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志   经济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西安经济   [民国时期西安的经济]

[民国时期西安的经济]

    民国时期西安的经济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1~1934年),先后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军阀割据,天灾兵祸频仍,致使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第二阶段(1935~1942年),随着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交通条件的改善,外埠工商业者纷纷在西安办厂经商。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工商企业大量迁往西安,西安成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成为军需民用生产、运输、供应的重要枢纽,但为时不长,未能得到根本性发展。第三阶段(1943~1949年5月),抗战后期,西安成为日军飞机空袭目标,工商企业受到严重威胁而进一步西迁;抗战胜利后,工商企业又将设备、资金、技术力量纷纷南迁,加之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苛捐杂税繁多,物价暴涨,工商企业难以为继,西安经济处于衰败停滞时期。
民国27~30年(1938~1941年)西安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表(一)
    表3—1
    单位:万亩、万石

┏━━━━┳━━━━━━━━━━┳━━━━━━━━━┳━━━━━━━━━┳━━━━━━━━━┳━━━━━━━━━┓ ┃ ┃ 小 麦 ┃ 大 麦 ┃ 高 粱 ┃ 棉 花 ┃ 小 米 ┃ ┃ ┣━━━━━┳━━━━╋━━━━┳━━━━╋━━━━┳━━━━╋━━━━┳━━━━╋━━━━┳━━━━┫ ┃ 年份 ┃ ┃ ┃ ┃ ┃ ┃ ┃ ┃ ┃ ┃ ┃ ┃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 ┃ 1938 ┃ — ┃ — ┃ — ┃ — ┃ 3.87 ┃ 2.84 ┃ 90.94 ┃ 30.18 ┃ 88.57 ┃ 46.79 ┃ ┃ 1939 ┃ 292.64 ┃ 347.17 ┃ 40.35 ┃ 56.92 ┃ 9.69 ┃ 15.68 ┃ 67.48 ┃ 25.02 ┃ 71.27 ┃ 91.4 ┃ ┃ 1940 ┃ 276.54 ┃ 300.96 ┃ 55.29 ┃ 82.02 ┃ 8.65 ┃ 8.39 ┃ 94.76 ┃ 26.52 ┃ 59.51 ┃ 55.19 ┃ ┃ 1941 ┃ 267.41 ┃ 203.95 ┃ 96.95 ┃ 74.49 ┃ — ┃ — ┃ — ┃ — ┃ — ┃ — ┃ ┗━━━━┻━━━━━┻━━━━┻━━━━┻━━━━┻━━━━┻━━━━┻━━━━┻━━━━┻━━━━┻━━━━┛


民国27~30年(1938~1941年)西安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表(二)
    表3—2
    单位:万亩、万石

┏━━━━┳━━━━━━━━━┳━━━━━━━━━┳━━━━━━━━━┳━━━━━━━━━━┳━━━━━━━━━━┓ ┃ ┃ 玉 米 ┃ 蚕 豆 ┃ 豌 豆 ┃ 油 菜 ┃ 马铃薯 ┃ ┃ ┣━━━━┳━━━━╋━━━━┳━━━━╋━━━━┳━━━━╋━━━━━┳━━━━╋━━━━┳━━━━━┫ ┃ 年份 ┃ ┃ ┃ ┃ ┃ ┃ ┃ ┃ ┃ ┃ ┃ ┃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 ┃ 1938 ┃ 84.5 ┃ 75.87 ┃ — ┃ — ┃ — ┃ — ┃ — ┃ — ┃ — ┃ — ┃ ┃ 1939 ┃ 105.33 ┃ 149.06 ┃ 2.38 ┃ 1.28 ┃ 69.47 ┃ 31.98 ┃ — ┃ — ┃ 1.58 ┃ 13.2 ┃ ┃ 1940 ┃ 71.2 ┃ 67.93 ┃ 5.94 ┃ 4.72 ┃ 159.67 ┃ 117.36 ┃ 17.75 ┃ 7.11 ┃ 15.63 ┃ 26.44 ┃ ┃ 1941 ┃ — ┃ — ┃ 6.39 ┃ 7.16 ┃ 54.27 ┃ 27.89 ┃ — ┃ — ┃ — ┃ — ┃ ┗━━━━┻━━━━┻━━━━┻━━━━┻━━━━┻━━━━┻━━━━┻━━━━━┻━━━━┻━━━━┻━━━━━┛

    注:本表根据《陕西经济十年》资料编制。
    【农业】 民国初年,西安地区在封建军阀割据势力的统治下,田赋及其他各项税收剧增,连年屡遭旱、雹、蝗灾,加之兵祸不断、土匪横行,农村生产力受到极大地破坏。民国17年(1928年)至民国21年(1932年),西安连续5年遭受旱灾,尤以民国18年(1929年)为甚,饿殍遍野,满目萧肃,其间还有蝗、风、霜、水、疫(鼠疫、霍乱)等灾害,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陇海铁路修通前后,西安农业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当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一是组织农村信用消费及灌溉等合作社,推广示范农田。民国20年(1931年),当局农业推广委员会派员赴长安、临潼等5县“督导”组织合作社,并作农田适肥施用的示范,数年间,先后在土门村、韦曲镇举办示范农田。二是推广棉花种植业。民国22年(1933年)以前,农民多种罂粟,种植棉花较少,民国23年(1934年)成立陕西棉产改进所,在高陵县库马桥村设立良种繁殖场,民国25年(1936年)推广种植良种四号斯字棉1160亩,德字棉1400亩,脱字棉1500亩,灵宝棉750亩,以后历年均有增加。三是推广小麦良种。推广“陕农7号”及“蚂蚱”、“蓝芝”等3种小麦良种,良种小麦推广面积,民国28年(1939年)为1.7万亩,民国29年(1940年)为18万亩。四是在长安、户县、蓝田等县推广增种秈稻及马铃薯、豌豆等杂粮的优良品种。五是在防治农作物方面采取了若干措施。六是禁种罂粟。以上措施取得一定效果,促进了农业发展。民国27年(1938年)至民国30年(1941年)西安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情况见表3—1和表3—2。
    【工业】 民国21年(1932年)以前,西安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清末左宗棠创办的西安机器局时断时续,启新印书馆、新履制革公司等规模很小的现代工业惨淡经营,难以为继。该时期,手工业生产因仿制技术落后,产品不及外货精美而得不到发展。民国24年(1935年)至民国31年(1942年),随着陇海铁路的修通,一些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渐次成立,稍具规模者有成丰面粉公司、华峰面粉公司及中南火柴公司、集成三酸厂等,规模最大的是投资150万元(法币,下同)的大华纺织厂。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武汉、天津等地的一些工厂内迁到西安,民族资本的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根据《陕西经济十年》资料,民国30年(1941年)西安共有现代工业67户,资本共计1474.1万元,工人5409人。其中机器业15户,资本148.5万元,工人1083人;纺织业7户,资本357.2万元,工人1225人;面粉碾米业8户,资本177.5万元,工人480人;制革业6户,资本81.3万元,工人308人;化学业11户,资本282.4万元,工人959人;造纸业2户,资本37万元,工人55人;印刷业3户,资本63万元,工人330人;火柴厂1户,资本5万元,工人100人;玻璃业4户,资本22.2万元,工人155人,烟草业1户,资本100万元,工人200人;发电业1户,资本100万元,工人110人;砖瓦业1户,资本8万户,工人80人;植物油业1户,资本12万元,工人10人;漂染业2户,资本43万元,120人;其他工业4户,资本37万元,工人194人。以上多系轻工业,且大多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西安手工业在陇海铁路修通后,因机器工业产品大量输入,而遭受严重打击。抗日战争开始后,外埠机器生产的产品来源断绝,复刺激了西安手工业的发展,土纸产量随机制纸减少而大量增加,小型纺织厂与农村妇女的土法纺织亦呈空前盛况。据资料统计,西安手工纺织业民国26年(1937年)有17户,纺织机118架,工人173人;民国29年(1940年)发展为109户,纺织机1000余架,工人2000余人。但因物价飞涨等因素,民国30年(1941年)末仅存70余户,每户有手摇铁机或木机数架至30余架,工人10余名至100余名不等。手工丝织业蓝田、临潼、长安、周至4县有土法缫丝65户,丝织厂6户,年产土丝1500余公斤,厂丝350余公斤。西安手工造纸业,城东南30里的大兆镇有纸坊5户,以麦秸造黄板纸,已趋衰落;城南30里的北张村,居民300余户皆操纸业,村中男女老幼均为造纸工人或助手,以南山所产枸树皮为原料,年产纸2000余万张。西安手工制革业,民国29年(1940年)有小型制革厂及皮件厂数十户,旧式黑皮坊100余户,多分布于东大街、北大街、糖坊街一带,年鞣制生皮约18万张,多用于制皮箱、皮包、皮鞋等。抗日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胜利后,部分企业相继外迁,西安的工厂企业迅速减少,加之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滥发纸币,苛捐杂税繁多,工厂负担很重,许多工厂纷纷倒闭或停工,除了军需生产畸形发展外,其他工业生产处于极度困难境地。据《西安市政统计报告》(1947~1948)资料,民国37年(1948年)西安市工业调查情况见表3—3。
民国37年(1948年)西安市工业调查表
    表3—3

┏━━━━━┳━━━┳━━━━━┳━━━━━━┳━━━━━━━━━━━┳━━━━━┳━━━━━━━━━┓ ┃ ┃ ┃ 动力设备 ┃ ┃ 月平均产量 ┃ 职工人数 ┃ ┃ ┃ ┃户 数┃ ┃ 产 品 ┃ ┃ (人) ┃ 其中: ┃ ┃ ┃ ┃ ┃ ┣━━━━┳━━━━━━╋━━━━━╋━━━━┳━━━━┫ ┃ ┃ ┃ (匹) ┃ ┃ ┃ ┃ ┃ ┃ ┃ ┃ ┃ ┃ ┃ ┃ 单 位 ┃ 数 量 ┃ 合 计 ┃ 职 员 ┃ 工 人 ┃ ┣━━━━━╋━━━╋━━━━━╋━━━━━━╋━━━━╋━━━━━━╋━━━━━╋━━━━╋━━━━┫ ┃ 翻砂业 ┃ 1 ┃ — ┃ 铁锅 ┃ 口 ┃ 155 ┃ 6 ┃ … ┃ 6 ┃ ┃ 玻璃业 ┃ 4 ┃ — ┃ 器皿 ┃ 万件 ┃ 21.69 ┃ 163 ┃ 34 ┃ 129 ┃ ┃ 卷烟业 ┃ 3 ┃ 13 ┃ 纸烟 ┃ 箱 ┃ 130 ┃ 182 ┃ 56 ┃ 126 ┃ ┃ 碾米业 ┃ 7 ┃ 84 ┃ 机米 ┃ 万袋 ┃ 1.58 ┃ 168 ┃ 60 ┃ 108 ┃ ┃ 面粉业 ┃ 9 ┃ 3486 ┃ 面粉 ┃ 万袋 ┃ 22.79 ┃ 973 ┃ 257 ┃ 716 ┃ ┃ ┃ ┃ ┃ 硝酸、硫酸 ┃ ┃ ┃ ┃ ┃ ┃ ┃ 三酸业 ┃ 1 ┃ 22.5 ┃ ┃ 磅 ┃ 3600 ┃ 86 ┃ 16 ┃ 70 ┃ ┃ ┃ ┃ ┃ 盐酸 ┃ ┃ ┃ ┃ ┃ ┃ ┃ 肥皂业 ┃ 5 ┃ 13.5 ┃ 肥皂 ┃ 万条 ┃ 4.95 ┃ 119 ┃ 45 ┃ 74 ┃ ┃ 机器业 ┃ 9 ┃ 86.5 ┃ 机器 ┃ 部 ┃ 51 ┃ 344 ┃ 62 ┃ 282 ┃ ┃ 毛纺业 ┃ 1 ┃ 20 ┃ 毛织品 ┃ 件 ┃ 450 ┃ 158 ┃ 22 ┃ 136 ┃ ┃ 印刷业 ┃ 16 ┃ — ┃ 表册、账簿 ┃ 万张 ┃ 4798 ┃ 335 ┃ 84 ┃ 251 ┃ ┃ 染整业 ┃ 1 ┃ 40 ┃ 染色布 ┃ 匹 ┃ 3750 ┃ 112 ┃ 22 ┃ 90 ┃ ┃ 火柴业 ┃ 6 ┃ 56 ┃ 火柴 ┃ 箱 ┃ 3632 ┃ 457 ┃ 71 ┃ 386 ┃ ┃ ┃ ┃ ┃ 纱 ┃ 万件 ┃ 1.29 ┃ ┃ ┃ ┃ ┃ 棉纺业 ┃ 6 ┃ 1127 ┃ ┃ ┃ ┃ 3714 ┃ 204 ┃ 3510 ┃ ┃ ┃ ┃ ┃ 布 ┃ 万匹 ┃ 2.12 ┃ ┃ ┃ ┃ ┗━━━━━┻━━━┻━━━━━┻━━━━━━┻━━━━┻━━━━━━┻━━━━━┻━━━━┻━━━━┛

    1949年5月解放前夕,西安市仅有西京电厂等几十家稍具规模的工厂和1100多家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小型私营工厂,工厂设备简陋,劳动生产率极低。
    【商业】 清末,西北输出的药材和豫鄂等省输入的布匹以三原为集散地,甘肃水烟和湖南砖茶以泾阳为集散地,输出输入均经蓝田、龙驹寨、老河口、汉口一线,输入的日用百货也经此线。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路修通前后,西安逐渐取代泾阳、三原为西北主要商品集散地。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铁路运输取代蓝田~汉口商道,蓝田~汉口商道从此衰落。民国23年(1934年),人口12万人的西安,商铺有5000余家,但多为小贩,资本最多的是拥有5万元的广货庄,资本最少的是只有100元的书籍笔墨店。陇海铁路的修通促进了西安商业的发展,民国29年(1940年),西安商号总数达6509家,资本15万元以上者4家,10万元以上者6家,5万元以上者24家,3万元以上者53家。西安货物销售量大增,菜油年销售量为55~75万公斤,香油为15~30万公斤,棉料油为3~5万公斤,生漆为2.5~5万公斤,桐油2~10万公斤,麻纸2400~3500万张,猪肉110~192万公斤,羊肉40~75万公斤,白糖30~42.5万公斤。市区商业中心在南院门、东大街区域,医药商业在五味什字,燃料商业在炭市街,绸缎、皮货、瓷器多集中在南院门马坊门一带,干鲜水果、水产、旅馆、饭店多集中于东大街一带,广货批发庄多集中于南北广济街,银行钱业多集中于南院门、梁家牌楼、盐店街一带。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商业中心转移至大差市以至解放路区域。
    民国32年(1943年)后,官僚资本垄断市场,国民党当局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广大人民最低生活水平也难以维持,西安经济呈凋敝败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