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志   铁路运输   客运   [客运组织]

[客运组织]

  【售票】 民国34年(1945年)前,长安站(即西安车站)仅有2个售票窗口,旅客限在开车前两小时内购当日当次客票。民国35年(1946年),东大街、北大街和鼓楼等处设客票预售处,预售次日客票。民国36年(1947年)又增加发售定期、回数、往返客票和学生、团体优待客票。

  1951年西安车站将原设在东大街的客票预售处迁至解放路,更名为售票所,售票窗口增至9个,预售3日客票,实行昼夜售票。1955年4月,开展电话、信函订票及定点送票业务。1956年增设军人售票窗口。1960年后,相继在西安市东、西、南、北大街分设售票处。1961年在火车站新建的东、西大候车室南端设售票处,售票窗口增至24个。1973年元月,新建的莲湖路售票所投入使用,有售票窗口16个,取消先前分设的售票处。80年代,西安车站实行合同户预订票制度,对大专院校学生放假及部队老兵退役实行上门售票。1990年,西安车站扩建竣工交付使用,售票厅设在东配楼一、二两层,一楼售当日普通客票,二楼售软卧、硬卧、计划、团体及涉外旅客客票。售票窗口增至46个,西安站预售票比重达60%以上,其中开往北京、上海、广州快车票预售比重达80%,西安、临潼、阎良站开始使用微机售票。

  【行包运输】 民国时期,行包运输业务清淡,运量甚小。当时规定允许旅客每人免费携带行李重量:头等票80公斤、二等票60公斤、三等票40公斤,超过重量收费。民国37年(1948年),陇海区铁路管理局仅运行包263吨。

  1950年3月铁道部规定:成人免费携带行李20公斤,儿童免费携带行李10公斤,超过数量起票收费;限定行李不得超过50公斤,超过50公斤改按包裹办理,包裹分一、二、三类;指定西安站为行包中转站之一。自1963年起,西安车站对大专院校等集体托运行包的团体单位实行上门承运。1983年起西安等站开展行包接取、送达业务。1984年4月起,包裹实行保价运输。

  民国时期,西安车站仅有约40平方米的行包房,1950年增加到631平方米,1961年将原材料厂2032平方米的两栋库房改作行包房。1967年在站台上新建中转行包房289平方米,1985年新建行包房3087平方米,旅客托运行包难问题基本解决。

  1990年,西安车站行包发送135.6万件,中转150.7万件,到达179.4万件,收入2321.7万元,保价收入352.2万元。

  【涉外客运】 1970年前,涉外客运量小,偶有任务时即由地方外事部门通知分局客运科派员添乘,妥善安排。1971年,贯彻西安铁路局《专运、涉外运输管理办法》,分局和站、段分别成立“专运、涉外运输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具体组织工作。1971年后,西安成为旅游热点城市,涉外运量渐增。1975~1977年3年间,共输送8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港、澳、台同胞3912批20860人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实施,涉外客运量逐年增加,铁路部门也形成一系列有关业务制度,包括外宾用餐实行无承付结算、实行外汇兑换券等。1983年,西安车站增设外事计划员,扩建贵宾室和软席候车室。1986年西安车站新站舍启用后,软席候车室增为5个,总面积500平方米,比1985年扩大3倍;各服务点加设外文标志、外文广播和外文电子显示器,增加外语宣传;并对客运值班员、计划员、售票员、软席候车室服务员等进行涉外培训。西安客运段承担95%以上涉外旅客乘车任务,1980年以后,采取多种措施,改进涉外工作,包括分期分批培训列车长、软席列车员、餐车主任、厨师领班,提高外语会话能力和业务水平,普及各次快车的外语广播宣传,在软卧车上备放外语画刊、书报及娱乐品;改进涉外旅客饭菜质量;遇有较大涉外团体或重要外宾乘车时,派出厨师长等添乘指导。

  1981年,西安铁路分局涉外客运4.6万人次,其中西安车站4万人次。1989年受“政治风波”影响,涉外客运降为2.1万人次,1990年再降为1.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