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古代近代地图绘制   第二十九章 唐末及其以前地图   第二节 文字记载的地图  

第二节 文字记载的地图

  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3个王朝建都西安。当时的都城,基本上是国家的文化中心。地图的绘制、管理、使用都由王朝掌管。因此,这些朝代的重要地图,都在陕西绘制或者与陕西有关。陕西在唐以前的地图,除秦国邽县木板图外,其余仅存文字记载。现择著名者简述于后。
  一、《九鼎图》
  夏禹以铜铸九鼎,象征九州,历代奉传为国宝。鼎上铸以山川地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鼎地图。《左传·宣公上》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明代地理学家杨慎在《山海经补注·序》中说:“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象物,则取远方之图”,“九鼎既成,以观万国”。清代地理学家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序》中论述,“禹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按其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因《九鼎图》可以“避邪就吉”、“使民安居乐业”,所以帝王把它视为王权的象征。《九鼎图》曾两次传入陕西,周灭商,传入丰、镐京的西周,秦灭周(赧王迁都后的西周)传入秦,后失遗。
  二、《山海图》
  现存的战国时的《山海经》,是现存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原称《山海图》或《山海经图》,当初是有文有图的,以图为主,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有“讯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之诗句。《山海图》是由《九鼎图》演化而来的,于宋代失传。现存的《山海经》,经是图的注解和说明。《山海经》中,记有山名449个,其中有华山;河、湖名200多处,其中有黄河、渭河、洛河等。《山海经》共18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五卷。山经以洛阳为中心,分南、北、东、西、中五个地区,陕西地区载入《西山经》和《北山经》之中。
  三、《洛邑图》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不久去世,幼子成王继位,但政事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掌管,东部诸侯对此不满,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取胜。鉴于周王朝都城镐京偏西,控制东部地区不便,按武王晚年意见,决定营建洛邑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史记·周本记》、《尚书·洛诰》和《伪孔传》都记述周公姬旦从镐京去河南伊、洛流域营建王城和成周两城之事。周公实地勘测卜占后,“以图献卜”。“图”,就是周公为选择洛邑城址而勘测的地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规划图。
  四、秦地图
  地图作为军事和经济建设的工具,被秦始皇所重视,天水放马滩出土的七幅邽县木板图,据考证为战国晚期所实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其故室,作之咸阳北阪上”;秦时还用地图于兴修水利,开运河,管理国家。据《兴安县志》记载,秦王始皇二十六(前221),派史禄负责南岭地区勘测地形,修凿灵渠;秦邽县木板图中不仅有地形图,还有政区图和经济图。秦地图有图有记,记载了天下户口,民所疾苦,厄塞之所,强弱之处,郡县山水等。到秦末时保存在咸阳的地图数量已相当可观,秦灭,被汉接收。据《后汉书·王允传》,东汉末年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司徒王允将秦之图籍和两汉地图装在70余乘车上,途中遇雨,图被损毁,至长安,约剩一半,其后董、王被杀,秦汉地图所剩无几。 五、《督亢图》 荆轲刺秦的故事发生在咸阳宫。秦王政二十年(前227),燕国面临强秦威胁,形势危急,太子丹派卫国人荆轲以献燕国《督亢图》和秦逃将樊于期人头为名,往咸阳求见并侍机刺杀秦王。版图,象征国土,献地图,表示归降。督亢为燕国沃地,《督亢图》极有价值。秦王接见荆轲,但终因“图穷匕首见”,荆轲被杀,图已失传。《史记·刺客列传》记述了这一史实,汉武梁祠中(147年)有一石刻,刻出了荆轲刺秦王的画面(图29~2)。


图29~2 荆轲刺秦王石刻拓片
  六、秦地形模型
  秦始皇墓在陕西省临潼。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墓中装饰着一个大型地形模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即墓穴顶空绘有日月天文图,底面制有水银河与山川五岳等自然地理模型,并装有机械装置使水银流动循环。据推测,这可能是秦始皇生前在军事上常用的地形模型复制品,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246~210年。1982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秦始皇陵封土,用测汞仪进行了反复测试,发现有强烈的汞反映,证明《史记·秦始皇本记》所载陵下有水银之说可能是真实的。
  七、汉晋地图
  西汉时已有各郡国向长安朝廷奏进舆图之制。《史记·三王世家》记有汉武帝方狩六年(前117),御史奏舆地图,封齐、燕、广陵三王之事:“臣请令史官择吉日,具礼仪上,御史奏舆地图”,“臣昧死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班固《东都赋》记有“天子受四海之图籍”之句。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有:“沛公至咸阳,诸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说的是汉高祖刘邦攻入咸阳灭秦后,秦国地图被萧何所接收,他为了保存这些地图,在汉长安城修建了“石渠阁”,“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始创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库”。石渠阁在《三辅黄图》中有记述,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小刘寨与周家河湾之间(1)。
  汉代已绘有全国总图、政区图、地形图、军事图、道路交通图、矿产分布图等种类。《汉书·武帝纪》注“臣瓒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后汉书·马援传》:“前披舆地图,见天下郡国百有六所。”上述零星记载,说明汉代有全国性地图。
  西域地图。西汉名将张骞(?~前114,今陕西城固县人,其墓在今兴平县茂陵),受武帝之命,于西汉建元三年和元狩四年(前138、119)两次出使西域,到达大宛(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地区)。他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及后人李广、李陵等,曾勘察了那里的地形,绘制了西域地图。《汉书·元帝纪》记述了西汉建昭四年(前35)正月,汉元帝在长安宫中“以其图书示后宫贵人”的事。
  《三辅黄图》。西汉初(前155)为治理京师长安,在京畿地区设立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三个官职;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前104)。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理长安以东地区;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理长陵以北地区,改主爵中尉为右扶风,治理渭城以西地区;三个治所均设在长安城中,称“三辅”。《三辅黄图》原本有图,可以说是以汉长安城为主的关中地图集,如文中叙述未央宫汉昆明池、仓池、冰池时,皆有“图曰”、“旧图曰”的语句,书名中有“图”字为证。图后来散失,现仅存文字,成为一部地理著作。《三辅黄图》撰者不详,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作于东汉,魏、晋、隋、唐又有增补。此书原为一卷,后人改为六卷或二卷。书中主要记述了秦汉时三辅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苑囿、池沼、台榭、街市、楼馆、陵墓,风俗、杂类等的建筑、方位。以汉代为主,涉及周代旧迹颇多。
  《长安图》。据《汉书·艺文志》载,汉代绘有都城《长安图》,但只有图名,无卷数和内容等著录,曹魏代淳如依据汉《长安图》记述了细柳仓的位置。据此可推,此图到曹魏时还存在。今不但图已散失,文字记载也保存得很少。
  晋代裴秀创立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理论,提出制图六体,为陕西古代地图的绘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八、隋地图

  中国地图的绘制和使用,南北朝时曾遭到很大破坏。隋统一后,中国以图志、图经为主的地图事业又发展起来,在隋都大兴域(今西安)绘制编撰了两部大型图经。
  《隋诸州郡图经》。隋重新划分了州郡(曾有废州设郡、废郡设州之变),需绘制新的州郡图。《隋书·经籍志》载,炀帝对此很重视,诏令“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朝廷将各郡上呈的风物地图编撰成《隋诸州郡图经》100卷,现图、经早已失传。据史籍记载,其主要内容为州郡行政区域范围图及沿革、所属关系等。因图、经分开,另有《诸州郡土俗物产》151卷。
  《隋区宇图志》。隋大业四年(608)开始,崔赜先撰《隋区宇图志》250卷,后虞世基修改为600卷,炀帝仍不满意,虞世基又组织18名学者补修为800卷,最终成图书1200卷,其中隋都所在地京兆郡风俗为虞绰序所撰。此图志已散失,其内容据《大业拾遗》记载,卷头有图,别造新样,纸卷长二尺,叙山川则卷首有山川图,叙郡国则卷首有郭邑图,叙城隍则卷首有馆图。图上山水城邑题书字极细。此图志的文字数量大大超过地图,成为我国地图史和地方志史上的分界点。
  《东都图记》。炀帝为压制地方势力反抗,决定建东都洛阳城,命左仆射高颎为总监,杨素和宇文恺为副监,隋大业元年(605)开工,次年建成。宇文恺为京兆(今西安)人,在建东都中编撰《东都图记》20卷,是隋以前城市规划图、记之集大成。早已失传。
  九、唐地图
  唐朝建都长安(今西安)共289年。地图绘制有很大发展,是中国图志、图记的繁荣期。朝廷尚书省兵部职方郎中掌管全国地图,开中国有史以来,有明文规定造送地图制度之端,先规定每三年造送图一次,由州造送地图到长安;建中元年(780)改为每五年一造送,长安城成为全国绘制地图的中心。绘制地图资料来源有三,一是县、州、府、道按规定造送,二是附属国献图,三是出使人员调查、编撰,或者向来使调查。唐代地图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十道图》、《河北险要图》、《淮西地图》、《元和郡县图志》 、《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 、《海内华夷图》、《长安图》等。
  唐代的两位著名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对地图绘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李吉甫(758~814)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曾任宰相;二是贾耽(729~805)沧州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曾任宰相,还曾任梁州(今陕西省城固县以西汉水流域)刺史、山南道(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西部地区)节度使。
  《十道图》。唐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划分为十道,绘制有《十道图》,有三种卷本,一是长安四年(704)绘制的《十道图》13卷,二是开元三年(715)绘制的《十道图》10卷,三是元和八年(813)李吉甫绘制的《十道图》10卷。
  《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是贾耽于贞元十四年(798)绘成献给朝廷的。按图名,地图范围包括:关中,即关内道,今陕西终南山以北、甘肃东部及宁夏东南部地区;陇右,即陇右道,今甘南陇坻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山南,即山南道,今湖北长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终南山以南、河南北岭以南、四川剑阁以东大江以南地区。图已失传。其内容,据《旧唐书·贾耽传》及贾耽《献图表》记述,有新旧城镇、山水之源、军事要塞、道路里数等。图中注意了军事内容的表示,如《献图表》中说:“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御冲要,莫不匠意就实,依稀象真”。绘图技术采用了裴秀制图六体,即“六体则为图之新意”。并另写说明,称《别录》共10卷。
  《海内华夷图》。系贾耽组织画工于贞元十七年(801)在长安精心绘制。图长三丈三尺,宽三丈,幅面约十方丈,比裴秀绘制的《地形方丈图》约大十倍,比例尺是一寸折地百里(相当1:150万),地名用黑红两种颜色标注,即“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以颜色区分古、今地名,开创了先例,并为后人沿用。编图资料来源,《旧唐书·贾耽传》记有贾耽之说:“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圜阓之行贾,戒貊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谣之小说,亦收其是而芟其伪”。《海内华夷图》的范围,贾耽传中有“去兴元元年(784),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之语。另外,西安碑林的《华夷图》上刻有“唐贾魏公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这说明《海内华夷图》是一轴唐全境性、包括亚洲地区的地图。《华夷图》是依据或参照《海内华夷图》绘制的。
  《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任宰相时撰画,成书于元和八年(813),次年又有增补,原书40卷,今存34卷。作者原序中说:“仅上《元和郡县图志》,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说明原书有图,又因成书于元和年间,以郡县建置为题,故名《元和郡县图志》。
  《九成宫图》。九成宫是隋唐皇帝的离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西。《九成宫图》系李思训绘,唐高宗后期(680年前后)绘于绢上,后镂于石,秘藏宫中。清代置故宫养心殿。《九成宫图》是今存的唯一“纨扇”图,图面呈椭圆形。用透视象形符号,类似今之鸟瞰图,表示了九宫图的全貌。
  《辋川图》。王维在唐天宝年间(742~755),用多年时间,对蓝田以南辋川别墅的20处景观反复写生,最后在清源寺(后改鹿苑寺)的墙壁两面绘成有名的山水画式的地图《辋川图》,一直保存了1230多年。《隋唐画家轶事》载,唐代大评论家张彦远对之品评说:“清源寺壁上辋川图,笔力雄壮”,“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使王维“辋川二十咏”诗和《辋川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辋川美景名扬天下。可惜此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此外,王维绘在巨绢上的《辋川真迹》,在宋代被刻在碑石上,明代郭漱六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仿宋碑摹刻石,取名《辋川真迹》,此碑刻图由五块组成,图高0.32米,总长5.05米,是中国最长的石刻图。用写真手法绘出了辋川及两侧20处风光景色,名称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此图构思巧妙,精雕细镂,组成一条珍贵、古老的风光导游图。1957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地图印刷。唐代长安就有雕版印刷。在敦煌发现的文物中,上面有印刷者的牌号,“上都东市大刁家大印”、“京中李家于东市印”。看来当时长安的商业区东市,是印刷出版行业较集中的地方,雕版印刷地图的条件是具备的,但今未见实物存。
—————————————————————————————————————————————————————————————————————

注释

(3).黄建军著:《玉山蓝水》,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3月版,110、11~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