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军事   第二章 军事组织   第一节 军事机构  

第一节 军事机构

    一、先秦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咸阳西部为有邰氏封地(今杨陵一带),东部为有扈氏辖地,北部为畎夷等原始部落。氏族首领也是部落军队首领。
    商代,汤武灭夏桀,在今市境设豳(今彬县、旬邑一带)、犬方(今兴平一带)、程(今市区北原一带)、毕(今市区)4个封国(即方国)。各诸侯封国的军队称“师”,《尚书·盘庚》中有“师长”的称谓,即一师之长。师以下有基层组织,士兵多系自由民。
    周朝设有常备军队,宿卫宗周镐京的有“六侣”,震慑殷民的有“八侣”,驻扎卫国的有“八侣”(即“宗周六侣”、“成周八侣”及“殷八侣”),均系作战之主力,共22侣,约20多万人。周朝盛行战车,出车通常是“十井共出兵车一乘”(《中国兵制简史》)。一乘兵车编制30人。市境为丰、镐二京畿地。王室军队的组建、调动及军将的任命,完全掌握在周天子手中。
    春秋时,军队的编制以1250人为一军。秦以宗族骨干为成员,选拔宗族所属奴隶武士,组成族军,称之为“秦族”“王族”“公族”等,秦公为族军之首,即本国军队的最高统帅。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咸阳,废除各诸侯及贵族私属武装,建立了统一的军队。据《陕西通志》记载:时设州长,曰师帅(中大夫),次职为族帅(下大夫),系军民一体、兵民合一之制。军权掌握在国君手中。将军亦由国君任免,凭国家发给的玺印行使职权。《久韬·龙韬·王翼》载:“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将军以下有分管参谋、兵法、侦探、号令、工程、气象、地理、宣传、赏罚、粮秣、兵器、医学、财务等幕僚机构。
    二、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三军。军为秦正规编制,每军1万人。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将军队分为京师兵、边防兵。秦废分封制,立郡县制,设立了一套与地方郡县相应的军事、治安部队。
    西汉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和郡国兵两部分。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皇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郎,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师治安。中叶以后,外戚任大将军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汉还多遣中朝官和近侍为监军。遇重大战事,由皇帝颁诏,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各地军队出征。
    东汉建武年间,境内有右扶风及所辖的槐里、安陵、平陵、茂陵、武功、栒邑、漆县。冯翊所辖池阳、阳陵、云阳3县和京兆尹的长陵县、安定郡的鹑觚县。县令(长)兼理军事、民事两政,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后裁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由太守兼郡都尉,直统守兵。原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为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掌军民两政大权。黄巾起义后,刺史、郡守既有领兵权,又有征兵募兵权。
    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三国军事机构承汉制,实行州、郡领兵制。自东汉末,在关中及甘肃置雍州。三国魏又在关中改京兆郡。右扶风为扶风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又分扶风、安定2郡,在漆县置新平郡。将长陵、安陵2县并入京兆郡的长安县,阳陵并人京兆郡的高陆县,平陵、茂陵2县合并为始平县,云阳并入池阳县,池阳西部划入云阳县。
    扶风郡太守府
    治槐里,兼治槐里、始平、武功3县。设太守加将军衔或刺史统帅,兼理军政民政。
    新平郡太守府
    治漆县,兼治漆县、栒邑、鹑觚3县,郡设太守另加以号,领郡兵,又置都尉专管军务,县未置兵。郡兵除非常时期应调出征外,均守备本郡,维护治安。
    西晋承袭汉魏军制,建立中央高级武官系统,掌握全国日常军政事务的机构多有变化。西晋迁扶风郡,太康八年(287年)改为秦国,不久复故。在槐里置始平郡。分美阳置好畤县。改栒邑为汾邑,鹑觚改属安定郡。境内有始平郡及所辖的槐里、始平、武功3县。新平郡及所辖的漆县、汾邑2县,安定郡的鹑觚县,扶风的池阳、好畤2县。
    始平郡太守府
    治槐里,太守府置有郡太守,另加将军衔,属雍州(置于扶风)刺史统领。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诏:罢州郡刺史、太守将军职务,只治民,不领兵。因无战事,始平郡置军吏50人左右,负责维护地方治安。
    新平郡太守府
    治漆县,太守府置有郡太守,另加将军衔,属雍州(置于扶风)刺史统领。
    扶风郡太守府
    治池阳,太守府置有郡太守,另加将军衔,统属雍州(置于扶风)刺师统领。
    东晋新平郡太守府
    大兴元年(318年)置,郡置太守、郡尉等。郡太守主军民两政,军职为都尉、司马等。据史料记载,晋之太守为军职兼任,多加将军衔,为军政一体制。
    咸阳郡太守府
    孝武初(373年)置,郡治咸阳,隶属雍州刺史督诸军事御史府。设郡太守加将军、参军等军职。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移郡治泾水北。建德二年(573年)后,治长安、泾阳、宁夷3县。设郡太守主军政,系最高军事长官。属官有令长、都尉。各县设有县兵,县令为最高军事长官。
    扶风郡太守府
    治兴平,隶属雍州。设郡太守主军政,系最高军事长官。属官有令长、都尉。各县设有县兵,县令为最高军事长官。
    云阳郡太守府
    治云阳,隶属宜州。设郡太守主军政,系最高军事长官。属官有令长、都尉。各县设有县兵,县令为最高军事长官。
    豳州刺史府
    北周武成二年(558年)置,府治新平城,兼新平太守府,州有州兵,由所设州刺史兼新平太守统领。州治白水、三水、永寿3县,各县设有县兵,县令为本县最高军事长官。
    豳州刺史府兼新平太守府
    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始置豳州于新平。州、郡、县兵员无定数,平时维护地方治安,战时奉命出征或镇守要地。
    四、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军事机构沿北周之制,州设总管府,掌一州之军事。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除郡制。九年(589年)设州县两级,以州统县,实行府兵制,兵农合一,兼治军民。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时咸阳境内有京兆郡的始平、武功、醴泉、上宜、三原、泾阳、云阳7县;北地郡的新平、三水2县;安定郡的鹑觚县。改行郡、县两级后,取缔总管府机构,各郡均设都尉、副都尉,统领一郡之兵马。郡以下边关冲要设镇、戍、关,分别设置有镇将、戍主、令丞统兵,负责边关和全郡冲要的护防任务,战时也奉命出征。
    新平郡太守府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宁州为邠州,后改为北地郡。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原邠州复为新平郡,郡设太守,主事军民,属官有别驾、长史、司马、郡通判、郡尉等。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平郡为邠州。设巡察采访使,沿袭隋之军制。
    邠州折冲府
    唐贞观十年(636年)更军府为折冲府,统领军府的军官为折冲都督尉和果毅都督尉,隶属左、右卫统领。邠州折冲府有军府11府,共1.1万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1人,为主将。以左、右果毅尉辅之,设别将、长史、兵曹参军等为僚佐,分掌军务。邠州折冲府(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6团、中5团、下4团)下辖6团,每团200人,由校尉统率。团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二队,每队50人。队下有5伙,每伙10人。旅有旅帅,队有队正,伙有伙长。
    邠、醴州道军府
    唐武德初始置。武德三年(620年)分别设邠州道军府、醴泉道军府。醴泉道军府治于醴泉(今礼泉县北)。武德三年改邠州道军府为招摇军,设车骑将军;改醴泉道军府为井钺军,设骠骑将军。武德六年(623年)废除,次年又恢复,统领将军改称为统军、别军。军下设坊,置坊主1人,以“检查户口,劝课农桑”(《新唐书·兵志》)。
    邠州刺史府
    唐乾元元年(758年)复设,治地新平,领新平、永寿、三水、宜禄(今长武)4县。州府设刺史,主本州之军政要事,属官司马都尉、防御判官、参军。
    邠州节度使府
    乾元二年(759年)置,治于新平(今彬县县城),领9州(辖地相当于今陕北、宁夏东南和陇东诸地),隶属京畿(长安)。节度使张蕴奇兼指挥使,属官有副使、行军司马、别驾、长史、参军等。广汉元年(763年),白孝德接任节度使。
    邠州太守府
    唐高宗时由邠州刺史府更置。至德二年(757年)改为新平郡。宝应元年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段秀实续任节度使。大历十三年(778年),刺史浑瑊加镇武将军衔,主事军民两政。
    渭北节度使府
    唐上元元年(760年)因党项侵逼,将及长安,乃徙邠宁节度四州置渭北节度使。主官为节度指挥使。
    北庭行营节度使府兼邠宁节度使府
    唐大历元年(766年)置,府治邠州。隶属京畿。马磷任节度指挥使,主军民大事,下设刺史、参军、太守等。大历四年(769年)郭子仪常驻邠地,任节度使。大历十四年(779年)李怀光谋代郭任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三月,韩游襄任邠宁节度使。贞元四年(788年)七月,加封浑瑊为副元帅,左金吾将军张献甫为邠宁节度使。贞元十二年(796年)杨朝晟任之。贞元十七年(801年)高固任之。元和二年(807年),高崇文任邠宁节度使兼京诸军都统。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李光颜任节度使。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大理卿高行余任之。开成三年(838年),左金吾大将军郭日文(郭子仪之侄)任之。会昌三年(843年),王宰任邠宁节度使并加封为忠武节度使。
    邠州团练使府
    唐上元末(761年)至永泰(766年)中置,设有团练使、都团练使。由州刺史统掌军事。
    邠州军统帅府
    唐大历三年(768年)十一月,宰相元宰为加强京都长安防务,调郭子仪率朔方兵从河中迁治邠州,始设军统帅府,下辖邠、庆、宁三州节度及其辖部。设有兵马使等官职,王童任兵马使。
    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兼制置等使、南北西路供军使和邠宁节度使
    大中五年(851年)三月,为抗入邠宁党项、羌人而设,以白敏中为司空,同平章事,充都统兼节度使。十月,党项既平,罢白敏中都统,都统行营随之撤销,仍以司空充邠宁节度使。大中九年(855年),毕咸任邠宁节度使。大中十二年(858年),右衙使刘异任之。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温璋任之;咸通七年(866年),薛弘宗任之。唐僖宗乾符三年(870年),李侃任之。中和元年(881年)四月,黄巢以其将王玫为邠宁节度使,邠州通在镇将朱玫起兵诛之,后别将李重古任之。七月,朱玫任之。
    五代时,中原地区出现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中原以外又有十国,军阀混战,王朝更迭频繁,军事机构变幻无常。
    乾州节度使兵府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初置,治于奉天,设有指挥使、镇将等。
    邠军帅府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原邠宁节度使李继徽任军帅,帅府设治新平。开平四年(914年),李在邠州被养子李彦鲁毒死,李彦鲁自任邠军留后。次年四月,李继徽养子李保衡在邠州杀死李彦鲁,自称静难军(军)留后,举邠、庆、宁三州叛岐王李茂贞,附于梁,梁以霍彦威任邠军军帅兼节度使,镇守邠州。
    邠军刺史府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原邠宁节度使李继徽任军帅,帅府设驻新平。
    乾州防御使府
    后梁末帝(913年)至末帝清泰(935年)时设置指挥使等官职,隶属于节度使兵府,辖奉天一县。
    邠州(静难军)节度使府
    后唐天成元年(926年)设,治于新平,设有指挥使、镇将等。时王璋任静难节度使。天成三年(928年),李敬通任静难节度使。长兴三年(932年),樊彦稠任之。清泰元年(943年),林军使杨思汉任之。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张希崇调任朔方节度使,十二月李德毓任之。天福六年(942年)二月,李周任之。齐王开运二年(945年),冯晖任静难军节度使,加封特进检校太尉衔。后汉高祖乾祐元年(948年),王守恩任邠州静难军节度使,加封节度使兼中书令。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折从阮调任静难军节度使,下辖新平、三水、永寿、宜禄4县。各县令掌管军事,其称谓有节度使军、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均冠以县名,由朝廷任免。
    五、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在陕西和甘肃东部地区置永兴军路,下辖4府。淳化四年(993年),分云阳置淳化县。路、州、府设经略安抚使、经略使、安抚使等职为率臣,亦管军民两政,由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
    邠州节度使
    宋乾汉元年(963年),折从阮继任邠州节度使,太祖发诏,补充蕃人为镇边将军。宋永熙三年(986年),田重任邠州节度使。淳化三年(992年),柳开知任邠州节度使。
    泾原邠宁灵环都部署
    宋咸平二年(999年)设,治于邠州,王汉中任都部署。
    乾州知州兼军知府
    宋咸平二年(999年)置,知州多由节度、经略、防御、观察、镇抚、刺史、总管、统制等兼任,为军政合一之制。
    邠宁环庆都部署
    咸平三年(1000年)设,治于邠州,葛霸任都部署。
    邠州知州府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设,王嗣宗任知州。
    邠州通判使府
    宋康定元年(1040年)设,李素任通判使。庆历五年(1045年),刘几任之。
    醴州知州、州军府兼醴泉通判府
    宋政和七年(1117年)置,设通判(又称监州)、总管、钤辖等官职,有监军监政之职权。
    南宋时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邠州改属庆原路。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醴州为乾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武功为武亭县。至金末,境内有京兆郡的咸阳、兴平、泾阳、云阳4县,耀州的三原,乾州及所辖奉天、醴泉、武亭、好畤4县,邠州及所辖的新平、淳化、永寿、宜禄、三水5县。此时,从中央到地方,军事机构变化较大。
    邠州都统制府
    宋建炎年间至淳熙末年置,设都统制兼州知军府。主官为都统兼知州、知军、参军加将领军衔,辖新平、宜禄、三水、淳化4县。各县置有土军、弓手等治安部队,由巡检和县尉统领,采用都一级编制。
    邠州总管府
    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置,设总管、副总管、参军等。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设将军、统制、通判等官职。
    醴州总管府
    设总管、副总管、参军等。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设将军、统制、通判等官职。
    邠乾州安抚使帅府
    宋建炎四年(1130年)置,设知州、知军。属官有都统、司马、参军、守将、副将等。
    元初,在陕西置行中书省,改京兆路为奉元路。邠州为省直隶州。乾州属奉元路所辖。元以千户、百户的军事行政编制统一编组,“上马则备战,下马则屯聚牧养”(《元史·兵志》),领兵者皆为部落的世袭首领。建元后,世祖忽必烈正式分兵、民之治。其军队编制体制为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簰子四级,长官称万户、千户、百户和簰子长。非蒙古军的府、所均置达鲁花赤(意为监督者),由蒙古或色目贵族担任。元至元三十一年(1284年),按兵员的多少,将万户和千户分为上、中、下三等;百户分上下两等,各级军官一般为世袭。
    乾州千户军屯府
    至元八年(1271年)至三十一年(1294年)年间置,置都督指挥使司总管为达鲁花赤,属官有知事。下辖上、下军屯百户所,主官为百户。隶属奉元路总管府。
    邠州千户军屯府
    约元初(1271年)置。设都督指挥使司,主官为达鲁花赤、总管、千户,属官有经历、知事等。辖上、中、下军屯百户所,主官为百户、把总。
    乾州招讨使府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设达鲁花赤、招讨使、经历各一名。
    乾州元帅府
    约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置,设有总兵官(又称元帅),兼知州、守将等官职。
    邠州元帅府
    约大德十一年(1307年)置,设有总兵官(又称元帅)兼知州、守将等官职。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改奉元路为西安府,邠州、三原县、醴泉县改属西安府。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分淳化置三水县。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邠州宜禄置长武县。明末,境内有西安府的咸阳、兴平、泾阳、三原、醴泉5县,乾州及所辖武功、永寿2县,邠州及所辖淳化、三水、长武3县。其时军事机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邠、乾州及关中闲田置屯田总管府
    明初始设。总管府下置有今境咸阳、兴平、泾阳、三原、乾县、永寿、武功等县屯,且战且耕。每军按田50亩为一分,由官方发给耕牛、农具、种子。屯田军士向国家缴纳税粮。军屯制废弛后,总管府随之解体。
    乾县城守营(又称汛署)
    明洪武年间,设驻城内官廨。置城守一员。
    邠州府厅(邠州办公厅)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兼理军民两政。
    右军都督府陕西都司西安神武右衙千户所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置,治邠州,主官为指挥使一员,镇抚一员,正千一员,副千五员。战时由朝廷派都督、总兵统领作战,战后屯田自养。
    乾州守御(卫)指挥所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万历十一年(1583年)改为千户所。
    武功中衙千户所
    明洪武年间置,宣德二年(1427年)改为武功左衙千户所,后改为武功右衙千户所。隶属于金吾、羽林等十九卫掌守卫巡警统领。设户领兵1120人,辖十个百户所;百户所设百户,领兵112人,辖总旗二员;每总旗领兵50人,辖小旗50员,各领兵10人,分设总旗、小旗官职。
    邠州知府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始建,至崇祯十六年(1638年)。刘济重、姚车、阎奉恩、仲春、刘升重、韩东明先后任州知府。州知府负责军民两政。
    清时今境内各县均设兵房(兵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之一),县长为最高军事长官。兵房专理军事事务。
    武功汛署
    设经外委一员,兵50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把总督标一员。
    三原把总署
    清顺治初年(1644年)设,置把总一员,马兵4名,守兵27名。光绪六年(1880年),守兵裁为21人,原隶属富平都司管辖,后改隶耀县。
    六、民国时期
    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军事组织有:
    乾州行营司令部
    1911年11月,被清廷解职的前陕甘总督升允率甘肃清军攻克长武。25日,陕西秦陇复汉军张凤翙派兵马都督张云山为西路征讨右翼大都督,率军西征,行营司令部设驻乾州南街,调编向字营800人,调王占荣游击队500人,后调向紫山5营,彭泗海3营,誉字3营,赵字3营,王克明炮兵一营,机关炮一营,王英、岳翰林等卫队5营,骑兵3营,分驻乾州城东好畴、阳洪、王铁寨等村堡。后清帝退位,于1913年5月8日双方协议停战,各自撤退,乾州行营司令部自行结束。
    乾州防御署
    清末宣统三年(1911)11月28日,为了阻击甘肃清军东下进犯,陕西秦陇复汉军兵马大都督兼西路征讨右翼大都督张云山率西征军到乾州后,遂设立防御署,置防御使,邓占云、向紫山分任正副防御使。1919年撤销。
    乾、邠、永镇守使
    1912年左右设驻乾县城。国民二军岳维峻属部之旅长丑彦俊兼任镇守使。1926年11月冯玉祥入陕后,由其第一军田金凯部取代之。
    陕西靖国军司令部
    1917年12月3至10日,高峻、耿直分别在西安发动起义,在盩厔发布护法讨陈檄文,宣告陕西靖国军成立,郭坚任总司令,耿直任副总司令,下编8个支队。1918年1月25日,胡景翼部张义安在三原起义后,各路义士达成共组陕西靖国军的协议,将义军改编为左、右翼,胡景翼、曹世英分别任总司令。1918年7月,各路靖国军将领会议决定成立陕西靖国军司令部,设驻三原,公推于右任为总司令,张钫为副司令,茹卓亭为总参议,刘月溪为参谋长,刘绍文为秘书长。司令部机关设军务、军法、军需、军械、外交、财政、教育处和粮台总办、帮办,并成立卫戍部队和卫队营,将义军改编为六路序列。1920年续编了第七路和靖国军总指挥署,总指挥署辖军官教育团、简练队和第三路经武学校。第一路司令郭坚,参谋长马凌甫,下辖10个大队,共5000人。第二路司令樊钟秀,副司令阎锡民,参谋长吉少峰,副官长王新更,下辖2个大队,共3000人。第三路司令曹世英,参谋长王烈,秘书长张梦宾,副官长王继臣,下辖3个团和简练队,共3000余人。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参谋长李文卿,秘书长柏堃,下辖8个支队,3个独立营,共6000余人。第五路司令高峻,副司令王雄生,顾问焦子静、王自荣,参谋长曹济卿,秘书长李裕本,下辖4个支队,共4000余人。第六路司令卢占魁,参谋长张晋山,秘书长黄庸伯,副官长张少丞,下辖2个支队、骑兵团和3个独立营,共3000余人。第七路(1921年成立)司令王钰,副司令郭英夫,参谋长史绩丞,秘书长吴杰生,副官长魏抱仁,下辖3个支队共2000余人。以上七路司令部机关均设有军需、军法、军械3处。
    讨袁军临时司令部及西路临时司令部
    1915年秋,各地民党人士串联,要求驱逐袁世凯的心腹陆建章。同年冬,乾县吴希真、泾阳薛西轩、咸阳郭英夫、兴平南南轩和李桂森、淳化吴鲲化、长安王绍和康毅如及蓝田、临潼、二华、陕北等地民党人士秘密集会于西安,商议组织讨袁军,推康毅如为讨袁军临时总司令,设驻长安,下辖东、西、南、北四路。吴希真为西路总司令,司令部设驻乾县,后被陆建章分化瓦解。
    陕西靖国军司令部武功行营
    1920年2月靖国军第三路军起兵临潼,占领武功,设靖国军司令部武功行营,司令曹世英,参谋长王烈,秘书长张梦宾,副官王继臣,下辖3个支队、3个团和1个简练队,总兵力为4000余人。
    邠乾区镇守使府
    1928年初,陕西省政府在邠县设邠乾区,置邠乾镇守使1员,邠乾区行政长官1员,辖邠县、乾县、永寿、长武、栒邑、耀县、麟游、淳化、汧阳、陇县10县。3月,田金凯任镇守使,刘必达任行政长官兼邠县县长。同年8月,镇守使职和行政长官职随邠乾区一并裁撤。
    反冯总指挥部
    1927年11月21日,渭河以北陕军各部将领于三原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反冯总指挥部,岳西峰(维峻)任总司令,辖渭北总指挥部和渭南总指挥部,冯志明、李虎臣分任总指挥。1928年5月,冯玉祥统一陕西后,此机构解体。
    属于国民政府的军事组织有:
    西北讨逆军总指挥部
    1930年3月,因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西北空虚,退伍的陕西地方部队长官收集散兵游勇、绿林好汉及各县义军组编西北民军,推甄寿珊任总司令,尚道源为副总司令,牟文卿为参谋长,邓霖生为秘书长,共编10个旅,约1万人。后移师兴平,经报南京蒋介石军政部批准,改西北民军为陕西讨逆军,专门对付冯玉祥军,甄寿珊被任命为第一路总指挥,部队改编为3个军、11个师,杨万青、毕梅选、黄彦英分任军长。后移师岐山整训,以图东进。10月,冯军作战失利,冯军陕西省政府主席弃陕东走,甄遂率部进驻三原。后被杨虎城分化瓦解。
    募兵委员会及军事科
    1937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兵役法暂行条例》,境内咸阳、三原、泾阳、兴平、栒邑、邠县、长武、永寿、醴泉11县均成立募兵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县府设军事科,专办壮丁征派等事宜。
    社会军事训练总队
    1938年,将境内咸阳、三原、泾阳、兴平、栒邑、邠县、长武、永寿、醴泉11县募兵委员会改为社会军事训练总队,各县长任总队长,设专职副总队长1名,督练员2名,负责训练国民兵。县辖各乡设立分队,设置分队长、助教、教师各1名,负责辖区国民兵训练。
    国民兵团、兵役科及军事科
    1940年,咸阳、三原、泾阳、兴平、栒邑、淳化、邠县、长武、乾县、永寿、醴泉和武功县社会军事训练总队改编为国民兵团。县长兼任团长,设专职副团长1名。下设自卫队、常备队、后备队,负责训练壮丁。同年将军事科改为兵役科。1944年撤销国民兵团,恢复军事科,系现役编制,办理兵役事宜。1949年随着各县的解放自行解散。
    国民党渭北“剿匪司令部”
    1932年初成立,隶属国民党“西渭剿匪司令部”,刘文伯任司令,总兵力7000余人。先后对照金苏区及渭北革命根据地多次进行“围剿”。西安事变后解体。
    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
    1936年6月,根据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公布《区保安司令部组织条例》第15条,督察区专员均兼保安司令部司令。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设驻邠县,是军政合一机构。专署分设一科、二科、秘书室、调统室、军法室和保安司令部。1936年11月,第十五师调往驻防。1946年赵璋部被调入驻防,总兵力一直保持在2000人以上。
    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兼保安司令部
    1938年11月组建,设驻咸阳。国民党政府陕西省第十督察区专员杨志俭兼任司令,县长许靖安兼任副司令。1948年11月行署兼保安司令部迁至兴平,辖咸阳、长安、鄠县、兴平、泾阳、三原、富平、临潼、蓝田等9县保安团。
    咸阳县军警宪联合稽查处
    1944年4月,由政府、党部、驻军、保警队联合组成,主要负责人均由省第十督察区专员公署要员兼任。其主要任务是清查汉奸、侦察所谓反动势力和非法组织;取缔散兵游勇、整饬军容;调解军民纠纷,巡查公共场所。至1947年两度撤销,实存约一年时间。
    长(安)咸(阳)师管区司令部,1938年设驻咸阳县城。隶属于陕西军管区。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团管区及下属军事科的管理和督导,下辖咸阳团管区。同年2月,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通令实行兵役法,停止募兵,即由各县义务兵壮丁队常备队征调入营训练。1939年11月,国民党军政部、内政部颁布《师、团管区组织条例》,强化征兵机构。1946年复设,1949年撤销。
    第十八绥靖区司令部
    1948年6月组建,设驻咸阳。省政府主席董钊任司令兼行政长官。
    属于人民军队的军事组织有:
    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
    1933年3月,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领导三原、泾阳、富平、耀县的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隶属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领导,共300余人,200余支枪。同年7月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第四团。
    陕甘边南区游击队总指挥部
    1934年9月,第三路游击队指挥部改为陕甘边南区游击队总指挥部,辖中宜游击队、独立营,淳耀第六、七、九、十支队,赤水第十二、十三支队,永红保卫队及甘肃境内的正宁回民支队,新正第五、八支队,新正特务队,新宁一支队、三支队,新宁独立三营、新正独立一营,赤水独立三营等游击队。活动于淳化、栒邑、中部(今黄陵)、宜君、耀县和甘肃的正宁、宁县等县交界地区。1935年12月撤销。
    关中特区司令部
    1936年1月成立,下辖淳耀第六、八、九支队,赤水第十二、十三支队,永红保卫队等,隶属中共关中特委领导。6月,关中特区许多重要领导人参加西征,因东北军进攻,关中特区领导率部向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转移,留汪锋等人原地坚持游击斗争。12月,关中特区司令部又划归新成立的中共陕甘省委领导。1937年4月,关中特区司令部划归中共陕西省委领导,辖淳耀、赤水两县保安大队和甘肃境内的新正、新宁两县的游击队。
    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
    1937年10月,原关中特区司令部改为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隶属中共关中地委和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下辖3个保安大队(后改为3个独立营)。1941年10月,将3个独立营改编为关中保安第一团,又将陕西省委直辖的警卫营、独立五营和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所辖的青年营合并为保安第三团。同时,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之一、二团由富平移防关中分区。
    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
    1942年12月,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一旅与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合并,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1943年3月,原关中保安第一、三团合并为警三团。时关中警备区司令部辖警一、二、三团,隶属中共关中地委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领导。1945年5月,警备第一旅第一、二团组成八路军第二、三游击支队南下,关中警备区司令部仅存警三团。王世泰率警三旅一部分人从定边到关中加强武装力量。
    关中军分区
    1945年8月,警一旅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改为关中军分区。警备第一旅旅长兼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王世泰调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工作及高锦纯接任关中军分区司令员之职。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侵占延安以后,对关中地区反复进行“清剿”。中共关中地委将关中地区划分成西府、渭北、直属3个游击区。同年3月,西府游击总队、渭北游击总队改属关中地委和关中军分区领导。9月,关中军分区决定成立路东临时指挥所。1948年2月改为路东游击总队。不久,高锦纯率警备第一旅大部离开关中。6月,西府游击总队划归中共西府地委和军分区领导,路东游击总队改属黄龙军分区领导。关中军分区隶属中共关中地委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西北军区领导。
    三原军分区
    1949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军区将关中军分区改称为三原军分区,隶属西北军区领导。同年6月迁至三原县城,分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及教导队一个直属队,下辖三原、同官(铜川)、耀县、富平、高陵、泾阳、淳化7县大队及独立营和独立二团。
    西府军分区
    1948年4月,在西府游击总队的基础上成立,隶属中共西府地委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西北军区双重领导,下辖第一、二、三、四、五支队和长武、宁太游击大队及教导队。西府军分区与西府游击总队两个牌子,一套机构,建制相同,设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处、卫生队及警卫排等,共700余人。其主要任务是统一协调和领导西府地区的武装力量。
    邠县军分区
    1949年5月由西府军分区改编。机关驻栒邑土桥镇。7月下旬迁至县城泰山庙。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及教导队、特务连、文工队3个直属单位,下辖长武、邠县、永寿、乾县、醴泉、栒邑、麟游7县大队。
    咸阳军分区
    1949年5月18日,西北军区决定成立西北军区咸长军分区,5月20日改称咸阳军分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及警备营、教导队、特务连3个直属分队,下辖长安、兴平、武功、盩厔、鄠县、咸阳6个县游击队,后将6个县游击队改编为西北军区独立第七、八、九团。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三原军分区
    1949年12月归属陕西军区领导。1950年4月与咸阳军分区合并。司令员黄子祥,政治委员自治民,副司令员谈国帆,副政治委员郭廷藩,参谋长王英,政治部主任冯超华,供应部部长王新民,卫生部部长杨占魁。
    邠县军分区
    1949年12月归属陕西军区领导。1950年5月与宝鸡军分区合并。司令员赵伯经,政治委员杨伯伦,副司令员张占云,参谋长高兆林。
    咸阳军分区
    1949年12月归属陕西军区领导。1950年4月与三原军分区合并,机关驻咸阳县城,内设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供给部、卫生部。7月,原三原军分区教导队与咸阳军分区教导队合并,改为咸阳军分区轮训队;三原军分区独立营、独立第二团与独立第八团合编为独立第六团;原西北军区独立第七、第九团合编为独立第七团。咸阳军分区下辖咸阳、兴平、盩厔、鄠县、铜川、富平、耀县、淳化、三原、高陵、泾阳、栒邑、醴泉13县武装科和独立第六、第七团。12月,军分区奉命抽调独立第七团二营干部战士200余人组成一个加强连赴朝作战。1951年5月,独立第七团与商洛军分区独立营合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人力运输团赴朝参战。1953年1月,咸阳军分区撤销,咸阳市、咸阳县、鄠县3个县人民武装部划归陕西省军区领导;栒邑、淳化、盩厔、兴平、醴泉5个县人民武装部划归宝鸡军分区领导;泾阳、同官(铜川)、三原、高陵、耀县、富平6个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渭南军分区领导。
    1961年9月,陕西省军区遵照总参谋部和兰州军区命令,重新组建了咸阳军分区,机关设在咸阳市,隶属省军区领导。军分区内设司令部、政治部、供应科、军械科、教导队。同时,将西安军分区所辖的鄠县人民武装部,渭南军分区所辖的三原、高陵、泾阳、淳化4县人民武装部,宝鸡军分区所辖的栒邑、邠县、长武、永寿、乾县、醴泉、盩厔、兴平、咸阳市9县市人民武装部共14县市人民武装部划归咸阳军分区管辖。此时,军分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教导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咸阳军分区的组织机构变化频繁。7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撤销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编制,统一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决定,咸阳专区公安大队及所辖的14个县公安队共179人划归咸阳军分区领导,并将其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县市中队,咸阳市直属公安大队改称咸阳军分区独立连。同月,由于行政区划变更,咸阳市人民武装部和咸阳市中队划归西安军分区领导。并将各县市公安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县市中队,冠以县名,市直属公安队改称咸阳军分区独立连。11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决定,各县市人民武装部加冠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县市人民武装部”。1968年11月,咸阳军分区奉命将所属独立连与商洛军分区独立连对调,所辖的13个县中队也分别与延安、渭南、西安军分区的有关县市中队对调。1970年2月,甘肃省天水军分区独立营二连调防户县,移交咸阳军分区领导。1971年1月,省军区下发了《咸阳军分区编制表》,军分区后勤处改为后勤部,司令部动员科改称军务动员科,后勤部卫生所改为卫生科,增设通信科、机要科,政治部增设保卫科,后勤部增设供应科、装备科。11月,咸阳市人民武装部和咸阳市中队复归咸阳军分区领导。1975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咸阳军分区所辖14个县市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改归当地公安部门领导。1976年6月,军务动员科分为军务科和动员科,政治部增设干部科,后勤部供应科分为军需科和财务科,装备科改称军械科。7月,按照陕西省军区精简整编的通知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独立第一团移交咸阳军分区领导。这一时期,军分区还管辖陕西省军区永乐店干休所和陕西省军区三原干休所。
    1981年5月,咸阳军分区机关精简整编,撤销了科的编制,卫生科改为卫生所,通讯班改为警通班。1982年3月,军分区机关又恢复了科的建制。司令部设作训科、军务动员科、管理科,政治部设组织科、干部科、宣传科,后勤部设供应科、军械科、卫生科。同年10月,周至、户县、高陵3县人民武装部划归西安军分区领导,3县武警中队划归西安市武警支队领导;宝鸡军分区原辖的武功县、杨陵区人民武装部划归咸阳军分区领导。同时,将原咸阳市人民武装部改称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武装部,仍归咸阳军分区领导。1985年9月,依据中央军委关于全军部队精简整编的精神,咸阳军分区机关再次撤销科的建制,只编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以及直属的教导队、警通班等。1986年6月,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咸阳军分区所辖兴平、武功、泾阳、三原、淳化、旬邑、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秦都、杨陵13个县区人民武装部归地方建制。改建后的市、县区人民武装部,接受同级各县、区市党委和上级军事机关的双重领导。同时并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县区人民武装部改称陕西省××县区人民武装部,工作性质和任务不变。与此同时,咸阳军分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关于组建咸阳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的通知》精神,从6至8月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咸阳预备役步兵师。同年6月,咸阳市增设渭城区,成立了渭城区人民武装部,归渭城区委和咸阳军分区双重领导。
    历任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见表5—1。
历任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一览表
    表5—1

┏━━━━━━━━┳━━━━━━━┳━━━━━━┳━━━━━━━━━━━━━━━━━┓ ┃ 机构名称 ┃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 ┃ 司令员 ┃ 高锦纯 ┃1945.8~1947.12 ┃ ┃ ┣━━━━━━━╋━━━━━━╋━━━━━━━━━━━━━━━━━┫ ┃ 关 ┃ 司令员 ┃ 陈国栋 ┃1948.1~1949.4 ┃ ┃ ┣━━━━━━━╋━━━━━━╋━━━━━━━━━━━━━━━━━┫ ┃ 中 ┃ 政治委员 ┃ 张德生 ┃ 兼,1945.8~1945.10 ┃ ┃ ┣━━━━━━━╋━━━━━━╋━━━━━━━━━━━━━━━━━┫ ┃ 军 ┃ ┃ ┃ ┃ ┃ 分 ┃ 政治委员 ┃ 高锦纯 ┃ 兼,1945.11~1947.12 ┃ ┃ ┣━━━━━━━╋━━━━━━╋━━━━━━━━━━━━━━━━━┫ ┃ 区 ┃ ┃ ┃ ┃ ┃ ┃ 政治委员 ┃ 赵伯平 ┃1948.1~1949.3 ┃ ┃ ┣━━━━━━━╋━━━━━━╋━━━━━━━━━━━━━━━━━┫ ┃ ┃ 政治委员 ┃ 杨伯伦 ┃ 代,1949.3~1949.4 ┃ ┣━━━━━━━━╋━━━━━━━╋━━━━━━╋━━━━━━━━━━━━━━━━━┫ ┃ ┃ 司令员 ┃ 赵伯经 ┃1948.4~1949.5 ┃ ┃ ┣━━━━━━━╋━━━━━━╋━━━━━━━━━━━━━━━━━┫ ┃ 西府军分区 ┃ ┃ ┃ ┃ ┃ ┃ 政治委员 ┃ 李景膺 ┃ 兼,1948.4~1949.5 ┃ ┣━━━━━━━━╋━━━━━━━╋━━━━━━╋━━━━━━━━━━━━━━━━━┫ ┃ ┃ 司令员 ┃ 黄子祥 ┃1949.4~1950.4 ┃ ┃ ┣━━━━━━━╋━━━━━━╋━━━━━━━━━━━━━━━━━┫ ┃ 三原军分区 ┃ ┃ ┃ ┃ ┃ ┃ 政治委员 ┃ 白治民 ┃ 兼,1949.4~1950.1 ┃ ┣━━━━━━━━╋━━━━━━━╋━━━━━━╋━━━━━━━━━━━━━━━━━┫ ┃ ┃ 司令员 ┃ 赵伯经 ┃1949.5~1949.11 ┃ ┃ ┣━━━━━━━╋━━━━━━╋━━━━━━━━━━━━━━━━━┫ ┃ 邠县军分区 ┃ 司令员 ┃ 张占云 ┃1949.11~1950.4 ┃ ┃ ┣━━━━━━━╋━━━━━━╋━━━━━━━━━━━━━━━━━┫ ┃ ┃ 政治委员 ┃ 杨伯伦 ┃ 兼,1949.5~1950.4 ┃ ┗━━━━━━━━┻━━━━━━━┻━━━━━━┻━━━━━━━━━━━━━━━━━┛

    续表5—1

┏━━━━━━━┳━━━━━━━┳━━━━━━┳━━━━━━━━━━━━━┓ ┃ 机构名称 ┃ 职务 ┃ 姓名 ┃ 任职时间 ┃ ┣━━━━━━━╋━━━━━━━╋━━━━━━╋━━━━━━━━━━━━━┫ ┃ ┃ 司令员 ┃ 王宝珊 ┃1949.5~1950.5 ┃ ┃ ┣━━━━━━━╋━━━━━━╋━━━━━━━━━━━━━┫ ┃ ┃ 司令员 ┃ 宋 飞 ┃1950.5~1952.6 ┃ ┃ ┣━━━━━━━╋━━━━━━╋━━━━━━━━━━━━━┫ ┃ ┃ 司令员 ┃ 谈国帆 ┃1952.6~1953.1 ┃ ┃ ┣━━━━━━━╋━━━━━━╋━━━━━━━━━━━━━┫ ┃ ┃ 司令员 ┃ 陈仕南 ┃1961.10~1965.7 ┃ ┃ ┣━━━━━━━╋━━━━━━╋━━━━━━━━━━━━━┫ ┃ ┃ 司令员 ┃ 武治业 ┃1965.7~1970.5 ┃ ┃ ┣━━━━━━━╋━━━━━━╋━━━━━━━━━━━━━┫ ┃ ┃ 司令员 ┃ 吴维录 ┃1970.5~1978.8 ┃ ┃ ┣━━━━━━━╋━━━━━━╋━━━━━━━━━━━━━┫ ┃ ┃ 司令员 ┃ 刘 钰 ┃1978.8~1981.3 ┃ ┃ ┣━━━━━━━╋━━━━━━╋━━━━━━━━━━━━━┫ ┃ ┃ 司令员 ┃ 王生才 ┃1981.3~1983.5 ┃ ┃ ┣━━━━━━━╋━━━━━━╋━━━━━━━━━━━━━┫ ┃ ┃ 司令员 ┃ 周远精 ┃ 1983.5~1993.2 ┃ ┃ ┣━━━━━━━╋━━━━━━╋━━━━━━━━━━━━━┫ ┃ ┃ 司令员 ┃ 李永强 ┃1993.2~1997.12 ┃ ┃ ┣━━━━━━━╋━━━━━━╋━━━━━━━━━━━━━┫ ┃ ┃ 司令员 ┃ 王 方 ┃ 1997.12~ ┃ ┃ ┣━━━━━━━╋━━━━━━╋━━━━━━━━━━━━━┫ ┃ 咸 ┃ 政治委员 ┃ 杨和亭 ┃ 兼,未到职 ┃ ┃ ┣━━━━━━━╋━━━━━━╋━━━━━━━━━━━━━┫ ┃ ┃ 政治委员 ┃ 张 中 ┃ 兼,1949.5~1950.3 ┃ ┃ ┣━━━━━━━╋━━━━━━╋━━━━━━━━━━━━━┫ ┃ 阳 ┃ 政治委员 ┃ 严克伦 ┃ 兼,1950.5~1953.1 ┃ ┃ ┣━━━━━━━╋━━━━━━╋━━━━━━━━━━━━━┫ ┃ ┃ 政治委员 ┃ 邓国忠 ┃ 兼,1962.1~1964.7 ┃ ┃ ┣━━━━━━━╋━━━━━━╋━━━━━━━━━━━━━┫ ┃ 军 ┃ ┃ ┃ ┃ ┃ ┃ 第二政委 ┃ 白应圭 ┃1962.3~1966.5 ┃ ┃ ┣━━━━━━━╋━━━━━━╋━━━━━━━━━━━━━┫ ┃ 分 ┃ 政治委员 ┃ 张景文 ┃ 兼,1964.12~1968 ┃ ┃ ┣━━━━━━━╋━━━━━━╋━━━━━━━━━━━━━┫ ┃ ┃ 第二政委 ┃ 靳 旺 ┃1966.5~1969.9 ┃ ┃ ┣━━━━━━━╋━━━━━━╋━━━━━━━━━━━━━┫ ┃ 区 ┃ 政治委员 ┃ 张逸之 ┃1969.9~1971.5 ┃ ┃ ┣━━━━━━━╋━━━━━━╋━━━━━━━━━━━━━┫ ┃ ┃ 政治委员 ┃ 黄 祝 ┃1971.9~1979.8 ┃ ┃ ┣━━━━━━━╋━━━━━━╋━━━━━━━━━━━━━┫ ┃ ┃ 第二政委 ┃ 杨德中 ┃1974.1~1978.12 ┃ ┃ ┣━━━━━━━╋━━━━━━╋━━━━━━━━━━━━━┫ ┃ ┃ 第一政委 ┃ 余 明 ┃ 兼,1979.5~1982.2 ┃ ┃ ┣━━━━━━━╋━━━━━━╋━━━━━━━━━━━━━┫ ┃ ┃ 政治委员 ┃ 李朝顺 ┃1979.8~1983.5 ┃ ┃ ┣━━━━━━━╋━━━━━━╋━━━━━━━━━━━━━┫ ┃ ┃ 第一政委 ┃ 苏 智 ┃ 兼,1982.2~1984.3 ┃ ┃ ┣━━━━━━━╋━━━━━━╋━━━━━━━━━━━━━┫ ┃ ┃ 政治委员 ┃ 崔元琳 ┃1983.5~1986.2 ┃ ┃ ┣━━━━━━━╋━━━━━━╋━━━━━━━━━━━━━┫ ┃ ┃ 第一政委 ┃ 许廷方 ┃兼,1984.3~1986.3 ┃ ┃ ┣━━━━━━━╋━━━━━━╋━━━━━━━━━━━━━┫ ┃ ┃ 政治委员 ┃ 吴德昌 ┃1986.2~1991.7 ┃ ┃ ┣━━━━━━━╋━━━━━━╋━━━━━━━━━━━━━┫ ┃ ┃ 政治委员 ┃ 段木惠 ┃1991.7~1997.3 ┃ ┃ ┣━━━━━━━╋━━━━━━╋━━━━━━━━━━━━━┫ ┃ ┃ 政治委员 ┃ 马俊杰 ┃1997.3~1999.8 ┃ ┃ ┣━━━━━━━╋━━━━━━╋━━━━━━━━━━━━━┫ ┃ ┃ 政治委员 ┃ 郑治全 ┃199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