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选编   中共汉中市汉台区委文件选编文件选编     

中共汉中市汉台区委文件选编文件选编

 

中共汉中市汉台区委、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关于

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的意见

汉区发〔2014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及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农业倍增工程”战略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实施汉台区农业倍增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倍增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用78年时间,使全区农业总产值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力争2019年达到50亿元;用56年时间,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力争2017年达到16350元。

(三)发展重点。农业上,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园区建设、新型主体培育、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农业科技创新“六个重点”,做优粮油、蔬菜、畜牧、柑橘“四大产业”,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林业上,抓好资源培育、低效林改造、林下资源开发“三个重点”,大力改造低效林、发展油用和干果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五大产业”。渔业上,抓好水产良种、示范园区、加工流通、科技支撑“四个重点”,推动常规养殖稳产量提品质、名优养殖扩规模增效益、特色养殖拓市场树品牌。

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增加效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加速高产技术推广应用,扩大订单种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全力打造中部平川粮食生产核心区。到2019年,建成高标准绿色粮油基地15万亩,粮油总产分别稳定在10万吨和1.5万吨以上,产值稳定在6亿元。(区农业局牵头,区发改局、科技局、扶贫办、统计局、国土汉台分局配合)

(二)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管理标准化”思路,积极发展设施菜、精品菜、特色菜,全力打造铺镇、龙江2个万亩基地,加快推进七里、宗营专业村建设,辐射带动老君、武乡、徐望后续发展,构建以铺镇、龙江、七里、宗营为重点的沿江蔬菜产业带。同时,着力打造助农增收的“短、平、快”产业,以双孢菇种植为重点,积极推进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到2019年,全区建成专业菜地5万亩,设施蔬菜3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到15万亩,生产食用菌3000万袋,总产突破38万吨,产值达到14.5亿元。(区农业局牵头,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扶贫办、统计局、国土汉台分局配合)

(三)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建设”思路,稳定发展生猪,扩张牛羊规模,适度发展家禽,推进全区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到2019年,建成规模养殖场100个,其中,生猪养殖场75个,肉牛养殖场10个、肉羊养殖场5个,禽类养殖场10个,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1万户,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68万头,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万头、1万只,家禽饲养量达到700万只,畜牧总产值突破15亿元。(区农业局牵头,区发改局、财政局、科技局、扶贫办、统计局、国土汉台分局配合)

(四)加快发展优质桔柑产业。按照“提质增效,打造品牌”思路,以汉王、河东店镇为重点,带动武乡、宗营等北部浅山丘陵柑桔产业带,加快低产园改造和丰产园建设,积极推广关键技术,提升果品质量,努力打造“御臻富硒”、“褒河蜜桔”等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到2019年,力争建成北部丘陵6万亩柑桔产业带,柑桔总产达到18万吨,产值2.5亿元。(区农业局牵头,区发改局、科技局、扶贫办、统计局、国土汉台分局配合)

(五)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以“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开发为两翼的城郊生态型林业”为发展思路,在武乡、汉王等地建设速生丰产林2000亩,加快G316国道、G108国道沿线苗木花卉种植,新增面积3000亩。在武乡镇建立珍稀绿化苗木繁育产业园1000亩,在河东店、宗营、武乡、汉王、老君、徐望和七里培育改造核桃特色经济林基地4000亩,同时加快天台国家森林公园、黄花河景区深度开发。力争到2019年,实现林业总产值3.5亿元。(区林业局牵头,区发改局、科技局、文旅局、扶贫办、统计局、国土汉台分局配合)

(六)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新建良种养殖300亩,新增名优特种生态养殖1000亩,年增产名优特鱼类1000吨。到2019年,水产品产量7000吨,水产总值6.5亿元。(区水利局牵头,区发改局、科技局、扶贫办、统计局、国土汉台分局配合)

(七)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立足汉台资源禀赋和城郊型农业实际,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围绕设施蔬菜、绿色果园、苗木花卉、特色养殖,培育一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到2019年,建成3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培育省级“一村一品”明星示范村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点达到50个,年旅游人数200万人次,收入2亿元。(区委农工部牵头,区文旅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发改局、科技局、扶贫办、统计局、国土汉台分局配合)

三、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一)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强力度推进、全方位配套,全面落实市区共建、部门协作、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措施,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良性持续发展,力争到2019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5个,市、区级园区1015个,园区面积占到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0%以上,建成以省级园区为骨干,以市区级园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主架构。(区农业局牵头,区林业局、水利局、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交通局、国土汉台分局配合)

(二)完善农业配套设施。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交通、扶贫等资金资源,围绕农业园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小流域治理,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打造皇冠过街楼水果蔬菜批发市场、陕南苗木花卉交易市场、陕南农副产品粮油交易中心、多联水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推进华盛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搞活农产品流通,努力把汉台建设成全市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区发改局牵头,区商务局、水利局、扶贫办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汉台分局、工商汉台分局配合)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立完善的镇办农业综合服务站。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开展土地、资本、技术、劳动、流通、金融、保险等服务,大力扶持农技推广中介组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市场信息网络。支持合作社、专业协会、涉农企业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水平。(区编办、财政局牵头,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扶贫办配合)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农业引资,鼓励工商资本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资源重组、品牌整合,加快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每年提高46个百分点。同时,依托综合类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放大经济优势。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到2019年,力争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其中省级11家,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区农业局牵头,区林业局、水利局、商务局、扶贫办配合)

(二)规范提升合作组织。引导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村集体和科技人员多层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小生产、大市场,小基地、大群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到2019年,全区合作社达到260家,入社农户达到全区总农户的30%。(区农业局牵头,区委农工部、区林业局、水利局、财政局、供销社、工商汉台分局配合)

(三)支持发展家庭农场。支持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农民流转土地,从事农业开发,逐步发展成专业大户。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户和专业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引导大学毕业生、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以技术和资金入股家庭农场。到2019年,家庭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到100个,其中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到30个。(区委农工部牵头,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工商汉台分局配合)

五、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一)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完善种业监管体系,优化品种结构,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强化技术集成配套推广和农机农艺融合,实施主要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农业节能减排技术、种养循环技术、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和农业生态安全等技术。到2019年,引进“三新”项目不少于15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0%,水产原良种覆盖率达8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3%。(区农业局牵头,区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汉台分局配合)

(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农产品产地编码、质量安全档案、动植物及其产品标识和可追溯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农业“三品”认证。加大对现有“望江春”、“汇力”、“芳祥”、“一策”、“褒河蜜桔”等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汉台名特优农产品影响力。到2019年,三品认证50家,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11个。(质监汉台局牵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财政局、工商汉台分局配合)

(三)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吸收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产品、劳力、资金等要素参股,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接关系。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纪人积极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畅通农产品产销渠道。建设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企业、合作社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期货交易,拓宽农产品营销空间。(区委农工部牵头,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商务局、供销社配合)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健全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中省投入,扩大财政扶持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专项资金规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建立完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从2014年起,区财政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农业倍增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农业倍增工程扶持资金。鼓励各类资本要素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区财政局牵头,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配合)

(二)加大用地支持。切实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资产评估、纠纷调解等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农村资源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对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农业园区等达到一定规模的,可按农业用地安排一定比例的附属设施建设用地。对新建农业基地纳入土地治理项目予以扶持。渔业苗种生产水面、国家投资建设的商品鱼基地水面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予以保护。(区委农工部、国土汉台分局牵头,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配合)

(三)强化人才支撑。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引进产业急需专业人才,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自主流动机制。推行农业产业团队服务制,进驻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产业示范基地实行技术集团承包,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和推广应用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重奖。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民2万人次,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培育造就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示范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和创业型农村实用人才。(区人才办牵头,区人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教体局、扶贫办、科协配合)

(四)完善奖励措施。对当年新建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基地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形式,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当年加工技改或新建加工设施投资达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一次性奖补。对获得省级名牌和全国驰名商标的分别奖励。对在市外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店和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一定奖励。对当年规范流转土地500亩以上的村以及受让主体,给予奖励和重点扶持。具体奖补办法由区财政局和相关部门制定。(区财政局牵头,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工商汉台分局配合)

七、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上成立农业倍增工程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区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委农工部、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农业局、区扶贫办、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商务局、区统计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供销社、区考核办、国土汉台分局、工商汉台分局、质监汉台分局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建立完善农业倍增工程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薛强同志兼任。各镇办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抓好本镇办农业倍增工程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把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主要领导牵头抓总、一抓到底,分管领导跟踪落实、紧抓不放,确保实现农业倍增目标。(区政府办牵头,区农业倍增工程领导小组其它成员部门配合)

(二)明确职责分工。各镇办要尽快制定本镇办农业倍增工程的具体意见和推进措施,层层夯实责任,把任务落实到村、企业、地块。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要切实抓好规划制定、任务分解、协调督查、项目实施、信息收集等工作。涉农企事业单位要紧紧围绕农业倍增工程,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强化服务、培育典型。各相关部门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从政策扶持、项目安排、资金整合、配套建设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牵头,区农业倍增工程领导小组其它成员部门配合)

(三)严格督查考核。把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纳入全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由区统计局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加强指标监测,搞好季报、年报工作;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要制定具体考核办法,分解年度目标任务,采取日常督查、季度通报、半年点评、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落实。要及时发掘先进典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镇办和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农业倍增工程顺利推进。(区考核办牵头,区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统计局配合)

二○一四年四月二日

中共汉中市汉台区委、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

汉区发〔20149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区蔬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充分保障市场供应,丰富中心城区居民的“菜篮子”,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倍增,现就加快我区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倍增为目标,按照“园区化带动、基地化承载、科技化支撑、专业化服务”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发展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汉台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目标任务:到2019年,每年新发展蔬菜面积不低于2000亩,蔬菜基地面积达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基地达3万亩,全区蔬菜复种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量达38万吨,产值达13亿元。

二、工作重点

1、科学布局规划,加强基地建设。根据汉中“双百“城市规划,结合汉台城郊型农业实际,构建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列入城市新区、工业、物流园区除外),大力实施蔬菜产业“322”重点工程。

——3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铺镇以蔬菜产业路沿线元房、回龙、芦坝、狮子、大梁、大寨等18个村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基地达到1.5万亩。龙江办事处以集镇周边龙江、梧凤、黄营、唐营、柏花等10个村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基地达到1万亩。宗营镇重点以下街、中街、二十里铺、马王庙等8个村连块成片发展设施蔬菜3000亩。七里办事处重点在金江、曹营、文庙村等4个村集中连片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形成南部沿江设施蔬菜产业带;进一步加快春雨、中园、忠诚、天之源等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基地建设。

——2万亩露地蔬菜基地。在老君、武乡、汉王镇等适宜区域大力发展马铃薯、胡萝卜、菜花、辣椒等时令蔬菜,扩大露地蔬菜种植规模,重点在徐望、宗营镇建设优质莲藕生产基地0.8万亩,打造融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为一体水生蔬菜基地,建成全区2万亩露地蔬菜生产基地。

——2万吨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汉王、武乡、河东店镇大力发展香菇、黑木耳袋料栽培,扩大康田园区、旭泰公司、富源菌业产能,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1000万袋食用菌。以龙华公司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菇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发草菇、杏鲍菇等鲜食菌类,全区建成年产2万吨食用菌生产基地。用5年时间,全区建设一村一品蔬菜专业村25个,蔬菜种植大户300个,建设500亩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15个,蔬菜现代农业园区6个。

2、加快基础建设,提升基地功能。按照“建一片蔬菜基地,完善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加快蔬菜基地水、电、路、渠等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副食品价格基金、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结合陕西省小型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统筹规划,集中财力,对全区2万亩蔬菜基地配套节水滴灌,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间主干道硬化,水电设施齐备,方便生产和运输,提升蔬菜基地综合生产能力。

3、强化科技创新,提高种植效益。每年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蔬菜新品种5个以上,大力保护“汉中冬韭”、“透心红萝卜”等地方特色蔬菜老品种,建成汉台蔬菜新品种示范区2个,到2019年蔬菜良种率达到100%。积极推广设施栽培等新技术、新模式,大力支持建设高标准装配式大棚,推行“猪—沼—菜”、水肥一体化蔬菜栽培新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加大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中园、春雨、忠诚公司3个智能化育苗中心集中育苗,保障优质种苗供应,提升种植效益,实现蔬菜产能倍增。

4、培育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加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管理,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把蔬菜种植大户建成家庭农场。创新蔬菜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组织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创新利益联接机制,让菜农分享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促进菜农持续稳定增收。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提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通过订单农业、电子商务,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和空间,发展10个经济实力强、业务面广的示范合作社。

5、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精深加工。在培育区域特色种植、扶持名优企业上下大力气,打造汉台蔬菜品牌,提升汉台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竞争力。一是结合地域优势,构建一村一品区域特色板块。大力发展汉中冬韭、龙江芹菜、铺镇西红柿、宗营黄瓜等知名蔬菜产品。加强政府引导力度,对汉台蔬菜统一商标,形成汉台地域名牌。二是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推进净菜生产线和蔬菜精深加工,争创名优产品。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大力支持申报市级知名商标,争创省级知名商标,培育12个蔬菜知名品牌。三是积极宣传推介汉台蔬菜,组织省、市级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农展会、农博会。

6、健全检测体系,强化质量监管。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制定汉台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健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健全蔬菜园区、市场、基地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加大蔬菜“三品一标”认证;二是合理分布蔬菜农残检测点,建设15个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加快检测点规范化建设,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上市蔬菜通过安全抽检。三是农业、工商部门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监管,特别加强对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等投入品的治理,实现从菜地到餐桌上的安全。

三、工作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的蔬菜产业发展保障机制,2014年区财政安排蔬菜产业发展资金800万元,以后每年安排蔬菜产业发展资金6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随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一是鼓励农户、企业、合作社建设高标准装配式蔬菜大棚,对新建高标准装配式大棚按每亩5000元予以补贴扶持,对新发展露地蔬菜适当给予补贴,充分调动企业、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二是连片新建蔬菜基地200亩以上配套建设蔬菜育苗点1个,财政补助20万元。三是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基地,对水、电、路、渠基础设施实行先建后补的奖补政策,建成验收合格后,按照基本建设标准(40万元/百亩)给予80%的补助。

2、加大用地优惠。蔬菜产业建设用地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转包、入股、互换等形式流转土地,享受农村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对围绕蔬菜产业发展,经营用房和附属设施用地、道路所需用地,要控制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规定的指标范围内,蔬菜规划区内不得其它项目或产业准入,各种审批手续从快、从简办理。

3、完善服务体系。完善产业保障机制。建立蔬菜风险保障机制,支持经营主体参加政策性商业保险,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降低种植风险。落实专业菜地占补平衡,按照专业菜地征一亩补一亩的原则,确保蔬菜面积总量不减少。金融部门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加大对蔬菜产业的金融支持。建立市场信息体系。以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主体,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种植品种和规模,减少盲目生产,提高种植效益。加强销售市场建设。强化和完善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的升级,使之改造成集蔬菜展销、检验检疫、储运配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大力发展产品配送、农超对接、产销直挂等营销方式,新建铺镇蔬菜批发市场,对龙江、武乡、宗营、河东店4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完善,方便菜农就地销售。加快居民住宅区蔬菜直销市场建设,让市民吃上平价菜。大力推进蔬菜仓储冷链体系建设,促进蔬菜均衡上市。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菜农技术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蔬菜产业职业农民。配齐配强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在人员控编范围内从大专院校招录蔬菜专业研究生、本科人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再教育培训和交流学习。每年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聘请。

4、积极鼓励招商引资。抓好农业招商引资,落实区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设施蔬菜建设。对于引进从事蔬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农业企业,在土地流转、项目建设、证照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资本为主体,金融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倍增工程重要抓手。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发改、水利、农发、商务、国土部门和相关镇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薛强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相关事务。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蔬菜产业项目精心论证,科学评审,定期研究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强化资金监管。制定出台《汉台区蔬菜产业资金管理细则》,严格按照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和程序拨付,对蔬菜专项资金层层把关,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设施蔬菜项目资金实施区级财政报账制,确保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严格工作考核。区农业局、区考核办要分解落实蔬菜产业发展任务,明确考核机制,把蔬菜产业发展纳入各镇、办工作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各镇办蔬菜面积、产量,以及设施蔬菜基地和蔬菜园区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产业发展情况及时进行通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一四年九月十二日

 

中共汉中市汉台区委办公室、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汉台区镇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汉区办发〔201417

各镇、街道办事处,区人大、政协,区纪委,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委、区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各分局、系统党工委,群团:

《汉台区镇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四年九月三日

 

汉台区镇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整合基层行政资源,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和镇职能转变,根据《中共汉中市委办公室、汉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镇村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汉办字〔20144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本着有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有利于建设更加巩固的基层政权,坚持行政村规模调整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陕南移民搬迁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和新型社区建设相结合,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同时进一步深化镇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激发镇的发展活力,促进城镇化建设和新型社区建设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流域走势、经济发展等因素,按照易于集中、方便群众、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科学实施行政村规模调整。

(二)坚持权责一致、促进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明晰镇政府职责权限,分类建立事权与机构、财力、人员相匹配的运行体制,不断提高镇政府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能力,以行政村规模调整激发农村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内动力。

(三)坚持整合职责、提升效能、强化镇村组织建设的原则。按照完善功能、还权赋能、运转高效的要求,将经济自主发展、建设规划、收益分配、社会管理、干部考核等权限下放或委托镇一级政府。逐步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功能健全、服务有效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加强镇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镇村基层组织党建工作。

(四)坚持整体撤并、稳步推进的原则。以镇办为单位,整建制撤并人口较少、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经济能力较弱的行政村。行政村调整按照做大做强的思路,突出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投入到位、功能设置到位、群众服务需求满足到位的要求,合并行政村,建设新型社区。

三、目标任务及分工

(一)深化镇体制改革

——目标任务:

1)建立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除法庭、公安(林业)派出所外,具有管理职能的驻镇单位原则上交镇政府管理,区级归口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监管。授权镇政府管理所属资产,鼓励通过土地复垦、移民搬迁等方式新增用地指标,并优先用于公益事业。镇政府要加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推进依法行政。

2)规范设置镇级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镇机关一般设“五办三站”,“五办”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市场监管)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维护稳定办公室、宣传科教文卫办公室;“三站(中心)”即经济综合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公共事业服务站。

镇人大、纪检监察、武装部机构按规定设置,根据镇人口规模、面积的不同,合理调剂镇干部编制。

3)建立健全镇级财政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优先在省级示范镇、旅游文化名镇和经济强镇建立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镇一级分税制财政体制,其它镇也要加快推进,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完善镇一级财政预算和决算制度,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机制。

——完成时限:2014年底前完成建制镇机构改革工作。

——牵头及配合部门:由区编办牵头,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人社局配合。

(二)创新农村管理体制

——目标任务:

1)合理调整行政村规模。按照“优势互补、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结构并优”的思路,本着“规划先行,小往大靠,弱往强靠,周边村往中心村、交通便利村靠”的原则,科学确定行政村数量,合理进行行政村调整。原则上平川1000人以下、山区500人以下的行政村不再保留。行政村规模调整比例不低于现有村数的25%

2)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行政村规模调整后,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大村或者中心村、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新型社区,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以镇办为单位,坚持高标准与地区发展平衡相统一,突出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修编村庄建设和布局总体规划。同时,按照政府引导、尊重群众意愿、兼顾民风民俗的原则,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区域相邻、优势互补以及壮大产业等,对调整后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村,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行政村的调整,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心村建设,充实和加强中心村干部队伍。对今后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按照城镇社区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规范薪酬待遇,统一招聘管理,实现社区服务专职化、工作人员专业化。

3)提高社区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体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政府公共服务、村民互助服务、商业经营服务、文体活动等。

——完成时限:201610月底前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

——牵头及配合部门: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委组织部、区委农工部、区编办、区财政局、区人社局配合。

四、实施步骤

(一)调研准备阶段(20148月)。健全组织机构,深入开展调研,制定方案。

(二)动员部署阶段(20149月)。召开动员大会,细化目标任务,启动工作。

(三)分类推进阶段(201410月至201610月)。分类制定各项改革方案,深入推进镇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

(四)总结评估阶段(201611月至12月)。组织评估检查镇村综合改革工作成效,总结经验,完善提高。

五、工作要求

(一)努力营造改革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镇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努力营造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妥善处理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各镇办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资产监管,对撤并村的固定资产、财务账目、债权债务、档案资料等进行认真清理登记,及时移交,妥善保管,防止流损。充分利用原村的办公场所和服务设施,为农村各类基层组织、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活动提供方便。

(三)加强组织领导。镇村综合改革涉及全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镇办党委、政府作为镇村综合改革的主体,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科学制定方案,积极稳妥实施。各镇办于20149月底前将镇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书面报区民政局。区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具体指导,结合各自业务,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镇村综合改革工作。

二○一四年九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