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东、西、南、北、中5峰拔地而起,直插青冥,旁列诸峰环卫四围,错落有致,“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就是对其从属关系的形象概括。本节仅择其主峰及主要旁列之山记之。
北峰 海拔1614.7米。因处于主峰之北而得名。峰顶常有白云缭绕,形似白云托起的石台,故亦称“云台峰”。北峰上通中、南、西、东4峰,下接沟(老君犁沟)、墙(千尺
)、峡(百尺峡)危道,为攀登主峰必经之地。登峰巅可揽群山,鸟瞰秦川,是登山途中最理想的休息场所。
北峰通道上竖一座石牌楼,横眉镌刻“北峰顶”。牌楼后原依山势建有真武殿,“文革”中毁于火患,1990年起重建真武殿。峰顶有平台,清代建有倚云亭,今废,仅存遗址。
北峰顶北下西折为“老君挂犁处”。传说老君驾青牛犁通犁沟后,将铁犁挂在此处小憩。原铁犁为清代所铸,毁于“文革”期间。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华山时,由黄甫峪登山,首先占领了北峰,其登山路在东崖壁。
中峰 海拔2042.5米,位于东峰西侧,因在东、南、西3峰怀抱中而得名。相传春秋时华山隐士箫史善吹洞箫,箫声引动了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爱慕,于是弄玉便抛弃宫庭生活,随箫史来华山中峰隐居。故中峰又名“玉女峰”。峰上诸多名胜,多因玉女而得名。如:玉女祠、玉女龛、玉女石室、玉女石马、玉女洗头盆、玉女梳妆台、引凤亭、无根松、龙窟、石龟蹑等景观。
龙窟在玉女石室西,传说神龙常卧在此处听箫史品箫。
石龟蹑在玉女祠下,是石龟踩踏之处,有裂缝深不可测,以石投之,回音杳然。
东峰 海拔2090米,是华山主峰第二高峰。因此峰观日出最佳,故又名“朝阳峰”。朝阳台在东峰顶,是华山诸峰中观日出的最佳位置。
华岳仙掌,在峰东北的陡崖上。是东峰奇景之一,属关中八景之首。
博台,在东峰南一座峰巅上。
杨公塔,在东峰北端,为杨虎城民国二十年(1931)所建,塔正东面“万象森罗”为杨虎城亲书。
南蜂 为华山之首,海拔2160.5米。峰南绝壁千丈,与三公山、三凤山隔壑相望,站立山巅,人有摇摇欲坠之感。南峰于东西两峰之间居中高踞,如一人面北而坐,而东西两峰恰似双膝。四周山峰,如踩肢下。“一揽群山小”、“诸峰罗立似儿孙”等诗句中的意境,在此体现得尤为真切。
南峰主峰为一峰两顶,其东顶长满松桧,故名“松桧峰”,其西顶为回归大雁憩息之地,故名“落雁峰”。
南峰有金天宫、老君洞、仰天池、避诏崖、孝子峰、炼丹炉、八卦池、南天门等险景和胜迹。穿过南天门,途经三面临壑的升表台,就是华山天险——长空栈道。
西峰 海拔2082.6米,是华山主峰第三高峰。因峰巅有巨石状如莲花,故又称“莲花峰”。有名的华山神话《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说玉皇大帝的三女儿三圣母追求人间美满婚姻,被她的哥哥杨戬压在西峰顶巨石下,三圣母的儿子沉香长大后,为救生母投师学艺,终于用仙斧劈开巨石,母子得以团圆。峰顶现有一巨石,形同斧劈,称“斧劈石”。石旁竖铁斧一把,上书“仙家宝斧,七尺有五,赐于沉香,劈山救母”。
舍身崖,在西峰顶北,旁刻有“舍身崖”字样。因王孝子在此舍身救亲而得名,《三才图会》载:“有孝子,亲疾病,祷于岳神,诉以身代。亲愈,往投崖,风御而去。比醒,已在家,后人因名其地。”有个叫李人龙的人,以为王孝子救亲采取的行为不可取,改“舍身崖”为“省身崖”。
此外,峰上还有西元洞、洞元石室、裴君石室、莲花洞等景观。
五云峰 上苍龙岭即达,古时曾称“中峰”。峰上古松苍郁,奇石嶙峋,风景幽雅。五老松、夫妻松、卧虎松、上马石、鸿声石均在峰上。峰上原建有庙宇,今仅有遗址。
梁张峰 在北峰东而高于北峰,相传千尺
道路修建之前,这里曾住着姓梁、张的二位道人,故名为“梁张峰”。《王辅志》书称“量掌峰”,其取意一是“量掌”和“梁张”字音相同;二是站其处可以真切地看到东峰仙掌的大小。
公主峰 在北峰之北,因汉南阳公主曾于此隐居而得名。南阳公主是汉元帝之女,王咸之妻。传说王莽篡位后,公主对咸说:“国危世乱,当退身修道,必可延年。若碌碌随时,恐不免受支离之苦。”咸不听,公主便来华山隐居修道。咸追寻华山,不遇,忽见岭上遗红鞋一双,咸认得是公主之物,近前去取,鞋化为石。
上方峰 在大上方和小上方之上。“上方”是道家术语,指“天界”。在汉代以前,号称太华咽喉的“千尺
”和“百尺峡”道路未通,这里曾是道士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故称“上方”。唐斐说《上方峰》诗云:“独上上方峰,立高聊称心。气冲云易黑,影落县多阴。有雪草不死,无风松自吟。会当求大药,他日复追寻。”
上方峰现有白云宫、玉皇洞、西元门、桃石等胜迹。
朝来山 华山东有峪为杜峪,峪东之山称“朝来山”。朝山,即道教道徒参拜山神之活动。又环列诸山也似拜华山之下,故名。
三公山 在南峰东南,与南峰对峙。据《魏光绪记》载:“南峰北临绝壑,壑处更为山峰,名三公山,高于前埒,两畔千峰林立,若青莲瓣瓣拥护。”立南峰巅,眺三公山,有与南峰同高之感,可望而不可登。三公山凿有石室两孔,据《峰麓名胜》记载:一为燕公石室,汉明帝时,燕子微隐于此。二是焦公岩,真人焦孝龙居此而得名。《峰麓名胜》载焦真人“野火烧其庵,坐火中徐起”。
三凤山 在三公山之西,与三公山相连,因峰秀美如凤,故名。峰东侧有“猴子观文约”奇景。
凤居山 在罗敷山之西。因有凤栖于此而得名,《三辅决录》载:“汉辛缮隐此,有大鸟栖辛缮槐树旬时不去,后人因以名山。”古时凤居山建有风骨塔,明仁宗时曾修葺,今废。《偃曝余谈》曾记载这样一个传说:“有凤逐二龙至此”,因凤善食龙脑,龙畏之坠地,化清泉两道,凤愤而死。山僧收拾凤的骨胫,盛于石函,在山巅建塔,名“凤骨塔”,后称“凤谷塔”。景泰癸酉年(1453),当地群众因筑城取砖,“石函始出,上有刻字”。今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