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船 舶   第二十章 船筏演进   第一节 独木舟、筏、三板船  

第一节 独木舟、筏、三板船

  据《易经·系辞》记载:“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涣”就是木浮于水上,象征着筏与船。
  根据古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察,独木舟和筏是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水上运输工具。《造船史话》〔1〕记述,在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能在河中捕鱼的需要,当受到水可漂浮落叶、树干现象的启发,认识到水有浮性。古人对浮性有了一些认识,并不就能造出独木舟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具条件。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如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文化时期)以后,人们能制造出石斧、石锛、锸等生产工具,并已能人工取火,“火和石斧通常已经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2〕。“刳木为舟”就是制造独木舟的方法。用一根树干,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其余表面均涂上一层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烤要挖掉的部分。没有泥巴的地方木材被火烧成一层炭,这时再用石斧来砍,这样火与石斧轮番使用,终于使独木成舟,浑然一体。建国后的1958年、1965年、1975年,先后在江苏省武进县、奄城及福建省连江县等地,从土层下面发掘出10余只独木舟。福建连江县出土的一只长7.1米、方头敞尾的独木舟,它是用樟木树干制成的,在其表面还有明显的火烧和石劈的痕迹,这是当时制作方法的印记。
  
  筏(竹筏、木筏、皮筏)的由来同样悠久。《物原》记载:“伏羲始乘桴”;《国语·齐语》记载:“方舟设泭,乘桴济河”。桴和泭都是指筏。晋·郭璞注《尔雅·释水》称:泭,“并木以渡”,就是把几根木干捆扎一起作水运工具。筏,取材容易,制造简便,稳性好,装载面积大,能穿急流过险滩,所以,一直被人们用作水上交通工具。陕西省的汉江、嘉陵江、黄河、渭河干支流中,历代均有筏的使用。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完善,发展成各种筏船、桦树皮筏船及皮筏。
  
            图34   乘筏航行(左)和牛皮筏船(右)(采自《造船史话》)
  对独木舟和筏变革的结果,创制出了新型的船——木板船。据殷商遗址发掘出土的甲骨文考察,至迟到殷商时期,木板船已具备了成熟的形式。甲骨文中表示船的舟字以的形式曾多次出现。甲骨文是在更早的原始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许多是象形文字,字就是其中之一。从这个字的形状看,与当前小河支流中的小木船十分相似:平底、方头、方尾,首尾略上翘,船的两端有甲板和出角。再看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舟”字,字形也并不完全一样,说明当时出现了多种形制的木板船。这与商代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具有相当水平,已能用青铜制造出斧、刀、锯、凿、铲等生产工具有关。即木板船能在奴隶社会出现,是当时社会需要的产物,是生产水平提高的体现。

   

    图35   甲骨文中的船字(采自《造船史话》)
  在小型木板船诞生的基础上,开始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简单的木板船莫过于“三板船”了,后世的“舢板”船保存了三板船的踪影:两头翘起,底小面大,中部宽,两端稍窄,全船由三块板构成:两块侧板,底板两端经火烘弯后向上翘。制作时船边两块板合入船底板,用钉子连接。板缝用刨出的竹纤维塞住,涂以油漆。船的中部和船的两头用一条横撑撑住,使两块侧板更加牢固。这是由平底、方头、方尾的独木船演变而来。另外,有些木船是由筏演变而来,如前秦人王嘉的《拾遗记》说:“变乘桴以造舟楫”,说的就是由筏演进到舟船之事。
           

    图36   三板船  (采自《造船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