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传神的黄陵面花

作者: 时间:2014年01月06日

精巧传神的黄陵面花

  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

   面花流传在黄陵农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时,随从介子推将自已的股肉割下献给饥饿中的重耳。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取得政权后,大赏群臣,唯独忘封介子推,介子推便偕母归隐绵山(山西介休东南)。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派人到处寻找,听说他归隐绵山,于是把环山土地,尽封给介子推而称介山。之后,为找介子推又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会和母亲一起出来,谁知母子竟烧死在山中。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他,在他死之日(即清明前一天)不动烟火而吃冷食,称谓寒食。《邺中记·附录》载:“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梗来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面花。长期以来,黄陵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制作技巧。使面花不仅成为一种庄重严肃的礼仪祭品,而且是一种颇有审美、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
   黄陵的民俗中,从婴儿降生到结婚之嬉都有送面花的习俗。婴儿初降时,外祖母要蒸制小面虎一对,用红绳挂在孩子身上,以避邪恶;婴儿满月时,亲友们还要送大面虎一对和各式小面花若干,以示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婚庆时,亲友们所送的面花更是丰富,但不能轻易食用,只有在举行婚礼后,才能展示于众,以示对新婚夫妇的祈祷、祝福;新郞新娘进入洞房之后,围观的孩童们才可抢食,希望从中抢到包麸子的花馍,抢出福来。祝寿时,要送大寿桃面馍,以祈求吉祥平安,延年益寿。

   如今,每逢清明、扫墓祭祀、纪念轩辕黄帝之时,黄陵的农村妇女皆以灵巧的双手,用手揉、搓、捏、用剪刀、木梳、顶针、竹棍等工具,剪、压、排、扎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造型的万物生灵,再用一些花朵、椒粒、豆子把眼睛一点,并用红、黄、绿、蓝等颜色将枝叶花瓣涂染,组成不同的图案。然后经过四十分钟的蒸制,一切对未来美好的祈祷、祝愿,全都溶到花馍上。而作为祭祀轩辕黄帝和祖先的供品,则要求面花结构复杂,造型生动,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祭奠面花以花鸟鱼虫、飞禽飞兽、蔬菜杂果为主,或气势雄伟,或雅致优美、无不栩栩如生、精巧传神。到祭祀之日,黄帝陵前更是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成为面花的展览会,从而引起前来谒陵拜祖、观光游览的海内外人士的极大兴趣和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