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耀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北部,地处渭北高原,素有“关辅襟喉”,“北山锁钥”之美誉。北依铜川、旬邑,南界三原,东邻富平,西接淳化,总面积1611.5平方公里。共辖17个乡镇,62774户,269143人。其中农业人口215790人,占总人口80%。境内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2.3℃。内外交通方便,咸铜、梅七铁路与西铜一级公路纵贯南北,是连接关中与陕北的交通要冲。
    耀县历史悠久,传为上古阴康氏的治地。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始设祋祤县。此后,魏改泥阳,隋改华原,元改耀州,民国二年(1913)始称耀县,建置历史已近2150年。同时,自曹魏以来,耀县又是三郡(北地、通川、宜君)和三州(宜、崇、耀)的治所;民国时期,第二、第三区专员公署及邠洛区动员指挥部亦驻耀县。《华原风土词》所谓“旁县公然辖六城”,即指元代“耀州七县,治华原,领华原、富平、三原、云阳、同官、美原、淳化”(见《文献通考》)。
    悠久的历史长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根据文物普查,以塔坡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商、周、汉文化遗址,已发现40余处。与传说中“阴康氏治于华原”相吻合的塔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便是典型的仰韶彩陶文化。汉代又于塔坡原上建有步寿宫,因之塔坡原又称步寿原。唐代永安宫、葡萄园宫,也建于耀县境内。现存文物古迹遍布各处,闻名遐迩的药王山、大香山、薛家寨,是陕西省关中北线旅游的主要名胜景点,越来越成为海内外游人观光揽胜的理想去处。
    药王山古称五台山,五峰环拱,古柏参天,殿宇宏敞,碑石林立,既是医史文物、石刻艺术的宝库,又是风光宜人的旅游胜地。丰富多彩的药王山石刻,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医方碑和全国罕见的“历代名医神碑”。原耀县碑林珍藏的北魏造像等近百通名贵碑刻,已于解放后迁至山上。其中北魏始光元年(424)的魏文朗佛道混合造像碑,时间之早,为国内所仅见。此外,尚有孙思邈隐居石洞、手植柏、洗药池、晒药场、聚虎坪及唐太宗登山御道、拜真台等古迹,是研究孙思邈的珍贵资料。
    距县城西北45公里的大香山,相传为北周妙善公主肉身成佛之地。这里三峰耸翠,拔地而起,林木茂密,清凉幽静,是中外闻名的佛教丛林与避暑胜地。周围又有苍龙岭、唐王洞、杨八姐梳妆台诸胜景。
    位于照金境内的薛家寨,传为薛刚反唐时驻兵之地,洞窟幽邃,林木荫蔽,山势险峻,易守难攻。1933年初,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时,薛家寨就是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和红军、游击队的后方基地。当时,中共陕甘边特委、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都曾以此为驻地,领导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争。红二十六军也在此相继建起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仓库等后勤单位。经过多次反“围剿”的斗争,终于巩固了以薛家寨为中心的照金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及革命历史纪念意义而成为耀县又一名胜景点。
    此外,还有孙思邈故居、柳公权墓、宋塔、文庙及北湖夜月(桃曲坡水库)、南园春花(南街幼儿园)等人文景观。
    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众多的历史名人。西晋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傅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史学家令狐德棻,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耀县人民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传统。辛亥革命前夕,本县同盟会员宋向辰、胡定伯等,即在庙湾东沟建立牧羊场作掩护,秘密联络同志,积蓄力量,制造弹药,进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县城内还有湖广客店、马家大院等秘密联络点。他们于辛亥(1911)年九月初三日(10月24日)在药王山插旗“反正”,迅速摧毁了清王朝在耀县的封建统治,成为全陕乃至全国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县份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耀县北部山区一直是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县境西北边陲的照金地区,便是刘子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1933年开创的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在此以前的1931年,中共耀县特别支部成立,国统区群众在地方党组织领导下,于1932年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交农运动”,迫使官府停建东营,废除粮捐,减轻了农民负担。1933年,积极配合王泰吉在耀起义,同时发动群众建立了耀县地方党组织的武装力量——耀县游击队。
    解放战争开始后,耀县人民无论在支援前线、参军参战、侦察敌情、武装斗争中,还是在接送爱国青年北上延安的斗争中,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
    耀县有山有原有川,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242万亩,按地貌特点形成三个不同的农业区:北部山地峡谷区,占土地总面积56.2%。土地面积大,荒山荒坡多,森林茂密,雨量充沛,是发展林牧业和多种经营的理想地域。中部梁峁丘陵区,占土地总面积28.9%。原面较宽,土层深厚,荒坡广阔,适宜农林牧全面发展。南部台原川道区,占土地总面积14.9%。原面平坦,土厚地肥,气温较高,灌溉条件优越,是商品粮菜和外贸农产品的主要基地。
    本县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和栽培植物800余种,形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是渭北高原罕见的物种资源宝库。其中以森林植被为最多,计有28个群系,占全部群系的50%以上,森林覆盖率已达41.4%。又是苹果、花椒的适生区。线辣椒、白皮大蒜、白蜂蜜、核桃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历史较长,产品质量蜚声中外。全县有野生药材品种近400个,年收购量达20万公斤。党参、黄芪、柴胡、黄芩、连壳、桃仁、丹参等,均是全国市场紧缺的地道货。所谓“宜党”、“华原芪”,早在唐代就已出名。黄芩号称“耀芩”,又是清代钦定的贡品。近几年来,还陆续引进山萸、天麻、杜仲等栽种药材,不断发展扩大药材种植基地。
    煤炭与石灰石是耀县主要的矿产资源。煤炭储量40亿吨,含煤面积占总幅员的75%左右。煤质属粘煤和长焰煤,具有中灰、低硫、燃点低、热量高等特点,是最佳气化、动力和民用煤。石灰石储量约18亿立方米,分布广泛,质量优良,是水泥及其它建材工业的优质原料。
    此外,还有铁矿、坩土矿、高岭土矿、油页岩矿、砖瓦粘土矿、电石石灰石矿及丰富的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尚待充分开发利用。
    四
    解放前,兵燹频仍,灾荒不断,耀县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民谚说:“借着吃,打着还,跟上碌碡过个年”,便是广大农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解放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多年间,从农村到城镇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本县经济发展由产品计划经济逐步向商品市场经济转变。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城镇,实行“改革、开放、搞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就。198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3.87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35亿元,人均696元。
    1989年,农业总产值10066万元。较1949年增长9倍多。粮食总产9.56万吨,增长2.6倍。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已由5000亩增至14万亩,扩大27倍。森林面积达到44.8万亩,增长1.37倍。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具有质量、产量优势的蔬菜、苹果、花椒、辣椒、西瓜、药材等农副产品基地逐步形成,渐成规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劳力等优势,立足农村,面向社会,创办工业,支援农业,依托乡村,放眼市场,出现了乡、村、联合、个体四个轮子一起转,工、矿、商、贸、加工、服务齐发展的喜人局面。1989年总产值达7277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39.6%,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七五”以来,以煤炭、建材业为龙头,以轻化、农副产品加工、医药保健品为主导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0138.7万元,较1949年增长15倍。原煤、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已分别达到69万吨和14万吨。东风水泥厂生产的“安君山”牌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连续5年获全省乡镇企业水泥评比第一名,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
    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有县级公路290余公里,乡村道路670余公里,专用公路90余公里,加上国道西包公路,境内通车总里程已超过1000公里。以县城为中心,东西中三大干线为骨架,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县域公路网已在全县形成。咸铜、梅七两条铁路线分别从县城东西两边通过,纵贯南北。铁路过境里程75公里,县境内有12个火车站,在全国亦属罕见。3000门程控电话的开通,结束了摇把子时代,极大便利了和外界的信息联系。
    商业兴隆,交易活跃。全县有商业机构网点1374个,城市集市贸易点15个。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大关,超过1949年的百余倍。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项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城乡共有110多个文化单位,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和举办书画展、建设成就展、文物展等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教育。经过广泛搜集整理,《耀县民间故事集成》、《歌谣集成》和《谚语集成》,已于1989年编辑出版。药王山、药王故里、香山等旅游彖点修葺一新,迎接八方嘉宾。全县有中小学481所,在校学生4.3万余人,分别较1949年增长2.4倍和6.5倍。教育工作以普及六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了基础教育,努力改变办学条件,集资办学成效卓著。医疗卫生网点349个,医护人员和卫生检疫技术人员110余人,分别增长22倍和12倍。病床从无到有,达到388张。发病率最高的地方病——大骨节病,已控制在0.6%,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有3900余人分别获得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在“科技兴耀”中贡献才智。体育活动日益广泛。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本县被首批评为陕西省体育先进县。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9年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1元,较1959年增长4.7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亿元,较1950年增长4万余倍。城乡群众居住条件和建房质量普遍提高,膳食结构发生明显改善,鳏寡孤独有所养育,残疾人事业得到社会关注,优抚救济得到加强,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水、电、路等方面均得到极大改善,已向小康目标迈进。
    五
    解放40年来,耀县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过去任何朝代不可比拟的巨大成就。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和全省、全国横向比较,本县经济发展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仍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份之一,因而对工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能尽如人意。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商品生产发展缓慢;林特、畜牧生产和多种经营的资源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乡镇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工业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产品稃技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差;科教、文卫发展远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劳动力素质较低,人才缺乏;另外,由于水土流失、水源、土壤、空气污染现象较严重,使生态环境恶化。
    立足县情,思考未来,我们强烈意识到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富饶的资源赋予本县以无穷的发展潜力。改革开放的时代,全国上下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的大环境,又给了我们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新的发展进程中,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揽全局,坚持“科技兴耀”的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使经济与社会同步前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历代先贤图强创新,谱写了耀县辉煌的历史。近十年的改革奋进,只是振兴乐章的序曲。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继续艰苦奋斗。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28万勤劳智慧的人民,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和资源优势,未来的耀县必将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颗更加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