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

作者: 时间:2009年03月12日

   萧望之(?~前47年),字长倩,祖居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后徙居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世代以农为业,至望之好学,曾赴京城太常处学业,后以考试对策甲科为郎官,任小苑乐门侯。其弟犯罪,他被改任郡吏。
   大将军霍光死后,御史大夫魏相用萧望之做属官。地节三年(前67),长安下了冰雹,人们认为这是灾异之兆,萧望之即上疏宣帝,要求陈述这个灾变之意。宣帝诏命少府陈述,萧望之趁机说这种灾异是大臣专权所致,劝告宣帝要选同姓,举贤才,参与朝事,意在指责霍氏专权。此言正合宣帝之意,立即拜萧望之谒者。凡上书给皇帝的人,都由萧望之来决定是否采纳他们的意见,并由他向丞相、御史推荐人才。皇帝对萧望之很赏识,于是一年之中,连升三级,由谏议大夫而丞相司直,再迁二千石。
   霍氏被诛,萧望之更得皇帝信任,派他去任平原郡太守。他不愿去任地方官,就上书宣帝,说明他在朝廷参与决策,要比去治理一郡重要得多,皇帝就让他代理少府之职,后又调为左冯翊。在职三年,政绩显著,声名传闻京师,迁大鸿胪,分管少数民族事务。五凤元年(前57),匈奴五单于内讧,汉朝廷一些大臣主张趁机出兵灭之,独萧望之认为乘乱出兵不符合儒家不伐丧的原则,主张遣使慰问,扶其危弱,救其灾患,汉廷才会在周边民族中树立起恩威,以便取得边塞的长久安宁。宣帝很赞赏萧望之的看法,派兵护送呼韩邪单于稳定了政权,保持了汉与匈奴的和睦关系,使边境得以安定。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设立常平仓,于丰年储粮,灾年售出,以稳定市场。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建议,宣帝亦同意这一措施,但萧望之却极力反对,由此逐渐失去宣帝的信任。后来又有朝臣奏萧望之对皇帝使者和丞相不礼,又有不廉洁行为,皇帝便将他降为太子太傅。
   任太傅时,萧望之以《论语》、礼服授皇太子。宣帝临终,召史高、萧望之等人辅佐太子登基,拜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元帝即位后,萧望之建议皇帝依据儒家经典治理国事,以儒生取代掌权的宦官。这一主张遭到任中书令的大宦官弘恭、石显等的反对,双方矛盾加深。弘、石等指使人诬奏萧望之结党营私、谗毁大臣,离间皇戚,元帝便将萧望之免官。几个月后,元帝又诏赐萧望之为关内侯,食六百户,给事中,每月朔日、望日进宫朝见,位次于将军。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上书皇帝,诉父被免官是蒙冤,皇帝批臣下议论,石、弘等人乘机说这是犯了不敬之罪,纵容皇帝将萧望之下狱。萧望之听到诏书,不肯受辱,饮毒药自杀而亡,时年六十余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