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骞

作者: 时间:2009年03月12日

   张骞(?~前114年),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应募。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西行途中,为匈奴人俘虏,拘禁十年之久,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马等。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节杖,牢记着使命。后乘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那时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迁到中亚,张骞乃经康居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当地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东返与匈奴作战。张骞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东返归国。归途中又为匈奴俘虏,被禁一年多。因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张骞乘机逃出。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回到长安。这时只剩他和堂邑父两人。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张骞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将西域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记了下来,使汉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实情况。司马迁把他此行称为“凿空”。
   元朔六年(前123),张骞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出击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形,具有丰富的沙漠行军经验,引导汉军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以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张骞与李广俱出右北平抗击匈奴,因错过行军日期,被夺了“博望侯”爵位。
   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汉军打败,张骞受命为中郎将,率将士300人,牛羊万头,币帛数千万,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联络乌孙,共抗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达乌孙,劝说乌孙东返曾被匈奴强占的故地,乌孙没有答应。他又派副使,分别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联络。元鼎二年(前115)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公元前114年,张骞因病去世。随后,被张骞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国的副使,也陆续偕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往关系。几年后,汉嫁江都王建女细君于乌孙,汉、乌联姻终于实现了。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同西域36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辟了中西通商道路——“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兴盛起来。西汉王朝的统治由此扩展到了西域一带。张骞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张骞墓在今城固县西博望乡,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大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系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