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
时间:2009年03月17日
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心存大志。清嘉庆元年(1796)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十九年(1814)授工部侍郎,后调任吏部,兼管户部、刑部。数次奉命出使各省巡视办案,于冤狱多所平反,被称为“王青天”,深受道光帝器重。道光五年(1825)授军机大臣,次年又授户部尚书。道光八年(1828),历经多年的回疆(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张格尔叛乱被平定,王因赞画有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并授绘像于紫光阁之殊荣。
王在户部尚书任上,两次对盐政进行整顿。清道光八年(1828)赴长芦盐场调查盐政弊端,提出缓旧税、征新税,暂停征税三年,领盐补贴以补损耗三项治理措施;道光十年(1830)去两淮盐场,在陶澍等人的配合下,采取简化管理、缩小浮收、稳定生产、打击私贩等措施,并提出新章法15条。经过整顿,朝廷税收得到增加,食盐产销两旺,百姓生活需盐也得到保障。
王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治河”和“禁烟”。
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1837年3月8日),王鼎虚龄七十,道光帝亲书“靖共笃祜”匾相赐;次年,由协办大学士晋东阁大学士。二十一年(1841)夏,黄河在河南祥符(今属开封)决堤,大水泛滥,冲到归德、陈州及安徽亳、颍一带。道光帝命王偕通政使慧成前往治理,王又保荐熟悉河工、被判遣戍伊犁的林则徐襄助。他们“朝夕驻坝”与民众同“畚锸”,终于在翌年春汛前,使决口大堤合龙,河水悉归故道。朝廷赞王治河费用省、工期短、质量好,加封他为太子太师。
道光年间,鸦片泛滥已成国家大患。王力主禁烟,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王支持抵抗派,同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进行抗争。随着战争逐渐对中国不利,道光帝开始妥协动摇,最终将抵抗派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充军。王鼎上疏道光帝,保护林、邓,痛斥投降派。琦善因在对英交涉中获罪被革职锁拿进京,王奉旨审理。他在上奏中说:“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并且对琦善的党羽一一制裁。还在王治河期间,鸦片战争已处于打打谈谈之中,等他功成回朝,中方失败已成定局,对英和议在即,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将要签订。王置生死于度外,多次怒斥穆彰阿“妨贤”、琦善“误国”,屡屡劝说道光帝抗战,引起“上怒”。报国无门,王决心以死打动道光皇帝。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陕西省志·大事记》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近代中国大事年表》为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本志从蒲城王鼎纪念馆考证资料),他自草遗书,自缢而死。遗书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
王死后,穆彰阿的亲信、军机章京陈孚恩赶到王家,骗得遗书,又对王鼎之子王沆威胁利诱,并“代为改草遗疏”。随后,陈袖藏王鼎原疏交穆彰阿邀功。道光帝只知王鼎“暴病而亡”,遂下诏悯恤优抚,追赠太保,谥文恪。
王宦海40年,后官居宰辅之位,其在刑部、户部等职任上,多有建树,受到当时社会进步人士的尊重和敬慕,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与王均有深交。王也大力奖掖后进,但他从不结党营私。史书赞其“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王生前为官,两袖清风;“卒之日,家无余赀。”遗著有《重订朱子近思录》等。
手迹--送子归里诗 道光帝为王鼎七十寿辰赐匾
王在户部尚书任上,两次对盐政进行整顿。清道光八年(1828)赴长芦盐场调查盐政弊端,提出缓旧税、征新税,暂停征税三年,领盐补贴以补损耗三项治理措施;道光十年(1830)去两淮盐场,在陶澍等人的配合下,采取简化管理、缩小浮收、稳定生产、打击私贩等措施,并提出新章法15条。经过整顿,朝廷税收得到增加,食盐产销两旺,百姓生活需盐也得到保障。
王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治河”和“禁烟”。
道光十七年二月初三(1837年3月8日),王鼎虚龄七十,道光帝亲书“靖共笃祜”匾相赐;次年,由协办大学士晋东阁大学士。二十一年(1841)夏,黄河在河南祥符(今属开封)决堤,大水泛滥,冲到归德、陈州及安徽亳、颍一带。道光帝命王偕通政使慧成前往治理,王又保荐熟悉河工、被判遣戍伊犁的林则徐襄助。他们“朝夕驻坝”与民众同“畚锸”,终于在翌年春汛前,使决口大堤合龙,河水悉归故道。朝廷赞王治河费用省、工期短、质量好,加封他为太子太师。
道光年间,鸦片泛滥已成国家大患。王力主禁烟,支持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王支持抵抗派,同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进行抗争。随着战争逐渐对中国不利,道光帝开始妥协动摇,最终将抵抗派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充军。王鼎上疏道光帝,保护林、邓,痛斥投降派。琦善因在对英交涉中获罪被革职锁拿进京,王奉旨审理。他在上奏中说:“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并且对琦善的党羽一一制裁。还在王治河期间,鸦片战争已处于打打谈谈之中,等他功成回朝,中方失败已成定局,对英和议在即,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将要签订。王置生死于度外,多次怒斥穆彰阿“妨贤”、琦善“误国”,屡屡劝说道光帝抗战,引起“上怒”。报国无门,王决心以死打动道光皇帝。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三十日(1842年6月8日;《陕西省志·大事记》为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八日;《近代中国大事年表》为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二日;本志从蒲城王鼎纪念馆考证资料),他自草遗书,自缢而死。遗书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
王死后,穆彰阿的亲信、军机章京陈孚恩赶到王家,骗得遗书,又对王鼎之子王沆威胁利诱,并“代为改草遗疏”。随后,陈袖藏王鼎原疏交穆彰阿邀功。道光帝只知王鼎“暴病而亡”,遂下诏悯恤优抚,追赠太保,谥文恪。
王宦海40年,后官居宰辅之位,其在刑部、户部等职任上,多有建树,受到当时社会进步人士的尊重和敬慕,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与王均有深交。王也大力奖掖后进,但他从不结党营私。史书赞其“清操绝俗,生平不受请托,亦不请托于人”。王生前为官,两袖清风;“卒之日,家无余赀。”遗著有《重订朱子近思录》等。
手迹--送子归里诗 道光帝为王鼎七十寿辰赐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