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文化人物   第二节 戏剧人物   二 戏剧人物简录  

二 戏剧人物简录

    阎国斌1900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安尚友社创始人之一,专工须生,红生造诣精深。表演豁然大度,潇洒脱俗。演唱的代表剧目有《卖华山》《困土上》《单刀赴会》等,有“活关公”之称。
    刘易平 1906年生,陕西长安县人。16岁投师须生刘立杰的“秦钟社”学艺,8年学会50多个剧目,以唱功见长。后在甘肃平凉“平乐社”搭班演出的《辕门斩子》为人称颂。1957年梅兰芳在兰州看刘易平演出,随团的许姬传著文称:刘先生的演出,与谭老(谭鑫培)“有异曲同工之妙”。1958年,他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赴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
    索力波 1906年生,山西省商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1943年参与编演平剧《逼上梁山》。抗日战争初期,任晋察冀军区公安局长、冀中军区参谋长。国共谈判时,任大同执行组组长。曾任六十六军参谋长及副军长,六十九军第一副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张季纯 1907年生,山西阳城人。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毕业,曾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赴延安后任西北剧社社长、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副校长、西北文工团团长、民众剧团副团长、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等职。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西北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化局局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在延安时期发表有词歌、剧作、论文等。秧歌剧《保卫和平》在《解放日报》连载。
    吕 骥 1909年生,湖南省湘潭人。早年参加革命,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后,他为音乐系首任主任,同年7月与向隅、安波共同创作了延安第一部歌剧《农村曲》(李伯钊编剧)。1939年在音乐系发起成立了“中国民歌研究会”,开始有计划地采录、整理、研究边区民间音乐。建国后历任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张 庚 1911年生,湖南长沙人。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8年初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出版戏剧理论专著《戏剧艺术引论》。194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3年任中央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并任《戏剧报》主编。著作有《新歌剧论》《论戏曲表演现代生活》《戏曲艺术论》等。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周玉文 1914年生,辽宁沈阳人。7岁学艺,8岁登台演出。1932年同魔术表演艺术家周化一结婚,转战东北、河北、西北演出。1956年参加陕西魔术杂技团。她同周化一创作的《空中钓鱼》《隐身术》《炮打真人》等节目,久演不衰。古典杂技《罗圈变换》经她改编创新,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康正绪 1914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16岁进正俗社学艺,工须生。从师于高天喜、党甘亭、刘立杰。21岁参加李正敏的正艺社演出。解放后进尚友社,成为该社主要须生演员。一生演出剧目100多本,代表剧目有《黑叮本》《辕门斩子》《草坡面理》《杀庙》等。
    李俊义 1915年生,陕西兴平人。自幼随叔父学艺,在兴平、宝鸡一带颇有名气。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木偶戏,深受欢迎,回国后参加长安木偶剧团(现陕西民间艺术剧院)。他技艺精湛,生、旦、净、丑运用自如,特别是表演的旦角,堪称陕西内杆木偶之绝。1956年获木偶戏会演二等奖,1981年参加全国木偶戏调演,表演的《斩秦英》《刘海打柴》《淤泥河》《周仁悔路》等,博得赞赏并被录制资料保存。
    李 纶 1916年生,山东省泰安县人。1937年底参加革命,1938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北安吴堡青训班、延安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后在鲁艺旧剧研究班八路军一二○师工作,1940年任延安鲁艺平剧研究团科长、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研究室研究员、代主任等职。1946年后任山东平剧实验剧团团长,东北京剧实验剧团团长。解放前创作的主要剧作有《赵家镇》(1930年)、《难民曲》(1943年)、《甩炸弹》《郑铁匠自新》(1943年)、《三打祝家庄》(合作)等。1949年后,任东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东北戏曲改进会主席、《戏曲新报》总编等。1952年后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理事等。1963年任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局临时党组书记、《河北文学戏剧增刊》(原名《戏剧战线》)主编。解放后的剧作有《明末之战》《赤壁之战》(合作)《唐太宗》等,“文化大革命”后任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河北省剧协主席、《河北戏剧》总编辑。后回文化部,继续创作剧本。
    周巍峙 1916年生,江苏省东台县人。1930年在申报馆图书资料部当练习生,1931年在申报图书画周刊部当秘书,后在邹韬奋主持的《生活日报》筹备处当文书,再任李公朴秘书,担任《读书生活》杂志助理编辑及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部主任,负责抗战和进步书刊出版工作。1935年至1937年,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其间写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起来,铁的兄弟》《今年是收复失地年》等歌曲,并为《国难记》《义勇军歌》《今年是收复失地年》等歌曲配上地方戏及民歌曲谱。曾在山西创办抗战音乐干部短期训练班及西安新生合唱队和新生口琴队等音乐组织。1938年7月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在西安任西北战地服务团指挥及歌咏组长,组织全团同志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在西安许多学校、团体教歌,宣传团结抗日,同年9月在延安开始参加现代题材京剧的音乐改革工作,撰写了有关戏曲改革的文章,并获西北战地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荣誉奖章。11月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副主任,遂率团赴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工作,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等职。1939年冬,在敌后首次指挥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1943年初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参议员。1944年4月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返回延安,同年冬获文教英雄一等奖。曾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助理员、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副团长、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戏剧音乐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文化部工作,1964年参加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演出和电影拍摄,并担任总指挥部领导工作,因此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奖。1975年10月任国务院出版局人民音乐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参加起草揭发“四人帮”在文艺方面的罪行材料。1977年起任文化部电影局核心小组组长,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代部长,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顾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聂耳全集》主编,《冼星海全集》主编。1984年担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创作、演出领导小组组长。担任文化部领导工作后,创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歌曲。著有《文艺问题论集》。曾当选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长、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副主编及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辑委员会常务副主编。
    张玉堂 1916年生,祖籍天津,艺名张烧鸡,13岁拜师。他首次演出《六口人》,随后跟大哥张润兴学评书。19岁来到西安,说评书、相声。1950年被选为西北文代会代表,同年任西北曲艺改进会执行委员。1955年担任西安市实验曲艺团团长,1958年被评为省、市先进文艺工作者,同年参加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并任理事。“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1979年平反,后任西安市曲艺团副团长、西安市政协委员。创作了50多篇相声作品,主要有《一贯害人道》《扫除文盲》《说台湾》《美国俘虏营》《天兰路上走一趟》(曾荣获陕西省创作一等奖)等。张玉堂的相声以说、表见长,吐字清晰,刻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1981年当选为西安市碑林区人民代表及区人大常委会委员。1984年被选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石 天 1916年生,山东省人。1934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夏任山东省即墨中学美术教员,同年秋,带领十余学生流亡到西安,从事歌咏、演剧等文艺宣传。1939年3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后调鲁艺平剧研究团、延安平剧研究院、晋绥军区平剧院工作。创作的《红娘子》《从开封到洛阳》《北京四十天》(合作)等历史剧,在延安公演,当时被称为“闯王三部曲”。1949年成都解放后,任成都军管会戏剧电影科科长,1950年任西南军区京剧院研究室主任,1952年任副院长。先后改编上演《白蛇传》《碧玉簪》等传统剧目。后任中国京剧院四团团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院院长、自治区文教厅副厅长、厅长、文化局长、自治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同年至1982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81年春,与姬崇恭、张宏勖合作,创作出新编历史剧《清宫恨》,1982年,改编现代京剧《将军志》,后任宁夏剧协名誉主席、宁夏人大常委等。
    黄俊耀 1917年生,陕西澄城人。早年演戏做抗日宣传,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演员、导演,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宣传处、剧务处、文艺处副处长。建国后任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剧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曾创作、改编剧本10余种,其中《梁秋燕》誉满三秦,演遍全国,展演国外。《粮食》《女巡按》《曲江歌女》等剧影响甚大。
    寄 明 1917年出生在苏州城里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里,原名吴亚贞。16岁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后跟俄国教授学钢琴。抗日战争开始后从大西南辗转到延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林伯渠知她是钢琴演奏家,将她从延安中国女子大学调到鲁艺。她先后为二十多部电影作曲,其中有《英雄小八路》《平凡的事业》《李时珍》《金沙江畔》《鲁迅的故事》等。她的爱人瞿维,系钢琴演奏家、歌剧《白毛女》作曲之一。他们在延安的重大场合的共同演出中,把贝多芬、肖邦、韦伯、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 名曲介绍到延安。她创作了交响曲《黄土情》,编写了《祖国的春天——寄明少儿歌曲选》。
    乔新贤 1917年生,陕西长安人。1932年参加汉中易风社(后改为新汉社)学艺,半年后登台演戏,成为青年演员里的台柱子。1943年到扶风、三原、耀县、渭南、蔡家坡等地搭班演出,主唱须生。1951年从“猛进剧团”入三意社。他善扮贤士官吏,塑造各种性格的家人、仆从,如老曹夫、逊贤等,也成功地饰演了各色丑角人物,如《白玉楼》中的周刚、《玉堂春》中的老板、《游西湖》中的贾似道,称“秦腔大丑”。曾参加赴朝慰问演出、赴京汇报演出,先后获省级表演二等奖三次、红旗手称号、模范共产党员。当选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宋上华 1918年生,陕西长安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30年入陕西易俗社,工花旦。表演细腻柔和,善于刻画人物。代表剧目有《杀狗》《拷红》《吕四娘》《打金枝》等。1952年获全国戏曲会演二等奖,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一等奖,曾任易俗社导演,培养了萧若兰、全巧民等一批青年演员,陕甘晋皆有其门徒。
    徐 缓 1918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36年考入新京伪满洲映画协会(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电影演员,1947年参加北京中电三厂(现北京电影制片厂),1948年调上海中电二厂(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电影演员。1950年与韩兰根等在上海组织话剧团,1952年带团被苏州市接收,1956年带团来陕演出,被陕西省文化局接收。1957年随团到宝鸡,成立宝鸡市话剧团至今。她经过三个不同时代,塑造了许多难忘的人物形象。她在《清宫外史》中饰慈禧太后,报刊撰文赞扬。该剧演出274场,观众称其为“活慈禧”。1948年在上海参加演员大合作演出,她主演了《天桥》《青灯怨》《女大亨》等影片。宝鸡市话剧团、市政协、统战部、民盟、妇联等单位,在她从事舞台和银幕艺术50周年时,举行庆祝联欢会。
    张新华 1918年生,陕西长安人。1931年入正俗社,工文武生,尤擅武生,演出《快活林》中的武松、《摩天岭》中的薛仁贵、《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等,人称“铁人”“火蝎子”。文生戏以《西厢记》中的张君瑞、《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等饮誉艺坛。他曾以扮演《游龟山》中的田玉川荣获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三等奖。年逾60岁高龄还演出传统折子戏《黄鹤楼》和风流潇洒的小生张君瑞(《西厢记》)。
    陈素贞 1918年生,陕西富平人。拜孙延德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在杞县、开封等地演出。1937年与樊粹庭合作,演出《克敌荣归》《涤耻血》等新编豫剧。建国后,历任西安狮吼剧团、天津豫剧团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对豫剧唱腔、化妆有所创新。代表剧目有《三拂袖》《叶含嫣》《三上轿》《宇宙锋》等。
    杨令俗 1918年生,陕西长安人。10岁入易俗社9期科班学艺,初习小旦,后攻小生。曾受呼延鑫、封至模精心指导,后演正生、老生均有所创造。他多次获全省戏曲会演一等奖,三次进京献演,巡演十三省区,受到广泛好评。“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后任易俗社顾问、市文联理事,挖掘、整理剧本,培养青年演员,演出新剧。他舞台作风严谨,唱腔古朴大方。代表剧目有《西厢记》《夺锦楼》《奇双会》等。
    袁多寿 1918年生,陕西省澄城县人,国家一级编剧。1930年在北平上大学时曾编写第一个秦腔剧本《簪影剑光》,后又写出《郑成功》等剧作。194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先后在省市教育部门任职。1949年参加革命,1953年任西北戏曲研究院专职编剧。他创作、改编的剧作有《宫之奇》《白蛇传》《游西湖》《蟠桃园》《雷锋》等32种,流行西北各地久唱不衰。系中国剧协会员。
    王东生 1918年生,陕西长安人。13岁随舅父学习硬弦,19岁入正俗社伴奏,后任正艺社李正敏先生司鼓、伴琴,后入封至模先生举办的戏曲专修班、建国社、新民社,曾为何振中、刘毓中等名家伴奏。1952年赴京参加全国戏曲会演,为苏育民演出的《打柴劝弟》伴奏,受到周总理赞赏。1953年参加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秦腔一队乐队队长,1958年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小提琴家在北京专程拜访他。他创作、伴奏的剧目约100多个,群众称他“老把式”“名琴师”。他对秦腔乐器进行大胆改革,并培养了一大批秦腔音乐演奏人才。
    张 雁 1918年生,陕西兴平人。1936年考入西安第二中学,西安事变后,他加入了张学良部队成立的“一二·一二”剧团。1938年考入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因路费所困,他的语文老师张寒晖尽力帮助得以成行,1942年毕业后加入中央青年剧社,后相继进入国立演员剧团、中央电影剧团和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观众演出公司。1947年在赵丹、秦怡主演的《遥远的爱》中扮演一名小宣传队员。先后在《断肠天涯》《街头巷尾》《淮上人家》《人在屋檐下》《火红的年代》《燎原》《平鹰坟》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80年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81年上映的《月亮湾的笑声》里饰主人翁江冒富,表演绝妙出色,遂成为中国影坛设金鸡奖以来的第一名男主角得主。
    谭 天 1919年生,四川省开县人,中共党员。1936年在万县师范组织读书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由党组织送往陕北公学、青训班艺术连学习。旋即上前线,历任第二战区政委、第三支队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中条孩子剧团团长。回延安后任青艺美术组长、《解放日报》和后来的重庆《新华日报》美术组员、延安儿童艺术学园美术教员。西南军大总校教育科长、文工团长、西南人艺艺术室副主任、西北联防军《部队画报》社副社长、鄂陕区部队艺校、四川省艺干校副校长。后为四川省群众艺术馆顾问。作品有歌词《奋起抵抗》《保卫延安立战功》,讽刺歌曲《不承情》,儿童歌词《树上喜鹊叫》,组歌《跳月场上庆丰收》,诗歌《镇川也有这一天》等百余篇。
    李石根 1919年生,西安市人。研究员。1943年就读于西北音乐学院,毕业后从事声乐工作。建国后任音协西北分会副主任、西安音协副主席。他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西安鼓乐等进行考察研究,编撰了《陕西鼓乐译谱汇编》《西安古曲集》《唐代乐舞史话》《隋唐燕乐述要》《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比较研究》等30多篇论文,并翻译古谱乐曲2000支(套)。近年来,编撰《西安鼓乐志》《西安鼓乐译谱总编》等。曾任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南音学会常务理事等。
    尚 若 1919年生,陕西永寿人。1938年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后任宝鸡地区文工团团长、省戏曲修审会秘书、省剧目工作室编辑组长,1980年调省艺术研究所。曾编写大型秦腔现代戏《觉悟》《解开疙瘩》,改编《玉堂春》《穆桂英》等剧本,创作《双元记》《风波斧》等剧目,有的被移植为外地剧种演出。
    林 丰 1919年生,湖北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影厂党委书记。国家一级导演。在影片《伤疤的故事》中任副导演。执导的影片有《草原风暴》《九龙滩》《屠夫状元》《花枪缘》等。执导的电视剧有《平静的山村》。曾参与改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有《卧龙镇》《六盘山》。创作了艺术纪录片《梨坪垦战场》文学剧本。
    贾 克 1919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西南丰。9岁移居山西,16岁进入西北剧社演员训练班,改名贾艺光,演出海报更名贾克。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游击干部训练班,年底被保送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学习,1939年春,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回到保安游击三支队任宣训股长。20世纪60年代初写出多幕话剧《风云突变》,被移植改编为戏曲。1940年起,在西北战地服务团任演员、导演、编剧。与田野合作了两幕话剧《模范公民》。1944年回延安,创作演出话剧《程贵之家》,独幕话剧《井田之死》《转变》《乡村小景》《支应》《妇女英雄》《抢收》《夜》《一个区长》《第九十九》《不幸的遭遇》《白洋》《好媳妇》《拥军》《牧羊姑娘》。其中《程贵之家》获边区文艺奖。导演了《雷雨》《复活》《李秀成之死》。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创作的独幕话剧《保卫合作社》《突围》,“七大”演出后,载于延安《新华日报》。土改后,与赵寻合作,创作演出的多幕话剧《民主青年进行曲》,1950年,由此剧拍成同名电影。北平和平解放期间,任北平市管制委员会联络组长。后调任华北大学文艺工作第三团团长。建国后,调中央戏剧学院,任歌剧团副团长、戏剧创作室副主任。1952年参加北京组成的作家组去上海参加“五反”运动,其间创作了独幕话剧《大势所趋》《为了建设》和多幕话剧《女工》(后更名《四姐妹》)。1955年随中国音乐歌剧考察团赴苏联学习考察,回国后改编歌剧《不死的人》。1957年底全家落户太原。1958年任山西话剧团专职作家,当时赶写了大型话剧《帅旗飘飘》,长影拍成了电影。还创作有独幕话剧《习惯成自然》《引火烧身》《闹洞房》《井台会》,小歌剧《两个支书》。1964年随中国戏剧代表团出访民主德国和波兰,“文化大革命”中,遭不公正待遇,在隔离审查、挨批斗之余,他写出独幕剧《金凤高飞》。“四人帮”垮台后,合作写成多幕话剧《黄河魂》,进京演出获创作奖和演出奖。复出后,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剧作家。又写成多幕话剧《魔窟传奇》。有《贾克剧作选》出版。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作协委员,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山西剧协名誉主席,山西文联名誉主席。
    戴临风 1920年11月生,满族,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苇子峪镇人。1937年在武汉参加革命。1942年在延安边区艺术干部学校任教,同年10月调边区文协工作,后到西北文艺工作团任创作组长、研究室主任。在陕甘宁自卫战中立大功一次。1949年11月调中共西北局宣传部工作,1953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其间曾派往陕西渭南县任县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62年9月由中宣部调中央电视台任台副主任,1976年调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总编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后又调回中央电视台负责领导台全面工作。1983年12月29日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央电视台顾问,翌年代表中央电视台率团访问匈牙利、捷克国家电视台。1987年中央指令成立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他被指定为小组成员之一。曾任中国电影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等职。离休后任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总监制,获广电部党组“老有所为”奖,被中央电视台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全国视协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
    董孝义 1920年生,陕西西安人。8岁随父学艺,练就木偶艺术的绝技表演。1952年在中苏友好活动月文艺晚会上,演出木偶剧《钉缸》《卖水》,博得观众喝彩。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荣获集体二等功。归国后,在政府资助下,建立了民间职业剧团。先后编导、演出百部木偶戏。他表演的《打李厥》《庞涓搜府》,成为赞赏不绝的保留剧目。他先后为中国木偶剧团和其他省市木偶团培养了20多名学生。曾任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顾问、中国剧协理事、陕西省政协委员。
    陈显远 1920年生,陕西城固县人。曾求学于汉中联合中学。1942年任村小学校长,后奉调入汉调桄桄剧团,改编创作历史和现代戏剧本60多个,其中出版10多个。《帝王珠》《宇宙峰》《孔雀胆》《破幽州》等长期为汉中戏迷称颂。1973年调汉中地区文管会,钻研历史典籍,著有《汉中地区名胜古迹》《汉中碑石》《汉中史迹杂考》。受聘为上海市大学生历史学会名誉顾问,陕西省文史馆馆员、省剧协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张 云 1920年生,陕西省洛川县人。共产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38年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主演秦腔现代剧《回关东》一举轰动延安。抗日战争期间,在边区主演了几十部反映抗日军民斗争生活的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1939年至1940年主演《好男儿》《那台刘》《五里坡》《有办法》等,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表扬。后在延安、富县等地主演了秦腔现代剧《抓破脸》和古典剧《打渔杀家》《伍员逃国》《回荆州》等,被称为“富县红”。1943年,主演秦腔《血泪仇》,成功地塑造了王仁厚舞台艺术形象,在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大会上获得甲等文教英雄称号。解放战争中,被编入西北第一野战军文工团,参加演出《保卫和平》《穷人恨》《三勇士》《见面》等,在西北战场首次祝捷大会上全团荣立集体一等功。1949年出席全国首届文代会,1951年参加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反映陕北人民斗争生活和爱情生活的电影故事片《陕北牧歌》,同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参加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后任西北戏曲学校校长,并编导剧目,发表了不少戏曲表演理论文章。
    鱼 讯 1920年生,陕西省白水县人,国家一级编剧,1937年人延安“抗大”学习,后调红二方面军战斗剧社当演员,1949年任西北艺术学校戏剧系主任兼实验团团长,次年任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1953年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1955年任陕西省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之后,任省文化局领导小组成员、省文化局长、剧协陕西分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政协常委、文化组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等职。创作剧本有《水灾》《丰收》(合作)《陈铁茂报仇》《棉籽问题》《保卫延安》《女巡按》等,著有《戏剧概论》《斯坦尼表演体系教材》等。
    王槐蔚 1920年生,陕西韩城人。毕业于西北大学,学生时热爱戏曲,利用秦腔宣传抗日,在省二中教书时,组织师生业余剧团,宣传抗日爱国。1953年调省戏曲修改审定委员会任编审、组长。几十年来创作、改编秦腔剧本40多个,其中出版《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火焰驹》等17个剧本。
    王正秦 1920年生,陕西西安人。12岁学艺,长安剧团创造人之一。他文武生、丑、花脸均佳,尤以红脸关公享誉长安。1949年发起组建西安新民剧社,任社长,他在《梁秋燕》中扮演春生,获省戏曲会演优秀奖。1956年5月,他响应政府号召,率新民剧社支援长安。几十年扎根长安县为群众演出。1963年曾获西安市现代剧会演二等奖,多次被评为县积极分子、先进文化工作者。曾任县政协委员、常委、县人大常委。
    刘 炽 1921年生,陕西西安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鲁艺音乐研究室研究生,东北文工团音乐部主任、东北鲁艺教员。建国后,历任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辽宁歌剧院副院长、 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中国歌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协第二届理事。作品有歌剧《塞北黄昏》《白毛女》(与人合作)、大合唱《祖国颂》、歌曲《翻身道情》《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新疆好》1954年获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二等奖,《让我们荡起双桨》1978年获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创作评选一等奖。曾为西安五岳庙门鼓乐社笛手和西安东仓古乐社名誉社长。
    关鹤岩 1921年生,辽宁省开原县人,锡伯族。1942年到达延安,曾任西北文艺工作团演奏员和音乐创作员。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延安大学文艺系音乐教员,1949年任西北文化部音乐科副科长,同年10月创办《群众音乐》并任主编。1950年当选中国音协西北分会主任委员,1955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席,1956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1958年国家委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波兰国际现代音乐节——华沙之秋。1961年任陕西乐团团长。1963年任陕西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1980年任陕西省音协主席。1983年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同年,作为中国音乐代表团团员去朝鲜平壤出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世界音乐理事会召开的亚洲音乐论坛及专题讨论会。1984年任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中国音协第二、三、四届常务理事。多年来曾任省政协委员,省党代会及省人代会代表。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儿童歌曲《丢手绢》、独唱《走进村来不用问》《秦川谣》、齐唱《我们是革命后一代》、女声无伴奏合唱《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及混声合唱《延河照样流》。20世纪70年代整理改编《陕甘革命民歌五首》。80年代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主编。
    闵力生 1921年生,河南省信阳市人。1938年11月参加新四军游击队,1939年春在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五师八团留守处教导大队特区队(女子教导队)学习,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竹沟事变”前夕,她被组织派往国统区午信县参加午卫剧团,曾演出抗日剧目《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流亡三部曲》等。1940年5月到延安,同年6月入陕北公学学习马列主义。同年9月调西北文艺工作团,先后演出话剧《蜕变》《北京人》,歌剧《塞北黄昏》以及许多小型歌剧;在大生产运动中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宣传演出《妇纺》《一朵大红花》《做军鞋》等。1948年,随一野政治部给部队及农村群众宣传演出《白毛女》《兄妹开荒》等。全国解放后,调西安市文联、市文化局工作。1956年调西北电影院、市美术供应公司任经理。1962年调西安市儿童剧团任副团长。1965年调市文物局分管钟鼓楼保管所,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高登云 1921年生,陕西礼泉人。9岁入咸阳新贤社,习小生。三年毕业后能演30多出戏,在西安演出《打黄盖》,赢得满堂喝彩,观众称为“活周瑜”。解放后,加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团(后并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在《法门寺》《烈火扬州》《铡美案》《周仁回府》等几十出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1971年任教于剧院演员训练班,以7年时间,收集、整理和绘制了《秦腔脸谱》一册,计1000余帧,部分曾在报刊发表。
    王化南 1921年生,陕西合阳县人。线戏艺人,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他9岁随祖父学唱线戏,先学旦角,后改生净。曾从师名艺人六八儿、王孝前等。在陕西关中及山西晋南等地区享有盛名。他演唱的代表剧目有《吊打秦琼》《辕门斩子》《临潼山》等。1955年随合阳晨光线剧社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荣获表演一等奖。
    张茂才 1921年生,陕西泾阳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武昌艺专毕业,1950年在陕西省文联工作,后任省美术工作室创作组副组长、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办公室主任、省木偶剧团党支部书记和团长,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兼馆长。陕西民俗研究会副主席、美协陕西省分会常务理事、陕西国画院顾问。1954年在省美术创作室工作时,多次去凤翔考察木版年画,并发表了《凤翔木版年画调查》,引起美术界重视。1985年10月离休。他创作的《工厂之夜》《麦梢黄》等作品先后展出和发表。组织举办“陕西民间美术展”,在北京、南京、杭州、成都巡回展出。1982年他在民间美术普查中,发现了渭北拴马桩石刻,引起中外有关专家的重视。他撰写的《陕西是皮影戏的故乡》《陕西皮影戏的主要流派》《陕西皮影戏与皮影造型》等先后在《美术史记》《百花》《陕西民间美术研究》等刊物发表。
    赵毓平 1921年生,陕西户县人。幼年丧父,离家入秦钟社学戏,悟性高,记剧词远迈同侪。工秦腔衰派须生。1952年入陕西戏曲剧院,曾主演《打镇台》《辕门斩子》《铡美案》《探窑》等。庆祝建国十周年随团进京饰演《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名动京华,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接见。同秦腔名演员刘毓中、刘亘天、阎更平、乔新贤、苏育民等在福建前线同台演出。饰演《白玉瑱》中的尚志,德艺俱佳,备受梅兰芳先生器重,田汉先生曾著文赞述其艺术成就,晚年仍牢记周总理“你们这一代老艺人承担着承前启后培育新人”的嘱托,以多病之躯担任教练培养青年演员。
    常香玉 1923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生于河南省巩县一个叫董沟的小山村,她原姓张,名妙玲。父张茂堂,是豫剧西府调有名的花旦艺人,受其熏陶,她勤学苦练,9岁学戏,因旧俗鄙视女孩子学戏,张茂堂便将他拜给了常会庆(戏迷)做干女儿,遂将其名改为香(项)玉(羽)。1933年她拜葛燕庭为师,后又拜周海水为师。她上台演戏真真假假,下台做人堂堂正正。她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攻旦角,10岁登台,13岁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吸收融合豫东调、曲调、山西梆子、京剧等唱法,别创新腔。1938年4月她同父母、弟弟从开封逃难来到西安,应河南同乡会之约为西北中学演募捐戏,又为家乡修河坝义演。1942年应邀赴宝鸡演募捐戏,1944年6月3日在西安同陈宪章结为伉俪。后来夫妇合办起私立香玉豫剧学校。先后在兰州、酒泉演出,被誉为“豫剧皇后”。1949年10月她和剧团从酒泉回到兰州演出《秦雪梅吊孝》,当时贺龙、彭德怀看了演出。1950年2月,她同剧团回到西安。1951年夏,她发起由自己的民营剧社用义演收入捐献一架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她的决定得到中共西安市委和西安市政府及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大力支持。她的剧社义演从开封到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六个城市,长达半年,捐献金额15.2万余元(折合新币)。1952年2月,她率团返回西安。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终于捐成投入抗美援朝。从此,她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典范”。同年她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北京同梅兰芳、周信芳等六位艺术家一起荣获最高“荣誉奖”。同时,她又参加了以宋庆龄、郭沫若为正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到维也纳出席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并在苏联、匈牙利访问演出。1953年随中国人民慰问团率剧社去朝鲜战场演出《花木兰》。1954年赴新疆演出慰问解放军指战员。1956年率剧社回郑州安家落户,其剧社改为河南豫剧一团,她任河南豫剧院院长。1978年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1982年任河南省文化厅顾问。1988年她年逾65岁,又亲率河南省豫剧一团及她一家祖孙三代到河南、陕西各地巡回演出,集资22万元,设立了“香玉杯”艺术奖。她演出的代表剧目有《花木兰》(已拍成影片)《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黎 静 1922年生,山西晋城县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奔八路军,1938年参加八路军一二○师教导队,同年9月调延安中共中央警卫连当战士,1940年为桥儿沟烽火剧社文艺战士,1941年到部队干部艺术学校学习,应邀参加了在延安第一次组织的“杂耍晚会”及“青年晚会”并被吸收为延安业余杂技团演员。“部艺”毕业后,担任三八五旅戏剧教员。延安整风期间,他同田益荣设计出一套新型皮影戏。1942年底成立了庆阳第一个皮影戏剧团——三八五旅影戏团。他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三八五旅影戏团》是唯一的一篇论述延安时期皮影戏的专论文章。皮影戏团先后演出的大戏有《抓壮丁》《文天祥》《苏武》《西太后》《屈原》等1945年到延安鲁艺戏剧系学习,毕业后担任教导旅红星剧社戏剧队长期间,创作了多幕歌剧《就是他》《变天》、话剧《希特勒之梦》、秧歌剧《王财东和李老六》、《两家本是一家人》、小说《打小马的故事》等。1952年任空军政治部文艺处长,1979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 《100号计划》《第五颗红星》、中篇小说《马天贵》、电影剧本《长空比翼》(合作)、《七天七夜》、《三个失踪的人》、《零点起飞》(合作)、《女间谍的遗书》。1983年至1987年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彭大将军》(上下集)。
    肖绪发 1922年生,陕西合阳县人,线戏艺人。他11岁随父学艺,13岁在渤海村李贤喜班坐鼓板怀,能包30多个大本戏,擅演唱小生、旦角。1952年参加合阳晨光线剧社,1959年被聘为韩城县戏曲剧院线腔艺术训练班教师。后调渭南地区线腔剧团、合阳县剧团工作,20世纪80年代曾兼任合阳县戏曲学校线腔顾问。他唱腔抑扬顿挫分明、韵味含蓄。《康茂才休妻》《翠云册》《周仁回府》等剧是拿手好戏。
    魏静生 河北束鹿县人。1929年至1931年在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1934—1936年在山东省立剧院学京剧和昆曲。1939年冬,到陕西三原县参加第二战区文化抗敌协会歌剧队歌训班,担任歌训班教导主任。1940年至1943年到延安评剧研究院任研究室研究员兼教练班班主任。排练演出剧目有《打渔杀家》《青风亭》《盗宗卷》《张丕模除奸》。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春,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大会。1959—1962年在北京京剧团任副团长,组织排演了吴晗的《海瑞罢官》、孙方山的《洛阳宫》等。移植整理的剧本有《陈三两爬堂》和由小说改编的京剧《木匠迎亲》。“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劳动。1978年夏,到北京戏曲学校当顾问。编写了《河伯娶妇》《黄泥冈》《青风亭》(合作剧本)。改编和移植的剧本有《翡翠园》、《吴吉昌》(合作)、《权与法》(合作)、《唐燕燕》、《买电视》、《怪知县——郑板桥》(合作)。
    王依群 1922年生,陕西渭南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八一剧团演奏员、音乐教员、副团长。建国后,历任陕西省文工团副团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和音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长期从事戏曲音乐研究工作。记录、整理有《眉户曲集》《碗碗腔音乐》,著有《秦腔音乐讲座》《秦腔音乐创作探讨》等。
    许瑞春 1922年生,浙江嵊县人。12岁入文明舞台科班学戏,工文武须生。1938年进上海,与著名越剧演员杜杏花、傅全香、范瑞娟、陆锦花等同台演出。她在《秦香莲》《万花楼》《宝莲灯》《状元打更》中 扮演主要角色,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越剧“四大须生”之一,并被称为“活包公”。1956年她与高剑琳来西安,组成西安市越剧团。同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主演《杨立见》,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赴京演出,梅兰芳对其表演予以极高评价。
    史 雷 1922年生于陕西省延安市。1937年在延安师范就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领导的乡土剧团。1938年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先后主演了秦腔和眉户现代剧《好男儿》《查路条》《三岔口》《俩兄弟》《抓破脸》《十二把镰刀》《保卫和平》,以及秦腔传统历史剧《伍员逃国》《烙碗记》《反徐州》等,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获二等奖。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表演的《十二把镰刀》获表演二等奖。1954年进中央戏曲学院导演培训班进修两年。1965年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导演了秧歌剧《夫妻识字》和秦腔剧《保卫和平》。1975年调任陕西省艺术学院戏曲系主任,导演的现代戏和传统历史剧有《大家喜欢》《一家人》《十二把镰刀》《游西湖》《赵氏孤儿》《窦娥冤》《白玉瑱》等,1980年任陕西省戏曲学校(今陕西省艺术学校)首任校长。
    寇家伦 1922年生,陕西西安人。1939年在宁夏、绥远,中国戏剧学会剧团、天山剧团演出话剧,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二炮兵文工团、总政歌舞团当演员。他演唱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沁园春·雪》《满江红》《回延安》等,分别获1966年、1977年解放军文艺会演优秀奖。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林金培 1923年生,北京市人。1933年考入北京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42年在上海演出,并在上海戏剧学校任教,.1958年调陕西省戏曲学校任教,1964年调省京剧团,从事创作和导演。与尚小云先生合作编写的《双阳公主》,上演后被拍成舞台艺术片;合编《山河泪》进京演出获剧本奖、导演奖。曾受聘省、西安市有关剧院讲课、编导。
    姚 伶 1923年生,陕西合阳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从事文艺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曾为《穷人恨》《游西湖》《梁秋燕》《窦娥冤》等几十个剧目作曲配曲,1956年《游西湖》获陕西省戏曲会演音乐配曲奖。参加搜集、整理出版了《秦腔音乐》《眉户音乐》《新疆民歌》等专著,撰写发表了《秦腔音乐演秦现代戏的两点意见》《马可在民众剧团的日子里》等音乐评论文章,培养了一批表演、导演人才。
    郭阳庭 1923年生,陕西米脂人。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1949年任西北文艺工作团演员。1949—1953年任西安歌舞团导演。1954—1956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导演专业,1958年调任西影厂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执导的影片有《鲜花朵朵开》《三滴血》《红梅岭》《六盘山》《飞燕曲》《山道弯弯》《六斤县长》等。《六斤县长》1984年获陕西省文联颁发的“文艺创作开拓奖”二等奖。1981年曾携影片《飞燕曲》前往大马士革参加第二届国际电影节展映,这是西影厂第一部参加国际电影节的影片。
    万 一 1923年生,山西孝义人。1938年参加孝义县“牺盟会”宣传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延安,后在西北艺术学校创作组工作。1953年后,历任西北话剧院导演、副院长,西安话剧院导演、院长,中国剧协理事、陕西剧协副主席。导演、创作剧目有《山花烂漫》《车站新风》《西安事变》等,《西安事变》获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创作二等奖。《秀才遇见兵》获陕西省1987年艺术节创作二等奖。他曾导演了《雷雨》《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叶尔绍夫兄弟》《巍巍昆仑》等许多中外名剧。
    陈仁义 1923年生,陕西泾阳县人。幼时善唱秦腔,解放前在庆阳一民间戏班学艺。解放后,他到耀县剧团工作,年龄偏大,有声没功,经剧务股长焦武民指导,三年工夫,唱起主角。1956年排演了红生戏《下河东》,1958年到西安连演40多天,轰动古城。他的红生、武生、须生、老生戏,都受群众喜爱。“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受到不公正待遇。粉碎“四人帮”后,得以平反,重新走上舞台,他演出了《斩李广》《斩黄袍》《辕门斩子》等几十出戏,对袁克勤、刘易平等名家唱法悉心领会,被誉为秦腔界生行当的“铁嗓子”。
    赵玉兰 1923年生,辽宁大连人,国家一级演员。8岁拜玉蝴蝶为师,学青衣花旦,10岁正式搭班演戏。1936年来西安、咸阳巡回演出两年之久,她主演的《花为媒》轰动古城。1943年以她为核心成立丽影评剧团。1955年她同“明星评剧团”二返长安,1956年任西安市评剧团团长。同年,她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杜十娘》,获演员一等奖,曾被评为西安市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文化大革命”中她受到不公正待遇,当服装保管员。粉碎“四人帮”后,她重登舞台,任西安市评剧团副团长、市文联委员、政协委员、省剧协理事、市剧协副主席。
    常曾刚 1924年生,陕西米脂人。抗日战争前就读于省立榆林中学,1939年被派赴陕甘宁边区神府分区任小学教员、校长。1941年调米脂中学做党的工作兼教务处职员。1943年10月调延安鲁艺工作团,在时乐濛领导下从事音乐工作。1944年调绥德文工团任音乐组长、创作室主任,为许多秧歌剧编配音乐。1949年参加边区文协工作队赴新疆收集民歌。1951年春入中央音乐学院专修科,翌年秋毕业。1956年任中国音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群众音乐》主编。1972年调任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领导小组成员。1980年任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作有歌曲《乡选》、歌舞《风调雨顺》主题歌,编有《新疆民歌》《迷胡牌子音乐》《迷胡清曲剧选》和延安音乐回忆录《山高水长》,大量的音乐评论收入他的文集《乐路鳞爪》。著有诗文选《钟吕集》、诗集《心声录》。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音协顾问,陕西省延安文艺学会理事,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诗词》副主编。
    武子明 1924年生,陕西西安人。1937年至1944年在夏声剧校学习,受业于艺术家封至模、刘中秋等。1949年参军,1955年回西安尚友社任教,培养了孙明珠、王君秋、刘茹慧等一批知名演员。
    王海天 1924年生,北京市人,国家一级作曲家。抗战时期毕业于北平师范,1943年到陕西省第二保育院任钢琴教师,1949年参加解放军文工团,1955年调陕西省音协工作,1979年2月到陕西省乐团工作。音乐作品有:歌剧《草原进军》、大合唱《延河照样流》(合作)、交响序曲《冬夜听书》、故事片《金银滩》、器乐作品《西北风情》、少儿合唱《驼铃叮当响》等,曾获多次省、中央级奖励。
    王万琪 1924年生,山东人,国家一级演奏员。1936年师从张清顺、周子厚先生学打击乐,从小锣、铙钹、大锣到司鼓,曾为京剧演员尚小云、盖叫天、唐韵笙和颜慧珠、吴素秋、王熙春、尚长荣、王熙苹等伴奏司鼓,在全国灌制、拍摄了几十出戏的唱片和录像。培养了一批青年打击乐手,整理编写《打击乐谱》一书。曾系陕西省京剧团艺委会主任,陕西音协、陕西剧协会员。
    任国保 1924年生,陕西淳化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导演,中国剧协会员。15岁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任干事、科长、指导员、戏剧队长、团长、艺术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1950年至1952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后为专职导演。他执导和与人合导的《粮食》《燕子》《月亮潭》《恩仇记》《金琬钗》《江姐》《梁秋燕》等计约20多出。其中《梁秋燕》一剧誉满剧坛,获得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粮食》一剧参加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获导演二等奖。《江姐》一剧连演50余场,与人合作创作、改编的剧本有《宣誓》《金琬钗》《恩仇记》《月亮潭》《断宝记》等。
    曾 真 1924年生,重庆市人,国家一级导演。宝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宝鸡市剧协主席,宝鸡市影视剧艺术中心理事长,中国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31年开始职业戏剧生活,在重庆市浪花爱美剧社、四川二○剧社主演了《刀光泪影》《孤儿救主记》《空谷兰》等,巡回四川各县演出数年之久。1937年参加了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抗敌救亡演出队,1946年1月,在北平创办了北平中国剧艺社,在平、津等地演出。解放后,在人民解放军高射炮第一师宣传队、中国铁路文工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工团、宝鸡市话剧团担任教员、导演。执导了100多部话剧及其他剧种剧目,1979年,执导了《天国春秋》,编辑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习笔记》。
    牛占坡 1924年生,河北省吴桥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解放军辽南军区文工团做演员。1952年任东北空军文工团杂技队长,1953年任空军文工团杂技队长。1960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教研组长。1970年任陕西省文化局办事组长。1972年任陕西省杂技艺术团团长。从事杂技艺术50余年,主要演出节目有《大武术》《花盘》《飞叉》《杂耍》《扛杆》等,在全国、全军有一定声誉和影响。演出的《花盘》曾获全军文艺会演二等奖。终生从事杂技表演与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对杂技改革创新作出了贡献。1976年曾以专家组长身份为加纳共和国组建了国家杂技团。
    王辅生 1924年生,陕西长安人。1935年进正俗社学艺,后入三意社,以演彩旦为主,兼演小丑及官丑。解放后,他积极排演新戏《红娘子》《穷人恨》《二巧离婚》等,受到群众欢迎。他的拿手戏《看女》《小姑贤》《拾玉镯》等,脍炙人口,百看不厌。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二等奖。近年来,积极培养青年演员,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李长华 1925年生,陕西丹凤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烽火剧社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队副队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员队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广州军区剧院队长、团长,广州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曾在《人民的战士》《保卫和平》中饰演主角,1955年获全国话剧演出二等奖,合编话剧、电影剧本《我们是八路军》。
    高剑琳 1925年生,浙江杭州人。幼年爱戏,她20岁加入傅全香剧团,拜小月楼为师,唱三肩小生。1949年5月上海解放,她参加了上海军管会举办的第一期戏曲研究班,加入“雪声剧团”,在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指导下技艺大进。1951年组织了“更新越剧团”,不久因病剧团解散,她又参加了许瑞春的新新越剧团唱头肩小生。1955年,她与许瑞春应邀来到西安,成立了以高剑琳为团长的西安市越剧团,当时正逢陕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在西安举行,她们赶排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演员一等奖。她们为适应北方观众,“巧改乡音”取得成功,对越剧艺术作出了贡献。1959年去北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希望她们更好地为北方观众服务。她几次参加省、市会演荣获一等奖、荣誉奖,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担任了省政协委员、市人大常委、市文联副主席,全国和陕西剧协理事,八次出省巡回演出,声腔传遍大江南北。
    王群定 1925年生,陕西西安人。1939年参加革命,曾在陕甘宁边区八一剧团、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省戏曲研究院、省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导演、团长、副院长。1950年人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毕业后在省秦腔实验团、戏曲研究院做导演。先后导排了《法门寺》《李双双》《十五贯》《梁玉娘》等戏剧30多部,创作、改编了《救凌统》《一家人》等10部传统剧与现代剧,有的获导演奖。系中国剧协、陕西剧协会员,国家一级导演。
    张敬盟 1925年生,山东曹州人。1933年参加樊粹庭创办的“豫声剧院”,先学生、旦,后工须生。随樊粹庭来陕西演出,深受观众喜爱。他大胆采用“真声”唱法,为豫剧男声唱腔改革提供了经验。他演唱的代表剧目有《王佐断臂》《二堂舍子》。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1956年获陕西省演员一等奖,1963年获西安市现代剧演员一等奖。曾任西安狮吼剧团、西安豫剧团副团长、艺术顾问等职,国家一级演员。
    王 烈 1925年生,陕西商县人,国家一级编剧。1949年7月参加革命,先后在咸阳分区文工团、陕西省文联、剧协陕西分会和《陕西文艺》《陕西戏剧》编辑部工作,1962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编剧。主要剧作有《迎春花开了》《仇荐》《邵小利》《清风亭》等20余部,有的在全国获奖。出版戏剧论著《编剧十计》《剧规初探》《略论〈三滴血〉及其改编》及诗文杂著近百篇。
    陈幼韩 1925年生,福建长乐人,研究员。1942年在煤矿京剧团演戏,师承京剧前辈王蕙芳、戏曲教育家封至模,并受程砚秋、尚小云等京剧名流亲传。1951年与马健翎、封至模联合参加抗美援朝义演,1956年后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工作。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西北大学、甘肃联合大学讲课。著有《试论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表演程式》《戏曲表演美学探索》等。1987年出席“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宣读论文,1988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七五重点项目”,撰写“戏曲表演艺术概论”。曾任剧协陕西分会研究室主任、中国剧协委员、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高 田 1925年生,陕西韩城人,1938年参加抗战剧团,次年随团赴延安,在部队艺术干部学校、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为《白衣战士》《抗美援朝(第二辑)》《海魂》等影片作曲。《巴山夜雨》作曲于1981年,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任应凯 1925年生,陕西省淳化县人。1940年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后到西北野战军文工团、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工作。建国后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渭南同州梆子剧团、渭南艺术馆工作。先后为《梁秋燕》《两颗铃》等40多个剧目配曲。著述有《秦腔音乐》《眉户音乐》(合作)《眉户常用曲选》等。论文有《华阴曲子考察》《曲子戏唱调互相连接及一曲多变》等。曾任渭南艺术馆副馆长、陕西音协会员。
    任哲中 1925年生,陕西省永寿县人。13岁入私人戏班兴民剧社学戏,拜班主晁天民为师,初习小花旦,曾排演过《香山还愿》《柜中缘》《三回头》《五典坡》《小姑贤》等戏。后改习小生,演了《激友》《伐子都》《抱妆盒》《坐窑》等。后来他闻知乾县名流刘文白、范紫东、张秦伯等人仿效西安易俗社创办了乾县晓钟学社,就考进了晓钟社。副理事长范紫东看了他的几个戏后,特别欣喜,就把他原来的艺名任兴华改为任哲中,任哲中如鱼得水,经过苦练,唱腔浑厚、淳实、洪亮、耐久,观众赞为“金嗓子”。任哲中受其指点先后参加排演了《软玉屏》(双本)《翰墨缘》《新和氏璧》《玉镜台》《盗虎符》《伉俪会师》等。1939年晓钟社排演《周仁回府》,为了演好这个戏,他多次到西安买票观看易俗社的演出。后来晓钟社与上林剧校合并。任哲中又得到封至模、刘毓中、李可易等名家指点,演周仁活灵活现。1951年任哲中进入陕西秦腔实验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经过马健翎、黄俊耀、袁多寿诸家对剧本的加工锤炼,他的《周仁回府》演红西北,人们誉之为“活周仁”。任哲中演出的现代剧《祝福》中的贺老六、《血泪仇》中的王东才,名盖艺坛,为人称颂。任哲中培养的专业演员胡屯胜、左福成、舒茶花技艺精湛。演员中仿学其行腔演唱者不计其教,老幼皆迷,以致在陕西形成了学任派唱腔艺术的高潮。有《任哲中演出剧目集》《唱谱集》等出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陕西剧协会员,陕西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张海辰1925年生于河北省。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北文工团(陕歌前身)。现为全国剧协会员、剧协陕西分会会员、省歌剧研究会成员、音协陕西分会会员。从事歌剧艺术事业40年,曾主演了《草原之歌》《小二黑结婚》《兰花花》《江姐》《甜蜜的事业》等数十部剧目,以其表演的细腻、形象逼真,深得广大观众赞誉。20世纪50年代曾担任独唱演出,演唱过《俄罗斯之歌》《好久没到这方来》《日落西山》等。他导演了《大海作证》和《芳草心》。80年代,他在电视剧《东周列国》《临时爸爸》《孙思邈》《封神榜》等剧中担任角色。
    崔兰田 1926年生,山东曹县人。5岁随父母逃荒至河南郑州,11岁入豫西调老艺人周海水科班学艺,初演须生,后攻旦角。16岁入洛阳豫剧团,后来西安、宝鸡等地演出。唱腔浑厚深沉,表演含蓄。擅演剧目有《三上轿》《秦香莲》《李双双》等。《秦香莲》已于1980年拍摄成影片。她解放后返回河南,加入安阳市豫剧团。曾任安阳市豫剧一团团长、安阳市戏曲学校校长、河南剧协副主席。
    周辅国 1926年生,陕西蓝田人。西安三意社演员,功底扎实,嗓音高亢深沉,攻净。主演《斩颜良》《斩单童》《古城会》《铡美案》,广受欢迎。在秦腔艺术片《火焰驹》中扮演艾谦,深受欢迎。
    张德厚1926年生,陕西兴平人。自幼从师学艺,后专习木偶表演。他生、旦、净、丑兼备,长于袍、靠、帽、稍子戏表演,有“杆杆王”之称。几十年来,他以兴平为基地,足迹遍及陕、甘、宁等地。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观摩演出,荣获一等奖。他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新秀。
    王集志 1926年生,陕西周至人。1938年进西安集义社学艺,工小生擅长武戏。从艺50余年,演出近百出戏,《马超哭头》《白玉楼》《卧薪尝胆》最受欢迎。他也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
    李 越 1926年生,河北武强人。中共党员。从艺40多年,饰演各类人物角色逾百个。话剧《在新事物面前》1953年获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演员甲等奖。演出的剧目有《日出》《万水千山》等。1956年获西安文化局先进文化艺术工作者奖。演出的《一代新人》1960年获陕西省话剧观摩会演奖,《西安事变》1978年获西安市文艺创作会表演一等奖,《小长安》 1987年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陕西剧协会员,陕西省朗诵艺术研究会会员。
    丰 琪 1926年生,陕西西安人,国家一级指挥。1943年入西北音乐学院学习,1947年入南京音乐学院学习,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西南军区文工团、战斗文工团任组长、指挥,1953年调总政歌舞团,后任指挥,1962年任陕西省歌舞剧院歌剧团指挥。先后指挥演出了舞蹈、舞剧、管弦、民族乐作品及《白毛女》《江姐》《沙家浜》《秦俑畅想曲》等数十部作品,获奖章、勋章数枚。著有《指挥法》一书,现为中国音协、陕西音协会员。
    常警惕 1926年生,河南开封人。民盟盟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省文联委员,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民盟文艺支部主任委员。8岁学艺,工刀马旦。1940年随狮吼剧团来陕,改演文武小生。曾从师韩盛岫,梁善德,京剧名演员杨荣环、李元春。12岁演主角,16岁成名。演唱代表剧目有《刀劈杨藩》《湘江会》《涤耻血》《奇双会》等,驰名河南、陕西。1953年赴朝鲜及东北演出。1956年《小宴》一剧参加陕西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她与丈夫樊粹庭先生创办狮吼儿童剧团,共培训学生七期,为豫剧事业作出了贡献。她教的学生关灵凤、邢枫云、王淑惠、黄玉珍、樊桢华、潘雪芬、赵峰等都成为豫剧界的骨干力量,1979年获省培养青年演员奖,1988年获全国豫剧中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老师纪念奖。近30年来,导演了《红珠女》《王佐断臂》《刘胡兰》《李双双》等近百个大型剧目。其中现代戏《银河曲》获1978年省文艺创作会演导演奖,1985年导演的《齐桓公之死》参加河南省首届戏剧节获导演奖,《清水衙门糊涂官》一剧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导演奖。
    郝 敏 1926年生,河北省无极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考入冀中火线剧社,1946年调入前哨剧社,后调一八七师文工队,1951年考入西北艺术学院,1954年到西安话剧院。幼年随父参加了农村业余剧团,八路军七分区剧社到村后,她到剧社当了演员,在《打渔杀家》中演过李俊(女扮男装)、《王秀鸾》中演过妇女主任,曾获区、县嘉奖。到火线剧社后,主演了《王秀鸾》《血泪仇》《钢铁战士》《碗》等,自编自演的快板剧很受战士欢迎,曾立功受奖。从艺40多年,先后演了80多台戏和十余部影、视节目,以演老太太见长。1956年全国话剧调演中以扮演《如兄如弟》中的老阿奶获演员三等奖,1963年在《叶尔绍夫兄弟》一剧中扮老姑妈获演员二等奖,1986年西安市首届戏剧节演出《三十六任队长》饰秦奶奶荣获表演一等奖。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西安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晋察冀文艺研究会会员。
    程士荣 1926年生,国家一级编剧。陕西高陵人。1938年入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习。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民众剧团演员、陕甘宁边区文协说书组组员、陇东文工团队长。1950年人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后历任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甘肃分会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著有歌剧《小两口》、电影《黄河飞渡》等,与人合作话剧《西安事变》。
    黄 悌 1926年生,江苏江宁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西安话剧院编剧、副院长、西安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编写话剧《钢铁运输兵》《尖兵传》《巴山红浪》《巨龙飞舞》《将军巷一号》等。1960年评为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
    李晓白 1926年生,陕西省韩城市人,国家一级编剧。解放前毕业于户县省立师范。1949年7月考入西北文艺工作团,从事文学创作。20世纪50年代深入关中农村,创作了歌词《拖拉机到了咱村庄》《丰收联唱》、歌剧《戴面具的凶手》、长诗《向毛主席汇报》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千余首。1962年创作歌剧《赤松血染》,1978年在《诗刊》发表长诗《石头歌》,出版散文集《天顺爹的愤怒》、诗集《秦川短歌》、儿童诗《勇敢的小号兵》等。发表小剧本《五子葬父》和短诗30余首。陕西省歌舞剧院艺委会顾问、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贺鸿训 1927年生,陕西米脂人,汉族,书香世家出身。1944年参加革命,遂入绥德分区文工团,爱好文艺。她先后演出的歌舞剧有《兄妹开荒》《风调雨顺》《俩姐妹》《动员起来》《王贵与李香香》等。她创作的歌剧有《喂鸡》《俩姐妹》(小秧歌剧,合作)《处处留神》(广场秧歌剧,合作),文学作品有《李老汉看见毛主席》、《张秋香和薛俊秀》。尤其是同妹妹鸿钧合作的小歌剧《喂鸡》情节真实、细腻,十分动人。此剧剧本当时在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发表,出单行本时,贺敬之同志书写了前言。1945年分区文工团排演《白毛女》,她扮演的喜儿活灵活现,神情逼真,轰动了绥德县城,使文工团名声大振。解放后文工团排练由她参与改编的《王贵与李香香》,她扮演李香香。西工一、二团合并为西北文艺工作团后,她任歌舞队队长。1958年她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1959年任作协党支部书记和代理秘书长。“文化大革命”中遭批判,被赶往耀县山区安家落户。1972年调回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工作,后调任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党支部书记。1985年离休后继续从事文艺创作。
    吴 于 1927年生,陕西西安人。1941年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51年调陕西军区五一剧团,1960年调商洛地区剧团任导演。先后排导《逼上梁山》《火焰驹》等50多个剧目。其中《牧童与小姐》《秦俑魂》等获地区和省级导演奖,《六斤县长》获中央、省、地多项奖。
    阎广春 1927年生,北京市人。1937年参加北平“文林社”,后转入尚小云先生创办的“荣春社”,主工武生、武旦。从1940年起致力于戏曲教学工作,曾在洛阳、原阳、西安戏曲学校、京剧团、越剧团任教培养演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姚月红 1927年生,上海市人。12岁进绍兴戏班学戏,主攻旦角,三年期满后,在《红楼梦》《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等戏中扮演角色,受到好评。1956年她来到西安,加入西安市越剧团。是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员二等奖。1959年,她随团在北京演出《红梅记》,周总理几次叮嘱她吹火时(扮演李慧娘)要注意保护嗓子,使她终生难忘。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红梅记》在上海演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芳、傅全香,对她的优美唱腔十分赞赏,她的启蒙老师“越剧皇后”姚水娟也由衷地为她高兴。系陕西剧协、中国剧协会员。
    张凤云 1927年生,河南滑县人。曾任西安市民众剧团副团长、西安市豫剧团艺委会副主任。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自1939年起,在西安从事豫剧表演艺术,拜林黛为师,主工青衣、花旦。先后在陕西、河南、甘肃等地参加汤兰香戏班、玉琴剧社、田恩培剧团、刘玉亭戏班。和豫剧演员常香玉、汤兰香、常警惕等同台演出。解放后,参加了西安民众剧团,与豫剧名家曹子道、张银花等长期合作,她以唱见长。数十年来,主演过百余部古典剧和现代剧,成功地塑造了《哭剑》《柳毅传书》《杨八姐游春》《白毛女》《刘胡兰》中的不同类型人物形象。1956年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演员二等奖。她演唱的《杨八姐游春》的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片出版发行。
    苏 文 1927年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省。共产党员,国家一级导演。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全国侨联委员,陕西省侨联常委,西安市侨联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曾任陕西省古典艺术团团长。1947年在新加坡参加了新中艺剧社,任歌舞演员。剧社巡演于马来西亚各大城市和泰国各地,在当地影响深远。1949年春,随剧社回国,在广东一带演出新歌舞剧《兄妹开荒》《白毛女》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评剧院成立后,拜喜彩莲为师学艺5年,调陕西省京剧团任导演。1980年与人合作的歌舞剧《绵桂花开》,获省直文艺调演导演二等奖。1982年和其他同志共同完成大型古典歌舞《仿唐乐舞》的创造和排练,并先后出访香港、日本、瑞典、挪威、芬兰、丹麦、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其中部分节目参加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民间艺术节。获得1985年陕西省文联创作开拓一等奖。
    胡 岚 1927年生,山西洪桐县人,国家一级编剧。1939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后调陕北公学文艺队、西北文艺工作团从事戏剧工作,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1959年任西安市儿童剧院导演、编剧、院长。曾扮演过40多部剧中的主要角色,并导演过《刘文学》《童心》等大小戏20多个。编写剧本《父子俩》《陷阱》《红色少先队》《雷锋》等10多部。曾被评为劳动英雄、优秀工作者、五好干部、先进工作者及陕西省、西安市党代表。系陕西省和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
    孙冠全 1928年生,浙江嘉兴人。1939年入西安夏声剧校学艺,1949年参军,在海军青岛基地文工团,从事舞蹈教练。先后导演了《红军舞》《水兵舞》《大炮舞》等舞蹈,他创作主演的《抢救渔民》舞,获海军第一届文艺会演创作演出一等奖。1955年转业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创作大型民间舞《陕西踢场子》,获陕西省和全国职工文艺会演一等奖。参与创办《群众舞蹈》,发行全国。
    田永生 1929年生,陕西大荔人。16岁进工厂当学徒,后当科长。20世纪50年代他组织了西安搪瓷厂职工魔术队,主演、队长一肩挑,业余时间带一帮弟兄到工厂、矿山、军营、学校为群众演出。他出外演出风雨无阻,不摆谱浪费,不索取报酬。他常说:“只要大伙开心就好!”他同几个老工人潜心钻研制造的魔术道具参加过全国魔术道具交流会。1986年,他作为唯一的一位业余魔术师应天津电视台之邀,参加拍摄《中国魔术大观》。在全国历次魔术大赛中曾与职业魔术师同台竞技,并捧回铜牌。他一生带过的十几个徒弟,多数成为魔术杂技团的台柱子。曾为中国魔术艺委会委员、陕西省魔术杂技协会理事。
    雷震中 1927年生,陕西蓝田人。1937年考入陕西易俗社第11期,曾任西安市秦腔一团副团长、西安易俗社副社长。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家二级演员。陕西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志》(编委)、《西安市戏剧志》(编委)、发表秦腔和易俗社研究论文300余篇,主要有:《翰墨春秋》(《陕西政协文史资料》1981年第11辑);《吹火源流管见》(《陕西地方志通导》 1990年第3期);《试论秦腔丑角艺术》(《当代戏剧》 1988年第1期);《易俗社在朝鲜》(《陕西地方志通讯》1990年第5期);《陕西易俗社1912—1949年社史》(合编,《陕西政协文史资料》1988年第21辑)及《秦声飞渡玉门关》(河西走廊慰问演出散记)等。舞台生涯数十年,演出剧目多次获奖,1953年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被评为二等功。演出剧目有:《一家人》《游龟山》《红梅岭》《山村新风》《火焰驹》《三滴血》(参加艺术片拍摄)《万水千山》等。其唱段收入《秦腔百名演员唱集》。
    梁文达 1928年生,山西定襄县人,国家一级作曲。1939年入第二战区抗日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同年转入晋绥边区抗日青年干部学校学习,1941年入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59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曾在绥德边保剧团、西北文艺工作团、陕西省歌舞剧院、陕西省乐团任演奏员、作曲。创作各类歌曲近百首,如《招待过路同志》《炸菜包》《做军鞋》《怀念周总理》《秋收》等。参加和主笔创作歌剧舞音乐20多部。论文专著有《陕西道情音乐》《陕北唢呐音乐与民歌的关系》《陕北唢呐音乐初探》等。曾任陕西省乐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王拙成 1928年生,吉林省怀德县人,研究员。1947年人合江,“鲁艺”,后任东北鲁迅文学院戏剧研究室研究生,创作歌剧《十个滚珠》。1950年参加“鲁艺”抗美援朝文工团,创作了《女队长》等剧本。1955年任哈铁文工团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铁道文工团创作员,1958年任西安铁路文工团副团长,创作话剧《春到秦岭》获省一等奖,并在《延河》《陕西戏剧》发表《乔老爷的生日》等剧本。1979年调任省群众艺术负责人,他创作的小戏《探亲路上》《拆墙》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并拍成电影《泥土的芳香》,任电视剧《祝您好运》编导。
    薛增录 1928年生,陕西绥德人,国家一级作曲。194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绥德分区文工团、西北文工团、陕北文工团、陕西省文工团、陕西省眉户团、西安易俗社、陕西省艺校任演奏员、作曲、编剧和领导工作。多年来创作的歌曲、歌剧、眉户剧音乐几十部。秦腔艺术片《火焰驹》《三滴血》音乐蜚声全国,《双锦衣》《游龟山》《红梅岭》《沙家浜》等音乐名震西北。他编导的《红梅岭》及任艺术指导的《西安事变》《白龙口》《卓文君》均获奖。论文有《秦腔音乐应该继续发展》《浅谈易俗社的唱腔艺术》《古调独弹》等。曾任西安市音协主席、陕西省文联委员、中国音协委员、省剧协常务理事。
    马 倬 1928年生,陕西绥德人,国家一级作曲。1944年到绥德文工团工作,先后任演奏员、乐队队长,1954年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到陕西省歌舞剧院工作。1960年调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文化局工作,任团长、文艺处长。创作歌曲80余首,《在北京的金山上》,曾传遍全国和朝鲜等国。《采花》等几首歌曲由《中国名歌222首》改编,《采棉姑娘》《观灯》等6首歌曲由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漫谈眉户音乐》《人民的歌唱家才旦卓玛》等10余篇论文在省以上报刊发表。1980年以来,任陕西省音协刊物《音乐天地》副主任,编辑出版音乐月刊110期。
    高 鹏 1928年生,陕西省米脂县人,国家一级导演。1940年从事戏剧艺术,1942年毕业于延安部队艺术学院三分校。先后在绥德民众剧社、分区文工团、西北文工二团、陕西省歌舞剧院、陕西省艺术学校任演员、导演、团长、艺术室主任、副院长、校长等职。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年执导的大型歌剧《如兄如弟》连演百场,轰动古城西安。执导的《白杨寨的早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获导演一等奖。执导的歌剧《草原之歌》、苏联轻歌剧《货郎与小姐》,成为陕歌的保留剧目,他参与排练了《红鹰》《珠穆朗玛峰》《攻坚战歌》《小二黑结婚》《夺印》《台湾剑客》等40余部剧目。
    王 林 1928年生,河南滑县人,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参加西北文工团二团,解放后在《龙须沟》《无敌民兵》《义和团》等几十部话剧、歌剧中担任角色,1956年全省文艺会演中获二等奖。后多次参加电影、电视剧拍摄,演出的《彭大将军》《长城魂》等受到好评。1974年后任歌剧导演,独立和合作执导了《江姐》《洪湖赤卫队》《窦娥冤》《飘香的花手帕》等剧。曾任省歌舞剧院艺委会顾问,中国剧协、陕西剧协会员及歌剧研究会会员。
    何 钧 1928年生,陕西长安人。1949年参加西北文艺工作团,后在省艺术馆、省艺术研究所工作。搜集整理了西安古乐、榆林吹鼓乐、佳县笙鼓乐、汉中寺院音乐、商洛花鼓音乐等10余种。发表论文《对秦腔戏曲历史形成的探讨》《西安古乐》等30余篇,其中《说鼓》获陕西鼓舞学会论文一等奖。曾任西安古乐研究中心主任。
    杨天基 1928年生,陕西西安人。自幼师承雷毅甲、荆生彦学习秦腔板胡,常为李正敏、何振中、苏育民等名家伴奏。1953年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从事板胡演奏及作曲、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7期戏曲艺术人才,为《祝福》《杨七娘》《盗仙草》等剧作曲,有的受到文化部嘉奖。合著出版《秦腔板胡简明教材》,编写了《秦腔音乐基本知识通俗讲义》。
    玄 英 1928年生,山东泰安市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导演。1948年参加第三野战军新军旅行团,任演员。1949年随军南下进入上海,1952年调南京文工团,1955年调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市联友扬剧团任辅导员。1956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话剧导演进修班,1958年结业后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西影演员剧团任导演。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早年曾参与排练和演出过大型歌剧《王贵与李香香》、大型秧歌剧《建设新上海》、舞剧《愤怒的火焰》《鸭绿江上》以及《红军舞》等。先后导演的戏曲、话剧有《东海最前线》《归队》《野火春风斗古城》《驯悍记》等40余部。为兄弟省和地方剧团排练了戏曲、话剧《归队》《风山春雷》《暖泉》等。
    航海 1929年生,陕西省米脂县人,国家一级作曲。1944年参加革命,1947年随西北野战军转战陕甘宁边区,创作了《向大关中进军》,1949年创作《彭老总下了动员令》,获记功奖励。1952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1956年任西安歌舞剧院歌舞团创作组长,合唱队长、作曲和指挥,1965年调延安歌舞团,1973年任西安歌舞团作曲。主要作品有:陕北道情《王秀莲送烟》《心中有支歌》,大小型歌剧、歌舞剧《朝阳沟》《爱》《毛主席是咱延安人》《贵妃之死》等40部,歌曲300余首。曾任陕西歌舞剧院音乐部副主任,西安市文联委员、市音协副主席、省音协常务理事。
    王思克 1929年生,湖北随州人。毕业于重庆军乐学校,曾在重庆、汉中当中学音乐教师,1950年在陕西省军区文工团任音乐教师,后转业陕西省乐团、省歌舞剧院,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和钢琴教学。曾为歌剧《患难之交》《董存瑞》、大合唱《歌唱志愿军英雄黄继光》等谱曲。《患难之交》获西北军区首届文艺会演一等奖。发表《陕北民歌联奏》等歌曲20余首、音乐评论文章30多篇。
    贺孝民 1929年生,陕西蓝田人。1942年入陕西易俗社学艺,从事戏剧表演9年。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曾任易俗社编导组长、业务社长。专职导演40余年,排导古典、现代秦腔剧目40多出,《红梅岭》获1963年西安戏剧会演导演一等奖。重排 秦腔传统剧《三滴血》获中国首届秦腔节导演奖。陕西戏剧家协会会员。
    马生采 1929年生,陕西佳县人,国家一级作曲。1948年到中共绥德分区党校学习,后到绥德师范文艺班,1949年调陕北文工团任演奏员,1950年入西北艺术学院学习。1952年与人合作谱写了《罗汉钱》《迎春花》等眉户剧音乐。1955年入陕西省歌舞剧院,先后谱写歌剧、戏曲音乐《屠夫状元》《杏花村》《万家春》《爱与恨》《杨贵妃》《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等90部作品。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音协会员,陕西音协常务理事。中共陕西省第五、六届代表大会代表。
    王小民 1929年生,陕西西安人,国家一级导演。1939年参加“七月剧团”(后改为八一剧团),曾演出话剧、舞蹈、歌剧、眉户、秦腔等多种剧目,在《白毛女》《长坂坡》等几十出剧中担任角色。建国后从事导演工作,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执导了《杨门女将》《三关排宴》《红灯记》等40多个剧目。他重视培训新生力量,曾办过3期导演训练班,并经常受聘外出讲课。
    任宏谋 1929年生,陕西商州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商洛剧团副团长兼演员、编剧,改编、创作的《桑园配》《种核桃》《一文钱》,参加省、西北五省会演并获奖。后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创作《回乡》《火龙单》等小戏,在地县会演中获奖。陕西剧协会员。
    杨若英 1929年生,陕西西安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2年赴朝鲜,在志愿军二○三师文工团从事创作。创作的京韵大鼓《独胆英雄潘世虎》获志愿军文艺会演创作二等奖。后转业地方文化馆、评剧团工作,1979年调西安市评剧团任专职编剧,写过10个剧本,合作编写的现代评剧《人生》,先后获陕西省及西安市创作开拓奖。
    孙尔敏 1929年生,陕西韩城人。1949年参加西北文艺工作团,演奏板胡。1958年出版《怎样拉板胡》,1959年创作线腔音乐合奏《古树开花》。1962年与张长城等在西安举行了板胡音乐会,群众誉为“四大板胡”之一。后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1977年陆续创作的《边区太阳红又红》《女社员》《农家乐》《双龙戏梅》等,在省和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倡导组织“中国陕西板胡学会”,被推举为会长。
    李秀珍 1929年生,陕西绥德人,共产党员。1946年调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曾任歌剧团副团长、延安文工团团长、延安地区艺术馆副馆长、工会主席、省艺术馆馆长、党支部书记等职。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剧协理事。她跳过《小八路》,唱过《小放牛》,演过《白毛女》《边境上》。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曾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演出,获得好评。先后在歌剧《货郎与小姐》《红鹰》《红梅岭》《战友》和话剧《龙须沟》《槐树庄》等几十部戏中担任角色。她参加演出的《白杨寨的早晨》在省首届戏剧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她导演的《收租院》《红灯记》《春风杨柳》《于无声处》《生动的一课》《上横山》《看望领袖毛主席》等节目,有的参加了省地调演并获奖。她参加了电影《边区劳动英雄》《太阳照亮了红石沟》的拍摄。曾被省文化厅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杨 兴 1929年生,陕西扶风人。1949年7月参加革命。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在陕西省文教厅文化处、陕西省文化局艺术处、陕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工作。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宣传处长、文艺处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及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主席。多年来从事文艺理论宣传和文化艺术组织领导工作,在全国及省级报刊发表戏剧评论文章百余篇,40多万字。在全国振兴秦腔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发扬两个传统,实现两个振兴》,获1989年陕西省艺术科研成果优秀奖,主编《陕西省戏剧志·省直卷》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志》。合作创作秦腔剧目《跃进之歌》《合家欢》,改编了《党的女儿》《西湖遗恨》。《西湖遗恨》参加中国艺术节和香港、芬兰艺术节及荷兰大剧院10周年庆典演出。
    黄锡林 1929年生,陕西绥德人。1944年就读于绥德师范,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榆横战役中随战地服务团在白求恩和平医院第七分院任护士。1947年始,先后在绥师战地服务文工团、陕北文工团任演员、编导、科长。1955年至1989年历任延安歌舞团、安康地区文工团、陕西省京剧团和陕西省乐团团长、书记等职。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曾在《边区自卫军》《做军娃》《睁眼瞎子》《越捞越深》《模范农家》等剧中扮演角色。导演过《小女婿》《赤卫军》《红线记》等剧目。导演的《赤卫军》获1956年陕西省戏剧会演导演二等奖。1986年被评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优秀党员。
    尚爱仁 1929年生,陕西佳县屈家庄人。1944年8月考入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调绥德分区文工团当演员,1946年调绥德分区群众剧团工作。1953年调中共绥德地委宣传部当文艺干事。1956年任绥德县文化科学长、宣传部长、县委委员。1970年调任榆林地区文工团团长、党支部书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他组建了榆林民间艺术团,新建了榆林地区文联、群众艺术馆、文管会和榆林剧院。1985年调省文联工作。1987年1月,调任省歌舞剧院院长后,推行文艺体制改革,剧院被评为陕西省文艺改革先进集体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本人被评为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48年他将李季的信天游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改编为陕北说书,并组织说书艺人下乡演出千余场。他创作的快板剧有《四老汉》《耍狗熊》,秧歌剧有《黄河要变清》《秋生和秀芬》。他创作的陕北说书还有《树碑记》《献宝记》《奇婚记》《李自成遇难记》等。现任省文联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
    杨天易 1930年生,陕西西安人。1939年由高培支引荐,考入陕西易俗社13期学艺。初演小生戏,后演须生戏、靠蟒戏、官衣戏、红生戏和现代戏。他戏路广,唱法新,唱腔悦耳怡神。早在1952年,西北艺术学院的专家专程采访研究他的唱腔、发声特点。他演出的《游龟山》《白逼宫》《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不拘泥,有新意,有新腔,受到观众好评。他曾获陕西省首届戏曲会演二等奖,参加了《火焰驹》《三滴血》秦腔艺术片的拍摄,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荣立二等功,参加秦腔赴京及13省区巡回演出。
    胡舒琛 1930年生,天津市人。1949年2月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后参加部队文工团,1954年转业,1960年调陕西省杂技团任导演。在部队获西北空军文化创作二等奖,1956年参加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二等奖。1979年执导的一台杂技节目,获演出甲等奖。曾出访日本国10多个城市,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
    冯忠骅 1930年生,陕西南郑人。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华抗日民族先锋队。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陕南日报》记者。培养农民作者创作诗歌、道情词曲,搜集民歌,并指导歌手林其平、朱义平、罗义光把陕南情歌唱到省城、首都。收集陕南古乐曲牌、傩戏和二黄曲牌。改编歌剧《春风吹到诺敏河》,改写歌剧《徐建春》。1979年任南郑县文管会主任、县文化馆长期间,参与修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的领导工作。1981年被评为陕西省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编著(合著)魏传统《黄洋界上炮声隆》《左明》等,其中有六本被评为省级优秀书刊,一本获文艺创作特别奖。
    莫 里 1930年生,青岛市人。1949年4月考入华北大学,同年9月分配到西北文艺工作团任演奏员。先后两次在东北音专和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任歌剧团、歌舞团指挥。先后指挥了《如兄如弟》《草原之歌》《刘胡兰》等几十部歌剧、舞剧,创作民乐合奏、小歌剧音乐及朗诵词多首,发表《听乐浅谈》《交响乐的四朵春花》等论文。
    苏 维 1930年生,哈尔滨人。1945年参加中国大同盟,1946年调东北总政文工团、鲁艺二团工作。几十年来,演出近百个角色。饰演宋美龄时,受到周恩来同志书面赞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步入影视艺坛,扮演过《延安游击队》中的镇长夫人。曾创办西安老年协会影视中心,担任西安市老年文艺协会副秘书长。
    李国庆 1930年生,湖北郧县人。1948年从事文艺工作,先后在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七师宣传队、陕南军区文工团、省乐团、省歌舞剧院担任小提琴演奏或首席。后受聘于省艺术馆和省艺术干校任小提琴教师,排练演出数十部世界和中国著名歌剧及小提琴协奏曲。曾获西北军区文艺检阅一等奖、西北音乐周伴奏奖。
    陈尚华 1930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导演。1942年入西安华艺社学艺,得李正敏传艺,演出的《走雪》《赤桑镇》《抱琵琶》等剧目,被百代公司录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先后执导了《杨门女将》《辕门斩子》《庵堂认母》等50多个剧目,有的成为经典之作。
    刘 斌 1930年生,陕西人。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国家一级导演。曾在影片《陕北牧歌》《阿爸的愤怒》中任主角和导演的助理。在影片《芦笙恋歌》《水库歌声》《徐秋影案件》及《雪海银山》《碧空银花》《巴山红浪》《尚小云舞台艺术》中任副导演。独立执导的影片有《抗旱曲》《老保管》《新媳妇来了》《抬花轿》《洛阳桥》《望穿秋水》《彭大将军》(联合)等十余部。执导的纪录片有《天山南北迎亲人》《光辉的五七道路》《陕北人民学大寨》《陕甘宁边区革命歌曲演唱》等。
    栗怀荫 1930年生,陕西西安人。1940年在陕西省戏曲专修班学习,后入陕西易俗社司鼓。1953年随西北文艺工作团赴朝慰问,荣立三等功。1954年随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西北分团赴甘肃河西走廊慰问解放军。1956年在陕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为秦腔《游龟山》司鼓,获音乐演奏奖。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秦腔彩色戏剧片《火焰驹》中担任司鼓,在录音棚里受到毛主席接见。1959年,在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担任《三滴血》《火焰驹》司鼓。他担任司鼓的戏还有《夺锦楼》《双锦衣》《软玉屏》《大孝传》《八义图》《三打祝家庄》《牛布衣》《杜鹃山》《沙家浜》等。他借鉴了京剧、汉调二黄、晋剧、潮剧等锣鼓经,鼓点干净,传情动人。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协会员,陕西省音协会员,陕西省打击乐学会常务理事。
    王冀北 1930年生,河北滦州市人。国家一级导演。1949年参加部队文艺工作,在《周子山》《董存瑞》《英雄阵地》等歌剧、话剧中饰演角色。20世纪50年代后,主要从事导演工作,代表性导演剧目《保卫延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红都儿女》等。获省导演奖。《保卫延安》《西望长安》《桃花扇》《智取威虎山》等一批剧目受到好评。曾任陕西省艺术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中国剧协会员、陕西剧协理事。
    史美强 1930年生,上海市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会员,中华梨园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团团长。13岁登台,16岁习文武老生,曾演出《蜡庙》《战宛城》《打渔杀家》等。20岁能演戏30余出。1951年在江苏省南通市为抗美援朝义演《唇亡齿寒》一剧,被南通市文联邀请为出席第一届文代会代表,同年参加南通专区更俗实验京剧团任演员兼导演。1952年被选任南通市地方国营京剧团团长。1954年与名演员王玉蓉、白玉艳、王岑秋等巡回演出于长江南北、天津、上海以及东北各大城市。1956年到西安加入陕西军区所属新声京剧团,1958年转入陕西省京剧团。曾创作大型现代戏《风雪桥山》《红色风暴》《延安军民》等,改编古典剧《冲霄楼》《水泊梁山》《劫皇刚》《血海仇》《张飞敬贤》《魏徵三谏》等。执导或参与导演的剧目约50余本,主演和担任主要角色的剧目近百出。其中《借靴》一剧主演张三(兼导演),参加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导演二等奖;《平江晨曦》一剧饰周盘,参加1982年陕西省现代剧目会演获演员二等奖;改编、导演《张飞敬贤》并拍成电视片在全国播放,参加全国戏曲电视片大奖赛荣获“长城杯”。
    艾 友 1930年生,陕西省米脂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导演。1940年参加革命,曾在绥德分区民众剧社、绥德分区文工团、西北文艺工作团、西安歌舞剧院、陕西省歌舞剧院任演员、导演、歌剧团团长等职。1942年参加演出歌剧《周子山》和《血泪仇》。1944年演出了改编的传统戏曲《三滴血》《群英会》《烙碗计》等。1945年参加了歌剧《白毛女》演出。1949年进西安后,参加了《美国之音》《保卫村政权》《战友》《如兄如弟》演出。先后导演(有的与人合作)过的剧目有:《刘胡兰》《白毛女》《白杨寨的早晨》《兰花花》《红梅岭》《丹峰儿女》《义和团》《向阳川》等等。和高鹏合作导演的《白杨寨的早晨》获得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大会导演一等奖。
    谭 托 1930年生,陕西省西安市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考入西北文艺工作团(现陕西省歌舞剧院)。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歌剧研究会会员、中国音协陕西分会会员。他演出的优秀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数十部。参加拍摄的电影有《彩桥》《渭水新歌》《鬼妹》《黄土地》等,电视剧有《东周列国》《封神榜》《龙泉》等。其中电视剧《在古师傅的小店里》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电影《黄土地》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
    油达民 1930年生,山西省岢岚人。国家一级作曲。1943年参加工作,曾在晋绥边区服务剧社、人民剧社、七月剧社任演员、演奏员,在西北艺术学院、管弦乐队、音乐系任队长、教员,省歌舞团指挥、作曲,省乐团团长、书记。作品有民族管弦乐曲《欢度新春》《十番》《江山如此多娇》《拥军赞歌》、交响大合唱《延安》等。参加整理《陕甘宁边区革命民歌五首》,任影片《桃花扇》《南泥湾》音乐指挥,为《六斤县长》配乐。一些作品分别获奖。曾任音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音乐室顾问。
    向景安 1930年生,陕西渭南人。1949年5月考入西北军政大学,1951年入朝主编《战地新闻》,曾获朝鲜民主共和国银质军功章。1957年转业,先后发表报告文学《鸡窝出凤凰》《万能师傅张启保》《集体迷》《共青团化工厂》等数十篇。1961年同黄俊耀将《集体迷》和《共青团化工厂》改编成戏剧《蟠桃园》《灯笼红》和《一代新人》,“文化大革命”中遭不公正待遇。1979年撰写了《西安方志史略》,同年应邀参加全国首届地方志学术会暨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大会,后参与了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的筹备建立工作,发起和组建了西安市地方志机构。相继发表《陕西方志考》《陕西方志总录》等文论。近年来,从事文史写作,先后发表《历史上真实的赤壁战》及饮酒、年俗、宫女、帝王、婚姻、避讳等史话、札记、文论数百万字。撰成的《中国园林艺术》,受到著名史学家史念海教授高度评价,并为之写了序言。长篇成书的有《汉语中的释道语言》《简易文字学》《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中国园林艺术》《发生在陕西的典故》《历代宫廷状况述略》《名句探源》等百万字。
    关润娟 1930年生,黑龙江省宁安县人。满族。195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陕西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副研究员。1949年6月参加革命,一直从事曲艺编辑和理论研究。编发各类曲艺作品千余件,其中十余件在全国曲艺调演中获奖,在省内多次举办曲艺创作班,培养专业、业余作者百余人,参与领导策划全省民间曲艺收集、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陕西曲艺概观》《珍贵的唐代说唱俑》《浅谈韩起祥的艺术道路》《韩起祥传统书目选编》(主编)《韩起祥与陕西说书》(合作)及《论陕西说书〈刘巧团圆〉的艺术特色》等。1986年任《中国曲艺志·陕西卷》主编,1988年获文化部等部委颁发的先进工作者奖。
    武玉笑 1930年生,陕西佳县人。话剧编导。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陇东文工团任演员。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甘肃省话剧团编导、艺委会主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甘肃分会主席。创作的话剧有《天山脚下》《远方青年》等。《一个快乐的苦命人》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银奖。参加创作并导演的《在康布尔草原上》1956年获全国话剧会演剧本二等奖、导演一等奖。出版有《武玉笑剧作选》。
    吕 冰 1930年生,江苏灌云县人。国家一级作曲。1949年6月参加西北文艺工作团,1955年从事音乐创作,1956年创作的歌舞曲《花儿与少年》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轰动京城,并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流传全国。他创作的《风雷颂》《喜开镰》《秦岭游击队》《区生产歌》《乔老爷奇遇》等乐曲颇具影响。1983年创作的《唐·长安乐舞》迄今演出逾千场,在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引起轰动,1984年获陕西省文艺开拓(创作)一等奖。他潜心钻研民族音乐理论,先后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等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论文《苦音调式的历史形成》《论燕乐音阶》等。曾任陕西省歌舞剧院副院长、中华梨园研究会副会长,系中国音协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
    高振寰 1930年生,陕西省米脂县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45年2月经米脂中学党组织推荐考入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地干班。1946年3月调入延安西北文艺工作团。1947年10月调西北电影工学队赴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先后任录音助理、译制片录音师、录音和洗印车间主任、技术管理科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录(译)制影片十多部均获好评,其中《他们有祖国》(苏联影片)曾获政务院文教委和电影局颁发的集体质量奖(锦旗)。1955年在长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58年调西安电影制片厂,任技术办公室主任兼录音车间主任和技术处长,并协助技术副厂长汪中熙创建西影技术管理体系。“文化大革命”中受不公正待遇。后任8.75车间主任期间,采取国外预涂磁技术提前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受到特别表扬。他制订的提高影片技术质量的规章制度,使影片摄制和8.75mm拷贝技术质量在1976年全国洗印会议上名列前茅,并受到表彰。1979年配合导演林丰(厂党委书记)试拍确定了完美的照明光比和洗印工艺,使用国产彩色底片拍摄了戏曲片《屠夫状元》。1980年监制的《西安事变》,受到该剧组及其导演的赞扬。1984年组织研究并担任技术监制完成了西影第一部单机双镜头立体电影《他,我们见过》。1985年被评为西影厂先进工作者。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C、SMPTE)理事、陕西省电影家协会顾问、陕西省延安文艺学会理事。他年逾古稀,孜孜以求,报国之心未泯,仍在他亲历六任厂长的西影给摄录剪公司和宣发处讲课,培养年轻一代。
    曲华君 1930年生,辽宁旅大市人。1949年调陕南区党委宣传队(汉中地区歌舞团前身),后入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回团后任演员、导演。执导的《吹鼓手招亲》《戏班子断案》《红梅岭》均参加省、地会演并获奖。秦腔《巧绣山花》《巴山丹橘》等,参加西北五省及省、地会演并获奖。
    王玉芬 1931年生,湖北丹江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1月在陕西南公学学医,同年9月调汉中地区歌剧团,40多年演过百余个戏剧角色。1950年创作歌舞《采莲船》获省民间艺术演出一等奖,同年该剧被选赴朝鲜演出。在歌剧《刘胡兰》中饰刘胡兰、《小二黑结婚》中饰小芹、《红霞》中饰红霞、《吹鼓手招亲》中饰小鸾,获陕西省首届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从60年代至80年代,在歌剧《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海港》《八一风暴》《武则天》《霓虹灯下的哨兵》《槐树庄》《西安事变》等剧中均饰主要角色。曾为汉中市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被评为省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中国剧协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刘均平 1931年生,河南洛阳人。研究馆员。1949年参军从事文艺工作,1956年在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后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试点班进修。1983年调省艺术研究所,1984年任副所长。1986年调省艺术馆任馆长兼党支部书记。1989年调艺研所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论文《陕西变体调式体系研究》《韩城秧歌音乐初探》《民歌调式转换手法九例》《长安鼓乐曲浅析》及民间音乐评价《从五色梅想起的》《长安风俗歌——洗狮娃》等先后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发表。与人合作出版有《中国民歌》(陕西部分)、《陕西革命民歌选》、《弦板腔音乐》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陕西卷》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副主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编委。1988年获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荣誉奖,同年获省文化厅先进个人奖。中国音协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候补理事。
    程克俭 1931年生,西安市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8岁跟端履门朝贺巷古铜器社学敲社,10岁掌握古铜器社里的司鼓、念词、开赞等基本技能。12岁成为古铜器社里的骨干。在历年南五台、西五台传统庙会演奏中备受友社前辈称赞:“咱西安古乐后继有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从西安高中毕业,从事中学教育。他编著的《西安旅游》曾获陕西省第二届中学历史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利用暑假钻研西安古乐,搜集、整理鼓乐念词,查漏补遗,验证修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系统整理了古铜器社传统的“九联”敲法,编写出《西安古乐铜器乐谱简集》,从此结束了西安古铜器敲法只有口授而无笔载的历史。他系统整理了西安古乐古念词,并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一一进行修正、注解、考证,将常用的24首汇集成《西安古乐古念词选集》。修改和补编了赞词,汇集成《西安古乐赞词选集》。经他整理的简谱与工尺谱对照的乐谱共24首,其中僧、道、俗各派均有。道派16首,僧派7首,俗派1首。并将其汇编成《西安古乐工尺谱与间谱对照选集》。经他改革和创新的念词,有歌颂历史名城西安的《望南瞧·长安颂》,有歌颂中华民族始祖的《朝黄帝陵》《朝炎帝陵》,有赞美大好河山的《终南山·终南山赞》《四季天彩·观八景》,有欢庆盛世的《高调·日升月恒春长在》,有赞颂文物胜迹的《金葡萄·钟鼓楼颂》《香宝卷·兵马俑赞》,有颂扬改革开放新气象的《五云登空·四季花开放》《乱八仙·百花争艳》《群仙会·花仙聚会》等13首。他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王之涣、孟浩然等一些诗篇同古念词音乐相配,编成《西安古乐新念词选集》,将组合的唐诗配辑成《西安古乐念词曲调与唐诗配选集》。较为系统地整理出西安古乐所包括的铜器音乐、乐器音乐和念词音乐三个部分。他参加敲社60多年,至今好西安古乐之初衷未泯,屡引中青年习艺授经不辍。
    王 焱 1931年生,陕西省绥德县人。国家一级作曲。1949年绥德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绥德文工团任演奏员。1951年从事指挥、作曲,1956年到中国交响乐指挥训练班学习,1962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创作或与人合作《义和团》《飒爽英姿》《飘香的花手帕》等10多部歌剧音乐,《毛主席恩情比海深》《陕南美》《巴山桃花水》《揽羊人小唱》等数百首歌曲,有数十首在全国和省市获奖,近百首录制成盒式磁带、唱片,有的被列入音乐院校教材。曾任陕西省乐团团长,《音乐天地》主编、陕西音协副主席。
    李凤州 1931年生,河北晋县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一野、二野、新疆军区文工团任演员、导演。1956年随中国文化团赴印度、埃及等8国访问演出,1963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一年半,1973年7月到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任导演,先后导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木偶剧。1986年访问西欧,并参加瑞士、西德、荷兰等国的艺术节演出,受到欢迎。后在电影《奥金马》《丁龙镇》中担任角色。
    王玉琴 1931年生,陕西商县人。国家一级演员。9岁入集义社学艺,后在渭北沛风社、三原明正社搭班演出,十五六岁加入南友社工正旦老旦。20世纪60年代去北京学习,受到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红线女等艺术家的指导。她主演的《白玉楼》《三娘教子》《杨门女将》等,感情奔放、淳朴自然,享有声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仝 云 1932年生,陕西富平人。1946年参加革命,曾在三原军区文工团、省文工团、延安歌舞团、宝鸡市豫剧团工作。曾在文化部、山西艺术学院学习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先后演出30多个舞蹈和60多部剧目,舞蹈《花儿与少年》《春到茶山》等受到欢迎,《八人场子》获陕西省首届民间舞会演一等奖。曾任宝鸡市豫剧团团长。
    王国章 1932年生,湖北均县人。1949年6月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汉中红星歌舞团。曾在西北歌舞团、西安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为《白毛女》《江姐》等近百部剧目伴奏。他参加伴奏的歌剧《归来》获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会演一等奖、演奏一等奖。大型歌剧《红梅岭》赴京演出。
    黄 河 1932年5月生,陕西咸阳人。195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做过演员,搞过剧本创作和戏剧理论研究。40多年来撰写论文、戏剧评论、曲艺作品300多篇70余万字,在省内和全国40多种报刊、电台发表,其中40多篇辑入全国及省内编辑出版的专辑、丛书、词典。《生活耀光彩》《现代戏舞台调度浅谈》《功垂千古的历史画卷》获省1989年艺术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陕北琴书《刀对鞘》参加全国曲艺调演;《绑婚记》获1988年省法制调演创作二等奖。历任省戏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省戏剧评论家联谊会理事。
    王 斌 1932年生,陕西咸阳人。国家一级导演。1949年9月参加咸阳文工团,1952年后调入省眉户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几十年来,他以秦腔、眉户、碗碗腔、歌剧等形式,演出了《白毛女》《金琬钗》《十二把镰刀》《曲江歌女》等40多出剧目,受到群众喜爱。1959年随团巡回演出13个省市,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1976年后从事导演,排导了《杏花村》《酒醉杏花村》《武则天》等10多部剧目,曾获省一等奖。多次获地区导演、作曲一等奖,撰写表演、导演论文多篇。1981年被评为陕西省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李德富 1932年生,河北涞水县人。1947年参加涞水民间文艺队,演出《穷人恨》等现代戏,后向京剧前辈白寿臣学戏,1954年师从赵艳霞、臧岗兴。他的长水袖表演堪称一绝。1962年以来,任尚友社戏剧教师的同时,向陕西各地许多名演员传授了长水袖技艺,如李瑞芳、马兰鱼、姚月红、段林菊、华美丽、郝彩凤、霍慧君、曹海棠等,还给东方歌舞团、总政歌舞团、吉林哈尔滨、北京、陕西的院团、戏校传艺。他吸收河北梆子、评剧、越剧、秦腔、晋剧、吉剧、眉户、碗碗腔之长,成为三秦艺坛一颗明珠。
    井 梅 1932年生,陕西米脂人。国家一级导演。1940年参加革命文艺工作,1949年由歌剧演员转为舞蹈演员,1951年入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多次出国演出。1958年入北京舞蹈学校进修,1960年调陕西省舞蹈学校任教,1963年调西安市歌剧院任编导、创研室主任等。她表演的《剑舞》《蒙古舞》及独舞、双人舞,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表演一等奖。她创作的《铁环舞》《送荷包》《草原小姐妹》等,获省舞协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纪念奖。导演过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舞剧《红色娘子军》等。曾任陕西舞协副主席、西安市舞协主席、陕西省文联委员。
    齐国才 1932年生,辽宁海城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48年参加军队文工团,1950年担任首席小提琴演奏员,1951年担任大型歌剧《董存瑞》乐队指挥。1954年投师中央音乐学院盛雪教授进修小提琴。1960年考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指挥专业,毕业后在抚顺工人交响乐团指挥《沙家浜交响曲》、钢琴协奏曲《黄河》和舞剧《白毛女》《天鹅湖》等。1980年任安徽省筹建乐团指挥,排练演出李斯特《前奏曲》、交响诗《梁祝》、交响曲《闹花灯》等。1983年应邀去峨影乐团,任该团常任指挥。1986年任陕西省乐团指挥,参加贝多芬九大交响曲音乐会,指挥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1987年参加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指挥《双十二》序曲等,获指挥奖。担任电影《老井》《独脚冠军》等音乐指挥。
    李东升 1932年生,陕西佳县人。1944年入佳县文工团,1951年进西北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团任演员兼导演。从事晋剧40年,排导100多个剧目。1960年导演《茶瓶计》获省青年演员会演导演奖。创作的小戏有《自力更生度荒灾》等十多个。
    梁树燕 1932年生,江苏徐州人。1949年9月参加新疆军区文工团,1970年转业到西安歌舞剧院。曾与人合作编导舞蹈《会面》、舞剧《怒火》等多部,《边防雄鹰》获总政优秀舞蹈创作奖,1987年执笔、执导的舞剧《秦俑魂》获陕西省和西安市艺术节编导一等奖,并参加中国艺术节,又赴英国参加第41届国际艺术节。西安市舞协副主席。
    高野 1932年生,原名阎凌,山东省郓城人。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入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1954年毕业分配到陕西凤翔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他师承黄胄。1957年的油画《营火会》获陕西青年画家乙等奖。著有《凤翔木版水印窗花》(1957年陕西省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他的《双鸡图》曾远达东南亚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人画家称他为“鸡王”,中国香港为鸣山的文章称之“徐马白虾高野鸡,做人骆驼黄胄驴”,也将其誉为珍品。1958年被错划右派后,他艺术之心不泯,在西安组织了“陕西省新安美术工厂”,自任业务总管,还承办了省、市政法展览,农业展览,工业展览。曾在陕北组建了志丹文工团、黄龙文工团和知青宣传队,并负责编剧、美术工作,自编节目有《一双毛线袜》《小八路见到毛主席》《革命灯》和《新中国“教育诗”》。1979年平反昭雪后在耀县文化馆工作。曾组建起“耀县青少年美术学校”,以文化馆名义编辑出版了《耀县木刻集》《耀县文艺》。1984年调入西安后创办并主编《旅游博览》杂志。先后在《人文杂志》《文史哲》《西北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史论文章20多篇,在《诗刊》《延河》《陕西日报》《陕西青年报》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逾百篇。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西北师范大学校友会陕西分会会长、敦煌艺术学院校友联谊会会长、西安市老年大学美术技法、史论教授,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廖若萍 1933年生,陕西淳化人,1948年参加西野文工团。先后在《穷人恨》《血泪仇》《官逼民反》《藏舟》等几十个剧目中扮演角色。毛主席看了她演出的《血泪仇》赞扬她:“你演的戏很感人,很有艺术才能。”她演出的《藏舟》,群众称她为“延安红”。她多次深入部队,借战斗间隙演出,在西北解放战争中,她跟随部队演出,一直坚持到胜利。为此,她受到多次奖励,总政治部给她记大功一次。解放后,她改做导演和戏曲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
    鲁日融 1933年生,湖北均县人。1949年5月参加革命文艺工作,1954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音乐系,留校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1983年任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翌年评为该院教授。先后应邀出访日本、香港、 台湾、马来西亚、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士、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著有《二胡教程》,主要作品有二胡曲《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欢乐的秦川》《曲江吟》《信天游》。他指挥演奏的民族弦乐作品20多部被录入《中国民族器乐曲》精选专辑出版。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刘亘天 1932年生,陕西长安人。1944年入西安上林剧院、西安晓钟戏剧学校学习,1949年9月参加革命,后调西北戏曲剧院。1956年参加陕西省首届戏剧会演,演出《杀庙》获演员二等奖,曾参加赴京献礼演出和十三省市巡回演出,受到好评。改编剧本《覆水难收》《卖酒》《烙碗记》等。致力培养青年演员。1988年获戏曲研究院园丁奖。陕西剧协会员、省艺术学校高级讲师。
    安志顺 1932年生,陕西绥德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1947年参加绥德分区文工团,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乐团进修。多次被评为优秀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出席省、市党代会。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音协陕西分会理事、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陕西打击乐学会会长。曾任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艺术指导、乐队指挥、艺术委员会委员。创作(包括配器)舞蹈音乐及声乐器乐作品269部,11个国家和地区91家报刊评介了他的创作和演奏。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拍摄、播放了他的专题,1987年先后两次通过卫星向欧洲六国介绍了他的创作和演奏。《鸭子拌嘴》《老虎磨牙》《普天乐》在朝鲜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和专题讨论会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和好作品。曾先后随团出访朝鲜、日本、丹麦、瑞典、挪威、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冰岛等国家,参加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博得国内外专家学者赞赏,为国赢得了荣誉。1988年应日本邀请参加了地球打击乐艺术节。在继承和发展民族打击乐方面作出了贡献。
    邵维宾 1932年生,山西省朔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全国剧协会员、剧协陕西分会会员、音协陕西分会会员、省歌剧研究会会员。自1949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近百个文艺晚会演出。曾主演过《江姐》《草原之歌》《货郎与小姐》《洪湖赤卫队》《白毛女》《兰花花》等剧目。她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调演。1962年,演《白毛女》剧中的王大婶,获演员乙等奖。1988年演出电视剧《战场情场市场》获二等奖。她主演的江姐曾引起强烈的反响,几年内连演数百场,她嗓音纯净优美,音域宽广,受到中央音乐学院汤学耿教授、时乐蒙专家赞扬。多年来兼搞声乐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一批专业与业余歌手。
    余巧云 1932年生,陕西西安人。国家一级演员。10岁拜师学艺,11岁在三意社登台演戏。解放后入渭南“新华社”(后改新民社)。1952年去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会演,与黄俊耀等同台演出的《藏舟》《大家喜欢》受到好评,1956年主演的《铡美案》获陕西省戏曲会演一等奖。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省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她演出的代表剧目《秦香莲》《三上轿》《汾河湾》《斩秦英》《大家喜欢》等被电台录像或制成戏曲唱片发行。曾任渭南地区秦腔一团副团长、名誉团长,渭南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
    王伯芳 1932年生,陕西淳化人。1946年参加陕甘宁边区“八一剧团”,后在三原分区文工团、省文艺工作团当演员,1951年入西北艺术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回省戏曲研究院,他导演的《两颗铃》演过500多场,导演的《爱与恨》获1981年省新创作剧目会演一等奖,《杏花村》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曾任省眉户剧团、秦腔团、眉碗团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省戏曲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国剧协委员、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理事。
    李爱云 1932年生在西安,祖籍河南。20世纪40年代参加了何振中的振兴社,解放后在晓钟社、义声社演戏,1951年加入尚友社。工青衣正旦,唱腔优美,声情并茂,尤以《西厢记》中的红娘、《三上轿》中的崔桂英、《庵堂认母》中的志贞为最佳。1956年陕西省戏剧会演中,演出《三上轿》获演员一等奖。
    尹良俗 1933年生,陕西长安人。1943年进入易俗社13期科班学艺,主工文武小生。曾演出70余部古典、现代戏。他演出的《游龟山》获省文化局三等奖,《红梅岭》获市文化二等奖,赴朝慰问演出立三等功,《藏舟》获1980年省文化局纪念奖。他在《西安事变》中塑造的张学良和《白龙江》中扮演的刘少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两部戏曾先后荣获文化部的演出一等奖和荣誉奖。系陕西剧协会员、省秦腔研究会理事、西安市文联会员。
    华美丽 1933年生,陕西临潼人。10岁随父到民盛社学艺,十四五岁已小有名气,她演出的《三休樊梨花》《五典坡》《玉虎坠》等戏名播关中。1949年加入尚友社,演出的《红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屈原》等红极一时。“文化大革命”中受不公正待遇,1979年回队演老旦。她曾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多次受到表扬奖励。系全国剧协委员、西安市总工会委员。
    赵克明 1933年生,山西省忻州市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剧家协会会员。1949年9月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同年到汉中歌剧团任演员。1951年考入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后留西北人民话剧团(今西安话剧院)任演员。先后在歌剧《白毛女》、话剧《曙光照耀莫斯科》《北京人》《红旗谱》《甲午海战》《万水千山》《叶尔绍夫兄弟》《西安事变》《秀才遇见兵》等70多部戏中塑造了各类艺术形象。与他人合作导演了话剧《三十六任队长》《红白喜事》,执导一台《微型喜剧》晚会和一批喜剧小品。参与了《一代新人》《延水长》《巍巍昆仑》等剧本的创作、改编。曾荣获西安市文艺会演优秀表演奖,陕西省首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导演的《产房门前》等一批喜剧小品,参加了陕西省喜剧电视小品大奖赛,有五部获优秀作品奖,其中《产房门前》获一等奖,1987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播出。与他人合作、共同编导的儿童戏剧小品,获全国首届“老龙口杯”儿童戏剧小品邀请赛一等奖。应西安电影制片厂、上海影视公司和陕西省电视台之邀,先后在电影《阿龙浴血记》《长江的回流》《孙思邈》《海灯法师》等多部电视剧中扮演角色。他饰演男主角的《晚秋的旋律》,获1984年陕西省优秀电视剧“铜车马”奖。
    吕月兰 1933年生,陕西西安人。1945年入咸阳益民学社学艺,后在六军宣传队、红星剧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剧团、西安市秦腔二团任演员,擅正旦、小旦、老旦。先后演出《铡美案》《五典坡》等70余个剧目,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受到朱德、彭德怀、贺龙等首长接见,在新疆、西北地区享有盛誉。
    刘鸿麟 1933年生,河北省人。7岁随父演出。1950年获西北文联表演一等奖、西北军政委员会表演一等奖,1951年获西北五省会演进步艺人奖、西安市曲艺会演冠军奖,1952年获西北文联表演一等奖,1953年、1954年、1956年获西安市曲艺会演一等奖,1958年获陕西省曲艺会演表演一等奖。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西安曲协理事。
    阎冬贤 1933年生,山西夏县人。1949年9月参加西北一野宣传队,1953年转业到西北戏曲剧院。先后演出歌剧、舞蹈、话剧、秦腔、眉户、碗碗腔等60余出剧目,曾参加13省、市巡回演出。她演唱的《红色宣传员》《大家喜欢》《曲江歌女》等唱段,已录成唱片,广为传唱。陕西剧协会员,省秦腔研究会理事。
    孟秀玲 1933年生,山东省商河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剧协陕西分会理事。1949年8月参加革命,10月调至三原军分区宣传队从事戏剧工作,曾考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后在省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7岁在大型话剧《大榆林》中扮演一位60岁的疯老太太,受到欢迎。她演出的朝鲜话剧《金吉荣》、苏联名剧《青年女教师》、古巴大型话剧《甘蔗田》、非洲话剧《赤道战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1956年全省戏曲会演,荣获表演一等奖,1960年西北五省话剧会演获表演一等奖。她参加了电影《碧空银花》《延安游击队》的拍摄。她创作了话剧《前程似锦》,1988年参加了电视剧《沉重的思考》的拍摄。
    张克瑶 1933年生,天津人。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曾在《雷雨》《北京人》《万水千山》等剧中扮演角色。1976年以后,开始在舞台及屏幕上塑造领袖人物形象,先后在《陈毅市长》中饰陈毅,在《西安事变》《巍巍昆仑》《风雨下钟山》《上党战役》等话剧、电视剧中饰毛泽东。话剧《西安事变》1979年进京调演时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一等奖。曾任西安话剧院院长、陕西剧协副主席、陕西文联委员。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系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孙永和 1933年生,陕西省韩城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48年参加战斗剧社,同年调西北文艺工作团(后改为陕西省歌舞剧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在《战友》《无敌民兵》《如兄如弟》《刘胡兰》《红鹰》《义和团》等数十部歌剧及《草原风暴》《生活的颤音》《东周列国》《飞天之歌》等影视片中担任角色,并在《洪湖赤卫队》《三月三》《赤松血染》《甜蜜的事业》等十多部歌剧中表现出较好的导演能力。1965年担任陕西文化工作队队长随军赴越南。曾出版《化妆艺术与技术》《现代剧化妆常识》。历任演员队长兼训练班主任、歌剧团副团长及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院艺委会委员等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歌剧研究会会员、全国及省舞美学会会员、全国影视化妆中心会员。
    茹甲华 1933年生,陕西长安人。1943年进易俗社学戏,主演彩旦、老旦。在《夺锦楼》《软玉屏》《刘胡兰》等几十出剧目中扮演老太婆,表演雅而不俗,风趣动人,曾获陕西省现代戏会演表演奖。参加北京戏剧研究所资料片《探密》《杀狗》的拍摄,参加陕西省百名秦腔演员演唱会和1989年迎春演唱会备受欢迎。
    杨淑琴 1933年生,陕西大荔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先后在大荔、渭南文工团当演员,1953年调省戏曲研究院。曾在《白毛女》《王秀鸾》《梁秋燕》等剧中扮演角色,有的获奖。与人合作创作的《杏花村》《酒醉杏花村》及《爱与恨》分别在省和全国获奖。
    贺 艺 1933年生,山西孝义人。1948年参加工作,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家一级作曲。创作了《兰花花》等歌剧音乐8部,该歌剧获陕西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获文化部二等奖。1980年创作了音乐诗《兰花花》,在中央广播电台和全国播放。创作的舞剧《延安儿童团》1982年参加全国儿童剧目观摩演出,获文化部创作奖。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傅凤琴 1934年生,陕西兴平人。12岁从师学艺,1950年入尚友社,工小旦。她扮相俊秀,嗓音委婉悦耳,演出《屈原》中的婵娟、《拾玉镯》中的孙玉姣。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1956年参加了十三省区巡演,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在省市戏曲会演中几次获奖。
    张长城 1933年生,陕西渭南人。6岁从师学习板胡,12岁出师后任晓钟戏剧学校琴师。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北军政大学文工团、空军文工团、济南军区文工团、第二炮兵文工团为独奏演员。创作、改编的《红军哥哥回来了》获解放军第一届文艺会演一等奖、《空山鸟语》获亚非音乐联欢节金质奖、《眉户联奏》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另有合著《板胡演奏法》。他对板胡进行了改造,也是最先把板胡搬上舞台的独奏者之一。
    魏扬之 1933年生,笔名江河,湖北省丹江口市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文艺工作,1956年转业陕西人民出版社任文学编辑,1962年调入陕西省木偶剧团(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前身)做专职编剧。曾先后在文化部少儿司主办的儿童文学讲习班和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函授班进修结业。他创作的剧本有《鹏程万里》《凤凰岛战斗》《小道钉》《马虎的小画家》《长翅膀的钱》《日月传奇》等十几部,受到观众欢迎;《日月传奇》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团结奖。出版诗集《儿童诗画》、散文集《爱的河流》、故事集《英雄出少年》等,作品五次获省以上奖励。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毋 致 1933年生,陕西韩城人,国家一级编剧,共产党员。1948年参加工作,1953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先后在大荔、渭南文工团、延安歌舞团、《群众艺术》编辑室,陕西省戏剧学校从事演员、编辑、教学和文学戏剧创作。后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理事、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编有《千古一帝》(合作)《杏花村》《酒醉杏花村》(合作)《爱与恨》等十多部剧本。
    萧若兰 1934年生,乳名腊娃,祖籍西安市新城区含元殿村,生于和定居武庙街(西一路)易俗社内。国家一级演员。祖父系小戏艺人,其生父萧筮易系陕西易俗社第三期青衣旦演员。少年随父在易俗社学戏,又得名家郑香亭、王天民、陈雨衣(艺名德娃)教诲。学会了《花亭会》《走雪》《金玉奴》以及新编剧目《三滴血》《软玉屏》《双锦衣》《夺锦楼》《柜中缘》《双明珠》等。旧时代易俗社不招收女演员,她随父在晓钟社、明正社、秦声、大华、益民、尚友、新声、建国等社搭班演出,维持生活,1952易俗社的党代表(社长)杨公愚派姚应春从外县把她父女聘到易俗社,同年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会演,在《游龟山》中扮演胡凤莲,在怀仁堂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接见;1953年赴朝鲜前线慰问八月余,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坑道背上行李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演出,荣立二等功;1954年赴甘肃定西、兰州、永登、天祝、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安西、敦煌、河西走廊一带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参加中央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戏曲演员讲习班学习;1956年陕西省会演荣获表演一等奖;1958年至1960年两次赴北京汇报献礼演出《三滴血》《火焰驹》《夺锦楼》《柜中缘》,随即去山西、天津、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福州、南昌、厦门、广州、武汉、南宁、成都、重庆、遵义、贵阳、云南等,十三省市巡回演出。她曾在百余出古代、现代剧中塑造艺术形象。表演艺术继陈雨农、王天民娇柔细腻、演人演情的艺术特点,唱腔柔韵舒慰以鼻腔共鸣,吐字绝巧。其代表戏有《游龟山·藏舟》《双锦衣·数罗汉》《夺锦楼》《柜中缘》《扫窗会》以及现代戏《红梅岭》《妇女代表》《沙家浜》《于无声处》等。尤以秦腔艺术片《三滴血》的李宛春。《火焰驹》的彦荣妻影响深远。她的所有代表唱腔已被中央、省、市制作收入《秦腔百名演员唱腔选》《中国艺术家专辑》以及诸多的盒式带和电视片。有《萧若兰唱腔集》《萧若兰艺术研讨会论文集》。李淑芳、王荣华、薛学慧、阎旭、戴春荣、左小宜等均为肖派艺术的佼佼者,曾系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和陕西、西安分会会员、理事,省文联委员,省振兴秦腔委员会委员,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田生玉 1933年生,陕西绥德人。1946年就读于绥德师范,同年在榆横战役中参加战地服务随军演出,先后为陕北文工团、陕西省文工团演员。1956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任职延安歌舞剧团。20世纪60年代师从上海声乐研究所林俊卿博士,曾参加多部大型歌剧演出。演唱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哥哥当了游击队》《想起周总理纺线线》《九里里山疙瘩十里里沟》等歌曲,有的灌制了唱片。1963年任职于西安音乐学院,曾任声乐系教研室主任。主编了《民族声乐教材》(一、二集),培养了众多后起之秀,有的在全国声乐比赛中获奖。
    姚筱舟 笔名蕉萍,1933年生。江西铅山县人。1949年5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五分校,毕业后入十七军五十师政治部工作。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转业到陕西省商洛石棉厂,1955年调铜川矿务局。曾任《铜川矿工报》编辑和铜川市文联第一任副主席。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作品多篇。1958年的诗作《唱支山歌给党听》经朱践耳(上海市文联主席)谱曲两次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由云桂珍、才旦卓玛相继演唱,流传至今。此歌曲于1964年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群众歌曲创作奖。《枕头风》获煤炭部安全歌曲一等奖,报告文学《“反共救国军”始末》(合作)入编国务院汇编的“上访通讯集”《春风化雨》。曾任铜川市政协第八、九届常委。
    李艺运 1934年生,陕西西安人。1947年以来,先后在三原明正社、咸阳文工团、省戏曲研究院任司鼓。曾为《春秋笔》《法门寺》《梁秋燕》《二虎守长安》等百十本戏设计打击乐、担任司鼓。《酒醉杏花村》一剧的音乐设计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二等奖,《爱与恨》获省现代戏会演音乐设计一等奖。
    赵国瑞 1934年生,山西大同人。1942年进狮吼儿童剧团学戏,在樊粹庭培育下,成为优秀演员。曾主演《唐和县审诰命》《徐九经升官记》等剧目。1956年在《王佐断臂》中饰乳娘,获省首届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1978年在《横云岭》中饰陆国良,获表演奖。中国剧协会员。
    李长春 1934年生,山西临汾人。1949年2月参加革命。先后在西北艺术学院舞蹈系和音乐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西北文艺工作团、西安歌舞剧院工作。1980年由他指挥演出的舞蹈《奔驰》获全国舞蹈比赛三等奖,《突击前夜》《端阳相会》《草帽圈》,分别获陕西省音乐舞蹈比赛一、二、三等奖。他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荷兰国王授予他银质奖章。他创作改编了许多独奏、齐奏、合奏等器乐作品。
    封恒山 1934年生,河南省西峡县人,国家一级编剧。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任陕西省话剧团演员、队长、创作组长、院长,曾参加多部话剧演出。1958年任编剧,主要作品有《保卫延安》《风云漫秦川》《魔窟曙光》等20多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获陕西省优秀创作奖。《保卫延安》中央电视台录像播映,新华社向国外发了大量报道、图片。1986年赴老山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编导了《当国庆礼炮鸣响的时候》《永久的军功章》等四部小话剧,向中央军委和北京汇报演出,荣立二等功。曾任剧协陕西分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邢凤云 1934年生,河南郑州市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未满12岁人西安狮吼剧团学艺,演出了《杨排风》《红珠女》《追鱼》《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李双双》《白毛女》等80余部古典与现代剧。青衣、花旦、彩旦、武旦皆能,尤以武旦擅长。《杨排风》是她的代表剧目,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荣获演员乙等奖。1963年,西安市现代剧会演中,主演《李双双》荣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曾随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演出。又赴北京、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巡回演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多次被评为省、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并授予省级劳动模范称号。
    秦北海 1934年生,四川省梓潼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陕西省乐团副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49年9月参加解放军,在陕西军区文工团等单位工作。除小提琴外,曾先后为多部秧歌剧、歌剧作曲,其中独立完成的主要作品有中型歌剧《海上渔歌》和大型歌剧《光辉的旗帜》的全剧音乐。1957年任陕西省乐团交响乐队小提琴演奏员和独唱独奏小组成员,1961年与杨洁明合作,创作了大型器乐曲——交响协奏曲《忠王李秀成》,并由他本人担任独奏。陕西电台录制成专题节目,并作为西北地区交流节目广为播放,196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深造,兼修作曲理论。1964年回团后任交响乐队首席小提琴师,他协助乐团及国内著名音乐家,排演了中外交响乐名作百余部,录制影视音乐50部;与国外著名音乐家和艺术团体多次合作演出,为开展音乐交流作出了贡献。
    王瑞兰 1934年生,河南滑县人。1949年9月参加西北文艺工作团,主要从事歌唱艺术。在《刘三姐》《小二黑结婚》中任主要角色。参加演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花儿与少年》《五首民歌》等歌曲,并多次在全国和省级获奖。近年来,发表了30多篇有关音乐歌舞的评论。
    李夕岚 1934年生,陕西渭南人。1947年入陕西易俗社学艺,1948年转三意社。演出大小剧目近百部,她主演的《小女婿》获1954年西安市现代剧目汇报演出演员奖,《罗汉钱》由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发行,《母女俩》获1956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演出的现代戏《三家春》《合家欢》均受好评。曾任西安市秦腔二团副团长、中国剧协会员、陕西剧协理事、西安市妇联执委,被评为省、 市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1988年省党代会代表。
    卫天西 1935年生,山西解县人。1949年9月参加西北文艺工作团,为舞蹈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西歌舞剧院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导,主要作品有《陕北组舞》《边区生产歌》《喜开镰》及舞剧《秦岭游击队》《长相思》等。组织参与大型古典乐舞《唐·长安乐舞》创作。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陕西省舞协副主席。
    胡正友 1935年生,陕西省横山县人,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3月调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男、女角色均演。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早年师从李正敏、韩盛岫等,工花脸。先后在《赵氏孤儿》《血泪仇》等70余出剧目中扮演主、配角。导演了《一家人》《南海长城》。合作导演的《千古一帝》(一部)获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导演一等奖,并受到陕西省政府嘉奖。在《千古一帝》(三)部中饰华阳君,获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戏曲大赛配角一等奖。
    马蓝鱼 1936年生,陕西榆林人。国家一级演员。1948年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53年获西北文化部表演乙等奖,1956年获陕西省观摩演出二等奖,1957年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58年获文化部“文艺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获省政府“优秀教师”称号,1986年被评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她擅长青衣、花旦、刀马旦。主演的代表剧目有《游西湖》《赵氏孤儿》《宇宙峰》《贵妃醉酒》,现代戏有《一家人》《血泪仇》《大家喜欢》《做军娃》《南海长城》《闹粮》《传枪》等。曾赴京演出,受到周总理、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赞扬。1959年她参加国庆十周年演出之后,随团赴十三省区巡演,她扮演的李慧娘被誉为“美丽的鬼魂”“火中凤凰”。《鬼怨·杀生》曾录制成艺术片和电视剧。曾任陕西省艺术学校副校长、名誉校长、中国剧协理事、陕西剧协常务理事、陕西省政协常委等职。
    张 强 1936年生,河南开封人,国家一级导演。1949年8月参加西北文工团。历任陕西省歌舞剧院歌舞团舞蹈队副队长、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舞协理事、教学学会副会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吸收并运用武术技法合作编导舞剧《秦岭游击队》,1982年创编新教材《中国舞剑基本训练法》,1987年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导演一等奖。曾主演和编导《欢度新春》《闻鸡起舞》等多部舞蹈、歌舞剧。
    宫定远 1936年生,新疆伊犁人。1949年入西北文艺工作团,表演过上百个优秀舞蹈节目。参与创作了《汉江号子》《送行歌》《白纾舞》等25个舞蹈作品,有的获奖,有的在美、英、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播放。《唐·长安乐舞》获省文联开拓奖创作一等奖,《白纾舞》获全国舞蹈比赛演出奖。
    李 旺 1936年生,陕西佳县人。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调延安文工团,1955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奏板胡。几十年来,先后在《小二黑结婚》《梁秋燕》《曲江歌女》等100多个剧目中担任板胡领奏,为《苦菜花》《杜十娘》等20多部剧目作曲,指挥排演了《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杏花村》等30多个剧目。
    党文辉 1937年生,陕西合阳人。其外祖父即线戏名艺人六八儿,其父党生坤,舅父王东贵也是线戏名艺人。8岁随父跟班学戏,11岁能演唱《百宝箱》,13岁名传四方,群众誉为“十三娃”;又因其嗓音酷似线戏名艺人王化南,遂称“假化南”,1952年加入合阳县晨光线剧社,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三等奖。敲、提、唱、导样样精通,人称他是线戏行里的“全把式”。1986年担任合阳线腔木偶剧团副团长,1987年任团长。先后带团参加省、地五次艺术节和中国第二届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个人曾16次获奖。
    马凌元 1937年生,陕西米脂人。1948年在延安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952年在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任教,并师从荆永福进修鼓板。同慕家璧记录整理的《秦腔打击乐谱》(1960年长安书店刊行),成为秦腔音乐较早的和较为完整的打击乐文字资料。1960年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他设计和操鼓的秦腔、眉户传统剧和现代剧有《飞虹山》《谢瑶环》《闹天宫》《九江口》《窦娥冤》《四进士》《血泪仇》《梁秋燕》《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20世纪80年代在省艺校从事教学和秦腔、民间鼓乐理论研究,发表论文评论文章70多篇。
    吕 峰 1937年生,陕西省富县人。共产党员。国家一级编导。1949年参加延属文工团,先后在延属文工团、陕北文工团、陕西省歌舞剧院任歌剧演员、舞蹈演员,在延安歌舞剧团任导演、副团长、团长。现任中国舞协理事、陕西省文联委员、舞协陕西分会副主席、延安地区文联党组书记。1953年后,深入陕北24个县市及山西、河北、山东、云南、东北等地收集民间舞蹈素材,从事舞蹈编导。数十年创作、编排了中、小型舞蹈、舞剧80多个,主要有《红军哥哥回来了》《元宵之夜》《兰花花》等。导演的歌剧有《延安支队》《刘三姐》。创作的歌剧有《雷锋》(与周加夫合编)、儿童歌舞剧《延安儿童团》(与杨明春、吴传书合编),此剧1982年获文化部全国儿童剧北方片调演二等奖。歌 舞剧《兰花花》于1979年获全国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创作、演出二等奖,陕西省一等奖。舞蹈《跑红灯》获省1985年开拓二等奖。
    郭葆华 1937年生,陕西长安人。1949年入陕西易俗社,得秦腔名家刘毓中亲授。演出大小剧目80多个。在《西安事变》中饰周恩来,获陕西省演出一等奖,1979年进京演出,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受到剧作家曹禺赞扬。在《左宗棠出塞》中扮演左宗棠,获西安市戏剧节表演一等奖。
    王淑德 1937年6月生,河南省滑县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从小参加解放区军工宣传队和西北荣院文工队。1954年调陕西省歌舞剧院任歌剧演员和独唱演员。曾主演过《刘胡兰》《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20多部歌剧。在数十台音乐、歌舞晚会中担任独唱。曾获歌剧《白毛女》演出一等奖和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拍摄录制电影《西北五首民歌》中的《翻身道情》。撰写的《真实和准确是表演艺术的生命》被辑入《中国歌剧艺术文集》,为中国剧协和中国音协会员,省第二届文联委员,省剧协理事,省四届人大代表和省五届政协委员。
    李爱琴 1939年生,陕西西安人。国家一级演员。4岁随父学艺,从师李正敏、董化青,人称“六龄童”。1953年参加五一剧团,曾演小旦、青衣、老旦,后主工小生、正生。演出代表剧目有《周仁回府》《戚继光斩子》《三曹父子》等,曾参加十三省区巡回演出,在省市戏曲演出中多次获奖,多次被评为“五好演员”“模范党员”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1983年率先在五一剧团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现任西安市五一剧团团长、中国剧协理事、西安剧协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
    张咏华 1940年生,陕西长安人。国家一级演员。1949年8月进入陕西易俗社,工小旦、花旦、刀马旦、青衣。嗓音高昂、厚实有力,唱腔激情奔放。演出代表剧目有《庚娘杀仇》《貂蝉》《走雪》《冼夫人》等。1956年获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二等奖,1984年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演出一等奖,曾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中国剧协会员、西安市政协常委、西安市民盟常委。
    张 勇 1940年生,湖北故城人。1949年5月参加革命。从事舞蹈艺术,并参与创作舞剧、舞蹈。国家一级导演。《唐·长安乐舞》《仿唐乐舞》1984年获省文艺开拓一等奖,他创作的《昭陵六骏》《秦王破阵》1987年获陕西省艺术节创作一等奖、三等奖,参与创作的《边区生产》《延安新春》等,获陕西省建国35周年优秀舞蹈作品奖。陕西舞协副主席、陕西省歌舞剧院舞训班主任。
    孙大西 1940年生,河北沧县人。1949年9月参加西北文艺工作团,她先后演出《摘葡萄》《白毛女》《刘三姐》等120多部舞蹈、歌舞剧。《面具舞》在日本、丹麦、罗马尼亚、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欢迎。先后获省、文化部、省舞协奖励,1984年获省“开拓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