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概览   陕西概况     

陕西概况

  【名称由来】 陕西简称。因春秋战国时是秦国的治地,故称为。因周成王时,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得名陕西

  【位置面积】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

  【地貌】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公里—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面积926万公顷,山地741万公顷,平原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东西向横贯陕西中部。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年平均降水量340毫米—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10个省辖设区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7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

    陕西省2011年行政区划

  西安市  9个市辖区、4个县。市政府驻未央区凤城八路。

    新城区 碑林区 莲湖区 雁塔区   

    未央区 灞桥区 阎良区 临潼区   

    长安区 周至县     高陵县

    蓝田县

  宝鸡市  3个市辖区、9个县。市政府驻金台区。

    渭滨区 金台区 陈仓区 凤翔县   

    岐山县 扶风县           

    千阳县 麟游县     太白县

  咸阳市  3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秦都区。

    秦都区 杨陵区 渭城区 三原县   

    泾阳县       礼泉县   永寿县 

          长武县 旬邑县   淳化县

    武功县 兴平市

  铜川市  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耀州区。

    王益区 印台区 耀州区 宜君县

  渭南市  1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临渭区。

    临渭区       潼关县   大荔县 

    合阳县 澄城县 蒲城县 白水县   

    富平县 韩城市 华阴市

  延安市  1个市辖区、12个县。市政府驻宝塔区。

    宝塔区 延长县 延川县 子长县   

    安塞县 志丹县 吴起县 甘泉县   

          洛川县 宜川县   黄龙县

    黄陵县

  榆林市  1个市辖区、11个县。市政府驻榆阳区。

    榆阳区 神木县 府谷县 横山县   

    靖边县 定边县 绥德县 米脂县   

          吴堡县 清涧县   子洲县

  汉中市  1个市辖区、10个县。市政府驻汉台区。

    汉台区 南郑县 城固县     

    西乡县       宁强县   略阳县 

    镇巴县 留坝县 佛坪县

  安康市  1个市辖区、9个县。市政府驻汉滨区。

    汉滨区 汉阴县 石泉县 宁陕县   

    紫阳县 岚皋县 平利县 镇坪县   

    旬阳县 白河县

  商洛市  1个市辖区、6个县。市政府驻商州区。

    商州区 洛南县 丹凤县 商南县   

    山阳县 镇安县 柞水县

  【水资源】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5.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立方米,最小年只有168亿立方米,丰枯比在3.0以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上,全省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7—10月份,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春、夏两季旱情多发;地域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6.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0%;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3%,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0%

  【土地资源】 陕西地带性自然土壤包括粟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和棕壤等,由于长期耕种和自然力的侵蚀,已演变成复杂多样的农业土壤。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米以下河川、台原、山前洪积扇等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

  【植物资源】 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数据,陕西拥有森林853.33万公顷,覆盖率为41.46%;天然林面积549.4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有野生种子植物3300余种,约占全国的10%。珍稀植物30种,药用植物近800种。中华猕猴桃、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红枣、核桃、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省内草原属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类型复杂,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动物资源】 陕西野生陆生脊椎珍贵动物众多,现有野生动物604种,鸟类380种,哺乳类147种,均占全国的28.9%;两栖爬行类动物77种,占全国的13.0%。其中,珍稀动物69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 16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 陕西地质成矿条件优越,陕北蕴藏优质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关中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水等矿产;陕南产出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已列入资源储量表的矿种87个,未列入资源储量表的矿种6种,已发现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45种;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

    据统计,陕西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三、五、十位的矿产分别为27种、39种、57种。在全国45 种主要矿产中,陕西省已有查明资源储量的为37种,占82.2%。其中,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的矿种有盐矿、水泥灰岩(第一位),天然气、高岭土(第二位),煤、钒、钼、汞、稀土、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第三位),钛、隐晶质石墨(第四位 ),重晶石(第五位),石油、锑、磷(第七位),镍、铅 (第八位),金、锰 (第九位),铬(第十位)。在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15种支柱性重要矿产中,盐矿、水泥石灰岩居全国首位;在西部十二省中煤、石油、天然气居第二位,磷居第四位,铅居第五位。

    全省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为425 756.67亿元,居全国第一位,约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三分之一。

  【人口】 201011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为37 327 37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111日零时的 36 047 672人相比,10年共增加1 279 706人,增长3.6%。年平均增长率为0.4%。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0 718 565户,家庭户人口为34 462 11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2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人减少0.38人。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 287 571人,占51.7%;女性人口为18 039 807人,占48.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42下降为106.920—14岁人口为5 489 396人,占14.7%;15—64岁人口为28 654 142人,占76.8%;65岁及以上人口为3 183 840人,占8.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

  【历史文化】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六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坐落在陕北黄陵县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西周统一中国后,相继有周、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13个王朝建都陕西,使这里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周、秦、汉、唐时,更是陕西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两千多年前,以古长安为起点的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使陕西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发源地,都城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中西商贸集散地。唐代,陕西成为中国与日本、东南亚、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盛地。迄今,周语、秦装、唐礼的遗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犹存。近现代以来,陕西是响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宣布独立的首批省份之一,特别是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铸造了民族盛衰、强弱易势的历史刻印,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巨匠,他们为人类留下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从黄帝、尧、舜时期制律作乐的伶伦、质、葛天氏,到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旦;秦代创制隶书的程邈;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及班彪、班固、班昭、关中经学大师马融;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牧,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周舫、韩混,训诂学家颜师古等等;加上客籍陕西的李斯、董仲舒、刘向、蔡琰、李白、杜甫、韩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怀素等,他们的不朽著作和业绩,树起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巍巍丰碑,广为世人所敬仰。

  【旅游资源】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遍布省境,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还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刹法门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等。全省各地的博物馆内陈列的西周青铜器、秦代铜车马、汉代石雕、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闪烁着耀眼的历史光环,昔日的周秦风采、汉唐雄风从中可窥一斑。

    陕西山川秀丽,景色壮观。境内有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古朴浑厚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

    陕西不断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全面展示红色旅游产品,开展红色旅游宣传,延安、照金、川陕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梦回延安保卫战》夜间版、《延安颂》、《舞动延安》、《延安保育院》等大型文艺演出,增添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历史,也创造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其中,户县农民画、西府民间工艺(泥塑、彩绘、草编、木版、年画)、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剪纸等尤为突出,成为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秦腔戏剧更是历史悠久,文化韵味深厚,享誉西北,深受大众喜爱。

  【陕西饮食】 陕西作为千年古都、历史名城,餐饮风格自成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西饮食凭借优势,挖掘继承历代宫廷美食之技艺,博采全国各地之精华,以品种繁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至今很多都保留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遗风。比如,关中石子馍就保留先民的石烹遗风;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以菜、点组宴,创制出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如仿唐宴、饺子宴、宫廷宴、蝎子宴、泡馍宴、长安八景宴、陕西风味小吃宴等等。以牛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凉皮、臊子面、锅盔等为代表的陕西风味小吃,闻名遐迩。  (李洪林 任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