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治理措施   第二章 荒山荒坡治理   第一节 整地  

第一节 整地

  整地造林,是水土保持部门在治理荒山荒坡中,一贯十分强调的措施,而且对整地要求很严格。进入80年代以后,从省水保局到各县水利水保(水电)局,都规定凡不整地造的林一律不计算任务,使整地造林工作普遍展开,提高了造林的质量和效益。
  建国前陕西省荒山坡植树造林一般不进行整地。1952年郝景盛撰文《关于西北林业建设工作上的两个问题》中提出荒山造林必须进行水平沟整地。1954年陕北、渭北地区的米脂、清涧、子长、吴堡、吴旗、彬县、长武等县在造林中,开始提出环山带状“水平梯田”和“套二犁水平沟” 等整地造林方法。当时陕西省对整地造林的要求是:提倡劳力较多地区要全面整地;劳力困难的地方采用带状、块状整地方式。1958年春季在水保部门的提倡下,又推行了鱼鳞坑整地造林。进入60年代后,整地造林的形式日趋完善,主要形式有水平沟造林、水平阶造林、反坡梯田造林、鱼鳞坑造林等。80年代后,随着水保经济林的发展,整地形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向大、深、高标准发展,如深水平沟、窄梯田、等高水平沟壕(通壕)等。
  陕西省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植树造林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整地经验,并经过科技人员的不断总结和提高,形成了适用各类地区、各种地形的整地方法和技术。各地采用的整地形式可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大类。全面整地就是全面翻动地表土壤整地,仅在平原区的荒地、黄土高原区的塬坡、山区的平缓坡地及沙区滩地等地形上采用,比较费工。局部整地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穴状)整地,带状整地常用的如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窄条梯田)等,块状整地常用的有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等,比较灵活省工,能适应各种地形条件。
  (1)水平阶整地。在坡面上自上而下,每隔3~5米,沿等高线修筑阶面,阶面宽度随坡度大小和栽植树种而变,坡度小的阶面较宽,反之较窄,一般1~1.5米,树苗植于阶面中间,见图4—2—1。


图4—2—1 水平阶整地造林断面示意图
  (2)水平沟整地。在坡面上自上而下,沿等高线每隔3~5米开沟,沟有梯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沟的深度和宽度根据坡度和树种而定,一般沟深宽各1米,挖沟时用生土筑沟坎,表土填于沟中,树苗植于沟中间或外侧,见图4—2—2。


图4—2—2 水平沟整地造林示意图
  (3)反坡梯田整地。在坡面上自上而下,沿等高线每隔3~5米修筑1~2米宽带有10~15°反坡的窄梯田,用生土筑田坎,表土盖田面,田面宽度和上下间距随地表坡度和树种而定,树苗植于田面外侧填方处,见图4—2—3。


图4—2—3反坡梯田整地造林示意图
  以上3种整地形式都适宜在较完整坡面进行大面积整地。
  (4)鱼鳞坑整地。在地形比较复杂破碎的坡面上,随形就势,自上而下,挖一个一个的半圆形的植树坑,用生土筑半圆形外埂,表土回填于坑内。一般坑长、宽各1米,深0.5米,用作经济林的鱼鳞坑更大些。鱼鳞坑呈“品”字型排列,幼树栽于坑中间或靠近外埂处。
  除以上4种常见的整地形式外,各地还采用其它很多整地形式,并在整地方法和施工工具等方面有很多创造。如靖边县的掏钵换土造林法,绥米一带的套二犁整地造林法等。
  各种整地形式,随着长期的造林实践都有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水土保持由防护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水保经济林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整地造林更显得重要,要求也更严更高,不断向大、深规格方面发展。如鱼鳞坑成了大鱼鳞坑,水平沟成了深水平沟(群众叫等高通壕整地),并要求在修筑和栽植方法上更加注重保水、保土、保肥,使水土保持治理荒山荒坡发展得更好,效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