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编 文化艺术   第二章 剧种和班(社)、团   第四节 剧 团  

第四节 剧 团

    人民剧团 1950年2月,县人民政府第三科(文教科)接收华庆社和齐镇友谊社,组建成立县群众剧团,田既平任指导员,原华庆社社长张景忠任团长,团内实行团长责任制,工资分配采取按台口破账的“基薪批红制”。年内新吸收咸阳演员米养民和长安演员李新民进团,并开始制作灯光布景。对剧团内部进行整顿,成立以指导员、正副团长、秘书、股长和演职代表组成的团委会,下设宣教、剧务、总务三股,分别负责学习、剧目审查、排练演出、后勤保障及外出联系等工作。
    1951年,吸收华新中、王集荣、姜培中、冯志民、李香君、严艺芳、刘新惠、董尚义、李华义、李纪民、郭占民、余培堂进团,还举办了第1期学员培训班。1952年前后,根据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精神,对具有色情、恐怖、封建迷信等不健康因素的剧目加以革除,净化了舞台,使戏曲表演注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反抗剥削压迫、争取自由等新的内容。《白毛女》《穷人恨》《血泪仇》《小二黑结婚》等一批现代新剧目陆续上演。年内剧团新购发电机并制作、更新部分灯光、布景。次年,参加全国剧团登记,取得民间职业剧团演出证。1954年4月,群众剧团举办第二期学员训练班。次年,剧团参加宝鸡专区戏曲会演,演出历史剧《烈火扬州》。李炳义、李凤琴获演员一等奖,王集荣获演员二等奖。9月,县级机关干部捐款修建东关剧院舞台。1956年5月,剧团参加陕西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演出《烈火扬州》,被评为演出、导演、演奏三等奖,剧本一等奖,王集荣获演员二等奖,姜培中、田玉华、李炳义、李凤琴、纪桂芳、严忍信获演员三等奖。会演期间受到省委书记赵伯平、省长赵寿山接见。大会给眉县群众剧团补助1000元,并发给每个演职人员服装一套。同年成立剧团党小组和工会。团内工资分配由“基薪批红”改为“基薪分红制”。1957年,县群众剧团改名为县人民剧团,县政府拨款2000元购置衣箱。剧团建立党支部,李靖华任支部书记。年内举办第3期学员训练班。
    1958年,周眉合县,剧团改名周至县人民剧团第一团,严艺芳赴省戏曲学校导演班学习。1959年,一团举办第4期学员训练班。年中,会同二团组成赴省演出团,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1960年10月,一剧团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演出古典折子戏《双下山》和本团刘志渊创作的眉户现代剧《红旗炊烟》,严秋容、李香君、纪桂芳获青年演员奖。下半年姜培中赴省戏曲学校导演班学习。这一时期,剧团因长期深入山区为群众演出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五好标兵剧团”,受到文化部、省文化厅表彰。是年举办第5期学员训练班。1961年,周眉分县,恢复眉县人民剧团。举办第6期学员训练班。次年,县政府拨款40000元、黄金0.25两,购置衣箱道具。年内吸收演员赵侠、蔡志友、王清莲、刘吕丹进团。1963年,剧团排演本团刘志渊移植改编的大型历史剧《澶渊之盟》,后赴西安向省市文艺界汇报演出,先后慰问空军21航校、17航校等单位,在西安演出达一月之久。年内县政府拨款开始修建东关剧院。1964年剧团开展“五反”运动,省剧协会员金葳、雷雨在县剧团创作出《一把尖刀》,经修改定名为《汉城春秋》,搬上舞台后参加宝鸡专区现代戏会演。8月,古典剧目停演,全部上演现代戏。10月,东关剧院竣工。1965年,剧团精简演职员工20多名,每人发给回乡安置费50元。1966年剧团成立“红卫兵筹委会”和“赤卫队”等群众组织,开展“破四旧、立四新”,在东关剧院门前象征性地烧毁了几件破旧古典戏装。举办第7期学员培训班。次年剧团演职员工搞大串联,演出瘫痪,下半年成立“反修文工团”“井冈山兵团”等组织。1969年,剧团更名为县文工团并成立革命委员会,举办第8期学员训练班,对乐队进行扩编,全面上演革命样板戏。1972年,县文工团参加宝鸡市创作节目调演会,演出刘志渊创作的现代剧《激浪滩》。举办第9期学员训练班。1973年恢复眉县人民剧团名称,参加宝鸡市创作节目调演,演出《激浪滩》。演出后,由市组织慰问驻宝部队。是年,县剧团废除原地方所定工资级别,一次性套入国家文艺级。8月,县剧团在宝鸡陵塬公社王家托夫大队水库落成竣工演出中,全团人员食物中毒,其中中毒较重者三人送入宝鸡治疗,后经抢救全部脱险。
    1974年,县剧团参加宝鸡市创作节目调演,演出刘志渊创作现代秦腔剧《柳林春风》。次年,剧团分成演出队和小分队下乡宣传演出。下半年,县革委会批示在眉县中学举办文艺训练班,参加学员50余人。1976年剧团举办第10期学员训练班,在全县各公社进行普及样板戏演出。5月,参加市创作节目调演,演出秦腔现代戏《飞雪迎春》。1977年春,剧团赴甘肃天水等地,演出“文化大革命”中被禁锢多年的《洪湖赤卫队》《八一风暴》等。6月,排演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个历史剧《逼上梁山》。10月,县剧团冲破思想禁锢,在全省率先排演历史剧《杨门女将》,在县城连演一个多月,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后赴省汇报演出,在西安等地连演半年之久,颇受好评,省电台为该剧演出录了音。《杨门女将》从此成为县剧团的保留节目。1978年8月剧团参加市创作节目调演,演出本团合作剧目《南塬风云》,获创作二等奖,演出、导演、音乐、舞美一等奖,王集荣获演员一等奖,段艺兵、杜效武获演员二等奖,郝宝丽获演员三等奖。团内40%职工调整工资,是年,撤销县剧团革命委员会,王汉强任团长。1979年10月,举办第11期学员训练班。同月,省剧协委员,市、县人民代表,著名秦腔演员王集荣病逝。是年剧团在长安演出辗转途中,运送衣箱的拖拉机翻车,2人受伤。1980年剧团职工宿舍楼(东关剧院右后侧)竣工。40% 职工调整工资。1981年6月,参加市青年演员选调演出,华新中获演员二等奖,黄海英、王秋艳、张永强获演员三等奖。7月,武张军赴省戏曲学校秦腔音乐作曲班学习。1982年7月,县政府拨款35000元,从上海、苏州购置一套衣箱。8月,剧团在东关剧院亮新箱,演出大型秦腔历史剧《白沟议和》。9月,举办第12期学员训练班。次年初,剧团成立艺委会。3月,在金渠公社来家寨大队演出《回荆州》后,凌晨三时舞台坍塌,损失衣箱、道具等折价11000余元。5月,著名演员华新中病逝;9月,调整职工工资,并排演现代剧《安乐湾》。
    1984年县剧团参加市首届戏剧节,演出本团马明道编、导的《惊尸案》,获剧本创作三等奖,演出二等奖。3月,在小法仪乡黑峪村演出时,因电线起火,烧毁大幕,损失1000余元。12月,剧团进行文艺体制改革,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个人承包责任制,杜效武任团长,另以富余人员成立“劳动服务公司”,于剧院临街处开设门市部,对外营业。1985年元月,排演县文化馆汪玉泉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生死恨》。5月,赴西安市汇报演出。西安市电视台对演出实况进行了转播,省广播电台现场进行录音,《当代戏剧》《西安晚报》等刊登了该剧剧本、剧照和有关评论文章,省、市有关部门为该剧举行座谈会。8月,市文化局选调本县剧团的《生死恨》赴市进行专场汇报演出,并发给奖金4000元。次年,新剧院宿舍楼在平阳街中段南侧(今址)动工修建,占地9.6亩,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投资25万元。7月,剧团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岗位责任制,并对全体演职员工实行工资浮动和按劳记分的工资分配办法。年底,对12期学员训练班12%的学员转正定级。1987年5月1日,新宿舍楼建成,县剧团由东关剧院迁新址。
    1988年5月,县剧团青年演员赵军安,在西北五省区秦腔电视演唱大赛陕西省“公主杯”选拔赛中获三等奖。9月10日,县剧团在西安首届中国酒文化节开幕式上,为日本首相竹下登之弟竹下三郎演出新编历史剧《醉卧太白》,受到好评。11月4日,在本县体育场向省剧协主席高鹏做汇报演出。11月5日,县剧团在体育场向市文化局汇报演出汪玉泉创作的新编秦腔古代剧《金手记》。全年共新排大型秦腔剧《节妇吟》《忠烈千秋》《青蛇传》《金手记》《醉卧太白》《杨八姐》等六本。1989年4月22日,县剧团杜孝武在省举办的秦腔演唱赛中演出《五台会兄》,获省三等奖、宝鸡赛区二等奖。张世清演出的《斩单童》获宝鸡赛区三等奖。5月23日,县剧团在文化馆舞台参加市第二届戏剧节巡回观摩评比演出,演出剧目《金手记》,市文化局副局长白冠勇率有关人士观看演出。10月23日,省文化厅处长曹子义、雷达及市文化局长曹振中等,赴本县观摩《金手记》,县委、县政府、县人大领导陪同观看。
    业余剧团 解放后,本县大部分乡、村均有自乐班和业余剧团,土改时期,业余剧团以演现代戏为主,宣传党的政策。兼演有教育意义、促人上进的古装戏。1952年眉中、农校和横渠等20个业余剧团共有成员873人,累计演出539场。是年,齐镇举办首次物资交流大会,除市、县专业剧团演出外,全县有17个业余剧团先后义务公演。1955年春节,本县举行第一届民间业余艺术会演,16个业余剧团参加演出,演出现代戏《梁秋燕》《挖界石》《还账》等10个剧目共13场;还上演传统折子戏《木兰从军》《断桥》《拾玉镯》等20个剧目,共演23场。大会评出3个优秀剧目,20名优秀演员。1963年,县文化馆对孙家原、梁家湾等5个业余剧团进行整顿。1964年8月,全国古典戏“关闸”停演,本县大部分业余剧团、班社瘫痪,1967年12月,12个公社154个大队相继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样板戏和“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革命”歌曲。1982年,省、地、县三级联合在汤峪公社屈刘堡大队举办音乐、舞蹈、戏曲业余演唱学习班,参加学员77人。此后数年,随着电视等传播工具深入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水平大为提高,业余剧团除横渠孙家原等个别继续演出外,大部分自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