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概览   陕西概况     

陕西概况

【地理】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 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 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陕西地域狭长,南北最长878.0公里,东西最宽517.3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900—1500米,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300—800米,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除洛河外,均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区划面积】 全省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设10个地级市,107个县级行政区划(其中:25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79个县)。

  西安市 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辖9个市辖区、4个县,分别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县、周至县、户县、蓝田县。市政府驻未央区。全市主城区面积432平方公里。

  宝鸡市 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辖3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市政府驻金台区。全市主城区面积74.8平方公里。

  咸阳市 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辖3个市辖区、10个县,1个县级市,分别为: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兴平市。市政府驻秦都区。全市主城区面积56.1平方公里。

  铜川市 总面积0.4万平方公里,辖3个市辖区、1个县,分别为: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市政府驻耀州区。全市主城区面积26.2平方公里。

  渭南市 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辖1个市辖区、 8个县, 2个县级市,分别为:临渭区、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市政府驻临渭区。全市主城区面积33.8平方公里。

  延安市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辖1个市辖区、12个县,分别为: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市政府驻宝塔区。全市主城区面积28.5平方公里。

  榆林市 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辖1个市辖区、11个县,分别为: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市政府驻榆阳区。全市主城区面积29.8平方公里。

  汉中市 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辖1个市辖区、10个县,分别为:汉台区、 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市政府驻汉台区。全市主城区面积4.7平方公里。

  安康市 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1个市辖区、9个县,分别为: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市政府驻汉滨区。全市主城区面积17.2平方公里。

  商洛市 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辖1个市辖区、6个县,分别为: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市政府驻商州区。全市主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

【水资源】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立方米,最小年只有168亿立方米,丰枯比在3.0以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上,全省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7—10月份,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春、夏两季旱情多发;地域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水资源量仅占29%。

【土地资源】 陕西地带性自然土壤包括粟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和棕壤等,由于长期耕种和自然力的侵蚀,已演变成复杂多样的农业土壤。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米以下河川、台原、山前洪积扇等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 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

【生物资源】 全省林地面积1.84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列全国第10位;森林面积1.28亿亩,森林覆盖率41%,列全国第11位;活立木蓄积量4.24亿立方米,列全国第11位。天然林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草原属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类型复杂,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境内有种子植物171科3754种,其中包括红豆杉、银杏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0种,药用植物近800种。中华猕猴桃、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红枣、核桃、桐油是陕西传统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 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现有陆生脊 椎动物604种,鸟类380种。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16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矿产资源】 陕西地质成矿条件优越,陕北蕴藏优质盐、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关中有煤、钼、金、非金属建材、地热等矿产;陕南产出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及各类非金属矿产。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含亚矿种),其中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1 种,探明矿产地1057处,其中大型矿产地 245处,中型矿产地237处,小型矿产地559处。

  在占国民经济重要价值的15种重要矿产中,全省盐矿保有储量8855.3亿吨,占全国67%,排全国第一位。石油排全国第三位,煤、天然气、水泥灰岩均排第四位,其他矿种排第10—19位。这些矿产中,石油、天然气、钼、金、石灰岩不仅储量可观,而且品级、质量较好,在国内市场有明显优势,但铁、铜、铝、磷或贫矿多,或探明含量少无可供规划矿区。

【人口】201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775.12万人,比上年增加11.42万人。其中,男性1948.83万人,占51.6%;女性 1826.29万人,占48.4%,性别比为106.71。出生人口38.18万人,出生率10.13‰;死亡人口23.60万人,死亡率 6.3‰;自 然 增 长 率 3.9‰ 。城镇人口1984.58万人,占52.6%;乡村人口1790.54万人,占47.4%。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4.10%,15—64岁人口占75.9%,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

【历史】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 这里。在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普遍带有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

  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在西安、临潼、渭南等地多有发现。西安城东的半坡村遗址,集中展示了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距今约5000年前,在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时期,陕西渭河流域先后崛起了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古史传说中歧义丛生的炎黄史迹,都是中国走向早期文 明社会的历史投影,记录着华夏先民筚路蓝缕的征程。今天座落在陕北黄陵县的 “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已成为凝聚中 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殷商时代,周人的先民在陕西渭河流 域西部往返迁徙。到公元前1136年左右,周人首领姬昌把部落中心从长期经营的周原迁到沣(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其子姬发又于公元前1133年迁邑于镐(今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一带)。公元前l027年,周人联合其他部族发起克商之战,伐灭殷商,建立起西周王朝。

  西周是在陕西境内建都的第一个大规 模王朝,其范围北及戎狄,东达渤海,南到汉水,西接汧陇。周初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 陕以西以召公治之。后世因此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

  周初,周公在镐京制礼作乐,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西周时期,陕西农业与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青铜器的制作凝重典雅,且铭文字数增多,最多发现有近5000字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西周末年,王室被迫东迁洛邑,原居于陇东的秦人部落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其首领于公元前70年获封诸侯,秦国正式建立。秦人势力也借周王室东迁之机,逐渐拓展到今关中地区,成为陕西历史舞台的主人。后来陕西被简称为“秦”即因此。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开始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的发展步伐,由一个僻处西陲的落后国家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公元前236年起,秦国以陕西本土为基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最终灭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大统一。

  秦王朝虽然短暂,但其所创立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模式,以及在都城咸阳所议定的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政治模式,被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历代王朝所承袭。其在陕西留下的长城、直道、始皇陵及兵马俑等诸多遗迹,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其巨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206年,秦朝在反秦起义中灭亡。项羽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陕西的代称“三秦”一词即由此得名。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势力,因曾受封汉王,都汉中,故以 “汉”为国号,后世汉人、汉族、汉字、汉语等皆源于此。

  西汉时期是陕西的兴盛时期。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8年),西汉的国势达到顶峰。据《汉书·食货志》记载,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因国力的强盛,陕西创造出了数不清的“世界第一”: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城,最完备的农业灌溉渠网,最早的农业科技成果代田法与三角耧,最早的农业科技专著《氾胜之书》,最早的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最早的官办高校太学,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石渠阁与天禄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众多文人学士还在这里将汉赋这种骈体文学推向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

  9年,王莽建新朝,西汉灭亡。此后历经战乱,陕西暂失国都地位,至190年,军阀董卓挟汉献帝回迁长安故都。

  东汉末至隋统一前,陕西成为天下大乱的中心,董卓之乱曾使长安“城空四十余日”,昔日富饶甲天下的关中地区“二三年内无人迹”。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举内迁,使这里成为民族大融合的中心舞台。据史家从族源学角度考证,今日陕西人群中,少有周秦西汉遗裔,而多是这次民族融合的结果。

  581年,杨坚废北周建隋。次年,在龙首原南营建新都大兴城,成为今天西安城最早的基础。隋王朝与秦王朝一样,短命而影响深远,其在大兴城建立起的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影响了此后千余年的中国历史进程。

  618年,李渊在大兴逼隋恭帝禅位,建立唐王朝。

  唐代是古代陕西的鼎盛时期。关陇胡汉贵族军事集团奉“关中本位政策”为基本国策,以经营关中为根本,居重驭轻,宰制全国,使得陕西地区居于全国政治、 文化乃至经济的中心地位。

  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的旧制并不断增建,新修大明宫、兴庆宫等豪华宫殿群,城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格局严整,其文物制度影响远及日本、新罗。这里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规模最为庞大的都市,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由于交通便利,不仅与国内各地连为一体,而且同域 外各国交往频繁,外来文化大量传入长安,远方殊俗重译而至,胡风胡俗如潮涌入,各国商旅云集,西域商贾常住者达数千人之多。陕西人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西域文明,一时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竞衣胡服,使长安成为 举世瞩目、万国朝聘的世界大舞台。

  唐代的陕西,也是一个追求创新的地域:诗称李杜元白,书崇欧褚颜柳,文宗韩柳,画尚阎吴,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名篇。印刷术悄然兴起于写本与拓本之间,火药以药亦丹的面目现身,复方治病、曲辕犁地、稻麦复种在这里应运而生。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呈现出巨大的创造热情。唐代积极进取的社会性格, 成为陕西的一大地域特色。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乱后地方节镇势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局面。随着均田制与府兵制的破坏,陕西关中地区逐渐无法承载庞大的中央军队与官僚机构,对东南地区的经济依赖益发严重,建立在“关中本位主义”国策上的唐王朝也 开始走向衰落。

  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4个王朝建都陕西,使这里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之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迁,长安降为一方重镇,但陕西仍是中国西北方向的区域性中心地区。

  唐末,党项族拓跋部落在陕北崛起。1038年,拓跋部建立西夏政权,陕北部分地区为其控制。宋夏之间时战时和几十年,陕西南北的广大地区均成为两个政权 拉锯争夺的战场。1128年,金军攻关中,陕北大部和关中东部均为金占有。此后金军长期与西夏在陕北角逐,而南宋仅保有陕南,与金军夹秦岭对峙。1216—1236年,蒙古帝国以20年之功,最终占有全 陕,结束陕西的分裂局面。

  l369年,明军略定陕西,旋改元奉元路为西安府,此地名沿用至今。明代的陕西行省,包括今天陕、甘、宁数省的大部 地区,是明帝国的西北边陲,处于防御西、北两个方向外敌入侵的前沿,地方管理体制中带有强烈的军事痕迹,明初在陕西境内广修城池,陕北军屯密布,陕南山区禁流民进入,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

  1628年,明末农民大起义率先在陕西爆发。经十余年战乱,至1645年,清军入据陕西全境。康熙初年逐渐实现陕甘分治,陕西省的疆域从此固定下来。

  随着社会渐趋稳定,陕西境内水利恢复,耕地面积扩大,农产品产量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商业兴旺,西安、咸阳、三原、泾阳等地商贾云集,陕南也在封禁政策解除后出现移民热潮。

  鸦片战争后,陕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加剧。1911年,陕西革命党人联合会党在西安举义,经艰苦奋战,光复全陕,结束了陕西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

  北洋军入陕后,陕西辛亥革命失败,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中。仅1926年西安围城一战,就使数万陕西军民丧生,而1929年因天灾人祸造成的“年馑”,更使两百多万陕西百姓沦为饿殍冤魂。中原大战后,杨虎城入主陕西,在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呼声中重新整顿陕政,大力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招商兴办实业,陕局为之一新。随着陇海铁路通陕,以及抗战前沿海工商业的内迁浪潮,陕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基础。

  1935年,中共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举世闻名的“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 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陕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解放战争的出发点。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试验田,是全国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延安是中国革命的 “圣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起走向新中国。

【旅游资源】 悠久的历史,给陕西地上 地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前列。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 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遍布省境,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如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古代城垣。宗教建筑有佛教名刹法门寺,道教圣地楼观台,有唐僧玄奘翻译佛经和讲授经典的大慈恩寺,有安葬玄奘灵骨的兴教寺以及西安市化觉巷大清真寺等。著名的塔院有唐大雁塔、小雁塔、扶风法门寺塔、高陵三阳寺塔等。泾阳的崇文寺塔高达89米,是全国最高的古代砖塔。石窟主要有彬县大佛寺石窟、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子长县钟山石窟以及蓝田县水陆庵雕塑等。碑石集中于西安碑林、耀县碑林、略阳碑林,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摩岩题刻的代表是陕南的石门栈道题刻。 著名石刻有昭陵六骏、汉茂陵石刻、唐乾陵石刻和唐桥陵石刻等。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

  陕西山川秀丽,景色壮观。境内有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古朴浑厚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六月积雪的秦岭主峰——太白山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陕北的黄土风情,西安、宝鸡、渭南的关中文化,汉中、安康的陕南风俗各具特色。

  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对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均有深刻影响。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以西安易俗社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

  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戏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萌芽于汉,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皮影匠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 劳动妇女所创作,它浓缩着古老的黄河地域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 各式各样的剪纸,把人们喜庆、欢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凤翔木板年画已有470多年的历史,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均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和传统习惯而研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作出各种各样造型别致、形态逼真的花馍,或摆茶陈列,或馈 赠亲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除此之外,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等尤为突出,成为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 陕西作为千年古都所在,凭借着历史积淀的优势,餐饮风格自成一体,以品种繁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至今很多饮食品种都保留周、秦、汉、唐等古代王朝的遗风。如关中石子馍就保留先民的石烹遗风;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长命面,是贵族庆祝寿辰的寿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烹饪技术随科技发展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以菜、点组宴,创制出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如仿唐宴、饺子宴、宫廷宴、蝎子宴、泡馍宴、长安八景宴、陕西风味小吃宴等等。以牛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凉皮、臊子面、锅盔等为代表的陕西风味小吃,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