,长进很快。
    她乐于助人,街巷邻舍多受惠泽,还在五岳庙街办了一所小学,解决了附近儿童上学的困难。1917年2月2日逝世,年仅28岁。被安葬在慧园花丛。陕西辛亥革命领导人,张钫为其撰写了墓碑。
    井勿幕
    井勿幕(1888~1918),字文渊,陕西蒲城县人。少年时在本县读书、练武。当时清朝政治腐败,他常与兄长井岳秀纵论天下大势,对清廷多所抨击。后转四川入重庆正蒙公塾求学。1905年夏赴日本入东京大成中学读书,是陕西最早的留日学生。1905年8月,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即加入同盟会。是年冬,奉孙中山派遣,回国奔走于西安、渭北一带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员,并建立陕西同盟会组织,任支部长。1906年春在三原召开的陕西同盟会第一次支部会上即提出联络会党(哥老会)和刀客(绿林人物)等反清力量的意见。因同盟会员多系知识分子,对会党等持有偏见,未取得一致认识。会后,勿幕曾与邹子良、王守身等赴宜君、黄陵一带勘察地形,筹备建立根据地。1906年夏又赴日本,与赵世钰等筹备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秋,该会在东京正式成立。1907年又回陕西,根据孙中山、黄兴等联络会党的经验,力主与陕西哥老会、刀客等联合。是年10月15日与同盟会员及会党首领吴虚白等20多人祭扫黄陵,在誓文中明确提出“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的纲领。不久又赴日本。当时孙中山、黄兴不在日本,东京同盟会总部出现群龙无首局面,勿幕与吴玉章等经常联系活动分子集会,支撑同盟会的工作;又学习制造炸弹的技术。1908年,他在东京与同志创办《夏声》,撰文鼓吹革命。孙中山、黄兴称井勿幕为“西北革命巨柱”。是年10月又返回陕西,参加并领导了轰动全省的反清学生运动——蒲案。冬,同盟会陕西分会终于通过了联合会党、刀客和新军中进步力量的决议。1910年4月,他奉孙中山命回陕在泾阳县召集同盟会领导人和会党、刀客代表人物会议历时20多天,讨论了陕西起义的准备工作中许多重要问题。7月9日,他与钱鼎等人及会党首领张云山、万炳南等30余人在西安大雁塔“歃血为盟,共图大举”。他也加入了哥老会。随后,他又和吴玉章、熊克武等人赴香港与黄兴等筹划广州起义。不久回陕,在渭北一带作武装起义准备,并在黄龙山组织骑兵。1911年10月22日,张凤翙等西安起义,井勿幕即赴三原招集武装十余营响应,任北路安抚招讨使,负责渭北各项军务。12月率兵驰援山西革命,攻克运城,解山西之危;旋又率部增援陕西西路战争,与宋元恺、王一山等人组织炸弹队,在西路与清军激战。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任井勿幕为中央稽勋局副局长,因陕西战事紧张,辞未赴任。
    袁世凯窃国后,陕西张凤翙向袁妥协,打击革命力量。1912年4月,井勿幕所部军队绝大部分被迫解散。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井勿幕被选为支部长,但因张凤翙阻挠,改任副支部长(张任支部长)。9月,被迫离陕赴上海从章太炎读书。“二次革命”爆发,他约刘允臣赴汉口和曹印侯共谋讨袁,因事泄未能实现。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他在上海和康宝忠、李根源等共谋反袁,曾与熊克武等经越南到云南参加护国军,先后在蔡锷和熊克武军任职。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撤销帝制,再称大总统。勿幕又联合民党进步人士,以“十九省公民”名义发表宣言,指出“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号召全国人民“扑杀此獠”。1917年12月,郭坚、耿直等树起靖国军旗帜反段(祺瑞)倒陈(树藩),次年11月,勿幕在三原被举为靖国军总指挥,领导了反对陈树藩的斗争。他对郭坚部军纪最差深为忧虑,决定整顿军纪。然郭坚的参谋长马凌甫从小集团私利出发,加之以前的间隙,因起害井之心。1918年11月21日,井勿幕赴凤翔慰问援陕滇军回程中,马凌甫以郭坚名义请勿幕到兴平南仁村参加军事会议。勿幕明知有危险,但从大局出发,毅然前往,被马凌甫杀害,时年30岁。
    因井幕在陕西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国民政府曾命名西安小南门为“勿幕门”,名南四府街为“井上将街”以资纪念。
    张养诚
    张养诚(1887~1919),字义安,以字行。陕西富平县人。14岁时,母亲去世,因家境贫寒,出外帮人做工。20岁时,入陕西农业学校学习,并加入同盟会。学校的教职员,多为清朝地方政府官吏兼任,只是挂名领薪。张义安便发动同学离开学校,在校外订立自修公约,以示抗议。这一行动,震惊了清朝政府,张义安被开除,家庭还因此受到株连。1911年10月,西安光复后,清军又从东西两路反攻陕西。张义安参加了好友李仲三所率领的部队,到韩城、合阳一带驻守河防,抵御清军。他自请率兵300人,驰援潼关,终因众寡悬殊,退往晋南,每日以大炮隔河向潼关轰击。清军受到牵制,不敢向西进军。翌年,与胡景翼、冯毓东等相约东渡日本,在东京成城学校学习。1913年,外蒙“独立”消息传到东京,留日学生共议组织“征蒙军”,他与胡景翼被推选回国筹备。在上海,他们到处宣传演讲,动员舆论,做了不少工作。“二次革命”爆发,他转赴北京,想刺杀袁世凯,由于袁世凯戒备森严,无法下手,遂进入北京大学,半工半读,并拜章太炎为师。“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初,他再次跟随胡景翼逃亡日本,入孙中山创办的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浩然庐”学习。这年秋天,随胡景翼回陕进行革命活动。陕西护国军成立后,他在胡部的第二团任第四连连长。第四连的士兵全部是具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称为“学生连”,实际上是为全团培养干部的学校。1917年,升任备补营营长,驻军三原。1918年元月,在三原起义,讨伐陈树藩。随后,各地反陈部队集结三原,成立陕西靖国军。自请为右翼军前部,领兵出战。他率领部队,经礼泉南下,由兴平渡过渭河,绕户县直抵西安。在蒲阳村与前来支援的靖国军冯毓东、李虎臣、邓宝珊部会合,围攻西安。陈树藩困守孤城,一面要与靖国军和谈,另一方面向外省军阀求援。刘镇华率领镇嵩军以“调停”为名进入陕西。陈树藩得到支援,一反求和态度,发起反扑。围张义安部于户县城内。1918年3月13日,他率兵出城时,中弹牺牲。时年31岁。广州军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
    李云亭
    李云亭(1872~1921),乳名修德子,艺名麻子红。西安市长安县人。秦腔演员、教练。小时在西安中和班(后改九胜班)学艺,后加入德胜班、玉庆班,均为须生台柱。1912年陕西易俗社成立时,即被聘为教练。1915年,加入榛苓社;两年后,又加入三意社,担任演员兼教练。
    清朝末年,秦腔须生演员润润子在关中一带名声很大,红极一时。李云亭对其十分敬佩,私效其表演艺术,颇见功夫。“尤以身段戏擅长,唱白的吞口,嗓音的爽朗,精神之饱满,气度之轩昂,学张者(按润润子人称张班长)虽不乏其人,然得其神似窍奥者,李外无第二人焉。”(封至模《“麻子红”一李云亭》)他是润润子之后声誉最高的须生演员。
    李云亭噪音高亢爽朗,做戏贴切细腻,扮相俊美英武,艺术精益求精。戏路很广,会戏很多,无论靠把、官衣、t00618_00AA.jpg袍、箭衣,无论黑胡、白须、官员、平民,均能演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拆书》、《逃国》、《杀驿》、《广寒图》、《巡南昌》、《破宁国》、《宁武关》、《大报仇》、《八件衣》、《霍光回府》等戏,可谓独步剧坛,无出其右者。如他扮演《拆书》的伍员,一出场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将马一抖,走至台口,观众说“真像一只老虎”。他唱的第一句“大堂口把豪杰气炸肝胆”,雄壮有力,又响又亮,演出了这个三关元帅的英雄气慨。特别是李云亭与陈雨农经常合作,切磋琢磨,互相影响,所演的《走雪》、《周文送女》、《傅杨争亲》、《进宫背舌》,还有,从皮影戏移植过来的《周仁回府》等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达到很高艺术水平。此外,李云亭在表演方面,如“蹲尻子”、“踏三钟”、“抖须”、“喝场向后跌坐”等技巧,堪称“绝活”,为后世所效法。有人称赞其艺术曰:“四场通透,神妙惊人;扣律传声,落月停云。”
    在易俗社担任教练期间,李云亭排了《将相和》、《卜式传》、《马嵬驿》、《巴西里烧磁》、《新拆书》、《陈家谷》、《争座战》、《崖山泪》、《泗林湖》、《开国图》、《观音堂》、《忠孝谱》等新剧目。易俗社第一班学生中须生演员,如杨启华、左醒民、刘毓中、阎振国等,都深受其教诲,李云亭教学生,用以身作则的方法,一面通过自己的演出,给学生作示范;一面具体指教,一丝不苟。他常说:“这些戏的唱法是老前辈们刻苦创造下来的,我要是不这样教,观众们是要骂我的。”
    郭希仁
    郭希仁(1881~1923),名忠清,字时斋,一字思斋,以字行。西安市临潼县田市乡油坊郭村人,1898年中秀才,1903年中举人。1907年赴日本考察政教,与陕西旅日同盟会员有交往。次年春返陕后,办学馆,写文章,发表演说,鼓吹改良。是年10月,清蒲城县令镇压进步师生,酿成席卷全省、震动全国的“蒲案”。此案发生后,郭希仁站在进步力量一边。同满清陕西提学使余堃进行面对面的斗争。1908年,希仁与贺绂之等在西安创设丽泽馆,组织讲演,发刊《丽泽随笔》,宣传革命思想。1909年10月任清陕西咨议局副议长,并参加同盟会。他与李仲特等按咨议局章程,提出弹劾当时控制陕西新军的督练公所总办王毓江,迫使清谘政院将王撤职。10月15日与同盟会诸人祭扫黄帝陵时,参与起草祭文,提出“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的誓言。又与井勿幕谋划联合哥老会、刀客等反清力量,协助井勿幕等筹凑经费和武器弹药等,对陕西辛亥起义有贡献。1910年曾一度任同盟会陕西支会会长。1911年陕西辛亥起义时,受张凤翙聘,主持都督内务。陕西光复的第一张布告和军政府成立之初的重要文件多出自其手。当时在清军压境的情况下,陕西同盟会与哥老会首领之间矛盾明显,郭希仁调停其间,晓以团结反清大义,对促进团结御敌颇有功绩,一切用人及行政事务亦多就其取决,时人有“郭丞相”之称。1912年,张凤翙妥协于袁世凯。郭辞去都督府职。次年3月在北京入基督教。不久出国历俄、德、英、比(利时)等考察。回国后在华山下常与孙岳、邓宝珊、史可轩、胡景翼等10余人集会,密谋反袁(世凯)。1916年秋,陈树藩督陕时,任禁烟局坐办,查禁大烟甚力。1917年秋,任陕西水利局长兼林务专员,决心兴办水利事业,写出《水利谈》一书。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留学期间曾听从郭希仁建议改学水利,学成回国后,郭希仁力举李仪祉代他兴办水利,李先后完成了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大型水利工程,造福关中。陈树藩投靠段琪瑞,郭希仁曾于1918年2月受陈之命赴三原劝说靖国军停止讨陈,遭到拒绝。4月回省城任教育厅长。在任期间先后设立了音韵研究所、国语讲习所、孤儿院、通俗图书馆等。但因追随陈树藩,并抵制新文化思想,受到省内教育界和旅北京进步学生的强烈谴责。1921年在西安教职员工罢课索薪的形势下辞职。是年5月逝世于西安。郭希仁著作很多,主要有《尚质朴说》、《说文提要》、《从戎纪略》、《欧洲游记》等20余种。
    尚镇圭
    尚镇圭(1875~1923),字天德,陕西省大荔县人。陕西辛亥革命元老之一。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一度为设在东京的同盟会陕西支部负责人。后奉孙中山之命回陕西与井勿幕、于右任、宋元恺等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秘密联络会党等反清力量。1911年西安辛亥起义爆发,为了与武汉革命政府取得联系,他只身翻越秦岭,7日内到达武昌与黎元洪会见;又亲赴上海为陕西革命军秘密运送军火,对陕西光复做出了贡献。
    民国建立,尚镇圭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袁世凯当国时,尚镇圭对袁的罪恶行径深为不满,多次在国会提出揭露、抨击,声音宏亮,正气凛然,因而名震国内。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行改变先订宪法而后选总统的立法程序,进行事先策划的大总统选举。选举之日,被袁氏收买的便衣军警、地痞数千人打着“公民团”的旗号层层包围国会,强令议员投袁世凯的票。尚镇圭非常气愤,故意在选票上写作“猿世凯”,既使这张选票作废,又痛击了袁世凯的奸狡。1914年1月,袁世凯解散国会,尚镇圭赴云南参加了蔡锷等人的护国讨袁起义。
    袁世凯死,国会恢复。尚镇圭又多次在国会提出减征丁赋的动议。这时,陕西督军陈树藩投靠北洋军阀政府,打击革命志士;强迫农民种鸦片以增加税收,引起进步人士的反对。尚镇圭在国会坚持正义,提出要求查办陈树藩。陈得知后,下令没收了尚在故乡大荔的全部田产、粮食、牲畜,致尚镇圭家老小20余人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尚镇圭追随孙中山到广州。1921年,孙中山为更有效地争取国内外力量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提出在广州建立正式政府,但按中华民国选举法规定,出席选举的国会议员必须占议员总数的2/3以上,得票数应占投票人数的3/4以上者,才能当选。而当时在广州的国会议员仅200余人,不足国会议员总数500人的一半,故不能选举大总统。在此关键时刻,尚镇圭提出动议指出:“在非常时期,选举非常大总统,乃合法之举。本次会议应称为‘非常会议’。”他的议案被到会的参、众两院议员通过。孙中山以218票当选为“非常大总统”。尚的动议被誉为“惊天之春雷”。
    1923年发生了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的二七惨案。因吴佩孚重兵在手,居京的国会议员缄口不敢言。尚镇圭却在国会会议上大声疾呼,要求查办吴佩孚。此案一提出,国内为之震动,被舆论界誉之为“伟人伟事”、“再度之惊天春雷”。吴佩孚对尚恨之入骨,派爪牙威胁。尚镇圭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仍大义凛然。同年秋,曹锟贿选总统,以5000元一票收买国会议员。众议院议长吴景濂秉承曹意,密遣心腹送钱给尚镇圭。尚断然拒收,并怒斥吴景濂,遂离北京赴上海。由于激愤引发肝病,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孙中山亲书“浩然正气”的挽词,又撰写了《祭同志众议院议员尚君天德文》,表示沉痛哀掉。
    彭世安
    彭世安(1881~1924),字仲翔,祖籍福建侯官。因其父彭履中在陕西白水县任职多年,遂籍白水。早年丧父,家境贫寒。1902年考入陕西武备学堂。1905年冬,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奉孙中山之命回陕西创建同盟会组织,彭世安即加入同盟会。武备学堂毕业,被选送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深造。毕业后返陕,在新军中任队官(连长)。对新军督练公所总办王毓江与陕西巡抚恩寿狼狈为奸,打击进步力量,卖官纳贿,腐败专制,彭世安甘冒风险,与同盟会员张光奎联合陕西军界30余人,列举王毓江罪状数十条,控告于清政府陆军部,又经郭希仁等人多方斗争,王毓江及其党羽终被撤职。此后,新军中同盟会革命党人得以补缺晋升,为西安辛亥起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彭世安由队官调任新军督练公所二等科员,进入陕西军界上层机构,更加有利于反清斗争。
    1911年7月,彭世安与钱鼎、张钫等同盟会员创办“兵事研究社”,以研究军事为名,实为同盟会秘密机关,密谋反清。同年8月,清廷在河北永平检阅新军,彭世安奉派为陕西代表,参加阅兵。阅兵结束后,他赴上海参加陈其美等人召集的十一省同盟会员代表会议,商定反清起义计划。会后,他又赴武汉与“文学社”及“共进会”负责人联络,险遭清军逮捕。
    武昌起义爆发后,彭世安赶回陕西策应,抵达西安时,陕西军政府已成立,他先后任参政处负责人与军政府参谋长职务。在反抗清军东、西夹攻陕西的激战中,彭世安率部队转战于东、西两线战场,并坚决反对放弃省会西安、退入商洛的意见。
    袁世凯当国时,彭世安对其政治野心有深刻认识,指出其日后必然为民国祸患,当时还受到一些不理解的友人的指责。后来袁世凯真面目暴露,友人才深叹彭有远见。“二次革命”爆发,彭世安主张策应孙、黄,起兵讨袁。陆建章主陕政时,委任彭世安为高等顾问,他闭门不出。袁世凯称帝,彭世安与郭子兴等20余人联名上书,反对帝制。陈树藩督陕,彭世安任陕西陆军第四混成团团长、高等顾问等职,坚决反对陈树藩以省长作为条件,请刘镇华率军入陕进攻靖国军,引起陈树藩的不满。后彭世安赴三原,任靖国军总司令部军务处长、参谋长职。在处理繁忙军务的同时,还关心世界形势,阅读《共产党宣言》、《庶民的胜利》等书籍、文章,和青年讨论中国现实问题。
    1924年10月,“首都革命”发生,富平驻军冯子明旅东开策应,彭世安应冯子明邀请,随军而行。冯部在华阴为刘镇华部阻挡,展开激战,彭世安应刘军之约,作为冯部代表前往华县与刘部马瑞旺旅谈判。11月17日,被马瑞旺派人谋杀。
    刘箴俗
    刘箴俗(1901~1924),乳名平儿,西安市户县李伯村南堡人。著名秦腔演员。自幼丧母,随父亲在西安市街上卖羊血渡日,13岁入陕西易俗学伶社第二期学艺,专工花旦。他性聪敏,身段条件好,善于领会角色的思想性格。初在孙仁玉所编的《女娃劝学》中担任主要角色,第一次粉墨登台即一鸣惊人。之后参演《慈云庵》、《忠孝图》,被称为“神童”。稍长,又演《蝴蝶杯》、《玉镜台》、《夺锦楼》等,红遍长安,被誉为秦腔后起标准花旦。1924年,随鲁迅来西安讲学的孙伏园看了刘箴俗的戏,在《长安道上》一文中写道:“刘箴俗三个字在陕西人的脑筋中,已经与省长差不多大小了。”1921年,他随易俗社赴汉口演出,适逢欧阳予倩也在武汉演出,对刘箴俗给予指导。当时汉口观众和艺术家称刘箴俗“有过人之才,欧(欧阳予倩)、梅(梅兰芳)之风”。并有“北梅、南欧、西刘”之誉,为秦腔争得了荣誉,1924年因患肺病逝世。年仅23岁。
    胡景翼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又作立生、励生,陕西富平县人。7岁入私塾,13岁就学于三原举人赵如笃处。少年时即喜读兵书及古名将相列传,曾拜师习武。1908年考入同盟会员创办的西安健本学堂,此间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春经于右任、井勿幕、宋元恺等介绍加入同盟会。翌年五月毕业,积极联络会党、刀客共同反清,并加入哥老会。1910年9月7日,与井勿幕、钱鼎等人和会党首领张云山、万炳南等30余人在雁塔“歃血为盟,共图大举”,实现了在反清目标下的同盟会、哥老会与新军的全面联合。辛亥保路风潮起,同盟会陕西支部决定由井勿幕、胡景翼在渭北率刀客发难。武昌起义后,新军提前于10月22日举义。胡景翼闻讯即在耀县药王山聚集2000余人首先响应,并受命任第一标统带。在清将升允率甘军趁陕军主力东援山西民军之机猛扑西安时,胡景翼即统部在张户原(今旬邑张洪原)与之苦战,使升允大败,稳定了陕西革命局势。辛亥革命失败后,遂赴日入成城学校学习。1912年末被留日学界公推回国组织“征蒙军”。行至上海即投入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初到日本,入国民党创办的“浩然社”学习军事,数月后回国前经于右任引荐与孙中山会面。孙中山勉励其“努力革命”,他回答说:“候破京后,再迎先生。”遂返陕入陈树藩第四旅教导营军官连。毕业后升任差官连连长、备补连连长、游击营营长。护国战争爆发,郭坚、耿直在渭北起义以响应,陕西将军陆建章派儿子、第一旅旅长陆承武率部前往镇压。胡景翼先佯迎陆承武入自己驻防的富平县署,后于5月7日夜发动反袁逐陆兵变,抓俘陆承武,全歼其所部。护国战争后,胡部被编为陕西第一旅第二团,驻防商州龙驹寨。孙中山号召护法后,曾与陕西党人耿直等秘密联络起义。1918年1月25日胡部营长张义安在三原起义,胡景翼于27日赴三原,与曹世英共组陕西靖国军,任右翼军总司令,并发布讨陈檄文,从东西两路围攻西安。靖国军失利陷于退守困境之后,即电请唐继尧援陕,又派人赴沪请于右任回陕主持革命大计。7月于右任奉孙中山命到三原就任靖国军总司令,胡景翼改任第四路司令。后赴渭南劝说旧部归顺时被扣,旋软禁于西安。陈树藩百般利诱,终不为之所动。1920年7月陈树藩因时局不利和慑于靖国军要挟,将胡景翼释放。他回三原即就任靖国军副总司令兼总指挥,并通电全国讨陈。此间除整饬军队外,致力创办三原渭北中学、三原女子中学、富平庄里立诚中学等地方教育、建设,曾受孙中山赞誉。1921年10月为保存实力受直系改编,任陕西陆军第一师师长。次年4月率部随冯玉祥进兵河南参加直奉战争。战后被编为陆军第廿四师驻防京汉路北段,兵力2万人。1923年曹锟贿选,举国反对,胡景翼认为“有再度革命之必要”,经派人联系,与冯玉祥、孙岳结成反直联盟。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命赴通州、喜峰口作战。23日与冯玉祥、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改所部为“国民军”,推段祺瑞为临时政府执政,并就任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即电邀孙中山北上。此间曾会见李大钊。11月受命任河南督办,率部南下打击反扑的直军。12月开抵开封正式就职,兵力达20余万人。不久邀李大钊赴开封多次晤谈,开始积极实施孙中山三大政策。曾安排王若飞、肖楚女等一批共产党员和43名苏联顾问在国民二军中工作,是国民军军长中第一个要求苏联派军事顾问并得到军火援助的。他创办军校,整训部队,允许群众集会结社和共产党公开活动。李大钊称誉其“将来同我党合作是个可靠的人”。1925年4月10日因右臂疔疮不愈病逝于开封。
    任致远
    任致远(1900~1926),陕西兴平县人。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想的影响,即与同学张含辉在家乡宣传新文化。不久考入西安省立一中。1924年夏,由魏野畴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加入由魏野畴发起组织的团的外围组织——青年生活社,并担任该社出版的《青年生活》旬刊的发行人。学校团支部成立后,即担任第一任团支部书记,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头人。翌年5月4日,该校学生马驯将足球踢至学校隔壁的陕西代理督军吴新田的兵营院中,去取球时遭到毒打。任致远知道此事后,立刻带领同学去援救,又遭士兵围打。受伤的学生达四五十人,任致远也身负重伤。这就是当时轰动全省的“五四惨案”。事件发生后,激起全校及西安各中小学师生的极大愤慨,并掀起了全省驱逐军阀吴新田运动。同年下半年,由魏野畴、张含辉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担任中共领导下的理论刊物《西安评论》的发行人,并兼任西安省立一中党支部书记。1926年春,刘镇华率镇嵩军围困西安。任致远为陕西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边参加中共在省立一中举办的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暑期学校”,边投入反围城斗争的各项活动。但因其在“五四惨案”中胸部伤口又复发,于1926年9月20日病逝于西安。
    史可轩
    史可轩(1890~1927),原名世兴,又名宗法,陕西兴平县人。中共陕西党组织早期领导人。自幼好学,在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接受革命影响。1907年夏剪掉发辫,与同学张德枢投奔太原新军。此间加入了同盟会。次年被选调到新军协统司令部当司书,因不满军内黑幕而写匿名传单,被当局查获入狱。后经保释回原籍。1909年夏赴太原考入陆军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山西新军起而响应,组织革命军,军校学生亦编为学生军,他遂在续西峰的革命军中任游击营营长,参加攻克大同府战役,次年任晋南革命军第一混成旅一团团长,因反对阎锡山与袁世凯勾结强行编并该旅而率部投靠陕西革命军陈树藩部。1913年经陈推荐赴日参加孙中山创立的“浩然军事学社”学习。次年夏加入中华革命党。不久奉孙中山命回国,在太原筹划革命活动,旋因被通辑避居华山脚下。1916年陈树藩创办成德中学,他受聘为学校事务主任。1918年初以后,历任靖国军总指挥部副官长、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第一混成旅副官长兼骑兵营营长。1924年参与“北京政变”,负责警戒紫禁城,后升任国民二军第三补充团团长。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他曾主动会见李大钊,响应中共号召,与邓宝珊等通电欢迎孙中山北上。年末任郑州警备司令,支持了工人运动的发展。翌年8月驻新乡整训部队,结识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革命觉悟进一步提高。同年12月进驻天津,与邓宝珊发表联合声明,呼吁改组“临时执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彻底消灭军阀,打倒帝国主义。1926年初调驻开封,不久退往西北。5月经王若飞、陈家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启程赴苏联考察。抵达上乌丁斯克即奉命回国参加北伐。9月中参加冯玉祥五原誓师,任总司令部警卫师师长,并在联军国民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监察委员。11月赴三原协助于右任筹建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兼任三原清乡司令。年末任联军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部长兼警卫师师长。该师成为陕西革命运动的坚强武力支柱。次年2月任中共陕甘区委创办的中山军事学校校长,培养了不少军事人才,学校被誉为“西北黄埔”。四一二政变后,西安军民十万人集会声讨蒋介石罪行,史可轩任大会总指挥。5月在西安主持召开了陕西各界追悼李大钊大会。冯玉祥在豫陕清党后,命其率部赴洛阳,他遂向中共陕西省委汇报,按省委指示率部队到渭北以积蓄力量发展武装斗争。途经富平美原镇时,欲利用旧交关系劝说国民二军师长田生春效力革命,不料反被田拘捕。遭受严刑拷打,始终大义凛然,当夜(7月30日)被杀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安葬于三原东里堡靖国公墓的史可轩墓重新作了整修。
    李芹溪
    李芹溪(1862~1927),原名松山,号泮林,陕西省蓝田县人。清末民初名厨师、饮食企业家。本姓薛,襁褓中生父病逝,母亲带他改嫁到本县青杨庄村李家,改随养父姓。13岁时,因遭继父责打,愤然离家,只身逃到本省兴平县,投靠当时在县衙主厨的舅父学习烹饪。16岁即能制办普通筵席。期间还跟衙役们学得一些拳脚功夫。他性聪敏,有志气,为学通烹饪技艺,从1878年到1897年的20年中,先后在30多个县、镇学地方风味小吃的技艺;在十几个大城市高级酒楼饭店拜名师学陕、川、豫、鲁等各派名菜烹调和企业管理;又入许多州、府、巡抚和北京刑部衙门学习官府宴宾知识,遂成为一位技艺高强、又懂管理的名厨师,人称“全挂挂把式”。
    1900至1901年,八国联军陷北京,慈禧太后逃居西安,他被征入行宫执炊,因所烹菜肴精美,慈禧太后曾单独召见,赞他技艺超群,并亲书“富贵平安”四字中堂一幅赐赠。李芹溪涉足官府、宫廷,目睹了清宫生活腐败,官府黑暗,产生了强烈的反清思想。辛亥革命前夕,他在陕西陆军学堂任炊事班长,与会党首领之一的张云山结为兄弟,参加了反清秘密组织。陕西辛亥起义战争中,他率领炊事员队伍,参加了攻占西安东县门清军装局和攻满城的战斗,冲锋陷阵,战功突出,被誉为“铁腿铜胳膊的火头军”。陕西军政府成立后,当局以功授他渭北税务局长职务。他坚辞不受,说:“我一不懂文,二不懂武,如念我有功,请资助我一批资金,让我开个饭馆,发挥我的特长。”张凤翙等欣然答应,遂拨给资金,在西安钟楼东南角开设了“曲江春”酒楼。因他既通技术,又懂管理,加之社会声望较高,这座酒楼很快成为誉满三秦的一流饮食企业,同时又是反袁(世凯)斗争和北伐战争中民党人士经常聚会之地。于右任回陕主持靖国军时,特慕名拜访,并亲笔为该店两个餐厅题写了“唐醉白处”、“晋卧刘居”的牌匾。他的名字“芹溪”和字“泮林”即于右任此时为他所取。李芹溪一生亲手培养出名的厨师近300人,经他帮助指导出师的近千人。50年代西安烹饪师、市政协委员曹秉钧、靳宣敏等都是他的学生。他还创建主持西安的蓝田会馆,主要接待蓝田来西安谋生的炊事人员,为其介绍工作,指导学艺。今蓝田县被称为“厨师之乡”,李芹溪有不小的贡献。
    李应良
    李应良(1900~1927),原名培基,字子善,化名银莲,西安市未央区李家壕村人。自幼在当地读书,1918年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三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入西安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上街游行,并发表抵制日货、维护山东、青岛等领土、主权的讲演,很受群众的欢迎和同学们的称赞。1922年夏从三中毕业后,考入西安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因该校与西北大学合并,遂转入西北大学工科学习。期间参加了共产党人雷晋笙等创建的“西北青年社”、“西北晨钟社”等进步团体的革命活动,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夏,与魏野畴等人发动并领导了陕西学生驱逐陕西军阀吴新田的斗争。是年冬,经吴化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国共合作的形势下,曾担任国民党西北大学区党部常务委员、国民党西安市党部内的“秘密党团”成员。1926年,军阀刘振华围西安城期间,李应良在共产党人雷晋笙、刘含初、吴化之等的领导下,与张含辉在西安党团地委和省市学联举办的“暑期学校”中从事革命宣传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对壮大西安共产党组织和配合“二虎(杨虎城、李虎臣)守长安”有重要贡献。是年冬西安解围后,李应良在西安城区和近郊区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2月,担任西安中山学院事务委员会委员,同时在中共陕甘区委协助李子洲工作。3月,受中共陕甘区委的派遣去北京向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送密信。4月6日与李大钊一起被军阀张作霖部逮捕,28日被杀害于北京。时年仅27岁。
    安体诚
    安体诚(1896~1927),字存斋,又名诚斋、灿真,笔名存真,河北省丰润县人。中共早期党员,西安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03年进私塾读书,后到县城高等小学。1909年考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附中,继而升入该校法律预科和本科,1917年毕业。次年,东渡日本入京都帝国大学经济部学习,1921年回国,在天津法政专门学校任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授课之余,和于树德在天津恒源纱厂创办工人补习学校,讲授劳工运动和国内外大事,启迪工人的政治觉悟。这个学校为北方共产党组织培养了一大批工人运动的骨干,奠定了共产党在天津领导工人运动的基础。1922年初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领导成员兼天津特派员、中共北京区委委员等职。1922年春末,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与北方分部机关报《工人周刊》的记者、编辑兼发行。他白天外出采访,晚上编稿,与罗章龙、宋天放等人在该刊上大量介绍国内外劳工消息,报道各地工人受奴役的痛苦生活,以及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消息,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广大读者特别是劳苦工人争相阅读,被誉为“劳动者的喉舌”。为了推动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开展,1922年5月,中共北京区委利用社会关系介绍安体诚等5人到北京政府交通部任密查员和育才科视学。体诚利用此合法身份,往返于北京、丰台、天津、唐山、秦皇岛、山海关、沈阳等车站,深入到工人和学生中去,揭露帝国主义、军阀和资本家对工人压迫和剥削的罪行,宣传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共产党的纲领、政策,帮助工人组织俱乐部和工会,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建立党团组织,领导了1922年山海关、唐山两地数千名铁路工人罢工斗争,取得了局部胜利。1923年夏,北京白色恐怖严重,他和于树德应聘到杭州任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学教授。期间,在共产党内先后担任过中共杭州组小组长、独立支部书记,杭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地委委员,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发行主任等职。1925年9月,安体诚奉中共中央指派,以中共北京区委兼地委特派员身分来西安做兵运工作和负责整顿西安共青团组织及建立共产党组织。西安原有一个共青团支部,因思想不统一分裂为两个支部。两个支部分别向团中央和党团北京区委写信,要求派人来解决分歧。安体诚到西安后,与团中央派来的吴化之一起,分别与两个团支部的领导与团员谈话,了解分歧原因,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分清是非、批评已往错误的基础上,解散了原有的两个支部,成立了新的共青团西安特别支部,安体诚任书记,对符合共青团员条件的重新介绍入团。不久,又和吴化之领导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西安特别支部,任书记。西安党团特支成立后,将《西安评论》改为党团组织的机关刊物。他在该刊上先后发表了《国庆与革命》、《对双十节西安市市民大会的感评》、《十月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等文章,热情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宣传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任务,强调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在革命中的重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对陕西党团组织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还和吴化之、魏野畴等人联合西安各群众团体先后召开了纪念“双十节”和十月革命胜利八周年大会,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
    1925年底,奉调回北京任北京大学教授,参与了中共北方区委和国民党北京市党部组织部以及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参加和领导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斗争。1926年春,奉命去广州开展工作,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又名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共党团干事、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委员等职,主编《黄埔日刊》,兼任广州劳动学院教授、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背叛国民革命,在广州的李济深也“清党”反共,安体诚带领部分被驱逐的人员绕道上海准备赴武汉,到上海后,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5月,被秘密杀害。时年31岁。
    吕南仲
    吕南仲(?~1927),名律,字南仲,浙江省绍兴人。戏剧活动家、秦腔剧作家。清附生。曾任陕西省财政厅科员、股长,临渭二华厘金局局长。1919年加入易俗社,先后任评议长、社长、编辑等职务。1923年12月,吕南仲任社长期间,热心举办易俗社成立12周年纪念,社内改造房屋,装饰一新;适值从上海购回新箱,演出他特为编写的系列剧目《十二先生》、《十二戏迷》、《十二锦屏》、《十二花客》、《十二因果》、《十二金钗》等,搞得喜庆气氛浓烈;一时易俗社接到的牌匾、对联、赠品之多,为前所未有,极一时之盛。第二年,鲁迅在西安讲学时,到易俗社看了吕南仲编写的《双锦衣》(上下两本)。同行的孙伏园后来回忆说:“他(指吕南仲)和鲁迅先生与我都是浙江绍兴籍的小同乡。这位吕南仲先生是位学者,也是易俗社当时的主事人……”,鲁迅认为:“吕南仲以绍兴人从事编著秦腔剧本,并在秦腔中落户,很是难得。”吕南仲编写大小剧本近20个,代表作有本戏《殷桃娘》、《双锦衣》、《金狮鼎》、《紫碧鱼》,折戏《花月简》、《端阳节》、《碎黑碗》及以“十二”为名的系列剧等。吕南仲的戏,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唱词言简意赅,时见文采闪烁。时人评论曰:“以其出身形幕,所记案情最多,所编戏变幻离奇,不可捉摸。”
    刘含初
    刘含初(1895~1927),又名翰章,陕西省黄陵县人。幼读私塾,后入西安三秦公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史系。五四运动中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爱国行动。曾遭当局逮捕,经斗争获释。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参加进步活动。1920年与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魏野畴等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创办《秦钟》月刊,后改为《共进》半月刊。1922年10月又创立革命团体共进社。他多为《共进》撰稿,提出改革陕西政治、革新教育、改造社会的主张。从北大毕业后,先后在通州(今北京市通县)师范、苏州中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大学、开封大学、西北大学任教。他积极提倡革新教学内容,并向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1923年应于右任聘请在上海大学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底,刘含初回到西安,先后担任陕西省教育厅科长、西北大学教务长。他利用当时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广泛联络西安各界进步人士,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引导青年走革命的道路。1925年5月,上海五卅运动爆发。陕西地区共产党员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为加强统一战线,发起成立陕西省国民党组织。是年8月,刘含初和李子洲、魏野畴、杨明轩等首先组成了陕西省国民党员俱乐部。刘含初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被推选为聚乐部主席。9月,国民党陕西临时省党部成立,刘含初被推为执行委员,并任宣传委员。1927年2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正式成立,刘含初被选为常务委员;与赵葆华共同主持党务工作。他们通过这一统战组织,领导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使陕西、西安成为大革命运动中革命运动高涨的省份之一。1926年,刘镇华围西安期间,刘含初经常与守城军联系,不仅从舆论上给以声援,而且帮解决经济困难,救济饥民;他还与吴化之等把1000多名学生组织起来,举办暑假补习班,组织学生团结起来参加守城反刘(镇华)的斗争。西安解围后的1927年春,中共陕甘区委和国民联军总司令部研究决定,由刘含初和李子洲在改组西北大学的基础上,成立西安中山学院,刘含初任委员长(又称院长)。该校为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是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25日和5月5日,刘含初先后和魏野畴、李子洲、史可轩等联名发表通电和召开万人大会,声讨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分子的罪行。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进行“清党”反共,下令封闭西安中山学院,并撤销了刘含初的院长职务。中共党组织派刘含初去苏联学习。刘即返回家乡黄陵,准备安排好家事后再去中共中央报到。不料被驻扎陕北的军阀井岳秀派其驻黄陵的部下杨衮于1927年8月15日下午杀害。卒时年仅32岁。
    高望重
    高望重(1907~1927),字德隆,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王寨村人。7岁上私塾,后入县立高级小学。1921年毕业,先后在王寨村初小和山阳小学任教。1922年考入户县初级中学。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多次代表学生参加校务会议。1925年4月中旬,西安省立一中学生发起反对陕西督军吴新田怂恿部下枪伤学生的驱吴运动,高望重立即组织户县学生罢课三日,声援西安学生的正义斗争。1925年冬,中学毕业,在户县苍溪小学当教员,他常对学生说:“救国之责,在于我们青年,青年人如果不进步,中国就无望了。”1926年冬,高望重积极协助前来发动农运的共产党员薛卓茂、李艮动员农民群众组织起来与驻军何经纬和土豪劣绅斗争。1927年元月上旬,在焦将、王寨西村建立起农民协会,接着又在化羊操、保峪操建立起户县第一个区农民协会,还动员青年农民积极分子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日夜进行操练,高望重是王寨农民自卫军的领导人。元月中旬,化羊操约正邢振武带领10多名士兵闯进王寨村毒打抗粮的群众,并抓走4人,抢走骡子6匹,高望重闻讯立即召集起200余名农民和自卫军拿起大刀长矛,追到庞光镇与其辩理。邢振武指挥士兵持枪威胁群众。高望重带领群众一拥而上,夺了士兵的枪,解救了无辜的农民,夺回了被抢的牲口。1927年2月,共产党员苟自新、李超群来户县加强农民运动的领导。高望重与上级派来的干部一起,除继续加强南四操农运工作外,还深入其他操宣传鼓动,迅速把农运向全县扩展,仅月余时间,户县13个操就有11个操建立了9个区农会、316个村农会,入会农户17000余户,会员94000多人,农民自卫军发展到15000多名,抗粮抗款斗争在全县形成高潮。1927年3月初,经李超群、苟自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中旬,中共户县特别支部和户县农协会同时成立,高望重任特支委员和县农民协会负责人,是中共户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户县驻军何经纬疯狂镇压户县农民运动,向群众摊派巨额捐款和大批军粮,私屯粮食,垄断市场。高望重多次找何经纬交涉,要求何将私存粮暂借给群众抵作军粮,待夏收后全部偿还。何经纬矢口否认有存粮。高望重便带人私查暗访,在户县城内和秦镇查得何经纬屯粮千余石。何经纬在铁证面前恼羞成怒,派人围攻高望重,将其头部打伤。5月初,何经纬派兵将搜刮到的数十石粮食放在新阳操庞村寺准备运往县城,高望重得知后,和苟自新带领数百名农民自卫军扣压了这批粮食。何经纬派了一营士兵包围了新阳操东索村,杀害农民自卫军战士9名,重伤9名,轻伤13名,制造了震惊西北的“东索村惨案”。
    5月24日,何经纬指派吴明汉等4名匪徒,佯装学生模样,诡称是省农会宣传队干部,将高望重杀害。1954年4月25日,陕西省民政厅批准追认高望重为革命烈士。
    吕凤岐
    吕凤岐(1904~1928),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人。幼时在本镇上小学,1924年考入西安省立一中,受五四运动后革命思想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投入西安学生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刘镇华围攻西安城期间,他参加学生宣传队,慰问守城的军民。期间,还参加了共产党人在省立一中举办的暑期学校。1927年夏,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到旬邑县加强中共党的领导工作,任旬邑县宝塔高级小学教员。暑假,他和王子健、宁克齐、王廷璧等人以县教育局名义,举办教师、学生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旬邑、彬县、甘肃省区宁县等地的教师、学生近百名,学习《社会科学概论》、《唯物史观》、《马列主义浅说》等课程,传播革命思想,为后来的旬邑起义准备了骨干力量。1927年冬,吕佑乾作为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到旬邑,指导旬邑中共地下党的工作。不久,成立了中共旬邑区委,吕佑乾任书记,吕凤岐任组织委员,领导了1929年春旬邑县农民抗粮抗款、驱逐反动县长庞天簌的斗争,为旬邑农民暴动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旬邑县城召开的一次妇女剪发、放足大会上,他挥毫为大会写了“三寸金莲从此肃清余孽,半数同胞竞尔获得自由”的对联,极大地鼓舞了妇女的斗争勇气。
    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陕西省委发出在关中各地举行武装暴动,配合渭华起义的指示。吕凤岐等根据省委指示,秘密进行旬邑起义的准备工作。1928年5月6日,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派一个催粮委员,带几个打手,在旬邑郝村鞭打群众,正在郝村布置武装起义的许方升等决定立即组织群众举行起义,愤怒的群众一召即起,扛着锄头、长矛,处决了催粮委员和郝村的大地主程茂育,揭开了起义的序幕。5月7日,起义部队攻克旬邑县城,释放政治犯,张贴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安定群众情绪。5月28日,中共旬邑区委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旬邑县苏维埃临时工农政府和农民协会,吕凤岐任秘书主任。他和吕佑乾等指挥留在县城的起义农军两个连,分头到土桥、张洪镇等地惩办土豪劣绅,开展革命宣传。
    旬邑县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彬乾行署的恐慌,他们纠集民团围攻起义队伍,同时暗中收买混进农民赤卫队中的反动政客,煽动落后的群众叛乱。5月30日拂晓,他们闯进苏维埃临时政府所在地——宝塔小学,将吕凤岐、吕佑乾、王浪波、王廷璧等起义负责人逮捕,准备于次日押送西安。国民党旬邑县县长李焕章怕吕凤岐等在押送西安途中逃跑,即下令将吕凤岐等7人就地枪杀。
    魏野畴
    魏野畴(1898~1928),原名凤标,字明轩,陕西兴平县人。中国共产党陕西党组织早期领导人。1913年春考入西安三秦公学。1917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求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在李大钊等人影响下,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文化,参加了该校进步师生创办的讲演团,并在平民学校、夜间补习学校任教,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0年与刘天章等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创办《秦钟》杂志,曾在创刊号上发表《潼关外之新思潮》一文,鼓励陕西人民学习新思潮,研究社会,改造社会。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夏毕业回陕,在华县成材中学任教。1922年夏赴北京与刘天章等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进步团体——共进社,是该社领导成员,同时积极为《共进》刊物撰写文章,被誉为“共进社的健将”。次年初,由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应杜斌丞之邀到榆林中学任教,自己编写教材,为学生讲解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介绍进步书刊,培养了大批革命青年。1924年至1926年,在西安省立第三中学、第一中学任教。1924年夏,与武止戈在西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团的外围组织——青年生活社,出版了《青年生活》旬刊。1925年秋至1926年初先后任中共西安特支委员及杨虎城创办的三民军队学校政治部主任、国民三军第三师咨议和政治宣传处长,创办了被称为陕西“革命舆论的唯一指导者”的《西安评论》,亲自撰稿30余篇,观点鲜明,笔锋犀利,指导了陕西革命斗争,在人民群众中有一定影响。1926年1月,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期间,他四处奔走,备受艰辛,积极帮助守城的杨虎城、李虎臣筹备军需和民粮,组织学生进行宣传、救济工作;曾赴渭南、华县等地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配合国民军抗击刘镇华部,并到三原帮助守城。西安解围后,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成立,遂任政治部副部长,兼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长,主编《新国民军》报。翌年2月任中共陕甘区委委员,提出“党到农民中去”的口号,积极引导陕西农运、工运、学运、妇运的深入发展,各级群众组织相继成立,使陕西省成为全国革命高涨的省份之一。四一二政变后,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组织史可轩、许权中部撤离,并奉命赴陕北巡视工作,保存力量。8月应杨虎城之邀任杨部第十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并任中共第十路军军委书记、中共皖北特委组织部长,帮助杨虎城整训部队,并整顿了杨部的中共组织,建立了党的军事委员会,任军委书记,曾在太和开办军事干部学校,并在部队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宣传队、民运工作队等。1928年2月,皖北局势恶化,他连夜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皖北临时特委,被选为特委书记。同时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并就任指挥起义的皖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指挥。4月8日晚,因叛徒告密,阜阳起义较原计划提前举行,起义部队冒大雨行动,互相失去联系。魏野畴率百余人突围转移,与土匪部队相遇,受到重大损失,不幸在老集被俘,经受严刑拷打,宁死不屈。1928年4月10日凌晨英勇就义。
    魏野畴著有《中国近代史》书稿,翻译《美国史》一书,撰写评论、杂文等各类文章近百篇。
    王授金
    王授金(1873~1928),原名梦简,陕西礼泉县人。幼年从父读书,曾中秀才。后入三原宏道书院,继入上海公学专攻理化,毕业后,初在清末的陕西教育会工作,并担任过西安红十字会副会长。民国初年,先任同州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后任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学监、教务主任,又在省立三中、一中和陕西红十字会职业学校任教,积极倡导女子教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为陕西的革命军制造火药,同清军作战。之后又参加了陕西人民驱逐陆建章的斗争,1920年积极领导西安各校教职员反对军阀陈树藩的罢教索薪斗争。是年8月27日,郭希仁令各校学生一律去孔庙祭孔,他领导西安女子师范学校的师生拒绝参加,被解聘。他是以蔡元培为董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成员,主张从事对旧教育的改革,逐渐成为力行革新的教育家。1924年,他在西安创办了私立新民中学,在礼泉创办了健行小学,聘请进步教师任教。他在进步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西安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和魏野畴领导成立的青年生活社曾聘请他为顾问。他和魏野畴等人联合西安的17个团体,于1925年3月筹备成立了陕西国民会议促进会,亲自起草宣言和章程;随后,又主持召集各团体的代表会议,被推选为陕西省国民会议促成会各团体代表大会的永久主席;西安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又被选为主席。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陕西国民会议促成会在他的主持下,联合56个团体,于4月15日在西安隆重举行追悼大会,由他致悼词。1926年刘镇华围攻西安,他积极参加反围城斗争,并将自己积存的400斤粮食无偿分给群众。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底受党的派遣回到礼泉县,以他新办的健行小学为基地开展工作。1927年初担任陕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和委员长。1928年参加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到西安从事地下工作,途经华县龙王庙时,不幸被王佐的清乡团发现,英勇牺牲。
    王文宗
    王文宗(1904~1928),字子清,陕西渭南县人。西安九烈士之一。1921年毕业于陕西省立第一中学,考入西北大学。1927年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西安中山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到渭南任县立中学教员,同时参加当地农民运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奉派担任国民党渭南县党部委员。1928年初任渭南县立中学校长。一直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对工作负责,深得学生尊重。同年2月29日,在中共渭南县委领导下,渭南县立中学、县立东关小学、宣化小学的进步师生和一些农民群众联合起来打死恶霸豪绅刘铭初和国民党清党委员会的反动头子薛明彰,打伤乐育小学反动校长田宝丰及反动分子王武轩。此即“宣化事件”。事件发生后,渭南县政府封闭解散了这几所学校,抓走党员、团员和学生、群众40余人,收缴了中共掌握的高塘自卫团的武装。为营救被捕同志和学生,他亲自到县政府与县长袁发羽说理,力争使其释放被捕学生,结果被扣。先押于渭南,后转西安西华门军事裁判处。在狱中遭受非人折磨,坚贞不屈。6月17日下午,与同关押的8位共产党员同时被活埋于西安北门外。在赴刑场途中不断高呼口号,以唤起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西安市委为王文宗及同时牺牲的8位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后将其遗骨安葬在西安市南郊烈士陵园。
    王德安
    王德安(1897~1928),又名文俊,陕西乾县人。西安九烈士之一。早年求学于西安省立第三中学时,即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21年11月,为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召开的“太平洋会议”,他作为重要领导人之一组织了西安青年学生的盛大集会和示威游行。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此间受李大钊等影响,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毕业后,即返回陕西,在西安私立敬业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后又在私立乐道中学任校长。国共合作时期曾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筹备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党部党务委员、党政训练班政治教员,并兼任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政治教员。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清党”反共,他奉派打入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清查”委员会,侦探情报。1928年4月22日深夜,冯玉祥部宋哲元利用法西斯组织“铲共团”(公开名称“觉悟青年社”)和大批密探在西安突然包围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抓走了李嘉谋等5人,抢走重要文件,从文件中得知王德安也是共产党员,立即到他的家中逮捕了王德安,关押于西安西华门军事裁判处。他在狱中遭到严刑拷打、残酷折磨,但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形式和机会顽强地同反动派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的革命情操。同年6月17日下午,被押赴北门外,一路高呼口号,惨遭活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西安市委为九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将他们的遗骨安葬于西安南郊烈士陵园。
    方鉴昭
    方鉴昭(1906~1928),女,又名桂兰。陕西省咸阳市沣桥乡新店村(今属西安市未央区)人。西安九烈士之一。1921年考入长安县立第一女子高小读书。期间深受其兄、早期共产党员方仲如的思想影响和帮助,并接触《新青年》、《共进》等进步刊物,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同年11月,被推选为长安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外交会分会会长,出席了陕西省学联会议。1924年夏高小毕业,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习,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26年军阀刘镇华围西安城时,担任西安妇女协进会总务股负责人。曾动员经商的父亲拿出几百斤粮食供给守城的军民。1927年上半年,参与创办了妇女识字学校,既任校长,又当教师,积极宣传革命。同年7月,奉中共党组织派遣赴渭南县立第一高小任教,同时从事农民运动。不久被调回西安,在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负责后勤、放哨,保管、分发文件,跑交通,掩护机关。1928年4月22日深夜,在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西安西华门军事裁判处。她在受酷刑审讯中,严守党的机密,保持了高尚的革命情操,曾在一小片黑麻纸上写道:“我在里边很好,你们不要操心我”,以慰家人。同年6月17日下午,国民党特务将方鉴昭押赴刑场,在途中,因怕她痛骂,把她的舌头割断,与其他8位共产党员一道活埋于西安北关,时年22岁。
    任醴
    任醴(1909~1928),字养泉,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九烈士之一。1924年从长安县立第五高小毕业,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在其胞兄任铭(共产党员)的影响下,思想进步。1926年春,军阀刘镇华围西安期间,参加了由中共西安地委和共青团西安地委开办的暑期学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还编写墙报、刻印讲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投入到反对刘镇华围城的斗争中,参加学生宣传队,写标语、散传单、慰劳守城官兵。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西安解围后,西安各学校相继恢复开学,任醴仍回省立一中学习,并任该校学生会宣传委员、陕西青年社一中支部委员。他发动和领导一中学生在街头巷尾发表演说,宣传革命道理;还担任党内交通,秘密传递文件。大革命运动失败后,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10月,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市莲寿坊8号院设立了秘密办事机关——省委秘书处,任醴被调到省委秘书处负责刻印省委文件。他工作认真负责,刻写的文件,字迹工整、秀丽,文件刻好后,他又帮助别的同志印刷、装订。为了便于传递,他把印好的文件精心裁剪成手掌大的小册子,第二天由徐九龄、方鉴昭利用买菜的机会传送出去。1928年4月22日深夜,国民党特务突然捣毁了秘书处机关,任醴和方鉴昭、徐九龄等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监狱的墙壁上用针刺下了“我兄革命死(指在辛亥革命中牺牲的长兄),我今临其境,头可离颈,志不可灭”的豪迈誓言。6月17日,国民党西安特务机关将任醴和其他8位同志一起活埋于西安北关外。临刑时,任醴高声痛骂反动派,壮烈殉难,时年仅19岁。
    李维俊
    李维俊(1906~1928),陕西华县人。西安九烈士之一。1923年入高塘高等小学读书,毕业后考入私立西安成德中学学习。1925年,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投入学生运动。中学毕业后返乡,被聘为高塘小学教员。1926年该地区革命运动高涨,群众改组高塘小学,他被推选为校长。即聘请中共党员陈述善和进步教师吉维庚等人到校任教,推广新文化,改革旧的教育方法。其后,中共西安地委和陕甘区委先后派马文彦、霍世杰到该校工作,并以此为中心,推动了农民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高塘地区农民协会纷纷成立,该小学成为中共一个重要活动据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李大钊牺牲之后,他发动全校师生从一里路外的河谷中挑选白鹅卵石在校园道路上镶嵌了“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吧”15个大字。大革命失败后,师生用泥土盖住路面,完好地保存至今。他参加了对高塘民团头子孙景福的斗争,带领群众拆了他的房,建立了高塘民众的公民会。1928年春,渭华起义爆发,他领导群众枪毙了国民党华县党部常委李激石和土豪劣绅高明礼的父亲,斗争了恶霸郭宝玉等人。西北工农革命军的司令部就设在高塘小学。起义失败后,土豪劣绅与“清乡团”卷土重来,包围了高塘小学,围逼李维俊说出其他革命师生,他大声说:“我是学校校长,一切由我负责!”遂被解押到西安。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毫不动摇。他对去探监的堂弟如松说:“告诉家里人别难受,我要和敌人干到底!”在法庭上,他说:“我身上的肉是你们的,留下骨头是我的,留下红心献给党,留下白骨照汗青!”同年6月17日下午被押到西安北门外,与其他8位同志一起被推入挖好的深坑,他用尽力气高声警告敌人:“你们只能埋葬我的肉体,却埋不了我所信仰的共产主义!”遂即英勇就义。
    李嘉谟
    李嘉谟(1901~1928),字助成,陕西延川县人。西安九烈士之一。幼年随父读书,1923年秋县立高小毕业,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该校中共支部特别活跃,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许多学生成为革命战士。李嘉谟在学校接受党的教育,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即在绥德地委工作。他还注意引导家里人一起参加革命,曾将《共产党宣言》送给表弟,要他好好学习,并讲了劳苦大众被压迫而死,不如同反动派斗争求生存的道理。1926年冬,随李子洲赴西安筹备成立陕甘区委。1928年2月,调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秘书处处于国民党军警、特务的层层监视包围中,随时有牺牲的可能。李嘉谟负责刻写蜡版,油印省委文件。他性情敦厚,工作认真,常常废寝忘食,彻夜不眠,曾表示:“革命就需要吃苦,要有铁的精神,才能负起革命重任。”同年4月22日深夜,国民党军警包围了省委秘书处,抓走了李嘉谟及其他4位工作人员。他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6月17日下午被押到西安北门外,沿途高呼口号。与其他8位同志惨遭活埋。
    校明济
    校明济(1906~1928),字士良,化名肖和鸣,陕西渭南县人。西安九烈士之一。自幼家境贫寒,勤奋读书,得亲友资助才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该校教务主任魏野畴、教师王授金等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把青年引上革命的道路。校明济1925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后,奉派往渭南县赤水职业学校,以教师身分作掩护,从事革命工作。四一二政变后,陕西革命形势恶化。7月中旬,中共陕西省委成立,工作转入地下。校明济于同年奉调回西安,到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他性情耿直,勤劳质朴,沉默寡言,负责刻写、油印文件,从不叫苦叫累。1928年4月22日深夜被捕,与其他8位共产党员一起关押在西安西华门军事裁判处。在狱中始终严守党的机密,虽经多次审问拷打,仍坚贞不屈。6月17日下午被押往北门外活埋。年仅21岁。
    徐九龄
    徐九龄(1907~1928),女,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康桥镇康村人。西安九烈士之一。因父在三原县经商,自幼随父母居住三原县东关。1924年毕业于三原县立小学。1925年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该校求学期间,阅读了《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是该校的学运骨干分子,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本校团支部书记。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时,她先在城内参加宣传队,到居民和军队中鼓动军民协力守城;后期受党组织的委派到三原县发动青年、妇女支援守城的国民军。1927年1月,在西安解围后一段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下,她作为三原县的代表出席了国民党陕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员兼妇女部副部长,不久又奉派到泾阳县从事革命工作。在该县林桂巷女子高小执教,担任学校共青团支部书记。她除在校内向学生宣传革命外,还协助成立了泾阳县农民协会、妇女协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进行“清党”反共,接着陕西革命形势恶化,主持陕政的石敬亭也在地方进行“清党”,抓捕共产党人,徐九龄在泾阳无法立足,奉中共地下党组织指示,先回三原县亲戚家隐蔽一段时间。是年9月,奉派到渭南工作,在县立中学和东关第一高小当教员,并帮助中共渭南县委书记肖明和地下共青团县委书记张宗适等秘密恢复农民协会,又和方鉴昭一起举办农民夜校,发动农民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是年11月,徐九龄奉调到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住在西安市莲寿坊,她与方鉴昭化装成家庭妇女作掩护,既承担做饭、放哨任务,又分发、保管文件及往来联络工作。
    1928年4月22日深夜,秘书处遭到国民党特务破坏,徐九龄等被捕,押于西华门国民党的军事裁判处看守所。国民党特务机关在提审中对她软硬兼施。她坚定不移,严守党的秘密。6月17日,徐九龄被反动当局连同其他8名共产党员一起活埋于西安北关外。时年仅21岁。临刑前,大义凛然,痛骂反动派的反革命罪恶行径,并高呼革命救国的口号。
    冀月亭
    冀月亭(1906~1928),河北省宣化县人。西安九烈士之一。早年在天津某职业学校学习印染。爱好书画,对美术颇有研究。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926年奉派至国民军冯玉祥部政治处做宣传工作,后任《新陇西报》总编辑。并在甘肃平凉建立了党团组织,任共青团平凉特支书记。1927年夏,冯玉祥“清党”反共,冯部共产党人被押送出境。冀月亭事先得知,便化装潜出,历尽艰险来到西安,找到中共党组织。中共陕西省委即派他到渭南,在县立中学担任语文、美术教员,同时负责共青团渭南县委宣传工作。1928年2月29日,中共渭南县委领导县立中学、县立东关小学、宣化小学的进步学生和部分农民打死恶霸豪绅刘铭初和国民党清党委员会反动头子薛明彰,打伤乐育小学反动校长田宝丰和反动分子王武轩,称为“宣化事件”。之后,渭南县政府解散了县立中学,到处抓共产党人和进步师生。中共渭南县委、共青团渭南县委均转入农村,大多数人上源发动群众。冀月亭因奉命化装入城侦察敌情被敌人发现,随即被捕转押西安。在西安西华门军事裁判处的监狱中,他充满必胜信念,经常向同牢房的难友们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讲解革命的真理,鼓励难友们的斗志。同年6月17日下午被害于西安北门外。和他一起遇难的还有王德安等8位烈士。
    徐汉儒
    徐汉儒(1906~1928),化名郑德龙,西安市长安县细柳乡府君庙村人。1914年在本村上私塾,后考入长安县立第八高等小学。高小毕业后,在母校创办平民教育,教授贫苦人识字。1924年,考入西安陕西省立三中,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思想。他常常和同学在自己家里秘密集会,谈论时局,分析形势,酝酿救国大事。1926年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期间,城内居民饥饿问题严重,他将父亲在西安开办酱园做酱用的原料大麦、黄豆分给同学解决吃饭问题。后参加在省立一中开办的暑期学校,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入中国共产党。下半年被派到长安县五楼组织农民协会,在郭村疙瘩庙以办学教书为名,发展中共党员。他先在户县下草村建立起户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是户县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1927年1月,又建立了中共五楼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在支部领导下,五楼地区乃至长安县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3月5日,长安县农民协会在西安莲湖公园宣告成立,徐汉儒当选为执行委员,此后,被派往五楼任农民协会主任。他给五楼农协所辖的每个村子制作一面上缀黄五星和一把镰刀的长方形红旗,还编了“黄族应享黄海权,亚人应种亚洲田,不怕死,不爱钱……”的农协歌。以此鼓舞农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为了培养农运骨干,他和共产党员龚自强等人在郭村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马列主义,讲解农运宗旨。结业后分赴各地,有力地推动了长安农运的开展。国民党户县驻军何经纬指示部属在河迪、秦镇等地横征暴敛,骚扰百姓,徐汉儒等即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款斗争,迫使恶劣行径有所收敛。乡约杨茂森非摊过派,中饱私囊,民愤极大。徐汉儒组织查帐,揭露其罪行,勒令退出赃款2700多元,并用这些钱开办了淳化小学,深受群众欢迎。五楼地区有10个乡约,勾结官府,凌辱群众,百姓称他们为“十大阎君”。徐汉儒等人领导群众分别清算了他们的罪行,处决了罪大恶极者。农民群众拍手称快,农协的地位和威望也越来越高。四一二政变后,中共陕西省委考虑到徐汉儒在长安的处境困难,遂调他到大荔、澄城、合阳三县交界处的醍醐地区开展中共党的地下工作。他以醍醐学校教员的身份为掩护,成立了澄城县第一个共产党的支部,任书记。在学校,他结合授课,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推荐进步书籍;开展儿童团活动,引导青年走革命道路,先后发展丁本淳、雷德时、雷振东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他还深入农村,宣传革命道理,培养农民积极分子,发展共产党组织,建立交通站和联络点,推动了澄城乃至东府的革命斗争。1928年2月,奉调到中共渭南县委负责军事部工作,后改任中共县委委员兼特务科主任,主持成立了特务队、侦察队、交通队,制定了《县委特务科临时计划》、《行动须知》。
    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后,他率领特务队查抄劣绅商号,处决民愤大的土豪。陕东赤卫队成立后,被任命为第一中队队长,配合工农革命军作战。不久,塔山游击总指挥部派他去塔山西面的凤凰山执行任务,途中被混入起义队伍中的土匪头子毛拉枪杀。
    庞诚斋
    庞诚斋(1905~1928),又名诚哉,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人。幼年在本村私塾读书。1924年考入三原省立渭北中学。在这里,他受革命青年李子健等人的影响,明白了只有发动受压迫者起来革命,才能改变人民被奴役、被欺凌的地位。1925年,加入进步组织“渭北青年社”,不久,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三原共青团特支宣传委员。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三原期间,庞诚斋积极参与和组织以三原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召开国民会议运动、驱逐军阀吴新田运动、反基督教运动、反军阀刘镇华围西安等各种革命活动。是三原地区学生运动的骨干。1926年初,奉派赴广州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回陕后,任中共三原地委农民委员兼国民党三原县临时党部农民部长。他在三原西关开办农民讲习班,向农民讲授共产党对于农运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他还和乔国桢、黄子祥等人在三原西关成立了三原第一个农民团支部,在三原陵前乡建立了关中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初,三原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庞诚斋被推选为农协主席。6月,又被选为陕西省农民协会委员。1927年8月,调任中共长安县委宣传委员。这时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严重的时期,庞诚斋冒着随时被捕杀头的危险,奔波于西安、长安九楼、户县之间,领导农运。为了避开敌人的追捕,饿食野菜草根,渴饮河水,常常夜宿野坟、沟壑、破庙、山洞,坚持工作。为了开展宣传工作,常通霄达旦地编写标语、传单,用一架破油印机将宣传内容印在能找到的各种小纸片上,散发各地,告诉人们:共产党还存在,革命还要继续下去。1928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交通机关遭敌破坏,与西安毗邻的长安也受到影响。为了保存实力,党组织决定庞诚斋返回家乡。回乡后,他和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张维一取得联系,共同商议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农民武装,策应渭华起义,并营救被捕同志。
    6月23日,由于当地反动区长寇文炳告发,庞诚斋与张维一、李崇章被捕。在审讯中,他大义凛然。审判官骂庞诚斋是土匪,庞诚斋说:“你们说我是土匪……我就是你们眼里的土匪;你们说我是共产党,我就是共产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共产党!”次日被枪杀。
    白文范
    白文范(1903~1928),又名培章。西安市高陵县人。高陵县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0年在湾雷村读私塾,学习刻苦,成绩优良,不久考入县城内草市小学,1918年又入三原县峪口山中级学校学习,1922年,考入三原县渭北中学。1924年初,参加了三原师范学生李子健、亢维恪、赵宗润等发起组织的“渭北青年社”,组织同学上街游行,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日本出兵满洲。是年冬,进步教师吴迪恭(中共党员)因编进步话剧组织学生演出而被校方解聘,白文范参加该剧的演出,亦被学校开除。当吴迪恭老师回长沙时,白文范与同学朱元佐、雷思恭随吴一起到长沙。随后,入长沙岳云中学学习。该校的革命气氛十分浓厚,白文范在这里受到革命熏陶。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又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6月毕业后回陕,与中共三原特支接上组织关系,根据特支指示,在家乡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共产党员,积极进行高陵共产党的筹建工作。1927年1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教育厅长杨明轩任命白文范为高陵县教育局局长。他改革旧的教学体系,撤换保守、反动的教职员,起用一批新人,使高陵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他抓紧共产党组织的筹建工作,发展党员。2月,中共高陵县支部成立,白文范任书记。2月底,又成立了高陵县智字中区农民协会。1928年3月,中共高陵县支部改为中共高陵特别支部,白文范任特支书记。同时,高陵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在农协领导下,6月召开清算劣绅纪桢之霸占学田、贪污粮租的群众大会。10月,白文范等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再次召开清算纪桢之罪行大会,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强烈要求县长惩办纪桢之。在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县长不得不下令逮捕了纪桢之。大革命运动失败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1928年3月,中共高陵特支改组为中共高陵区委,白文范任区委组织委员,先后发展中共党员40名,成立了东街小学、县教育局、桑家村等5个秘密中共党支部,高陵的革命斗争得以继续发展。
    是年6月,白文范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押送西安,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1928年11月18日,被枪杀于西安北门外。
    李子洲
    李子洲(1892~1929),名登瀛,陕西省绥德县人。16岁入私塾读书,20岁进西安三秦公学中学班学习。1917年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哲学系。1919年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活动。五四运动后,参加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至1922年,参与了进步刊物《秦钟》、《共进》的创办和陕西旅京青年进步组织共进社的创建。既是共进社的领导人,又是《共进》半月刊的撰稿人和发行人。1923年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夏,从北大毕业,取得学士学位。旋即应邀回陕,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学、榆林中学任教,之后又到绥德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他在该校指导学生成立了学生会,又在绥德、榆林中学和延安的省立第四中学等校建立了党团组织。1926年12月,奉调到西安承担筹建国民联军驻陕总部和改组国民党临时省党部的工作。1927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部长。2月,出任西安中山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3月,任中共陕甘区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1927年7月中旬,冯玉祥在陕西进行“清党”,他转入地下活动。后中共陕甘区委改组为陕西省委,他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还负责省委军委工作。1927年10月清涧起义失败后又组织渭华起义,1928年2月,代理中共省委书记具体筹划起义。5月上旬,在渭华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因国民党军队多次围剿,寡不敌众,归于失败。1929年因叛徒出卖被捕。他坚贞不屈,但因入狱以前就积劳成疾,加上受刑折磨,1929年6月18日病逝狱中。
    张蔚森
    张蔚森(1906~1930),乳名群才,曾用名生才、雨生,化名陈生才、陈才,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东张村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富裕家庭。6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3岁考入长安第二高等小学,16岁考入省立第三中学。当时中共党员雷晋笙、魏野畴、吕佑乾等均在该校执教,张蔚森受到这些老师的革命熏陶,思想激进,常与好友评论时弊。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了驱逐军阀吴新田的运动。次年初,转入省立第一中学。8月,参加了共产党举办的暑期学习班,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初,被选送到魏野畴、张汉民主办的政治学习队培训。学习结束后,被派往陕西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甄寿珊部第三师任政治处长。1928年5月,因甄部奉命搞“清党”而被迫离开。10月,奉中共陕西省委指派去渭南中心县委负责军事工作。他化名陈生才,以打短工或化装行商为掩护,来往于渭河南北、东西两塬及南岭一带,整顿和恢复党的组织,联络渭华起义失败后失散的赤卫队员,重建革命武装。1929年2月,陕西党团省委遭破坏,主要负责人被捕。3月初,王林、张军等省委委员在渭南召开紧急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临时省委。张蔚森被选为临时省委常委,负责组织军事工作,并兼任渭南中心县委书记。为促进革命高潮的早日到来,张蔚森和渭南中心县委的同志们奔波于渭、华一带。8月,建立了直属省委的党支部,后在渭南、华县、固市重建了3个中共区委、11个基层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20余名,使渭华地区的革命运动又活跃起来。1929年9月,临时省委迁到西安,张蔚森负责省委宣传工作兼西安市委书记。他想方设法为省委其他同志安排食宿,并用“笃信堂”(他家商号的名称)的名义与东大街一家绸缎庄建立了帐项往来,以保证党的经费及党员们的生活接济。次年1月,张蔚森任省委宣传部长。他在莲花池王家巷租赁了一所房子,化名陈才,并将母亲弟妹接到西安城里,藉此掩护工作。在这里编辑了《省委通讯》,宣传党的《十大纲领》、《土地政纲》和其它方针、政策,组织了省委干部理论训练班。4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蔚森在省委会议上根据中央精神,提出了借蒋冯阎大战之机,开展革命的军事工作,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的意见,得到省委的同意。是年6月,张蔚森约曾在甄寿珊部任过营长的郑鹏飞(中共党员)以给甄部购买枪支为名,在西路组织一支农民游击队,决定请在刘郁芬下属工作的吴新吾(张蔚森中学同学)帮忙。不料吴新吾向刘告密,张蔚森、郑鹏飞随即被捕。
    他在狱中虽受重刑,但始终没有暴露共产党员的身份和党的机密。他给妻子写下遗书说:“好好保养身子,盼将来生个好孩子……生了孩子,不分男女,起名继志,抚养一年,你便火速改嫁……”在另一遗书中,他回顾了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宋教仁等民族英雄之死,激昂地写道:“伟人尚如此,况我乎!请看战争连年,杀人盈野,灾荒遍省,死伤无算!死于盗匪者有之,死于瘟疫者有之,自杀者有之,我已身经六险而未死,现在一死何惜!”1930年7月6日,张蔚森被枪杀于西安北关西火巷大明寺门前。
    邹均
    邹均(1900~1932),又名邹遵,原名师守尊,字复良,陕西省富平县师家堡村人。早年丧父,过继给姑父邹子良(陕西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1916年从西安健本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三中。1919年五四运动中,与在成德中学的好友屈武约集学友上街宣传,揭露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继而串联西安各中等学校,召开学生代表会议,支持北京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决议案。邹均被推选为代表,到省教育厅请愿,又发起成立了陕西青年学生联合会,当选为副评议长。是年秋,陕西省长刘镇华将教育经费移作军费,引起了教职员罢课索薪运动。邹均与屈武等发动学生游行示威,支持教职员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1年2月,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接受马列主义启迪,除参加天津学生运动外,还发起成立天津南开学校陕西同乡会,并创办《贡献》月刊,宣传新文化。
    1922年夏至1933年夏,他在北京的陕西旅京学生的进步组织“共进社”举办的升学补习班一边补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并经刘天章介绍加入“共进社”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共党员。
    1923年秋,考入江苏南通纺织专科学校,不久又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4年暑假,受中共中央派遣回西安发展团组织,与魏野畴于年底成立了西安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选举干事会,创办《青年文学》。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邹均应同乡胡景翼(国民二军军长)之邀,赴京负责国民二军驻京办事处的对外联络工作。为解决国民军武器弹药的严重不足,他向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汇报,转请苏联给予援助。随后他与张允荣受胡景翼派遣,到蒙古接运武器,行至张家口至库伦之间,遇大风大雪,在当地牧民的帮助下胜利完成任务。同时,经李大钊、赵世炎由苏联给国民二军派来军事顾问,建立陆军训练处。还通过中共豫陕区委负责人王若飞、刘天章等由国民二军选派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去苏联和黄埔军校学习。
    1926年春,李大钊派他和屈武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久,北伐战争开始,他请求回国参加革命,经组织批准回北京,李大钊即派他到河北省河间府郑思成部做兵运工作。次年初,奉调回陕西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民政厅第三科科长兼国民党驻陕总部特别党部监察委员、训练委员会委员和教育运动委员会筹备委员。同年4月,改任驻陕总部驻武汉全权代表。大革命失败后,邹均患肺结核病在上海治疗。1928年夏,病情好转,去苏联东方大学学习,不久又转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军事。后因国内急需军事干部,申请回国。1929年春回到上海。9月,因参加追悼彭湃、杨殷烈士大会散发传单而被捕。一年后因无证据而获释。
    1930年夏任中共河南省委军委书记。他不顾身体虚弱,奔波于开封、郑州、新乡、许昌等地,使河南省委的兵运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当时正是“立三路线”占统治地位时期,中共中央命令河南省委组织大规模的城乡暴动,赤化河南。邹均对这一错误决定进行了抵制,被斥责为“右倾”,被撤去军委书记,改任军委秘书,继而又被停止工作,开除党籍。此后,仍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因在郑州无法立足,便到许昌找在邓宝珊部工作的杨晓初、葛霁云、陈潭六等,并在这里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1930年冬,随杨晓初等率部北移,途中该部改编为团,杨晓初任团长,邹均负责政治工作。随后,邹均与陈谭六率一个连到黄河南岸开展游击战争。南下行至新乡时,遭到石友三部的围攻,迫令全部交械。邹均、陈潭六去见石部旅长,据理力争,不幸被捕,惨遭活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人民政府将邹均的遗骨迁葬于西安烈士陵园,以资纪念。
    胡景晋
    胡景晋(1887~1931),字子恒,以字行,西安市蓝田县孟村东沟人。西安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医医院的创建人、中西医结合的倡导人。自幼师从关中名儒、邻村赵和庭习读经史及古典文学。1912年入北京医科专校学西医。1917年毕业返陕,曾在军界供职。次年即与北京医专同学、华县人王勉之一起在西安市东大街案板街南口东侧创办西医医院,取名“竞爽医院”。当时西安的西医医院仅有广仁医院,系外国人所办。名曰“竞爽”,取与广仁医院“二惠竞爽”之意。该院虽比广仁医院规模小、设备差,但胡、王二位主治大夫医术精,医德高尚,除大型手术外,均可应诊。关中各县患者慕名前来者众多,在当时西安医界颇有影响。
    在20世纪20年代,业西医者多对祖国传统医学持否定态度。胡景晋出身中医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为驰名当地乃至邻县之名中医师,以治疗眼科病症为擅长。他自幼亲睹父亲治病之奇妙,曾得治眼病秘传,之后又阅读祖国历代医学名著,对中医有正确认识,早在70多年前,他不仅在竞爽医院对有些病症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而且在医界力排对中医的偏见,疾呼中、西医应“交相为用,互补其短”;并呼吁中国医界克服保守思想,深入研究中医理论,把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他在为其父胡荫臣所著《开明眼科》一书所写的《跋》中称:“吾愿吾国学者,对中医致力,亦如西医之勤,交相为用,互补其短,则世界当无不能治之症也。”胡景晋逝世后,其同学王勉之回华县开办医院,竞爽医院遂即关闭。
    刘天章
    刘天章(1897~1931),又名刘望,字云汉,西安市高陵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和领导人之一。早年在西安三秦公学读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五四运动中,参加了痛打卖国贼、火烧曹汝霖住宅的斗争,曾被捕,后获释。1920年,联合李子洲等人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创办《秦钟》杂志(后改为《共进》半月刊),并成立了共进社,任常任主席兼编辑股主任,亲自撰写20余篇文章,在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方面作出贡献。1921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之参加李大钊、邓中夏领导的“少年中国学会”,当选为第四届执行部副主任兼会计。1924年毕业,留北京协助李大钊从事革命工作,任反帝运动大同盟组织的秘书。同年秋前往河南开封胡景翼部办学生军,任陆军训练处学生队大队长,使这支部队成为开封地区最活跃的革命力量。次年秋,任中共豫陕区委军委委员,与王若飞等创建开封地区党团组织,参与创办了《中州评论》。1926年国民二军失败,即回家乡,赴三原渭北中学任课,同时发展党团组织。翌年春,任中共陕甘区委候补委员、陕西《国民日报》社长。该报实为中共陕西区委机关报,深受各界人民热爱。1927年7月,因抗拒冯玉祥改变《国民日报》宣传方针的指令而被捕。在狱中团结党员,建立支部,组织学习马列主义、军事知识。在洛阳、郑州、开封等地关押两年多。1929年出狱,到顺直(今河北省)中共省委宣传部工作,印发进步书刊,负责救济会,营救入狱人员,得到了中共北方局的表彰。1930年在天津再次被捕,因未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获释。同年10月到次年夏,历任中共太原特委书记、山西省委特委书记、组织部长等职,恢复健全了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党员300余名,成立中共绥远特委,使山西各地群众运动得以深入开展。1931年初,借中原大战阎冯败退入晋的机会成立了吕梁山区游击队、孝义县栾庄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使以吕梁山为中心的五号根据地形成、发展。7月,领导驻平定县的高桂滋部千余人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8月上旬,在阎锡山部队的“围剿”下,游击队多次与之激战。因力量对比悬殊,游击队于10月渡黄河到陕甘边的南梁地区,与刘志丹部会师,受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经孟县开往河北阜平时,建立苏维埃政权。因国民党军阀石友三派人杀害了军长赫光(万启贤),诱捕了政委苏亦雄,部队被迫转移到陕北,被军阀井岳秀部队包围。刘天章知情后,即装扮成贩牛商人,历尽艰辛,赴陕北找部队,以期保存力量。不料到陕北才知红二十四军已败,残部参加了当地游击队。遂返回山西,1931年10月因叛徒告密在太原被捕。阎锡山即召专人进行军法会审。并旋以多种酷刑,横加残害。刘天章毫无惧色,严守党的机密,始终坚贞不屈,并组织难友坚持斗争,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将身上穿的一件毛衣作为最后的党费,交给狱中同志。1931年11月13日在太原小东门外英勇就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太原市隆重举行刘天章烈士安葬仪式,并修建了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碑。
    雷晋笙
    雷晋笙(1898~1931),又名凤翼,陕西西安市人。陕西中共党组织早期领导人。17岁就读于陕西省立甲种农业学校。1919年初考入上海法国天主教会办的震旦大学法政科,涉猎文史,熟习法语。五四运动中与好友同编《秦铎》杂志,宣传反帝、爱国、民主思想,次年夏,参加组织工会和举办平民学校、劳工补习学校,在知识分子中宣传反帝反封建。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4年夏毕业,回陕任教育厅《教育月刊》编辑,并在敬业中学、省立一中兼课。此间组织读书会,团结进步师生,建立了西安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并成立团的外围组织西北青年社,出刊《西北青年》;成立西北晨钟社,编《西北晨钟》旬刊。1925年,与崔孟博等人发起成立陕西国民会议促成会,通电全国。五卅运动中,组织陕西各界成立雪耻会,编写《雪耻三月刊》、《沸血周刊》。9月间,任陕西第一个中共特别支部委员。同时奉派参与组织国民党陕西临时党部,后担任西安市国民党部共产党党团书记。7月,与赵葆华等筹办西安暑期学校,任社会科学系主任。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期间,按照中共党组织指示,发动各方支持守军,出面组织“西安市民自救会”。解围胜利之后,于1926年12月筹备出版《陕西国民日报》,任报社社长,亲自撰写社论、时事评述,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政策起了重要作用。次年2月调任陕西省立一中校长。7月中旬,陕西当局开始“清党”反共,遂离开西安赴河南开封任河南省委秘书长。1928年在开封车站联络接头时不幸被捕,年末经营救获释,留中共河南省委负责济难会工作。翌年11月,受命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1930年1月到济南,着手建立新省委机关。不久即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在山东省第一监狱,虽遭酷刑拷打,终未吐露党的机密。1931年3月,韩复榘亲自出面威逼利诱,并当场枪杀女共产党员郭隆真以示威吓,却一无所获。4月5日凌晨在济南纬八路东南角侯家大院刑场英勇就义。
    著有评论等文章多篇、教材数种,参与编写《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浅说》等十多种书刊,并译有莫泊桑的小说《书信》、《传令兵》、《项链》、《漂亮朋友》等多篇。
    宋伯鲁
    宋伯鲁(1853~1932),字子钝,号芝田、芝洲、芝洞,晚年又号钝叟、心太平轩老人。陕西礼泉县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师从陕西著名学者毛汉诗、柏景伟。1885年以优贡中举,翌年考中进士。以庶吉士被选入庶常馆深造。3年期满,授翰林院编修。1891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1894年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奉命典试山东。1896年,任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后又任掌印御史。在典试山东时,对山东境内黄河泛滥的原因进行了实地考察。1896年向清廷上《条陈治河流》,认为黄河泛滥,老百姓受害最大,造成黄河泛滥的真正原因并非天灾,而是人祸。他对陕西维新派的活动十分支持,虽远在北京,仍在阎甘园创办的《广通报》上发表有维新思想的诗文。1898年1月,他与别人在北京发起成立“关西学会”。同年4月,康有为等人以“关西学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学会,成立“保国会”。宋不仅积极参与其事,且列名其中。从1898年3月到9月,康有为替他起草奏章10份,以他的名义上奏。他还亲自草拟了一系列支持变法维新的奏章,请求光绪选用人才主持新政,要求改《时务报》为官报等。他还抨击许应骙、谭钟麟等反对变法的顽固派高级官员。因此,光绪皇帝被囚禁后,他亦被革职通缉。遂逃到上海,改名赵体仁隐匿,又一度流亡日本。1907年因在上海经济困难,携眷回陕。陕西巡抚升允禀清廷,请求将他永远监禁。他入狱达3年之久,后因新任伊犁将军长庚道经西安,慕名邀其同赴新疆,他即寓其幕下数年,在迪化写成《新疆建置志》、《新疆山脉志》各4卷,《西辕琐记》2卷,《星轺日记》1卷。1911年5月返回陕西。辛亥革命爆发后,张云山聘他为参谋长。他与革命党人密切合作,调解冲突,对维护革命大局起了良好作用。1912年3月,陕西革命军整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一师参谋长。同年,张玉崑等人组织“政治研究会”,被举为会长。该会主张促进人民参政,设立议会、制定宪法。但由于时局动荡,未能实行。同年12月,应梁启超电约赴北京,袁世凯聘他为总统府高等顾问。袁世凯称帝,他返回陕西。1916年,陆建章因革命党人胡景翼等人在富平生擒其子,下令紧闭西安四门,拟纵火屠城进行报复。他以亲属百口为人质,调解此事,后经各方斡旋,西安城得以保全。之后寓居北京,以书画诗文自慰。1922年回陕西,任陕西通志馆馆长,主持《续修陕西省通志稿》的修纂,因时局动荡,历10年始成(出版时他已逝世)。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他募捐数万元,命门生散赈,并亲自查问赈济情况。
    宋伯鲁生平著作甚丰,除前述新疆志乘外,还有《海棠仙馆文集》、《海棠仙馆诗集》、《还读斋杂述》、《焚余草》、《已亥丛谈》、《新太平轩书画论》、《泾阳新志》等。他诗、书、画皆精,有“三绝”之誉。尤以书法见长,当时关西学书法者有“先学颜(真卿),再学柳(公权),然后再学宋伯鲁”的谚语。1932年7月病逝于西安。
    李桐轩
    李桐轩(1860~1932),陕西省蒲城县人。自幼发愤读书,20岁中秀才,后又肄业于三原宏道书院。思想进步,与同乡张拜云创办同州求友学堂,传播科学知识与革命道理。清末主修《蒲城县志》时,敢于悖逆知县,为反清的刀客立传。1905年参加同盟会。在蒲城知县镇压进步师生而酿成的“蒲案”中,他站在进步知识界一边,同当局作斗争。后任陕西咨议局副议长和全国读音统一会会员。曾与高培支等在制定注音字母方面作出贡献。陕西辛亥起义中,他冒险赴湖北奔走革命。陕西辛亥革命大局告定后,为了开展社会教育,促进移风易俗,他与孙仁玉、井勿幕、高培支等发起创办新型戏曲团体“陕西易俗伶学社”。他为该社编写了《一字狱》、《如皋狱》、《黑世界》、《鬼教育》、《孤儿记》、《双姤记》、《贺家坟》、《戴宝民》等大小目本30多种。他编写的《甄别旧戏草》是一部珍贵的著作,对当时秦腔剧目中什么戏有害不能演,什么戏修改后可演等提出了指导性的主张,对易俗社排演进步健康的剧目起了历史性的指导作用。
    李桐轩除为易俗社编剧和指导旧戏改编外,还担任易俗社社长和评议长达七八年之久。他与社内演职人员打成一片,共同为发展戏曲艺术、辅助社会教育而献力。有人蔑视他“与优伶为伍,有失体统”,他却对这种旧观念置之一笑。他在《赠易俗社社友》诗中写道:“诸伶憨且稚,与子共携持。饮食以为母,教诲以为师……晨兴教歌舞,亲履粉墨场。知我为我乐,不知为我狂。”
    李桐轩还编著有其他读物《民兴集》、《兵农说》、《慈幼篇》、《诗文集》等10多种。1914年,陆建章主持陕政,大捕革命党人,诬易俗社为民党“黑窝子”,欲置桐轩于死地。李桐轩被迫返乡避居地穴,方免于难。从此后他皈依佛教,著《莲舌居士传》。1932年病逝。享年73岁。
    吉国祯
    吉国祯(1899~1932),又名凤洲,字干卿,化名纪浩如,陕西华县人。革命烈士。父亲务农。9岁入私塾,1916年入华县高等小学。1920年春入华县咸林中学。在教师魏野畴、王复生的影响下接受新思想,参与组织学生自治会,开展读书、讲演、演剧以及体育等活动。1924年夏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不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创办《新群》半月刊。翌年五卅运动中参加游行,散发传单。1926年夏,被组织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回国,同年夏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9月被任命为中共陕北特委书记。先后在榆林省立六中、绥德省立第四师范任教,同时开展革命活动,开办党团员训练班,并在绥德县城创办平民学校。1930年夏,奉调回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西安市委书记,并参加省委组织委员会、军事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的领导工作,曾主持省委工作,广泛发动各方面群众,扩大了党的力量。1931年5月,受命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曾亲自主持开办西北党员活动训练班和兵运训练班。同年冬,积劳成疾,半身瘫痪,病情好转后又投入工作。次年在信阳设立交通站,动员数千农民参加红军,并建立红军游击队,援助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他的努力下,河南中共组织得到恢复、发展。1932年7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在郑州被捕入狱。虽经受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始终不吐露党的机密。8月23日被秘密带到刑场,临刑前怒斥敌人,慷慨就义。
    武止戈
    武止戈(1902~1933),又名熹祖,化名胡之康,陕西渭南县人,后迁居西安市。革命烈士。早年在私塾、西安私立健本小学、圣公会中学读书。192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开始接触新文化。次年与同学组织南开学校陕西同乡会,并创办《贡献》月刊。1922年毕业后前往北京准备应考,此间结识刘天章、魏野畴等人,并多次聆听李大钊的教诲。1923年初经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翌年初,由中共党组织选送到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同年5月底回陕西,在渭南建立共青团赤水特支;6月上旬与魏野畴等人联系,建立了西安地区第一个并由团中央直接领导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7月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夏赴西伯利亚和黑海地区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春回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后又入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院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即要求回国抗日,翌年2月到哈尔滨时被捕。经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奉派到张家口同冯玉祥一起筹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参加了中共张家口特委的领导工作。1933年5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正式成立,武止戈任总部高级参谋、北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6月下旬率部由张北出发,收复失地,连战皆捷。冯玉祥下野山东,吉鸿昌、方振武重建抗日同盟军总部后,受命任骑兵第五十六师参谋长,与吉鸿昌、方振武一起率部克复数县城。10月13日,日军飞机轰炸抗日同盟军驻地许南园村,武止戈临危不乱,沉着指挥部队转移,被炸弹击中,为国捐躯。
    陈浅伦
    陈浅伦(1906~1933),原名典伦,又名陈潜,字徽五,陕西西乡县人。5岁入私塾,1921年考入城固县天明寺高级小学。1924年春考入省立汉中第五师范,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探讨救国救民道路。1927年2月考入西安中山学院农运班。6月学院解散,回家乡从事革命宣传。当地地主豪绅对其忌恨万分,企图加害于他,遂离开家乡到上海劳动大学就学。当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武装起义,他参与宣传工作,不幸被捕入狱。敌人施以酷刑,却毫无所得,后将其释放。旋奉派回陕西工作,在西安担任《西北文化日报》编辑,并在西安乐育中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后,领导并参与了西安地区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31年11月,任中共陕南特委书记,公开身分为汉中共立中学训导主任、女师教员。1932年5月,中共陕南特委在学界发动了“红五月斗争”,汉中地区13个学校千余学生上街游行,在陈浅伦的带领下捣毁了公安局,赶走了局长。6月在汉中被捕,后经学生斗争和各方营救而获释。9月,根据特委关于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的决议,到西乡张家坝、骆家坝一带建立起一支农民武装,并袭击了国民党驻军严沛霖部。12月,受特委之托同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商讨了在陕南建立革命军队的问题。在红四方面军的支持下,建立了川陕边区游击队,活跃于西乡、城固一带。次年1月,他据特委决议积极筹建,于2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九军,并被任命为军长。该军多次打退敌人围攻,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还在西乡、巴山一带开辟了200多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和400多平方公里的游击区,建立了马儿岩工农民主政府和张家坝等8个村工农民主政府,实行土地改革。4月1日,红二十九军主要干部在军部马儿岩开会,叛徒张正万带敌人包围袭击了会场,陈浅伦等人突围,不料在磨子坪又被叛徒出卖而落入敌手。4月6日,被押至磨子坪扁家梁。他毫无畏惧,怒斥敌人,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李艮
    李艮(1909~1933),字育初,笔名愚痴。西安市长安县人。幼读私塾,1920年考入高小。1926年春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期间参加了共产党人雷晋笙等创办的西北青年社,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西安党团地委工作。军阀刘镇华围西安时,积极参加反刘斗争。西安解围后,任中共长安县五楼区委书记。1927年1月,在西安举办农民运动讲习班,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路线、政策,为开展农村斗争培养干部。2月在五楼区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3月又在五楼区举办农民讲习所、识字班、夜校,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领导组织农民镇压当地恶霸,把当地农民运动推向高潮。是年夏大革命失败后,因县委秘密机关遭破坏而被捕,关押两年多。杨虎城部入陕时与潘自力等越狱。1931年7月任中共陕西省委执行委员兼中共西安市委书记。次年4月,代表中共陕西省委和西安市委在西安召开各学校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布署和指挥反日驱戴(季陶)的学生运动。1932年春,赴渭北领导渭北地区的“交农运动”。6~7月,代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后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同贾拓夫、汪锋、刘映胜等一起领导陕西党和红军游击队的工作。不久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政委。9月亲赴甘肃领导“蒿店兵变”,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任政委。之后,又以中共陕西省委委员身分赴陕南组建领导红二十九军的工作,担任政委。1933年4月1日,红二十九军主要领导干部在西乡县马儿岩召开会议时被包围、逮捕,惨遭杀害。时年仅24岁。
    杨珊
    杨珊(1909~1933),又名荫川,西安市蓝田县人。幼读私塾,后升入蓝田县高级小学。1925年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接触了许多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阅读了很多的进步书籍。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成为该校进步学生领袖。因从事政治活动,被学校当局开除。他受同学之邀,进入陕西省国民党党务训练班学习。在党训班,因不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与陈从时等人发起组织了一个叫“新党”的组织,党训班毕业后,分配到凤翔县任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又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追捕,返回家乡。1930年2月,中共蓝田特别支部成立,杨珊任书记。8月,成功地领导了著名的“蓝桥暴动”,给当地反动驻军张子厚部刘汉三营以致命打击,赶走了地头蛇王老九,为蓝桥人民除了一大害。10月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本县。年底,杨虎城入陕,释放政治犯,杨珊出狱。他出狱后,被调到中共陕西省委负责机关日常工作,并担任党的交通和省委机关的掩护工作。1932年初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3月,负责渭北五县中共地下党的工作。5月中旬领导了白水县1万多农民参加的“交农”运动,迫使国民党白水县政府豁免了1930年至1931年的尾欠粮、款;撤回了下乡的催粮委员。与此同时,领导成立了白水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刘家卓支部。1933年1月,奉派任中共陕南特委组织委员,2月任特委书记。中共陕南特委在杨珊领导下,积极配合红二十九军,为在陕南开拓出一片与川陕苏区相呼应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和共青团陕西省委负责军委工作的特派员研究决定,在陕南建立三个游击区,组织3个游击中队,建立城(固)、洋(县)、西(乡)、南(郑)、褒(城)等革命根据地。到3月底,中共党员发展到530多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南办事处,组建了第三、第四游击大队和中梁游击大队,西北抗日义勇军,赤卫总队。
    1933年4月初西乡“马儿岩事变”后,红二十九军领导陈浅伦、李艮被杀害。陕南的革命面临着危机。杨珊分别派人去红四方面军和中共陕西省委请求指示。不久,陕西省委书记杜衡被捕叛变,省委遭到重大破坏,陕南特委与上级的联系中断。杨珊决定亲自入川,向中共川陕省委请示、汇报。7月的一天,杨珊装扮成行商,徒步涉汉江在通江县找到了川陕省委。不料被中共川陕省委苏维埃保卫局错误逮捕处决,年仅24岁。
    张含辉
    张含辉(1902~1933),原名张松林,字蕴山,化名光军、英侠,陕西兴平县人。幼时在家乡读书,1922年春考入西安省立三中。1924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当选为西安学生联合会负责人。次年夏当选为陕西省学联主席,积极领导学生参加驱逐军阀吴新田的斗争和五卅爱国反帝运动,还同陕西教育界的反动势力斗争,把几个反动校长驱逐出校。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共青团西安地委委员、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曾代表省学联赴京出席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由各群众团体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关税自主示威运动大会和国民大会等活动。翌年1月回陕,即主持召开省学联临时代表大会,贯彻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决议。在反对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的斗争中,组织学生做好宣传鼓动和救济工作,协助筹划军需民食,还参加了《誓师北伐》等新剧的演出。同年夏,赴蓝田组织农民协会,建立了农民武装。8月下旬到乾县发展党团员,成立中共乾县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随即担任国民党临时党部前敌宣传队长,随国民军孙良诚部赴西安,沿途揭露刘镇华祸陕罪行,讲解孙中山三大政策,动员群众支援西安军民反围城斗争。1927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不久兼任农民运动委员会领导工作。同年5月当选为陕西省总工会常务执行委员。5月中旬赴户县调查户县驻军师长何经纬勾结土豪劣绅杀害农民协会会员10多人事件,发表通电、宣言,揭露其罪行。6月上旬当选为陕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此间全省农民协会遍及60余县,会员数十万,居全国第三。9月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候补委员。同年秋,以省委特派员身分到蓝田巡视指导工作,使当地农民运动掀起高潮。1929年夏,任中共顺直省委巡视员,曾赴大名、邢台等地指导地下工作。次年冬起,任中共山东临时省委书记、省委书记,注重调查研究,主持开办党员训练班,很快使全省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1931年4月中旬,因党内出了叛徒,省委机关被破坏,遂到上海汇报工作。同年下半年奉派回陕,先后到邓宝珊部、杨虎城部作兵运工作。1933年春,受党组织指示化装为商人赴川北向红四方面军送军用地图及大批医药,并提出、商议新的行动计划。回到汉中后,即向中共党组织作了汇报,并据此布置工作。初夏,奉派再次入川与红四方面军总部进行联络,不幸遇难。
    赵国宾
    赵国宾(1899~1934),字次庭,西安市蓝田县孟村乡北水磨村人。矿业学家。其父赵和庭,晚清宿儒,学识渊博。国宾自幼受父亲教诲,聪明好学,入学堂读书后,成绩出众,多次跳级。1913年14岁时,报考北京清华大学童子科,以第一名被录取。1915年转入北京大学攻习采矿冶金专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又关心时政。当时陕西旅北平学生杨晓初、杨钟健等创办《共进》刊物,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抨击陕西当局反动黑暗。赵国宾和杨钟健撰文最多,笔锋犀利,故有“杨龙赵虎”之称。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初任陕西延长石油官厂厂长三年,开凿新油井4口,并著有《延长石油官厂历史概况及将来规划》。之后,历任陕西省建设厅技正、中央地质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他走遍江苏、安徽、湖北、山东、河北、陕西南北各县,多次遭到匪劫,并曾坠崖负伤,但不屈不挠,坚持勘察,取得大量资料,进行研究,先后著有《通俗地质学》、《地质与其生物进化》、《鄂城灵乡铁矿》、《江宁凤凰山铁矿》、《凤阳怀远地质概况》、《延长石油官厂扩充大纲》、《开发韩城龙门煤矿石炭之设计》等20余部著作;尚有《说煤挖炭》、《油矿丛谈》、《应用力学》、《陕西煤炭概况》等10部书稿,为后人研究开发石油、煤炭及冶铁事业提供了宝贵资料和精辟见解。
    1933年,国民政府组织实业考查团。赵国宾调任考查团主任。当时陇海铁路将通西安,急需陕西韩城龙门煤炭。赵国宾负责交通测量任务,他经过往返勘察,提出规划设计书,被视为精确、经济的最佳设计而采纳。1934年,又调任陕西建设厅技正,代表陕、甘两省出席在济南召开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会议。会后,去河北井陉煤矿局及正丰煤矿公司调查采矿机器。归途劳累,染病逝世。年仅35岁。
    孙仁玉
    孙仁玉(1872~1934),名瑗,字仁玉,以字行。西安市临潼县雨金镇北孙村人。自幼读书,聪明好学,成绩出众。16岁时因继母断其学费,任私塾教师,并刻苦研习经、史。1894年入泾阳味经书院,攻习化学、电学、算学、地理、天文等新的知识,为该院高才生。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中举人。继而应聘在三原宏道书院任教。期间曾捐资与乡人创办临潼雨金高等小学,并首设女生班,发展地方教育。辛亥革命前夕结识陕西同盟会中知识分子范紫东、高培支等人,参加了陕西辛亥革命活动。
    民国初年,任西安陕西省立三中教师,并出资与志同道合者创办西安民立中学,任董事长兼历史教师,曾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嘉禾奖章。
    辛亥起义成功,清帝逊位。孙仁玉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虽被推翻,但要从民众思想意识上肃清数千年封建余毒,树立民主进步之社会风尚,其意义更为重要,任务更为艰巨,仅靠当时少数学校的教育,远远不够;而通过戏曲形式,高台教化,为一有效之方法。故于民国元年(1912年)会同李桐轩发起成立陕西易俗伶学社,亲自起草了《陕西易俗社章程》(启事)。为此,他又将多年节衣缩食积蓄的700两银子倾囊捐出。经他发起,立即有当时陕西军政要人和知名进步知识分子张凤翙、张钫、井勿幕、刘介夫、范紫东、高培支等热烈响应,各有捐赠,经一番筹办,陕西易俗伶学社于1912年8月正式诞生。
    孙仁玉从易俗社成立之日起直到他逝世为止的20多年中,除在学校任教外,均兼任易俗社社长。他与其他同仁一起,把这个剧社办成当时国内少有的新型文化团体。该社对学生教育,设有与一般学校相近的文化课,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入手。在艺术方面,除继承发扬秦腔艺术的优良传统外,又重视汲取其他剧种的长处,把秦腔艺术推向一个高峰。在剧目方面,以新编的进步、健康的新剧目为主,对传统旧戏,必须严格甄别或改编后方可演出,不演内容腐朽庸俗的旧戏。在社规纪律方面,要求学生学习上进,认真从艺,不沾染旧江湖艺人中一切不良习气和嗜好。
    为了扩大秦腔的影响,并与其他剧种交流经验,1921年孙仁玉提出“易俗社绝不可局于陕西之一隅”,力主赴省外巡演。在他的倡议下,该社一赴汉口,几赴北平和其他省市巡演,受到各地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也使演职人员扩大了艺术视野,学到了姊妹剧种的长处。
    孙仁玉又是一个高产优质的剧作家,他为易俗社编写了《将相和》、《火牛阵》、《大婚姻谈》、《柜中缘》、《三回头》等60多个剧本。他写戏内容积极健康,以反帝、反封建、反迷信,提倡科学、民主为主,大型戏气势磅礴,结构严谨;小型戏出场人物仅二三人,但紧凑活泼,波折多趣,引人入胜。无论大、小戏均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郁,善于点染现实,能引起观众共鸣,城乡妇孺多能开口成诵。他的戏不仅在西北地区各剧团迄今历演不衰,又为其他剧种移植上演,丰富了全国艺坛。
    孙仁玉逝世后,省内外教育、文化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杨虎城、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寄来“伶名不朽”等白绫挽幛。安葬之日,民立中学师生、易俗社全体演职人员及西安各界人士排队护送灵柩,从西一路到南门内多处设有路祭点,街观为之肃然。
    王泰吉
    王泰吉(1906~1934),字钟祥,西安市临潼县北田镇尖角村人。革命烈士。父亲王新斋为辛亥革命时同盟会会员。泰吉1921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成绩优异,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驱逐军阀刘镇华和收回旅大的反日斗争。1924年5月考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奉派到河南国民二军及陕军甄寿珊部任学兵营排长、营长。1927年底率甄部教导团第一营驻防陕西麟游。次年春领导近百官兵起义,拟赴陕甘宁边区创建根据地。失败后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参谋长。起义失败后,在河南南召以打长工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被当局逮捕。后经杨虎城保释,遂任杨部十七师补充旅副旅长兼参谋长。1930年秋随部队由豫入陕,历任新兵训练处处长、骑兵团团长。1933年7月21日率骑兵团在耀县起义,将部队改名为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任总司令兼第三路总指挥,经多次激战,率部到达照金革命根据地,与李妙斋、习仲勋领导的游击队会合,任临时总指挥部总指挥。指挥作战有勇有谋,善以少胜多,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933年11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任师长。1934年初主动要求赴豫陕边境争取山东土匪武装“山东人民军”举义抗日,行经淳化县通润镇被马云从出卖、拘押。同年2月被解押西安。在监狱墙上写下“引颈辞世诚快事,瞑目庆祝红旗飞”,“遗嘱同志莫顾虑,宇宙将来到处红”的诗句。1934年3月3日,在挥毫写下了《绝命诗》、《绝命词》后,从容就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在西安革命公园建立了王泰吉纪念亭和纪念碑。
    王泰诚
    王泰诚(1911~1934),西安市临潼县人。王泰吉之胞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其兄王泰吉参加了麟游起义。之后从事中共地下组织工作,任支部书记。1933年在红军第二十九军任职。1934年红四方面军西征,部队路过安康时,中共陕南特委派他与王建英、梁步陆等组成中共安康特别支部,响应徐向前所部红四方面军举行安康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巴山游击队,由泰诚任副司令员。是年2月28日,他和部队在紫阳县枇杷沟同当地民团余贡三部相遇接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弹尽粮绝,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仅2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在西安市革命公园为他和其兄泰吉立了纪念碑。
    冯瑞生
    冯瑞生(1881~1934),名梦麟,字瑞生,以字行。西安市人。回族爱国、进步的实业家。幼时在私塾读书五年。稍长又习武。1901年乡试中武举。1903年起随父兄在西安市南院门经营牛羊肉泡馍馆。1914年后,往来于陕、甘等地经商。1924年与他人合股创建西安德泰光美孚煤油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经理。旋在陕西大荔、渭南、潼关、咸阳和甘肃平凉等地设立了分理处,成为当时西北著名的石油商业企业。1932年又经多方筹资,与白楚珍(回族)等人在渭南创办了西北棉花机械打包厂,任董事长。之后还在西安开办了回民风味的“西来堂餐馆”以及“德兴和”、“仁中利”、“同义成”等商号。这些都对促进陕西、西安的物资交流有一定贡献。
    冯瑞生思想进步,又关心回民教育事业。陕西辛亥起义胜利后,他参与并组织领导了当时的“回族民政公所”的工作;曾任陕西省回教公会主席,对促进本教派别间的团结做了大量工作。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成立了回教抗日救国会,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为了发展回族教育,早在1922年,他就与马子健等兴办了西安第一所新式回族小学——精一学校,并担任校长。次年又办精一夜校,免费收成年回族同胞入学读书,学习汉文。1930年,又创办了西安第一所回族女子学校——淑德女子学校。之后,又集资在西安小皮院、洒金桥办起两所回民学校。1932年,又集资在回民聚居区创办了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对发展西安回族教育有很大贡献。
    冯瑞生曾任陕西省政府参议、省商务会常务委员、省石油业同业公会主席、省赈务会顾问。193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逝世。杨虎城、邵力子、赵寿山、孔从洲等都有匾额题赠。西安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恭颂大会。
    王观政
    王观政(?~1935),女,原籍陕西礼泉县。西安早期妇女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父王授金是陕西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农民运动的领袖。观政从小随父到西安学习,受父亲的薰陶,思想进步。五四运动中,她在西安女子师范求学,带领学生游行示威。1921年底,任“太平洋会议陕西学生后援会”女师分会会长,带领学生冒雪上街游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任青年团西安地委委员,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2月组织了“西安妇女协进会”,任会长。同时,还担任女师党小组长、西安平民教育委员会委员、国民党省党部执行委员等职,领导了西安妇女解放运动。在陕西《国民日报》上创办了《陕西妇女》副刊,号召妇女群众投身于国民革命,提出“妇女求解放”,“反对男尊女卑,破除三纲五常”,“争取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组织妇女成立了“红芽社”,演出《车夫婚姻》、《天涯姐妹》、《花木兰》等戏剧,办平民学校,动员妇女群众踊跃参加“红五月”各种集会,将西安的妇女革命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西安不少妇女走出家庭小圈子,参加社会各项工作,出现了不少女委员、女科长、女视学。观政也被于右任聘为女科长(因故未到任)。1927年夏,党组织调她到中共武汉长江局工作,因机关遭敌破坏而被捕。被保释出狱后移居上海。1935年病逝于礼泉故乡。
    王叔振
    王叔振(1906~1935),女,原名淑贞,原籍陕西省三原县,因其父在西安经商,全家均居住在西安城内。1920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陕西省立西安女子师范。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思想进步,有胆有识,敢作敢为。1921年,在西安学生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太平洋会议的运动中,她是骨干分子之一。1925年,军阀吴新田部下打伤学生,酿成惨案。省、市学联在开会讨论是否举行总罢课游行示威问题时,意见不一。主张如期罢课游行的王叔振,出人意料地走上讲台,挥笔疾书“风雨无阻”四个大字。全场为之振奋,按期举行了罢课游行。她因此有“风雨无阻”的绰号。之后又在女师参与领导了该校的进步学潮。
    1926年军阀刘镇华围西安城期间,王叔振积极参加了陕西地区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守城斗争活动。1927年初,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总部进驻西安,王叔振曾定期给国民联军的军官宣传革命道理。冯玉祥本人也多次听王叔振讲演,称赞她“演说出众”。1927年4月,王叔振与时任国民联军政治部长的共产党员刘伯坚结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该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东出潼关会师中原北伐。王叔振与刘伯坚随军出征,从事军中政治宣传工作,卓有成效。
    是年6月,冯蒋合流,在该部进行“清党”反共。王叔振和刘伯坚等被“礼送出境”。7月到武汉后,中共中央派王、刘到中共湖北省委工作。9月转赴上海从事济难会工作,营救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筹款救济他们的家属。1928年春,刘伯坚赴苏联学习。王叔振仍留在上海在纺织工人中从事工运工作。因经费困难,她靠稿费维持清苦的生活。
    1930年秋。叔振与回国的丈夫刘伯坚到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刘任红军军委秘书长,王叔振从事妇女工作。次年11月,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王叔振任中央政府秘书,负责记录、译电、保管文件等。1932年,王叔振奉派任中共闽西新泉县(现属连城县)县委书记,工作成绩突出。1934年初,又奉调回瑞金,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科长。
    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后,王叔振被留在根据地。这时她身体多病,仍辗转在瑞金和福建长汀等地坚持斗争。1935年春,竟被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致死。
    刘立杰
    刘立杰(1874~1935),字子英,艺名木匠红。陕西省临潼县人。秦腔演员、教练。幼年曾入私塾读书。15岁时,因家贫缀学,到泾阳县学木匠手艺,经过七八年,掌握了一手好技艺。22岁时,以其对秦腔的喜爱,放弃木匠生涯,在家乡魁盛班(后改清华班)学戏,长进很快,成为与李云亭齐名的须生演员。
    刘立杰扮相清俊儒雅,气质安娴大方,嗓音如金声玉振,唱腔清逸绵远,浑厚甜润。他擅长老生,唱工繁重的王帽戏、袍带戏,对《八义图》、《李陵碑》、《打金枝》、《反徐州》、《忠保国》、《苏武庙》、《让都城》、《铁莲花》、《日月图》、《乾隆打宫》、《周文送女》等,演得都很精彩。他的唱腔流传很广,广大群众十分喜爱。继李云亭之后,他与陈雨农合作的《周文送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此外,他串演的《黄河阵》之燃灯道人、《国土桥》之豫让,本应由花脸应工,经他演出之后,创立了由须生勾脸演唱的规范,并成为秦腔舞台上一种特定角色。
    辛亥革命后,刘立杰先在榛苓社担任教练,1915年,受聘于易俗社,他给学生排戏,注重分析剧情,讲解人物性格。如排《卖画劈门》时,他启发学生说:“白茂林这个人,虽是个穷儒,但很有志气。他自己写些字,画些画,又教会了他的女儿。他有了这个技术,就以卖画为生。当地有个恶霸,依势欺人要娶他的爱女,他应该怎么对待?你就在这方面体会,就能唱好这个戏。”他给白茂林设计的唱腔和表演,既耐人寻味,又符合人物性格。他排练的新戏,有《银蜡台》、《棒椎换姥》、《贺家坟》、《中牟摘印》、《芦花絮》、《鲁相拔葵》、《暗狱天》、《文山殉国》等。
    1924年,刘立杰脱离易俗社,与长子刘毓中在三原组织秦钟社,后改组新声社。培养的著名演员有刘毓中、汤秉中、王斌秦、崔晓钟、王应钟、刘琼秦、惠醒秦、姜望秦等。晚年,还经常露演,声音宏朗,台步稳健如故。
    温奇·冯海伯
    温奇·冯海伯(189?~1936),德国犹太人。早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获牙医博士衔。学生时代即参加过反法西斯运动,之后加入德国共产党。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法西斯政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犹太政策,温奇·冯海伯被迫出境,流亡国外。1931年,经美国朋友格兰尼奇介绍,来到中国。初在上海市开设了一个牙科诊所,并参加了由史沫特莱、斯诺、冯海德等人组织的马列主义小组,愿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贡献力量。1936年初,跟随张学良将军的中国共产党人刘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要在西安建立一个秘密交通站,经美国朋友史沫特莱的推荐和帮助,专程赴上海拜见了温奇·冯海伯,请他到西安开办诊所,作为秘密交通站的掩护。冯海伯欣然答应,立即收拾了他在上海的牙科诊所,随刘鼎一道来到中国西北首镇西安,租赁了七贤庄一号院。在这里筹办了实为中共西安秘密交通站的“牙科诊所”。冯海伯被委以张学良将军牙医顾问。他一面应诊行医,一面掩护和配合交通站人员的工作,不仅为红军采集、接收、转运了大量的药品、医疗器械、无线电材料等物资,还在诊所里装置了一部功率较高的无线电转播台,接转“红中社”的新闻。冯海伯医术高,张学良将军及东北军和西北军的许多官兵都曾在这里看病。张学良对冯海伯亦甚器重。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这天凌晨,冯海伯在睡梦中听见外面的枪声,便匆匆披衣出外,欲前往住在西京招待所的史沫特莱处探询情况,不幸途中为流弹击中而亡。时年约30岁左右。
    冯海伯牺牲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和中共西安党组织分别委托刘鼎、王炳南等负责料理后事。12月19日,《解放日报》发了讣告和葬期通知。21日被安葬在西安市小南门外。
    杨江
    杨江(1912~1936),原名文贤,化名杨秀碧、李养南,西安蓝田县人。幼读私塾,后入本县焦岱小学上学。1928年后,在同窗好友、中共地下党员李景业帮助下开始接触革命理论。1931年秋到杨虎城的宪兵营当兵。此间阅读了部分进步书刊,接受了社会发展史的启蒙教育。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因其革命活动被反动分子觉察,按组织安排赴陕北苏区。1935年化名李养南回西安从事秘密活动,不幸被捕,遭受严刑审讯,宁死不屈。出狱后改名杨秀碧,仍回宪兵营。次年6月初,奉中共西北特支指示与杜瑜华、沈敏到陕南安康东沟组织“安康保安司令部特务大队”何振亚部举行起义。7月初返回西安向组织汇报。何振亚部的动向被安康专员兼保安司令魏席儒发觉,即连下三道手令,命何振亚在限定时间内把部队带到安康城“受训”,以图一举消灭。国民党四十四师一部同时向东沟口抵进,逼何就范。何振亚与杜瑜华、沈敏等商议,决定先佯装要把部队开赴安康,稳住敌人,在行军途中相机改变路线,举行起义。8月9日,部队出发,当晚杨江等赶到,迅速传达中共西北特支的指示,决定立即起义,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何振亚任军长,杨江任政委;并在部队建立“陕南抗日救国联合会”。即连夜向干部战士动员传达,第二天向南急进,夜袭安康重镇五里铺。8月13日部队在镇安县紫荆河(今属安康县)召开大会,宣布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途经镇安县彖元时,杨江将中共西北特支给中共陕南特委和红七十四师的信交给了陕南特委书记郑位三,进一步密切了红七十四师与抗日第一军的关系。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短短两月时间即扩充到六七百人。不久,因敌人加紧调兵围攻,部队供给困难,弹药缺乏。杨江遂于10月中旬到西安汇报工作,并要求增派干部、选派医务人员等。11月下旬,带领中共西北特支所派干部商映云及挑夫等11人返回陕南。30日行至宁陕县江口镇时,被红七十四师刚收编的宋登贤抗捐军(原江口神团)挟持到30公里外的抗捐军团部。12月1日凌晨,杨江及商映云等10人(除一名挑夫外)被杀害。
    李异材
    李异材(1858~1936),字仲特,陕西省蒲城县人。少时家贫,以耕读为业,与父兄皆乐于助人,里中称“善人家”。1878年中秀才后,在乡间设馆教书;又自修算学、测量,颇有心得。1889年(清同治十五年),通晓数学的提学使柯逊庵主持陕西省乡试,除循例出“八股试贴”外,还出一数学试题,临场考生皆不解。李异材虽未列出算式,却凭自学心得算出正确得数。柯提学大为赞叹,经面询后方知异材从未正式投师学数学,遂介绍一批数学书目,让他购买刻苦自学。李异材托人从上海购回这批书,日夜攻习,又自制测量仪器,抽暇到野外练习实测。后又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
    1890年,陕西成立舆图馆,聘李异材入馆,参与绘制出第一幅陕西省地图。他还设计出三角板、圆规、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传授测绘知识,为陕西的测量制图事业做出贡献。1893年应浙江提学使徐季和邀请,入幕襄助。1897年返陕时,带回大量数学及其他科技图书。其侄李仪祉阅读了这些书籍,眼界大开,为后来成为建筑、水利专家奠定了基础。1898年,应陕甘总督陶模邀请,主讲于甘肃兰山书院。期间撰写成《开方数理》2卷,《级数比类》5卷,对曲线、椭圆、圆周率、对数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902年返陕任三原宏道书院教习。1903年又应四川提学使郑叔晋邀为幕宾,参加川汉铁路的勘测。1906年返西安任陕西高等学堂算学教习。不久加入同盟会,在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反清斗争;又与焦子静、王子端等同盟会员创办健本学堂,培养反清革命骨干;还与邹子良、樊灵山、高又尼等在渭北山区创办牧羊场,作为联络反清力量的秘密据点。期间与井勿幕、景梅九、邵力子等同盟会员联系密切。1908年冬,同盟会陕西支部骨干人物20余人在西安开会决定将支部扩大为同盟会陕西分会,并据李异材的声望和贡献,选他为分会会长。1910年离任。这一时期,陕西进步人士为发展本省经济,以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发起集资自办西潼铁路和开采延长石油矿的斗争。李异材积极参加,并倾囊资助。
    辛亥革命以后,李异材眼见政局混乱,民不聊生,而自己又无力回天,遂居西安研究佛学。历届陕西当政者均礼聘他任顾问、谘议等名誉职务。1918年,陕西民党人士组织靖国军,起兵反对投靠北洋军阀的陕西督军陈树藩。陈企图利用李异材的声望,请他赴三原靖国军总司令部进行调解。李异材到三原后却高度赞扬靖国军为“革命的曙光”,并希诸将领以国家前途为重。之后,李异材常指名责骂陈树藩,还编印《陈树藩祸陕论》小册子广为散发。其侄李仪祉恐伯父遭不测,曾迎至南京避居。之后返西安居家10余年,不满社会黑暗,常处忧愤之中。1936年病逝。享年78岁。
    高福源
    高福源(1901~1937),字少卿,祖籍河北省盐城县,出生于清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营口县)。西安事变烈士。自幼在本地读书,中学时在北京汇文中学就读,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又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步科学习军事。1925年毕业,即到东北军从戎,曾任连长、参谋、军事教官、团副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奉蒋介石命,对日军不予抵抗,入关南下。高福源常以自己身为军人而未能以身报国引以为耻。1933年在热河抗战期间,升任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部参谋处上校处长,深得军长王以哲器重。同年秋,调任该军一〇七师六一九团上校团长。1934年春,他所在的六十七军奉命调往河南信阳、潢川、商城一带“围剿”红军。他在商城西南同红军交战中备尝苦头,却不肯服输。
    1935年秋,高福源随东北军入陕“剿共”,驻扎战斗第一线的鄜县(今富县)。在几个月的战斗中,他所在的六十七军连吃败仗,损失近三个师。10月22日晚,红军十五军团向高福源团驻地发动进攻。高手持驳壳枪指挥抵抗,臂部中弹,卫兵也被击毙,所属四个营全部被歼,他和两名营长一起被红军俘获,送到瓦窑堡“解放军官学习班”学习。
    瓦窑堡的“学习班”里有在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次战役中被俘的东北军中下级军官100余人。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彭德怀、邓颖超等都到该班讲过课,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高福源在这里治好了臂伤,被选为学习班长、学习积极分子,认识到中共主张的正确,并主动提出要回东北军中做联共抗日的工作。
    他先赴甘泉县城向千余名东北军官现身说法宣传红军的俘虏政策和抗日主张,使驻甘泉的东北军同红军达成了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接着面见王以哲、张学良等,促成了1936年春张学良、王以哲等在洛川同红军代表李克农的会谈。在此基础上,于4月间,周恩来等又与张学良举行了肤施(延安)会谈。这两次会谈,对张学良走上联共抗日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
    高福源仍在东北军任职。西安事变前夕,升任东北军一〇五师(独立师)少将旅长,并参加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第二天,奉张学良之命赴开封拜会河南省主席商震和绥靖主任刘峙,说明西安事变的本意和张、杨的八大主张,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旋被扣留。东北军群龙无首,矛盾表面化,终于酿成亲痛仇快的二二事件。几天后,高福源被东北军一〇五师力主杀蒋派派人诱杀。年仅37岁。
    高福源治军严格,他任军职时常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教育部属。他死后,彭德怀、罗瑞卿、吕正操、王炳南等均赞扬他在东北军中“奔走联共最力”,彭德怀称赞他在红军和东北军之间“搭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桥梁”。高福源的遗体初葬于西安东门外城墙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议下,将烈士遗骨安放于西安烈士陵园。
    王以哲
    王以哲(1896~1937),字鼎芳,黑龙江省宾县人。青年时代就立志从戎,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张学良举才录用,并屡屡提拔,1933年被委任六十七军军长,驻守沈阳。九一八事变后,他奉命退出东北,内心十分苦t00652_00AA.jpg,遂在军中办起《东望》杂志,鼓励官兵“不徒东望,必须东归”,并自题旅训,以振奋军心。1933年初,他率部参加了历时两个月的长城抗战。张学良出国后,蒋介石让王以哲任河南首席要职,王不为所动,并把蒋送给他的5万元仪程全部充以军用,未留分文。1934年初,王部被调到大别山“剿共”。次年又被调到陕北洛川、肤施(今延安)。在同红军作战时三战俱败,损失惨重。蒋介石取消了被歼部队番号,削减了经费。1935年底,红军将被俘虏的王以哲部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送回东北军。王以哲让高向张学良汇报红军联合抗日的主张,并设法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王奉张学良指示,于1936年2月首先在洛川同中国共产党代表接触,与李克农、钱之光达成了六十七军和红军局部合作的口头协议。此后,张学良先后会见了李克农、钱之光和周恩来。在会见中,王以哲精心地安排并亲自参加了这两次秘密会谈。王以哲还在六十七军最先设立了与中共中央联系的电台。10月,蒋介石令胡宗南与王以哲进攻红军,王冒着违抗军令的危险,坚决不和红军打仗,又与彭德怀司令函电交驰,互通情报,致使胡宗南部队在山城堡中了红军埋伏,溃不成军。1936年春,红军派刘向三为常驻六十七军联络员,六十七军不仅保证红军采购员出入境的方便,还派人护送他们到西安采购物资。他派得力副官王政专门负责红军人员的安全。后来,由王政出面租赁了西安市安居巷17号房子,作为红军的秘密交通站,允许运送红军物资的汽车挂六十七军车牌,还给红军援助了大批军需物品。1936年8月,毛泽东主席亲笔致函王以哲称:“张副司令及我兄联俄联共抗日救亡之主张,并非少数人的主张,实属全国爱国同胞的主张。”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蒋介石反目扣张。西安的形势顿时乱如团麻,主战以武力救张的情绪高涨,王最初也准备与蒋军作战,营救少帅,后经周恩来等人晓以大义,转而拥护中共代表团的和平主张。1月31日,“三位一体”各方在王以哲家中举行高级军事会议,一致主和,争取与南京政府谈判成功。但是东北军中少数人感情用事,不明真相,遂迁怒于王以哲、何柱国等人。2月2日上午,他们派人枪杀了王以哲。王逝世后,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到王家中吊唁,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了唁电。
    牛兆濂
    牛兆濂(1867~1937),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新街镇人。9岁入塾,22岁中举,工于诗文,有“牛才子”之称。1893年赴三原拜贺复斋为师,尊奉程朱理学。曾任蓝田里卫局负责人。1900年大饥荒,主持全县赈恤甚力。清陕西巡抚升允以其才德奏闻朝廷,上命“经济特科”促赴京召对,他坚辞不赴。1902年陕西创办师范学堂,受聘为总教席。1907年任蓝田劝学总董兼高等小学堂长。是年秋,被选为陕西省咨议局议长。他对废科举、设学堂、提倡民主与科学缺乏认识。1909年应陕西省一些守旧知识分子所办“存古学堂”之聘,分管教务。后又被选为省咨议局常驻委员。1911年赴关中西府一带密查烟苗。7月辞去咨议局职务。辛亥武昌起义,西安各界热烈响应,他却留恋帝制携眷入山。陕西军政府屡次相招,他均称病谢绝。1913年起在三原清麓书院主讲。1917年偕同张果斋、米养纯等出游各地,去过曲阜、金陵、上海、武汉、郑州等地。1918年在蓝田芸阁学舍任主讲。1926年刘镇华围西安城不下,曾前去拜访,他闭门不见。他有浓厚的民本思想,对于军阀强拉民扶欺压良民十分痛恨。1930年,他看到外患日入,内不团结,在报上发表《阅墙谣》一诗,号召国人团结共御外侮,言辞恳切激昂感人。1933年,日寇进占山海关,承德失守,他忧愤国事,与兴平张果斋纠合义勇500人通电全国出师抗日,慨切陈辞,决心殉国。后被人相劝未果。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他寝食不安,病情剧增,在芸阁学舍去世。终年70岁。著有《吕氏遗书辑略》四卷、《吕与叔云阁礼记传》十六卷、《云阁礼节录要》、《秦观拾遗录》、《吕氏礼记传序》、《蓝田吕氏遗书辑略序》、《秦观先生拾遗录序》。并应聘续修《蓝田县志》等。
    刘桂五
    刘桂五(1902~1938),辽宁省朝阳县人。西安事变中东北军将领。1935年东北军进行整编,任骑兵团团长。张学良派驻骑兵军的联络参谋王再天是中共党员,刘桂五受王等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
    1936年9月,红军代表朱瑞与刘所在的骑六师代表进行秘密谈判。双方签署了“停止内战,抗日救国”四项协议。西安事变前夕的1936年12月8日上午,张学良单独召见了刘桂五,面商扣蒋机宜,当日下午张学良又带他去临潼以请命的名义面见了蒋介石。刘借机熟悉了蒋介石住所环境。当晚张学良又单独与刘商谈,决定由刘桂五与骑六师师长白凤翔和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久共同担负扣蒋任务,并从卫队营和白、刘的警卫中挑选90余名精悍官兵,组成一支突击队。12月11日上午张学良又召见了三人,进行周密面商。12月12日凌晨,刘、白、孙三人率部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完成了扣蒋任务。刘桂五立了首功,并擢升为骑兵六师少将师长。七七事变后,骑兵六师作为主力编入“东北挺进先遣军”序列。出师前,西安的东北同乡会聚会为刘壮行。他表示“此次奉命出征,不成功则成仁,必尽军人天职”。在进军期间,他又与在该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邹大鹏、栗又文及进步人士关梦觉等人并肩战斗,结下深厚的友谊。1937年8月出师,在绥远前线与日本侵略军浴血转战了8个多月,刘桂五不幸于1938年4月22日在百灵庙西南的黄油杆子战斗中壮烈殉职,年仅36岁。他的士兵和亲属找到尸体盛殓后,于5月25日返回西安。这一天,西安城5000余人聚会,出城五里举行了隆重的迎灵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7月陕西省政府追认刘桂五为革命烈士,把灵柩迁进烈士陵园,在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之际,西安人民政府又为烈士举行了立碑典礼。
    宣侠父
    宣侠父(1899~1938),又名尧火,号剑魂,曾化名杨永清、宣古渔,笔名今秋、石雁。浙江诸暨人。1916年夏考入浙江省立甲种水产学校。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留日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回国后,在浙江水产学校任教,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在杭州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4月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后因得罪校长蒋介石被开除。1925年春,经李大钊、徐谦推荐,以左派国民党员身分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从事政治工作。10月,随刘郁芬到兰州,继续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并在部队中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组织;还参与组建甘肃最早的党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任特支委员,在甘肃藏族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帮助建立了藏族文化促进会和甘肃藏民大同盟,在藏民族中播下革命火种。1926年初,任孙良诚第三路军政治处主任。1927年5月,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中将主任。6月下旬,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实行“反共清党”,将宣侠父等共产党员“礼送出境”。大革命失败后,宣侠父根据党的指示离开武汉回家从事农民运动。11月,被选为中共诸暨县委委员,并担任县委军事部长。1928年,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斗争。1929年春,到山东济宁梁冠英部从事兵运工作。同年秋至翌年初,移武汉居住。完成自传体小说《西北远征记》,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1930年下半年至翌年初,在镇江居住期间,又完成20万字的长篇小说《入伍前后》,因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危害国民紧急治罪法》,该书未能公开出版。1931年初,应二十五路军总指挥梁冠英邀请任二十五路军总参议,在该部从事兵运工作。1932年夏,二十五路军奉蒋介石之命参加“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宣侠父离开该部。此后,曾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闲职。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被吸收为特别盟员。1932年秋以后,奔走平津、张家口等地,与原西北军将领进行联系,为筹建反蒋抗日的抗日同盟军而努力,并被聘担任孙殿英部四十一军秘书长。1933年5月,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正式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宣担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前线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路军政治部主任兼第五师师长等职。1933年底,宣侠父秘密到达天津,与吉鸿昌、南汉宸等筹备成立中国反法西斯大同盟。1934年初,中国反法西斯大同盟正式成立,宣侠父为中共委员。他还创办了大同盟机关刊物《民族战旗》。1934年8月,被调任上海中共中央执行局特科负责人。1935年春,调往香港任中共华南工委书记,积极推动原福建人民政府领导人和十九路军将领李济琛等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担任不管部长。1936年六一事变后,李济琛、蔡廷锴、宣侠父等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代表团到广西南宁,积极支持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等反蒋抗日。当时,宣侠父还任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梧州市委主任委员、新建的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兼六十一师参谋长等职。1937年2月,被周恩来调到西安,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5月,到延安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9月,被任命为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积极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蒋介石曾通过蒋鼎文、胡宗南等多次以高官厚禄拉拢宣侠父,但均遭拒绝。1938年7月31日,根据蒋介石的指令,徐一觉将宣侠父秘密绑架并杀害,将尸体投于西安下马陵枯井中,后又秘密移埋于城外。
    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蒲城县人。著名水利专家。父亲李桐轩、伯父李仲特均为辛亥革命时同盟会会员,关中知名学者。1898年在同州府院考中第一名秀才。同年入泾阳崇会书院读书。此间接受民主思想,十分敬仰孙中山。1903年,应于右任之邀,任商州中学堂教员。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德文预备班,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获得举人衔。1906年参加同盟会。1909年由陕西西潼铁路筹备处选派赴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1912年参与创办陕西三秦公学。1913年春再度赴德国学习,接受郭希仁建议,入丹泽大学主攻水利专业。1915年春学成回国,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教务长,曾一度主持校务,并主讲河工学、水文学、大坝设计等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水利专门人才。五四运动爆发,亲自率学生上街游行,发表演说。曾在《工程家之面面观》一文中写道:“实行爱国,唯有工程家做得远大,实行打倒帝国主义,唯有工程家做得结实。”1922年秋回到西安,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遍勘省内诸河流,写出了《论引泾》、《考察龙洞渠报告》、《勘察黄渭航道》等论著。1923年兼任教育厅长。1924年兼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倡设陕西古物保管会,并完成渭水水利工程设计。1925年冬赴京、津、沪、宁等地筹措“引泾工程”款及扩充西北大学经费。同时作为陕西省各界人士的代表赴京出席全国国民会议,反对段祺瑞卖国政府。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时,不得已滞留北京,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冬回陕。1927年被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任命为建设厅长。后因局势恶化,愤然辞职离陕。同年任上海港务局局长兼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授。年末任四川重庆市政府工程师,为成海公路设计了老鹰岩盘道,被后人誉为“巧夺天工的杰作”。次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1929年兼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及工务处处长。此间设计了杭州湾新式海塘。1930年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同年冬应杨虎城之邀回陕,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和省水利局局长。在杨虎城的支持下,先后修建了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受益农田百万余亩;引黑河水、引沣河水、引潏河水、引灞河水的诸惠工程相继施工;陕南、陕北的各项水利工程也在设计和筹划之中。1931年兼任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工程师,主办江河复堤工程。1932年创办陕西省水利专修班,亲自执教,并关心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1933年至1935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致力于黄河治本计划的勘测与研究,先后写出40余篇专著与报告,并参与了长江、汉江、海河等诸河流的规划治理与研究。后辞职,专任陕西水利局长。七七事变后,中断了在北平的治疗,抱病回到陕西,多方呼吁抗日救亡,病势日笃。1938年3月7日晚立遗嘱说:“余深感水利事业在中国之重要,幼年即攻求水利学识。自余民国四年由德国返国,迄今23年,在此期间,虽已竭尽余之所能,贡献国家,但余素所期望者尚远”,“本省已成之灌溉事业,须妥为管理;其未竟及尚未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次日上午在西安寓所溘然长逝。
    他终生勤奋,著作宏富,有《实用水利学》、《水利概论》、《西北水利》等专著和其他作品400余种。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并自学了意大利语和俄语,对数学、地质、气象、天文、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建筑等各类学科均有研究和造诣。
    杨仁天
    杨仁天(1880~1939),原名寿昌,号仁山,西安市蓝田县三里镇北杨村人,19岁入府学,继被选优贡。辛亥革命前,经井勿幕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是蓝田县第一个同盟会会员。在蓝田县立小学教书时,给学生灌输民主革命思想,并指导本县反清组织“哥老会”的活动。1911年陕西辛亥革命起义成功,西安光复后,豫、甘两地清军夹攻西安,他与曹印侯起兵渭南,并任敢死军标统。在西路礼泉甘河之战中,力挫清军。讨袁护法之役中,他联合同志,密谋抵抗,两次被迫出走,家产被抄。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时,他任第三路军副官长、队长等职,训练干部,传播革命理论,达五年之久。民国十一年,靖国军解体,他回了蓝田。翌年,由蓝田选为陕西省议会议员,并组织正义社,抨击时弊。民国十五年(1926年),镇嵩军围困西安时,他居住西安,参与守城机谋。西安解围后,主持赈灾事宜。1920年,与甄寿山等人密组民军。1923年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历时7年。抗日战争时,驻节西安巡察庶政。1928年秋,赴重庆任职,在重庆遭日机轰炸牺牲。国民政府曾明令褒扬,并入忠烈祠。
    王独清
    王独清(1898~1940),西安市长安县人,诗人。出生于破落的官僚家庭。从小熟读诗书,曾入两年学堂。后向一家报馆投稿,不久被聘为编缉,时年仅14岁。在亲戚的帮助下,东渡日本3年,1915年回国,在上海为《时事新报》、《少年中国》、《救国日报》写文章得到一点资助,又闯奔欧洲。从1916年到1925年冬,先后去过法国、意大利、柏林、日内瓦等地,研究历史、生物学、考古学和希腊文学、拉丁文学等。此间既与贵族来往,与文人结识,又同贫民交游。1925年五卅惨案使他震惊,冬天回到上海,随即加入“创造社”,并成为中心分子之一。接着同郭沫若、郁达夫一起赴广州,在广东大学当教授,主持文学院的工作。1927年4月又返回上海,主持“创造社”工作。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封闭后,任职上海艺术大学教务长,主编《展开》。1940年8月去世,年仅42岁。
    他的作品,以新诗见长。前期作品,颓废、哀伤的气氛极为浓厚;后来的作品《锻炼》、《零乱章》已脱离以前的情调。他的诗讲求音韵,有作品《圣母像前》、《死前》、《威尼斯》、《埃及人》、《杨贵妃之死》、《独清译诗集》等。
    周洪涛
    周洪涛(1911~1940),原名崇义,字洪涛,化名光波、必达、松林。西安市人。1930年考入西安中山中学,参加“西安学生抗日救国总会”,并负责宣传股的工作。1932年4月25日,戴季陶在西安民乐园礼堂进行“攘外必安内”和“开发西北”的反动讲演,他与陈元方、石锋等挺身参加了反对戴季陶和焚烧戴季陶汽车的斗争。1933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同年7月,陕西地下党遭到破坏,他到北京,进入中国大学新闻系学习,其间参加了北京共产党组织和“反帝大同盟”的工作,并常去北京草帽胡同临潼会馆与陕西籍革命进步人士讨论国家大事。1934年初回到西安。3月,同一些进步青年编辑《民意报》,并担任政界采访,该报出版发行不到两个月便被迫停刊。同年夏,经中共组织介绍,赴上海蒙藏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担任过党小组的负责人,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陕西旅沪学友会”、“中国人民武装自卫会”,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1936年又回到西安,从事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民先总队工作。1938年春,奉调到陕北米脂民众教育馆工作。同年秋,又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战争。曾在山西抗日决死队任第四纵队十二分校教官、民运工作团副团长等职。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担任晋绥边区八分区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0年农历五月三日,他与一位姓董的科长从太原平川出发,前往晋绥边区八分区开会,行至交城县上石沙村,不幸与向我根据地“扫荡”的日军相遇,二人惨遭枪杀。时年仅29岁。
    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1861~1940),俗姓赵,名绍伊,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省郃阳县人。晚清至民国间名僧。幼年在其家兄所设之学馆读书,深喜程朱理学,尊儒排佛。16岁时因患目疾数月不愈,里人教念观世音,病渐轻至痊愈,遂萌出家之念。一日乘家人外出,孤身出走,辗转至长安终南山莲花洞入佛门。居四年之久。适值金州(今安康)双溪寺传戒,前赴受具足戒,期满后离双溪寺挂单湖北莲花寺,专修净土宗。之后又返回长安终南山莲花洞。居数年至26岁,到北京红螺山莲宗十二祖梦东禅师道场参学。专修净土道场。几年后闻北京龙泉寺道风高尚,又移单龙泉寺参学。后经龙泉寺大和尚推荐,去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在该寺藏经楼阅《大藏经》,钻研佛学30年。1923年在南京与友人合作创办放生念佛道场,开办佛教慈幼院。1930年2月移住苏州报国寺,完成普陀、清凉、峨眉、九华四大名山志之修辑;同年在苏州灵岩山寺建立专修净土宗道场;在上海创办弘化社,流通佛教经典。次年迁苏州报国寺,除施印《善世淑人》、古今名贤著作外,还大量赈济灾民。如刘镇华围西安城、陕西干旱大灾、日军侵占东北等时刻,他均曾倾囊急救。一生不收出家信徒,只收居士信众,据统计,生平共收海内外居士信众20余万人。主张“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著作有《印光法师文钞》、《文钞》、《净土决疑话》、《宗教不宜混滥论》,概括了他一生言行,成为弘扬弥陀净土法门的典范。海内外佛教界尊为“莲宗十三祖”。卒于苏州灵岩山寺。
    张慕陶
    张慕陶(1902~1941),原名金印,字信斋,笔名金刃、禁音等,化名镜英、马云程、张渊明。陕西省旬邑县太峪乡张家村人。1924年在西安陕西省立第三中学读书,深受教务主任、共产党员魏野畴的影响。同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冬转为中共党员。是西安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曾担任过共青团西安地委委员、陕西省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等。曾主办《陕西学生》,并在该刊和魏野畴主办的《西安评论》等进步刊物上撰文,鼓吹革命,博得陕西学生界的热烈称赞。1926年11月,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入陕,解除了镇嵩军刘镇华对西安之围,中共陕西党组织派张慕陶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政治处处长。1927年2月,任共青团陕甘区委宣传委员。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常委兼共青团省委书记,参与策划西北地区著名的清涧、渭华、旬邑等武装起义。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时,张慕陶作为陕西党组织的唯一代表,出席了会议。还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少共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少共国际候补中央委员,是陕西党组织唯一的参加少共国际中央的共产党员。同年冬由莫斯科回到上海后,受周恩来的派遣担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1929年6月,出席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是年秋,中共顺直省委机关遭到破坏,省委书记韩连会离开天津。在危难之时,张慕陶担任了省委书记,主持日常工作。1930年春,中共中央曾怀疑张慕陶有托派嫌疑,调离天津,到上海党中央负责长江局团的工作,并接受审查。未发现任何问题后,随即派任武汉中共长江局军委总兵委书记。同年9月,他列席了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的六届三中全会,批评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张慕陶因反对以王明为首的中央领导被开除党籍,接着与陈原道、吴化之等大批共产党员先后在天津被捕入狱。同年秋,转押于北平军人反省分院。1932年9月与陈原道、吴化之等人出狱后,即被恢复党籍。中共中央北方特委为了推动冯玉祥抗日,派张慕陶前往张家口,并任中共特委书记,帮助冯玉祥筹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日同盟军成立后,他任该军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政治部主任,是抗日同盟军中举足轻重的共产党员领导人。但被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北方的推行者柯庆施以“右倾机会主义”和“反党”等罪名错误地开除了党籍。
    被开除党籍的初期,张慕陶非常气愤,曾大骂柯庆施,卧床数日。随后,他以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身分在天津秘密联络宣侠父和隐居于法租界的吉鸿昌等人,组织“反帝大同盟”等抗日进步团体。吉鸿昌将军被捕牺牲后,张慕陶先后奔走于济南、上海、香港、广东、广西等地,做反蒋实力派的工作,继续进行抗日反蒋活动,曾遭到蒋介石的通缉。在他处境极为不佳的时候,阎锡祺将他介绍给阎锡山,改名马云程,充任阎的高级参议。在此期间,他进行过反对中共的小组织活动,但始终为坚持抗日反蒋而四处奔波,还帮助营救过被捕的中共党员。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他以陪妻子治病为名,离开太原避居北平,表示中立。西安事变爆发后,张慕陶应杨虎城的邀请来到西安,他高度赞扬张、杨的果敢行动,力主杀蒋。
    抗日战争初期,张慕陶通过阎锡山和高树勋的关系,为组建独立的抗日武装而四处奔走,并资助过冀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1938年2月,他在山西临汾被民族革命大学的学生以“托派汉奸”的罪名逮捕。后阎锡山通过山西省高等法院将其引渡解押于西安第一监狱。同年7月,经杨虎城部李兴中将军多方疏通而获释。不久,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秉承蒋介石旨意派共产党叛徒马子静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劝他加入国民党。张慕陶严辞拒绝,遂遭蒋鼎文逮捕。先押于西安新城大楼,后解往陕南勉县、略阳、南郑等县,监禁达两年之久。此间,张慕陶始终坚持抗日反蒋的主张,并在当地进行宣传、游说活动。蒋介石得悉后,于1940年12月8日亲自签署密电给蒋鼎文,令其处决张慕陶,1941年1月5日,张慕陶被秘密枪杀于陕西南郑县,时年39岁。
    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笔名少白、一苇、榆民、老兵等,陕西榆林县人。著名新闻记者。出生于山东邹平县。13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护送灵柩至榆林。16岁丧母。1902年在陕西礼泉烟霞草堂读书,两年后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1905年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先在日本东京经纬学堂学习,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学。此时加入同盟会,担任陕西籍留学生所办的《夏声》杂志主编。1908年回国,在陕西关中高等学堂任教。1910年赴上海协助于右任办《民立报》,经常撰写宣传革命的文章。辛亥革命时被于右任推荐到南京临时政府任秘书,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即回沪与于右任等创办民立图书公司。1913年与曹成甫创办北京版《民立报》,兼上海《民立报》记者。其间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后到上海为《大共和日报》作日文翻译,并在上海中国公学兼课。1915年与曾通一等在沪创办《民信日报》,任总编辑。袁世凯死后,又到北京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兼任上海《新闻报》记者。1918年9月,因揭露段祺瑞卖国在北京被捕,后经营救出狱返沪。次年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1924年报纸停刊,遂由胡景翼推荐赴北京任陇海铁路会办职务。1926年失业住天津。同年夏新记公司《大公报》创刊,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主张,强调政论,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均有独到见解,使该报成为颇具影响的全国性大报。因日寇侵华,天津《大公报》、上海版《大公报》相继停刊,八一三后,张季鸾主持汉口版《大公报》复刊,次年10月迁到重庆。12月1日《大公报》在重庆出版,抗战期间该报因其影响广泛,获美国密苏里最佳报纸奖章。他本人在国内也成为颇为知名的人物,曾担任过第一、二届国民参政员。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中央医院。
    张季鸾的遗著有《季鸾文存》二册。
    阎甘园
    阎甘园(1865~1942),名培棠,字甘园,号辋口樵者,室称晚照楼,以字行,西安市蓝田县城人。近代书画、金石学家。其父阎振甲,清同治年为岁贡入选儒学正堂,人称乙侯公。甘园自幼从父读书习字,18岁中秀才。1891年,入关中书院求学。1897年,与王昌杰、王立斋、阎培芝诸人创办《广通报》,自任总编兼社长,聘请宋伯鲁和于右任为特邀记者,主要登载一些主张维新观点的时论、新文和诗文,是陕西私人办报的首创,也是陕西有史以来第一家报纸。因“戊戌维新”失败,报纸停办。1898年任陕西中学堂“斋长”。1900年,关中大年馑,他返回蓝田办理赈灾事宜;并亲自勘测水利,完成了两条引水渠道工程。1903年,赴省试,因有维新观点,被减等,仅中“副贡”。但其才华出众,被特准赴京会试。京试后,吏部委以“府经历”职,派往山西太原候差,此间,结识英国传教士敦崇礼,随同敦崇礼赴日本考查,回国后,在西安南院门开设“教育用品商馆”,推销从日本带回的文教用品、书籍、图片,在西安小车家巷创办“绅立蒙学堂”,后又增设高级班,开设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次年改名为“甘园学堂”。他亲自编写《新知识三字经》一书,木刻印刷,成为当时各学堂蒙学部的基本教材。为了提倡女学,在学堂附设了以其夫人杨雅阁为名衔的“雅阁女校”,开陕西创办女学之先声。阎甘园自幼喜爱并擅长绘画、书法,后成为当时有名的书画家,又是金石、字画鉴赏家和收藏家。1924年7月,鲁迅来西安讲学,带一行人到他家中拜访,参观他收藏的金石字画,大加赞赏。1928年冯玉祥在陕西时,亲自登门,拜甘园为师学习书画。以后,阎甘园又应邀随冯赴南京,后迁上海,教冯书画。1929年陕西遭灾荒,甘园在上海发起“赈济陕灾义演”,将义演和私人美展、撰稿等收入悉数汇回家乡蓝田。1931年,东京举办“中日书画联合会”,他被国民政府选派与王一亭、张大千等21人前往日本,是代表团中唯一的西北籍书画家。在日期间,多次应日人之邀作书画表演,并以指代笔写字作画,日本观者无不骇异。
    他对《说文解字》颇有研究。又著有《六书讲义》及《晚照楼说文阶梯》。寓居上海期间,办过两次个人书画展,应邀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作《关于中国绘画》的学术讲座,被上海美专聘为金石考古顾问。晚年时值日寇侵略,夜以继日地撰写《史籀篇》、《古籍标准》、《晚照楼书画集》。正当他专心校对时,突患脑溢血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享年78岁。
    耿善民
    耿善民(1912~1942),西安市长安县白鹿南原北桑村人。秦腔名须生。自幼学艺。1934年至1935年两次应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邀请,灌录《谢安游山》、《四郎探母》、《还我河山》、《杨贵妃》等唱片及拍摄艺术照片。1937年是他艺术盛时,两次赴北平演出,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尚小云、程砚秋、尚富霞看了他的演出,无不佩服。当时的报刊评为“高吭悲歌者”。之后,由于社会流俗浸染,吸食大烟,艺术退惰,直至1940年和高符中请长假。高培支社长多次规劝他勿蹈歧途。他执意不听,甩假条离开易俗社,接受了兰州何振中、陈景(兴)民所办的振兴社的邀请。由于孤傲鄙俗,不向兰州“坐地虎”、“戏霸”拜码头,加之其动作仿京剧,演出第一场时,就被轰下台。次日双城门外电杆上贴有轰耿离兰的不逊污秽标语。从此肺病加重,吐血病倒,幸得陕西商人及戏界同仁支持,疏通关节,病愈重演,一鸣震动皋兰。不久,旧病复发,离兰返陕。借友人房子住在新化巷,不日即病逝。年仅30岁。耿善民擅长饰演帝王将相之类的角色,有“秦腔帝王将相家”之称。
    包森
    包森(1911~1942),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陕西蒲城县人。7岁入私塾读书。1927年初考入蒲城县第一高小,1930年初入陕西省立第三中学,在校期间曾组织学生到附近县游行、讲演,宣传抗日,遭到泾阳县国民党县党部压制,他带人砸了该县党部牌子,后被学校开除,并受到通缉。后得中共蒲城县委保护,并于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赴西安考入西安高中。1932年8月,因参加中共西安党组织发动的纪念南昌起义大会被逮捕。月余后,由党组织营救出狱,被派往泾阳、三原一带领导农民游击队活动。继又被派往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作政治工作。同年秋又被调回西安工作,再次被捕押陕西第一监狱。在狱中与赵伯平等领导绝食斗争。“西安事变”后获释,留杨虎城部特务连任指导员。1937年3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秋毕业后随八路军东渡黄河,深入敌后抗日。先在晋察冀聂荣臻部工作,后随军挺进平西,任邓华部三十三大队总支书记。1938年6月随部队挺进冀东。9月,邓华部与宋时轮部合编的第四纵队撤回平西,留他等三个支队与地方抗日武装汇合,在兴隆洒河一带搞抗日游击活动。1940年6月,李楚离率部到冀东,与他的支队汇合,建立起冀东军分区,他任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从此,他率部以盘山为中心,在蓟县、平谷、密云、遵化等地开展抗日活动。1940年7月,奉命挺进盘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把滦河、潮河之间、长城内外连成大片抗日游击区。1941年11月,他组织了四十里铺战斗,取得胜利,1942年1月,又取得果河岸蔡庄子战斗的胜利。1942年2月,他率部在遵化县与日军田中大队相遇,敌众我寡,转移中头部中弹,光荣殉国,时年32岁。
    陈雨农
    陈雨农(1880~1942),名嘉训,号雨农,乳名德娃。西安市长安县人。秦腔表演艺术家,著名秦腔导演。小时曾读私塾,因家贫转而学商。他不顾世俗观念和乡亲的鄙视,立志学艺,私自加入临潼县华清班。未得名师指点,以其刻苦学习精神,终于成为著名秦腔演员。
    清末,陈雨农邀集著名秦腔演员李云亭、张寿全、聂金铭、李鸿宾、屈景益、王果儿、郭长秀、白菜心等,成立玉庆班。他擅演小旦、花旦,兼演青衣,唱腔字正腔圆,拖腔平稳,有分寸,有情感;表演功力深厚,注重研究角色,分析剧情,进行人物创造。他的拿手戏有《走雪》、《周文送女》、《周仁回府》、《杀狗劝妻》、《皇姑打朝》等。在《走雪》中曹玉莲过独木桥的表演、在《周文送女》中周文女对丈夫又恼恨又怜惜的复杂心情的表演、在《周仁回府》中周仁妻作为侠义妇女的真实而感人的表演等,都堪称秦腔艺术的杰作。现在仅留《断桥》一张唱片,唱得情切意深,吞吐得法。在陕西,陈雨农“名誉之隆,为关中第一”。民间中流行着“快走快走,看德娃的《杀狗》;紧走别歇,看德娃的《走雪》”等谚语,足见其影响之深。
    易俗社成立以后,陈雨农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慨然放弃自己的班主地位,参加了这个以“改造社会,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新型戏曲团体。他向易俗社捐赠了价值百金的化妆品、服装、道具等,仅拿月薪24元,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教练工作。易俗社缔造艰难,风雨飘摇;他备尝苦辛,全力支持。1927年,他曾对易俗社创建人孙仁玉、高培支等人说:“我之入易俗社,原以诸君俱学界人,藉以提高人格,为数千年伶界增光也。”
    陈雨农在易俗社期间,共导演了近300个戏(包括本戏和折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夺锦楼》、《一字狱》、《三滴血》、《软玉屏》、《庚娘传》、《韩宝英》、《双锦衣》、《殷桃娘》、《三回头》、《镇台念书》、《看女》、《春闺考试》等,至今演出在秦腔舞台上。他每接到一个新剧本,都要精细地阅读好几遍,到排戏时可以达到完全背熟的程度。他排戏用的是启发式,先给学生解释剧情,然后开始排练。他既有丰富的秦腔表演艺术经验,又善于吸收京剧、汉剧等优秀技巧,所以,经他排练的剧目,无论在表演、唱腔上,还是在化妆、服装上,都有所创造和发展。秦腔剧作家范紫东说过:“剧本叫雨农先生一排就活了,我的戏能受观众欢迎,这有他的很大劳动功绩在内。”陈雨农特别在唱腔设计上有独到之处,善于突破秦腔唱词七言或十言的格式,创造性地设计许多长短不一、重字叠句的句式。时人评论云:“其为戏也,落落大方,高雅绝伦,于布景处亦自巧思,故戏曲一经其手,格外生色。陕人称为戏剧界之泰斗。”
    陈雨农以其毕生的精力,为易俗社培养了一大批演员。为秦腔艺术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刘箴俗、刘迪民、马平民、刘毓中、沈和中、王天民等,都是经过他的精心培养成为秦腔表演艺术家的。有人把他誉为“秦腔王瑶卿”。
    李逸僧
    李逸僧(1878~1942),原名李翼生,自称“短左袂僧”,排行第二,故人称李二老,秦腔音乐家、编导。出身于大商人家庭,经济富足,自小受私塾严格教育,对文学、戏曲、音乐尤为爱好。1901年,慈禧太后逃至西安,李逸僧被荐入宫,充当侍卫。辛亥革命时,跟从张凤翙反清,立功擢升。1914年,陆建章督陕,因政见不同,愤然出走北京。两年后回陕,出任省督军府副官主任,后因厌恶官场,遂退出军、政界,改翼生为逸僧,专门从事戏曲工作。
    在北平跟从京剧著名小生姜妙香学戏,对京剧表演颇熟悉,并参加票友演出。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西安与名票李游鹤、阎甘园、封至模等组织广益娱乐社、和众票社等。他擅长演文生和雉尾生,还能演丑角,《群英会》、《辕门射戟》等是他的拿手戏。他曾多次与李游鹤、封至模等在易俗社演出,当时他虽年愈50,但扮演小生手足健捷,不让童子。他的诙谐戏尤为特长,处处动人,各园丑角,皆不能及。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于对秦腔的爱好与关切,为三意社编排了不少很有影响的戏,深受社方和演职人员的尊重。他新编和改编的剧本,有《化墨珠》、《玉堂春》、《娄昭君》、《卧薪尝胆》、《苏武牧羊》等。王绍猷说:李逸僧“凡写戏时都要和三意社的老艺人们在一起研究,看合不合秦腔的风格。他们注重唱、白、舞蹈,穿插、离奇,喜、怒、哀、乐,有情、有趣,字句的锻炼,角色的搭配,时间之把握,都注意到了,因此,编出来的戏就招人鉴赏。”他精通音乐,对京剧、秦腔、眉户、山西梆子等剧种的唱腔、音乐相当熟悉。在唱腔设计上,不墨守成规,勇于大胆革新创造。他创造的新腔,在秦腔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和其他剧种的长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大丰富了和发展了秦腔音乐。
    他设计的《苏武牧羊》唱腔,“二倒板”后不经“慢板”过渡,直接转入“二六板”,加快了音乐的节奏。特别是苏武与李陵的对唱“二六板”,每句由李陵唱前半句,苏武接唱后半句,这在唱腔设计上是个创举,不仅听来新鲜别致,而且有助于表达苏、李二人的情谊。他设计的《玉堂春》中苏三的大段唱腔,细腻、委婉、多变;特别是蓝袍和红袍审问时,苏三唱“碰板”,红、蓝袍板中插问,显得紧凑、自然、和谐,一气呵成,加快了音乐节奏,烘托了会审的气氛。
    他不仅与老一辈艺术家,如陈雨农,党甘亭、李云亭、王德笑等切磋琢磨。交流技艺;而且对青年演员,如李正敏、何振中、孟遏云等,也精心指教,热情帮助。包括蒲剧演员阎逢春、王秀兰等,都在艺术上受过他的指导和经济上的资助。
    高祖宪
    高祖宪(1870~1943),字又尼(亦称幼尼、又宜),以字行。陕西米脂县人。1885年考取庠生,翌年入味经书院深造,深受其老师、著名维新派学者刘光贲器重。1902年中举人,任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教习,张季鸾、张奚若,杜斌丞等人均出其门下。高祖宪为改变家乡陕北文化落后的状况,于1906年返陕北任榆林中学堂教习,又创办绥德中学堂并任该校监督(校长)。他亲笔书写“勤学爱国”大字悬于学堂大厅,勉励学生奋发向上,关心国事。
    1907年,高祖宪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在东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当时,陕、甘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进步刊物《秦陇报》,困难重重,面临夭折。高祖宪慨然负责出刊,并为该刊写了发刊词,使其得以问世。他还集资从日本购回全套纺织机器,在米脂县创办了纺织厂。之后,工厂停办,机器闲置。30多年后,这些机器又在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1909年,陕西谘议局成立,高祖宪被举为议员。他与郭希仁、张钫等同盟会员密切配合,从事反清斗争。还与邹子良等人在耀县等地创办牧羊场,任主任(场长),以发展牧羊业为掩护,实为同盟会的秘密据点。
    1911年,陕西辛亥革命爆发后,高祖宪为秘书厅负责人。清军由东西两路夹攻陕西时,潼关失守,形势危急,不少人主张革命军放弃西安,撤入陕南,与湖北革命军联络,再图恢复。高祖宪力主坚守西安,并建议借各当铺金银助济军饷,意见被军政府采纳。对保卫陕西新生的政权做出了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高祖宪任陕西都督署秘书长、关中道观察使等职务。1914年张凤翙去职,高祖宪亦辞职。1915年2月赴北京,长住达20余年。
    五四运动后,在高祖宪指导下,其女高佩兰在故乡创办了米脂第一女学校,为米脂兴办女校之始。九一八事变后,高祖宪主张全国团结抗战,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论文。日本侵略军占领北京,因其子高建白在西北军任旅长,率部在察北抗战,当局遂对高祖宪多次威胁,但他坚强不屈,表示宁死不变初衷。后离北京辗转回到陕西,1943年病逝。遗著有《嘉乐堂诗文稿》,毁于“文革”动乱中。
    许权中
    许权中(1894~1943),又名广斌,父籍山东临淄县,出生于西安市临潼县栎阳镇。革命烈士。幼时家贫,随父母讨饭。10岁入本村初小,1910年考入本县高等小学半工半读。1914年春曾在本村小学任教。1915年考入三原陕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8年参加陕西靖国军,历任中队长、总部绘图科长、连长等职,曾被保送到广东韶关讲武堂学习一年。1924年起任国民二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随部驻河北磁县,同年7月在请示中共北方区委、国民军总部之后,率部于门头沟起义,击败吴佩孚军队,配合了北伐军对两湖的进攻。同年秋任援陕军第三路司令,率部由绥远经陕北至三原,击败围攻县城的刘镇华部。1927年春,先后任国民联军驻陕总部政治保卫部领导成员兼卫队师旅长、代理师长、西安中山军事学校总队长等职。同年7月底率国民联军驻陕总部卫队师和中山军事学校师生组成的武装力量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坚持斗争。1928年5月率部赴华县高塘镇参加渭华起义,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任总顾问兼骑兵分队长。起义失败后,赴沪向中共中央汇报,旋奉派到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军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在中共北方局军委工作。1933年5月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军委常委、十八师师长、副军长、中共河北省委前线委员会委员兼参谋长等职,协助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与日伪军作战,连战连捷。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在中共河北省委军委工作。1936年冬应杨虎城之邀赴西安任警备旅副旅长。西安事变中指挥部队扣留了在西安城内的国民党军政大员十余人。事变后任十七路军独立旅旅长。七七事变后,率九十六军五二九旅在华北抗日,多有战绩。同年末调任九十六军一七七师参谋长。1939年至1943年夏,以一七七师参谋兼陕西省保安司令部参议身份,借口养病进行地下革命斗争。1943年秋任第四集团军高级参议兼眉县万家塬垦区主任,拟在眉县、千阳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即于12月上旬赴千阳察看地形,返回时在眉县槐芽洪水沟被胡宗南特务杀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西北各界人士隆重举行了纪念许权中遇难六周年大会。
    惠子俊
    惠子俊(1911~1944),又名劳生,曾用名薛斯。陕西省西安市人。1918年秋在西安上小学。1926年春毕业后,先后在西安机器局兵工厂、河南巩县兵工厂做工。1933年春参加红军,在耀县照金红二十六军革命根据地薛家寨修械所做领导工作。初创时期,惠子俊带领工人随红军游击队边作战边收集工具和原材料。经过艰苦创业,修械所初具规模,被红军指战员誉为“军械部”、“后勤部”。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国民党孙友仁特务团、炮兵营及民团武装在叛徒陈克敏带领下,偷袭照金根据地。惠子俊等带领突围出来的后勤人员、伤病员到陕甘交界的南梁一带。同月,红二十六军党委任命惠子俊为庆阳游击队指导员,后改任政治委员。1934年初,惠子俊和张秀山、强家珍、马仰西等率领游击队在庆北地区扫除地方反动武装,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抗粮、抗税。2月初,成立了庆北地区第一个农民联合会,同时成立了贫农团、雇农工会、赤卫军等群众组织,为开创庆北苏区做出了突出贡献。
    是年5月,红四十二师党委调惠子俊任第二路游击队政委。他和总指挥杨琪领导保安、庆阳、合水、安塞等游击队完成扩军、筹款、建立根据地三大任务。8月,任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11月,在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委员长。年底,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惠子俊被推选为书记。在以惠子俊为首的西北工委领导下,西北红军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围剿”,解放了安定、靖边、赤安等6座县城,扩大了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也得到很大发展。7月,受“左”倾路线的迫害,被免去西北工委书记,奉派到米西(今米脂县西部)县任中共县委书记。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调任赤安中心县委组织部长。
    1936年底,由中共中央派遣回西安。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陕西省委成立,惠子俊为省委委员,负责职工运动。1937年1月,任中共西安市委副书记兼市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他深入工人群众中去,利用拉同乡、交朋友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培养工人运动骨干,吸收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秘密党组织,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同时,在工人比较集中的陇海铁路、大华纱厂等单位,组织成立读书会、歌咏队、话剧团、工会、抗日救国会、抗敌后援会、失业救济会、员工消费合作社、车上服务团、民众学校、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进步群众团体,组织和团结起了大多数工人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推动了西安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1937年3月下旬,中共西安市委改为中共西安市工作委员会。1938年春,惠子俊任市工委书记。1939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被捕,经中共党组织多方营救,于6月获释出狱。后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
    1943年初,惠子俊奉调到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任贸易公司副经理。1944年10月13日,因病逝世,年仅34岁。
    李元鼎
    李元鼎(1881~1944),字子彝(又作子逸、芝逸),笔名老曼、鲁曼、垒空,晚年自号漫西曼士,陕西蒲城县人。早年就学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1905年秋留学日本,先入济美学校、经纬学校,后考入明治大学文科,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并参与创办《夏声》,以垒空、鲁曼的笔名在《夏声》上发表了很多宣传反清的文章,并帮助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设计了同盟会员通讯横格及纵横联系法,使同盟会革命党人联系既方便又保密。
    1909年,李元鼎由日本回国,任西安实业学校教员。同年,陕西谘议局成立,李元鼎任秘书长。因他与副议长郭希仁、李桐轩,常驻议员井岳秀均为同盟会员,使陕西谘议局实际为同盟会革命党人掌握,在反清斗争中起到一定作用。1911年10月22日,西安辛亥起义爆发。翌日,李元鼎即到革命军参谋处参与戎机,陕西军政府成立,李任军政府秘书,后又负责秘书厅事务,为陕西辛亥革命做出了贡献。
    中华民国建立,李元鼎任陕西教育司司长,当时陕西教育计划的制订、三秦公学的创办、派遣留学生等教育界重大事宜,均在李元鼎直接领导下进行。1914年袁世凯派其亲信陆建章主陕政,李元鼎去职,漫游北平、山西等地。后来返回西安,闭门读书写诗,忧国忧民之情屡见于诗文中。靖国军时,他由西安赴三原。于右任委任他为总司令部秘书长。1922年靖国军失败,他与于右任商定取道甘肃、四川赴南方追随孙中山,但他到约定地点后,未能与于右任相见,只好返回故乡。
    1928年,李元鼎应于右任之邀赴南京,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编纂委员、审计部副部长、审计部部长等职,1935年辞职回到西安。
    抗日战争期间,李元鼎任第一、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1940年1月,任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视察团团长,赴洛阳、南阳等地视察。1942年,蒋介石到陕西巡视,会见了李元鼎。李向蒋提出民食应与军食并重。1943年,任陕西省第二届临时参议会议长。他根据议员的正义要求,向国民党中央政府揭发陕西省主席熊斌贪污西安出土的沙金变卖巨款的丑闻,即轰动一时的“黄金案”。最后,熊斌终因在陕西秽声四播被调离。
    1944年8月16日,李元鼎在蒲城病逝,弥留之际,犹关心抗日救国大计。生前诗作甚丰,诗稿《老曼斋诗存》共收集5000余首。
    张宝麟
    张宝麟(1883~1946),原名允赞,字仲仁,祖籍湖南省桃园县,清乾隆年间迁来陕西,居紫阳县洞河张院子。幼时家贫,靠亲友资助,先读私塾,光绪时考入陕西省武官学堂。毕业后又入保定陆军学校速成炮科学炮兵。受钱鼎等人影响,“愤清政不纲,有志改革”,参与创建了“陆军同学会”及“醒狮社”,鼓吹革命。从陆军学堂毕业后,归陕任新军混成协队官(连长)。宣统元年(1909)春,陕西陆军建立,将原常备兵扩编为步兵两标,马、炮各一营,工程、辎重各一队。张宝麟先后任炮兵营中队排长、一标二营右队排长。其间,加入同盟会和保定速成学堂学生“同胞社”,同党自新(时任炮兵营中队队官)、张钫(时任炮营右队排长)等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当时,同盟会在西安建立了一个武学研究社,作为秘密联络站,因张宝麟、钱鼎是同盟会员,又是哥老会哥弟,故指派他们从事联络,把军队中的哥老会联合起来。经过张、钱二人的说服、动员,各营哥老会的头领都接受了同盟会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主张。1910年7月9日,同盟会和哥老会的主要成员在大雁塔集会,即“三十六弟兄歃血结盟”,共同反清,张宝麟出席了这次会议。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急令新军中有革命嫌疑者移往边远地区,以图分散革命力量,西安将军文瑞紧急调遣旗兵严密防范。革命党原定10月29日起义,10月21日闻清吏举动,遂决定马上起义,并议举时任司令部参军官兼二标一营管带职务的张凤翙为首领。10月22日中午12时,午炮刚响,张宝麟、钱鼎即率百余人冲进西门,先到西关陆军学堂收缴了枪械,进而占领军装局。
    接着,由西门进城的其他营队领到子弹后,也分别占领了城内各衙署和军事要点。张宝麟又率队进入护理陕西巡抚钱能训的衙门南院,放火烧毁院门前的牌楼。革命军很快控制西安城后,从次日黎明开始进攻清军固守的满城,下午3时攻克,西安全城光复。在整个起义过程中,张宝麟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光复后,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府和秦省都督府针对哥老会在各地制造的混乱局面,向全省派遣各路安抚招讨使。张宝麟被遣为南路宣慰安抚招讨使,11月下旬抵达安康。安康于11月4日深夜“反正”,由哥老会龙头大爷高庆云(时任绿营军千总)、胡云山(县署快班头)为首领,聚集哥老会弟兄及起义的原清军巡防队共2000余人组成复汉军。占领安康后,又派军分赴下属九县驻扎,并在一些地方设立码头,派款劝捐,甚至招兵买马,另组军队。张宝麟到安康后,对哥老会实行坚决镇压,因而受到哥老会反抗,被驱赶离安康,次年3月进驻汉中,立号秦军第一军。此后长期以陕南镇守使身分驻守汉中。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陕西督军陈树藩被解职,带百余骑兵入汉中倚张宝麟,打出“西北自治军”旗号。因张宝麟与直系军阀曹锟是换帖弟兄,不作积极抵抗。1921年9月,冯玉祥、吴新田两路大军向汉中压迫,陈、张退往四川投靠川军林宓。次年春,直奉战起,冯玉祥部开赴河南,陈树藩趁机兵分三路进攻陕南。又被吴新田击败。张宝麟则在紫阳投降吴新田军。1923年春,熊克武组织四川讨贼军北伐,吴新田遣张宝麟入川,进占绥定等十余县。1924年10月,直系倒台,援川军撤回陕南。
    1925年,张宝麟对军旅生涯厌倦,决意解甲为民。此后即窝居汉中,并受其母劝诫,投身佛门,加入同善社。1946年病逝于汉中石灰巷。
    马平民
    马平民(1898~1946),乳名平儿,字和亭,陕西省永寿县底角沟乡人。6岁丧母,随父亲流落西安,寄居于东关炮房街的罔极寺庙。其父以担卖甜水为生。1913年他14岁时,即入陕西易俗社学文、学艺,主攻丑行。赋性笃诚,刻苦嗜艺。入科后,曾受清末名丑聂金铭(艺名大少,湖北人,宦门少爷,下海演戏)的排教;1932年,又得国画家、京剧丑角名票友李游鹤的教授。故以京剧丑角表演艺术揉和于秦腔丑行,遂自成流派,在开拓秦腔戏丑角行当的广泛领域、发展秦丑技艺诸方面,堪称先驱。他对丑行中的文丑、纱帽、方巾、草笠、腰色、彩旦诸类,均有造诣,尤工文丑。生平参演剧目百余出,看家戏主要有:《蒋干盗书》(饰蒋干)、《蝴蝶杯》(饰董威)、《玉虎坠》(饰贺其卷)、《看女》、《送亲演礼》(饰村妪、老妇)、《新忠义侠》(饰封承东)、《三知己》(饰周延儒)等。
    1921年,他随易俗社赴汉口演出,被汉口艺术界尊推为“易俗六君子”之一。1937年在北平演出,又获“马博士”、“马大人”之誉。他在掌握戏曲的手、眼、身、法、步程式及唱、念、做、表的功艺上,无不谙练;艺术作风上,饰丑雅而不俗,洁美忌污。他的表演艺术曾受到汉口、北平、西安、宁夏等地艺术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赞。汉口有文章评曰“神情毕肖,堪称上乘”;又有诗评曰:“争看马平与庸民,嬉笑怒骂日翻新。忠奸扮演如明镜,从此民心尽化醇。”
    马平民生不逢时,艺高薪薄,每月只有几十斤面粉的收入。老妻常患病,生活之困,演出之重,经常挣得脱肛下垂淌血,还得支持参演。1946年冬逝世。年仅48岁。
    马平民的艺术创造,幸有易俗社樊新民虚心观学,艺步其宗,得“马派继承人”之赞,亦有“樊博士”之称。马平民的唱段,幸有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的《玉虎坠》、《打房》等唱片。又有多帧戏照存世,今为珍贵的教学资料。
    杜斌丞
    杜斌丞(1888~1947),原名丕功,字斌丞,陕西省米脂县人。7岁入县城高公祠私塾读书,1907年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1913年夏,入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17年夏,由北高师毕业,回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18年任校长。从1917年到1927年,他在陕北教育中力除陈规,招聘名师,为陕北培养了如刘志丹、谢子长、叶瑞禾等一批人才,还倡议、支持兴办了米脂完小、米脂三民中学、榆林女子师范、绥德师范、延安中学等,为陕北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1927年2月,西安解围后举行庆祝活动,他赴西安,会晤了于右任、冯玉祥等人,并将他带来的几十名陕北青年学生送入中山学院和中山军事学校。6月间离开西安,到洛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后来寓居北平潜心读书,研究政局。1930年11月,受杨虎城之邀回陕参政,被任命为高级参议和省政府参议,后又任命为陕西省清乡局副局长。任职期间,建议聘请水利专家李仪祉任建设厅长,并曾设法营救过被国民党逮捕的刘志丹、刘澜涛等人。1931年,他向杨虎城提出西北大联合的主张,受到杨的赞同,他说服陈珪璋、鲁大昌等地方军阀接受改编,后又随十七师孙蔚如进军甘肃占领兰州,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宣慰使署秘书长,掌管政务。由于蒋介石迫使杨虎城、孙蔚如部退出兰州,使西北大联合未能实现。在此期间,他还从武器和物资上资助共产党员谢子长、杜润滋领导的靖远兵变。后孙蔚如被派到汉中“剿共”,他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的主张,并沟通了红四方面军和十七路军的联系。1935年10月,毛泽东派汪锋带给杨虎城和杜斌丞亲笔信。他非常激动,后被杨虎城委派与共产党联络。西安事变中,他被张、杨任命为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成立,他是设计委员,负责政治设计。西安事变后,他继续任省府秘书长。1938年秋,蒋介石排除异己,解除了他的职务,后委以军事委员会参议,他断然拒绝。1941年,他到湖南、广西、广东进行活动,同时作争取杜聿明的工作。同年秋,到重庆正式加入民盟。又经屈武、王炳南介绍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被选为陕西小组负责人。1944年初,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他与杨明轩、王菊人等发起成立民盟西北总支筹委会。1945年10月,蒋介石召他到重庆,多次接见,委以军事委员会参议,对他从事的民主运动颇为不满。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召开“一大”,他被补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党委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6年2月,他回陕正式成立民盟西北总支部,兼主任委员,他以民盟中央常委的名义,在《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公开讲话,宣称誓为中国早日实现民主政治,结束一党专政斗争到底,在各界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了蒋介石的仇恨。1947年3月20日,胡宗南攻占延安的第二天,下令逮捕了他和王菊人等人。1947年10月7日,在西安玉祥门外英勇就义。
    谢葆真
    谢葆真(1913~1947),原名龙宫,西安市人。10岁时入西安模范女子小学读书。结识了一些进步妇女,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1925年底,父亲病故,学费无着,被迫辍学。1926年,刘镇华兵围西安,她和方鉴昭、彭淑贞等一起组织歌咏队、演出队,慰问守城战士。1927年2月,中共陕西地下党组织成立了中山学院,她经妇协会推荐,进入中山学院妇女运动班学习,并加入了共青团。冯玉祥国民革命军在西安招女兵,她报名参军,被编入随军宣传队。1927年5月,她随宣传队出潼关慰问杨虎城率领的国民军联军第十路军。该军从宣传队里留下一部分进步青年,她被留在第十路军政治处当宣传干事。同年11月,经人介绍与杨虎城在安徽太和县结婚。1928年4月,她陪同杨虎城赴日养病,其间还抽空学习文化课。在日本居住半年多,使她开阔了眼界,思想认识及工作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东北军来西安后,她与张学良的夫人及东北军将领的夫人们,来往甚密,积极协助杨虎城与东北军联络;并与张学良夫人为东望小学募捐。西北妇女抗日救国会成立,她担任会长;组织并举办妇女训练班,吸收组织各阶层妇女学习张、杨提出的抗日主张。西安事变前夕,她跟随杨虎城风里来,雨里去,不懈地工作。1937年2月,她到北京,居住在东单象鼻子后坑,奔波在一些进步爱国人士如杨秀林、张友渔、张琛府等当中,从事抗日活动。1937年6月,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她带着次子拯中同行,游踪所至,必对当地华侨和中国留学生宣传抗日。1937年11月,杨虎城回国后被囚,她毅然带着年幼的拯中进入集中营,共度囚禁生活。虽屡遭折磨使其神经受到很大刺激,但与特务斗争的精神丝毫未减。1945年,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息峰集中营,她高兴得跳起来。1946年,她与杨虎城被移至重庆杨家山。为争取自由,曾以绝食反抗。1947年,悲愤而逝,年仅3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与杨虎城将军及随同遇难者的灵柩,被运回西安,安葬于西安南郊韦曲少陵原畔杜甫祠西侧。
    蔺泾水
    蔺泾水(1918~1947),又名张健,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西安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自幼在原籍读书,刻苦用功,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1936年经岳父介绍,在本县阳王镇第二区“主张公道团”供职。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群众团体“牺牲救国同盟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他在阳王镇一带组织发动群众,建立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农民救国会等抗日群众团体。
    1938年2月14日,蔺泾水与王永清等六位爱国青年到西安,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进入泾阳安吴堡职工大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奉调来西安,担任中共西安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协助惠子俊、胡达明等开展工人运动,负责陇海铁路车务处招待生(列车乘务员)和电信局、邮政局中共党的工作。
    1939年春节过后,因电信局局长顾德铭倚官仗势欺压工人。工人起来斗争。顾德铭恼羞成怒,给宪兵队打电话来抓人。蔺泾水听到电信局中共地下党支部的汇报后,明确指示说:“斗争要有理、有利、有节,不要采取罢工形式,以免使群众遭到损害。”在陕甘宁边区物资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蔺泾水动员陕西机器局的共产党员王跃华等,设法为边区搞到了许多军用物资、修械工具和原材料,支援了军需。在他的领导下,邮政局、电信局的中共地下党员长期隐蔽坚持斗争,团结了一批职工,为西安解放前夕的护局、护厂斗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共陕西省委提出,领导干部要取得公开的社会职业,以便隐蔽自己,坚持斗争。1940年下半年,蔺泾水报考了湖北省建设厅纱布局设在陕西咸阳的工厂,幸被录用。12月到厂上班,半年后被提升为该厂文书室办事员。正在这时,他的胞弟来信说:自他走后,妻子病故,儿子也夭亡,母亲也因媳、孙死亡悲痛过分而逝世。他强忍悲痛,继续坚持领导西安工人运动。他星期日或节假日到西安联系和指导邮政局、电信局、南北马道巷兵工厂、成丰面粉厂等单位中共秘密党支部的工作。次日即返回咸阳工厂上班。
    1945年,蔺泾水不幸染上肺结核病,到西安住院治疗半年,因经济困难只得返回咸阳工厂坚持上班。厂方照顾他,请他看管库房,他一边养病,一边秘密指导纺织厂工人运动。
    1946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见蔺泾水病情严重,派朱子彤回西安接替他的工作。蔺泾水把他分管的西安每个工厂的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关系移交给朱子彤。1947年1月病逝于咸阳。年仅29岁。
    康行
    康行(1916~1947),原名赵廷平,西安市户县石井村人。革命烈士。1925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正化高级小学,1935年秋考入西安民立中学。1936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参加西安学生运动。同年秋,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成立,他负责民立中学救国会工作,创办《三日刊》,宣传抗日救亡。西安事变后,与朱洪涛、鲁天杰、杨文秀等数十人以“户县旅省学生同乡会”名义,回户县宣传抗日救亡,成立了“户县各界抗日救国会”。返校后,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队长兼宣传部长。1937年4月,赴延安参加西北青年救国会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返校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民立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在校内外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共产党员20多人。1938年,丁玲到西安,组织成立“西北文艺工作者协会”,他参加了“文协”并担任执委,以“原芜”的笔名,在《西京日报》、《西北文化日报》等报纸上发表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同年秋,考入西安高级中学,担任该校中共地下支部书记。西安高级中学被迫迁洋县后,又担任中共洋县联中工委书记和洋县学委书记,秘密领导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6月,他的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发觉,遂到陕甘宁边区。1939年7月初,进入中共陕西省委干部训练班学习。8月,到中央党校学习,1940年4月毕业后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编印小报,收集各地情况,整理典型材料。他和张剑颖编写的《百子图》,以大众语言和歌谣形式,揭露蒋介石消极抗日等,在关中一带广为流传。1945年5月,调任中共新宁县委宣传部长。1946年春,回户县开展地下工作。10月,中共户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书记。1947年10月13日,他到旬邑县马栏镇向中共关中地委汇报工作,因故留在旬邑。11月,国民党五十三旅进攻旬邑。他在突围中被俘。11月16日晚,他与另外3名同志被活埋于县城西南角下。1948年他的遗骨被运回家乡,安葬并立碑。
    胡达明
    胡达明(1913~1947),乳名寿祺,原名治安,西安市蓝田县孟村人。1927年在本县巩村小学上学期间,受到共产党人汪锋、蔡子伟等的启迪,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并担任该校学生会会长、蓝田县学生联合会委员。1929年加入共青团,任本校团支部书记。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因家贫无力供给,又转入陕西省机器局工徒学校半工半读。不久学校解散,进入机器局工厂当工人,任该厂共青团支部书记。在厂里成立了工人互济会,并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期间又兼任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和西安市互济总会委员,积极参与领导了机器局工人的罢工斗争,为红军募集经费,动员工人参加红军游击队等。1932年因叛徒告密被捕。他在狱中组织了中共党支部,任书记,领导难友们开展斗争,后因病被保外就医。出狱后回家坚持革命斗争。在蓝田县九间房村以开药铺为名,建立了中共地下交通站,为抗日红军募捐,领导当地农民进行革命斗争。1937年2月受党组织委派,到十七路军独立旅任共产党秘密特别支部副书记。是年7月调任中共陕西省委巡视员。不久又任中共西安职委副书记。1939年5月任中共陕西省委职工部部长,省委委员兼省委监委委员、民运委员等。1940年11月任省委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省委职工委书记、省委机关党支部书记。1943年调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干部科长,主管陕、甘两省干部。1945年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豫陕边区一分区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成功地指导了陕西商县黑山战斗。1947年1月12日在商县杨家斜麻地沟遭到包围,在突围中不幸中弹。他在伤痛中将随身携带的文件撕碎吞入肚内后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张灵甫
    张灵甫(1903~1947),名钟麟,字灵甫,以字行。西安市长安县人。1923年夏从长安县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后投笔从戎,考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驻豫军官训练团。1925年秋,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1926年3月,正式升入该校第四期步科,编在第二团第二连。同年10月毕业后,任第一军第二师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在回岭战役中右腿负伤。伤愈后,升任连长。
    1929年,调任独立第十二旅连长。12月,参加蒋介石、唐生智之间的战争。1930年,升任陆军第一师独立旅第二团第三营营长,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1931年8月,参加蒋介石和石友三之间的战争。同年冬,升任该旅第一团团附,后又升任该团团长。1932年8月,率部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935年6月,追随胡宗南,在四川西北的松潘、包坐地区阻截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旋因杀妻案被判刑10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9月,参加淞沪抗战,任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第一五三旅第三〇五团团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在战斗中负伤。1938年初,升兼一五三旅副旅长。9月,升任该旅旅长,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3月,率部参加南昌会战,在作战中腿部负伤。6月,升任陆军第五十一师步兵指挥官。9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40年冬,升任陆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副师长。1941年3月,参加上高会战。9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后升任第五十八师师长。12月,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4月,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5月,参加鄂西会战。11月,参加常德会战,获云麾勋章。1944年5月,参加长衡会战,获宝鼎勋章。后升任陆军第七十四军少将副军长,并入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受训。
    1946年4月,张灵甫升任陆军第七十四军中将军长,并兼任南京警备司令。张灵甫的第七十四军和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及第十八军,全是美式机械化装备,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部队。5月,国民党军队整编时,第七十四军改编为整编第七十四师,张灵甫任中将师长。8月,率部开赴苏北,参加反共内战。1947年3月,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13日,整编七十四师进入山东蒙阴东南的孟良崮地区。当日晚,华东野战军发起孟良崮战役,经三日激战,至16日,将整编第七十四师及整编第八十三师一个团共32000余人全部歼灭,张灵甫被击毙。
    孙子坤
    孙子坤(1905~1947),乳名新驹,西安市灞桥区灞桥镇豁口村人。15岁丧母后曾在商号当学徒。1925年,杨虎城、孙蔚如率领的靖国军第三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正在陕北榆林休整。孙子坤闻讯后赴陕北考入“安边”教导队。当时魏野畴在该队任政治教官,队里革命气氛浓厚。孙子坤受到很大影响,毕业后入孙蔚如部,历任排、连、营、团、旅长及副师长等职。1926年,刘镇华围西安城。孙子坤在守城战斗中,多次击溃刘镇华部队的围攻,有战功。之后到冯玉祥所办的西北军官学校学习。1927年初返回部队,随杨虎城出潼关参加北伐战争,作战英勇。之后杨虎城在安徽太和县举办第十军干部学校,孙子坤在学校任职。1928年初,魏野畴领导的阜阳、太和四一二暴动失败,在蒋冯合流时,冯玉祥下令杨部“清党”。孙子坤曾暗中掩护南汉宸和一些学员脱离险境。1933年,他随孙蔚如驻汉中时,利用职务之便,曾掩护、释放过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一带活动的共产党员。当时在三十八军任排长的共产党员孙作宾被特务发现,孙子坤将其护送到安全地区脱险。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中,孙子坤率部防守于西安十里铺一带,并曾配合孔从洲在城内接管,查封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宪兵营、公安局等。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赵寿山部开赴山西抗日第一线,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在战斗中,纵横冲杀,战功卓著。在娘子关保卫战中,他率部与日寇冲杀九昼夜。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对参加西安事变的三十八军进行肢解、改派嫡系张耀明接任三十八军军长,激起部队官兵强烈不满。1946年,张耀明命令孙子坤率五十五旅开赴河南巩县,准备肢解,消灭该部。在部队处境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孙子坤同孔从洲率部在河南巩县宣布起义,并通电全国。在南进湖北与李先念会合时,遭到围攻,不幸被俘,并被解往南京。国民党最高军事法庭多次进行残酷审讯。孙子坤大义凛然,宁死不屈。1947年11月在南京雨花台慷慨就义,时年仅42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字唤章,安徽巢县人。出生于河北青县,因家贫幼时仅读一年多私塾,10岁补入清兵,4年后正式入伍。20岁入袁世凯编练的新军卫队第三营,一年内升至哨长,历任新军卫队第三营后队排长、北洋陆军第六镇二十四标二营后队队长等职。辛亥革命时,因筹划起义被递解回河北。溥仪退位后再入军旅,先后任北洋陆军旅长等职。1914年春任警卫军左翼第一旅旅长兼第一团团长时,奉命随陆建章入陕镇压白朗起义。5月末奉命改编为警卫军第十四旅,任旅长。6月经临潼、灵宝循原路回驻陕州。8月白朗战死,遂又率部开赴长安,分驻关中各县。次年蔡锷护国讨袁,他即派人与蔡锷取得联系。1916年逼迫陈宦宣布四川独立,与护国军联为一体,还将所部改为护国军第五师,以挫败袁世凯称帝阴谋。1921年率第十六混成旅协助新任陕西督军阎相文入陕,并把原督军陈树藩逐出陕西。8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陕西督军。翌军4月率部出关参加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推翻直系军阀政府,改所部为国民军,担任总司令。1926年1月,在张作霖、吴佩孚联合进攻下宣布下野,赴苏联考察,所部退往西北。同年9月回国,行至内蒙五原时,率全军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职,决定进军陕西,解除军阀刘镇华对西安的围困,他先出潼关,策应武汉北伐之师。11月即攻占长安,旋击溃刘镇华部,西安城解围。1927年初将西安围城中的死难军民合冢聚葬,就地辟为“革命公园”,并召开追悼大会;为便利交通,在西安东城墙开辟“中山门”;同时创办了西北军事政治学校;还收回了由英人纽满主持的陕西邮政管理权,将一切业务统归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管辖;一时陕西革命运动蓬勃发展。5月1日,在西安新城广场就任国民革命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并在西安西城墙开一城门,命名“玉祥门”。随即誓师东进,于5月6日率部进驻潼关。此间李大钊等人被害的噩耗传来,即命全军带孝三日,并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亲自写悼念诗勒石于潼关。6月就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与豫陕甘三省政治委员会主席。1928年起,举兵反对蒋介石,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独裁统治。1933年5月,与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1936年到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等职,旋被蒋介石撤职。抗战期间,采取进步立场,揭露蒋介石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独裁和内战政策,与李济琛等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因此被国民党当局革除军职,1946年被迫出国考察。此间继续从事爱国民主活动。1948年9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途中因轮船失火在黑海遇难。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词纪念,周恩来致了悼词。
    冯玉祥的著作有《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我的生活》及诗词、碑文多篇。
    梅永和
    梅永和(1905~1949),西安市鱼化寨人。1926年11月,吉鸿昌部入陕,曾给吉鸿昌当过卫士,打枪百发百中,有神枪手之誉。1933年5月,吉鸿昌在张家口筹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抗日同盟军失败,他同党失去联系。不久辗转返回西安,独身一人做起经商生意。抗日战争爆发后,结识了以经商作掩护的地下党交通员杨子实,在杨的耐心动员和启发下,为地下党交通站工作。而后接受地下党的任务,在西安和延安之间跑运输,办事机智勇敢,从未出过任何漏洞。1942年12月,经王超北、李天筠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地下党的交通,负责地下组织以及共产党在反动派军政内部的秘密组织的联络工作。1944年夏天,中共西安情报处在莲湖公园大门内左侧增辟一个联络站,公开名称为“奇园茶社”,他担任经理。这个联络站不仅将数以百计的在白区遭国民党特务追捕的革命志士安全护送到延安,而且使胡宗南统治下的古城的许多地下党工作者免遭杀害。1947年夏,共产党的秘密电台被国民党特务发现。台长胡家兆及其直接联系人相继被捕。梅永和到三桥镇隐蔽,1948年5月被捕,国民党特务对他严刑拷问,企图获得地下党负责人的行踪和党组织的秘密。他只字不吐。1949年5月13日,西安即将解放,在地下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下,终于出狱。但因受刑过重,全身溃烂,于6月16日逝世。时年44岁。
    杨虎城
    杨虎城(1893~1949),曾用名彪,号虎城,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国民党爱国将领。父亲杨怀福被清政府杀害。自幼家贫,10岁入村中私塾,13岁辍学到孙镇一家饭铺当童工。15岁时为埋葬父亲,与同村7户农民成立丧葬互助合作组织“孝义会”。1908年9月,蒲城知县李体仁逮捕、毒打进步学生,使一学生重伤致死,成为轰动全国的“蒲案”。该案引起全省震动,在群众抗议下,以李体仁被撤职而告结束。这件事成为杨虎城革命的起点。后在孝义会的基础上成立“中秋会”,自任领袖。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即率中秋会部分人参加辛亥革命,被编入秦陇复汉军张云山部向紫山的向字营。1913年退伍还乡。他带领“中秋会”抗暴抗捐,打死劣绅李桢,被县衙通缉。于是率一些青年农民携刀流浪,除暴安良,曾夺得了官府的一批税款,买枪炮,在同州、合阳一带活动。1915年,袁世凯称帝,陕西各地驱逐袁世凯的爪牙陆建章,杨虎城在井勿幕的影响下,率部在陕西朝邑、华县、华阴一带截击袁军,迭获胜利,缴得不少枪枝弹药,成为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次年被编为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杨虎城任营长,进驻陕西大荔。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树护法大旗,于右任、井勿幕建立了陕西靖国军,以与陕西督军陈树藩对抗。杨虎城即率部参加被编为第三路第一支队,移驻陕西临潼栎阳镇。杨部曾以不足千名的兵力与陈树藩万余之众鏖战六昼夜,遏止了陈树藩部的进攻。1921年,阎相文、吴新田等部入陕西,对靖国军分化、改编。杨虎城以“保全革命人格”、“人各有志”为由,拒绝改编。他亲迎于右任,坚持靖国军旗帜,坚守武功县。后因与直系军阀多次激战,伤亡过重,转移到延安、靖边一带。杨虎城暂居榆林,通过杜斌丞结识共产党员魏野畴,受到启发,接受新思想,开始了与共产党的合作。1924年冬北京政变后,成立国民军,他以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的名义,率旧部与井岳秀的部分部队回师关中,连胜刘镇华的镇嵩军及麻振武部。1925年5月,杨虎城支持魏野畴等领导的驱逐军阀吴新田运动,追击吴军,歼敌两个团。国民军第三军孙岳率部入陕后,将杨部改编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杨虎城任师长。1926年春,直系军阀刘镇华率兵十万余临西安城下,杨虎城在三原召开会议,命令各部迅速移驻西安,抗击刘镇华部,策应北伐。同年4月16日杨部先头部队进入西安,主动与李虎臣、卫定一搞好团结,克服困难,多次挫败刘部武装进攻和政治诱降,坚守孤城八个月。经冯玉祥部救援,11月28日里应外合赶走了刘镇华部。次年2月,任国民联军第十路军总司令。不久部队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第十军即率部与武汉国民政府北伐军会师中原,改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与直鲁联军在陇海线徐州以西作战。四一二政变后,西北地区形势恶化,杨虎城拒绝执行捕杀共产党员的命令,将魏野畴、南汉宸、蒋听松等共产党员安排在自己部队中,并安排了要职。同年部队转至皖北太和县休整,军中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到200多人。杨虎城曾申请加入共产党,但未获中共河南省委的批准。1928年春,他不愿参加蒋介石的“二次北伐”,也不愿回到冯玉祥系统,处境极为困难。4月下旬偕夫人谢葆真与秘书米暂沉赴日休养治疗。11月回国,即赴山东临沂剿匪。两月内肃清匪患,在当地传为美谈。1929年蒋介石将杨部改编,任命杨虎城为新编第十四师师长。蒋、冯大战后,杨部改为陆军第十七师。后扩编为第七军,杨虎城兼任第七军军长。1930年4月,任讨逆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同年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即提名南汉宸为省政府秘书长,李仪祉为建设厅长,集中抓教育和水利事业,注意培养人才,选派进步青年继续求学,提倡学术自由,扩充省立中等学校学生名额,创办尧山中学。1933年5月,被蒋介石免去陕西省政府主席之职,仅留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职。面对日寇侵略,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不许抗日。1935年夏,东北军奉调移驻西北围剿共产党。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毛泽东写信给杨虎城,商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多方努力,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共同准备抗日。此后,杨虎城掩护日益发展的陕西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对部队加强了抗日思想教育,和张学良共同创办了王曲军官训练团;并与张学良沟通了思想,商定了联共抗日;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三位一体”正式形成。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敦促张、杨率部开赴陕北进剿红军。张学良与杨虎城抗日之心已定,别无选择。杨虎城首先提出采用兵谏方式。12月11日两人制定行动计划,部队集结待命。次日凌晨,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在西安的12名军政大员被扣;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提出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12月25日,蒋介石“以领袖人格担保”答应逐步实施八项主张,由张学良陪同回到南京。张到南京即被扣押。杨虎城力撑危局,坚持抗日救国的初衷,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1937年5月,蒋介石命杨虎城出国考察。他先后偕夫人与次子到达美、英、法、捷克、奥地利、瑞士、西班牙等国。沿途宣传了中国抗日必胜等一系列关于抗日救国的主张。七七事变后即三次致电宋子文等人要求回国抗战。同年11月回到香港,旋遭囚禁。初押于南昌,1938年移湖南长沙、益阳,1938年冬移贵州息烽,1946年移重庆中美合作所,1949年2月移贵阳黔灵山,1949年迁回重庆中美合作所。此间受尽欺辱折磨,面对南京政府的威胁利诱,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949年9月6日晚11时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戴公祠惨遭杀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15日在重庆为杨虎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次日下午灵柩启程送往陕西。2月7日上午安葬于长安韦曲少陵原杜甫祠西侧。同日在北京举行公祭。1956年在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纪念会上,周恩来称之为“千古功臣”。
    宋绮云
    宋绮云(1904~1949),原名元培,字复真,江苏邳县人。1920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5年7月毕业后,返回邳县任小学教员。1926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参加平定夏斗寅叛变的战争。8月被中国共产党组织派到南京从事地下工作。他利用担任南京警察教练所第二中队副中队长的有利条件,掌握敌情,进行地下斗争。1928年5月回到邳县,任县警备大队二中队队长,并担任中共邳县县委书记。1929年8月,因邳县白色恐怖严重,转移到北京,并改名绮云,在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12月,转赴河南南阳加入杨虎城部队,任《宛南日报》总编辑。1930年11月,杨虎城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随军前来西安,负责主编《西安日报》。1931年夏,杨虎城将《西北文化日报》改为十七路军机关报,宋绮云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从这时起直到1937年,他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展兵运工作和其他革命活动。他和进步人士杜斌丞做杨虎城的工作,促使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之间建立了统战关系;并为遭到敌人封锁的川陕根据地开辟了一条经汉中、西安通向全国的红色交通线。他先后担任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委员、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副部长、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委员、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西安事变后,他根据党的安排,放弃了东渡留学的机会,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初前往河北,担任鹿钟麟部政治处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负责和八路军总部的联络工作。1939年初,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救济委员会第七救济区难民服务团总干事,率该团到湖北,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作救灾和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11月,到晋西南中条山地区的第四集团军总部任少将参议,兼任第四集团军总部干部训练班副教育长和政治教官,向国民党军队官兵宣传抗日救国。由于他对促进杨虎城和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起过积极的作用,遭到蒋介石的仇恨。1941年7月,蒋介石指使特务在西安市长安县蒲阳村家中将他绑架,先后在四川、贵州等地辗转关押8年之久,1949年9月6日,与杨虎城一起被害于四川重庆。
    陈树藩
    陈树藩(1885~1949),字伯森,又作伯生。陕西安康县人。1905年考入陕西陆军小学,学习勤奋,颇受校方重视。1907年毕业。被保送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深造。在校时加入同盟会。1910年春毕业回陕,任陕西陆军混成协炮兵营排长,数月后调任炮营军械官。西安辛亥起义爆发时他持观望态度。起义成功后,他去三原投奔正在组织民军的同盟会领袖人物井勿幕,与井等人迅速组成约800人的武装。这时,山西革命军兵败娘子关、清军攻入太原,他被任命为东路节度使,与井勿幕、严飞龙等人率军援晋,连克虞乡、解州、运城,对稳定山西革命局势做出了贡献。山西革命军酬谢陕军潞盐6000万斤,他获利百余万元,成为以后在军事上、政治上活动的资金。陕西西路战事紧急时,又奉命率部援救,攻克礼泉,解除西安的威胁,迫使清陕西巡抚升允撤军。1912年春,陕军整编,被任命独立混成第一旅旅长。1914年,陆建章督陕,他被委任为陕南镇守使,陆不许他带原有部队去接任,后又调他为陕北镇守使兼渭北“剿匪总司令”。胡景翼等革命党人在富平活捉陆承武,他即应各部起义军领导人之请,就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通电宣布陕西独立。同时,又告知陆建章,保证陆承武安全。陆建章遂保举他为陕西督军。他得讯后,亲自送陆承武到西安,又护送陆建章离陕。从此主持陕政。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翌日他即通电宣布取消陕西独立,此电一出,舆论哗然,进步人士纷纷谴责。段祺瑞执政后,他于1914年专程到开封向段送礼。1916年10月被任命为陕西督军兼民政长(省长)。他依靠皖系军阀,打击陕西进步力量,杀害了革命志士李岐山等人,又大开烟禁,还预征钱粮,摧残教育,致使陕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许多革命志士纷纷发动反陈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陕西靖国军坚持数年之久。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1921年5月,北京政府免去他陕西督军职务,由直系阎相文接替。阎相文与冯玉祥率部西进,他败退汉中。1921年冬冯玉祥派军队由宝鸡、安康两路夹击,他又逃入四川依附川军,改称西北自治军总司令,其部下仅五六千人。1922年春,离川去上海,随后居住于天津英租界。后虽有活动,但无甚效果。1926年,杨晓初、何寓础等陕籍革命青年被奉系军阀逮捕入狱,他出面保释。蒋介石执政后,他闭门不出,研究佛经,绝意于官场。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请其出山,他不愿作汉奸,只身徒步与难民群众逃往成都,蒋介石派人聘其为军事参议院参议,他辞谢不受。抗战胜利后,迁居杭州。蒋介石发动内战时,他曾上书规劝。1949年国共和谈,他主张谈判成功,消弥战争。同年11月2日,病逝于杭州。
    曹力如
    曹力如(1902~1949),原名崇本,陕西志丹县人。9岁入私塾读书,11岁辍学。16岁到永宁山县立高小读书,与刘志丹同学。1920年考入榆林中学。因要求进步、学习刻苦而引起老师魏野畴的重视,接受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学生领袖之一。毕业后于1925年春到北平国民二军无线电讲习所学习。次年4月回陕在三原杨虎城部炮兵营当中尉文书。西安解围后,经魏野畴推荐入共产党创办的军事政治队边学习边当文书。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到杨虎城部工作,历任政治处组织科长、代理军政治处长、二师政治处长等职。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派人“清党”,曹力如支持孙蔚如按杨虎城出国前嘱咐把近百名共产党员礼送出境,发给护照、路费,保存了革命力量。1928年2月,当选为皖北临时特委委员兼秘书长。4月9日,皖北阜阳暴动,曹力如任赤卫队大队长。皖北苏维埃政府成立,被任命为秘书长。阜阳暴动失败后,曾到开封、西安寻找党组织均无结果,不得已返回陕北。不久与刘志丹秘密成立中共永宁山支部,担任组织委员。遂决定开展武装斗争,并派人到甘肃进行兵运工作。刘志丹、曹力如通过合法斗争竞选保安县民团团总,分别当选为团总、副团总。后又由曹力如接任团总,协助刘志丹在庆阳组建武装。1931年春,因购买武器密信被敌人发觉而被捕入狱。在狱中组织临时党支部,与敌人展开斗争。并于1934年乘敌人换防之机,用巴豆涂肿颈部,几天不吃饭,使敌人误以为其将死,而得以获准保外就医。出狱后第三天化装骑马回到家乡。次年7月到陕甘边特委印刷厂工作。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陕甘省委恢复了他的党的组织关系,曾任省委文书、秘书、秘书长等职。红军西征后,任陕甘工委军事部长,在洛河川坚持游击战争,完成扩大红军、征粮等任务,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志丹县委书记。1937年起历任陕北西地区专员、边区党委组织科长、边区政府秘书长、边区财政厅副厅长兼审计处处长、绥德分区副专员、延属分区专员等职,为边区政权建设、坚持抗战作出贡献。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曹力如为后方委员会成员之一,曾按中央部署率后方机关和家属从另一路线撤退,起到了迷惑敌人、保卫党中央的作用。次年春,解放军收复延安后,即奉派兼任西北局城工部副部长。1949年5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全权代表,与国民党二十二军代表团谈判,最后达成和平解放榆林协议。6月1日与张达志等人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榆林前线部队威武进入榆林城。遂就任榆林军管会主任,迅速安定民心,消灭匪特,解决粮荒,发展生产。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初受命赴新疆担任重要职务。赴任途中不幸于12月8日在西安灞桥遇车祸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