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 亲

作者: 时间:2016年08月15日

 

   自从自家儿女的终身大事确定之后,双方父母心里都非常高兴,就像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到了结婚的年龄(在旧社会儿女上了十五六岁就结婚成家,但十二岁以下者不结婚迷信人说不上十二魂不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国家颁布了《婚姻法》以来,男女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否则政府部门不予办理结婚手续),由男方家长、媒人或者近亲如舅舅、姑夫、姨夫、姐夫等带上所欠女方家的一切彩礼及烟酒、食品亲自到女方家去和女方家商谈结婚之事,俗称出嫁议话商话过事情等,商谈多为一次成功,也有部分因种种原因双方出现矛盾,媒人及亲戚想法从中调解,妥善处理,最后达到和好,如矛盾恶化,经三番五次说合不好,商谈不成的,婚事只好告吹。如果征得女方家的同意,也就是当话议好后,男方家长再次把双方的生辰八字、相属抄之一单,拿上叫阴阳先生作一番推算,择出结婚的具体良辰吉日,俗称“择日子”、“下日子”、“选日子”等。择日子非常重要,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一般是选大利月,也就是说的黄道吉日,关键要避开一年中这几个死定的不吉利日子,具体是:农历的正月三十、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农村结婚日子一般大多在腊月、正月的双日,因为此月,一是农闲之时,人们比较差忙(不忙);二是把一年所产的经济作物都出售,手中的钱也比较宽余;三是天气比较冷,准备下的东西也不容易腐坏,当然其它日子也有,却很少;城里人一般在节、假日。但嫁娶的月份一定不能犯月,比如今年是鼠年,鼠犯二月,那相鼠的在二月里不嫁娶,否则也叫“犯月”。

   日子择下,就得马上通知女方家看女方家对所择的日子有没有什么意见,比如说女方嫌日子太近,到时怕应添置的东西准备不下,或某些亲戚因种种原因不能来,这样只好另选日子,如没有意见当即确定,然后双方开始协商结婚时要不要吹手,来几个引人的,几头牲畜或几辆架子车(小轿车)等,一切协商好后,双方心里都踏实了,各自并开始准备自己的一切用品了。

   结婚日子来临,男女双方就可到当地婚姻管理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民俗称割结婚证,双方各家都开始忙于准备自己过事所需的一切东西,特别是男方家杀猪宰羊,推面碾米,寻东要西,雇吹鼓手等,女方家忙于置嫁妆,俗称陪房。旧时的嫁妆一般是一对大木箱,一个小鞋箱,一个梳头盒,被褥,衣服,鞋袜,盆碗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近几十年来嫁妆除了上述东西之外,部分富裕家庭还有家用电器(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高级家具,流行衣料,这所需的东西到时都要准备好,不能有半点马虎,免的到时手忙脚乱。在过事情的前几天,新郎、新娘带上礼品(酒肉、食品),分别要亲自到各自的外家家去,俗称请外家,如果外祖父、祖母已去世。并还要到坟内进行祭祀,其他亲戚朋友可捎信代书或托顺道人捎话转语也可。有的至亲知道过事情的喜讯后,便会提前来几天,帮助此家干些杂活。在城里过事亲戚朋友一律都要发请柬,有的也叫请帖。请柬红颜色,是为邀请宾客而发出的书面通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使被邀请者能体味到主人的热情诚意。帖文的书写款式有横竖排两种,帖文的文言色彩较浓,根据邀请与被邀请的各种不同关系,采用不同的语词,要写清被邀者的单位名称、姓名、内容、地点、时间、落款人的姓名及发出的时间。

  在过事期间,无论城乡都必须请一名有威望,懂礼节,为人忠厚,办事认真,头脑清醒,随机应变,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人来负责整个事情的全盘工作,俗称总管,在此之时总管是最高权威,根据事主家的实力,一切人事、财物权都由他来安排,若是农村,还需请一名经验丰富,手巧技高,年轻迈力的厨师,俗称厨工红案大师傅来做饭。

结婚的前一天,也是来客之日,这一天一般只管一顿下午饭,所以,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都要赶饭前准时报到此家,俗称行门户”(本书已有介绍)。饭食一般是饸饹简席(四碗肉、四碗菜),俗称软八碗”及烩菜、馍头,也有部分富裕人家吃硬席,俗称“硬八豌”(八碗全是肉),饭罢还要请迎人的办事的。迎人的多为哥、嫂、叔、婶及舅舅、姑夫、姨夫、姐夫,但姑姑、姨姨不去,俗谚有姑不迎,姨不送,妗子迎的黑枣棍(意泼妇)”。另外,孕妇、寡妇、再婚之妇也不迎不送。迎人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不包括吹鼓手),即意迎回新娘子便成了双数。以前都是一名迎人婆姨,现在有不少地方都去两名迎人婆姨。办事人员(事情上打杂工的)的对象大部分是至亲,户家及村内的年轻人,首先由事主家物色,然后再由总管决定并用红纸张榜公布。

以前新娘设有花轿,花轿用个四方约一米长的木桌,然后颠倒两则绑上长木棍,供四个轿夫抬时所用,左右前后罩上有不同形状组成的绣花罩,如《凤凰戏牡丹》、《鱼儿戏莲花》、《莲生贵子》、以及各种戏剧人物,如《天仙配》、《花亭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吉祥如意图案,象征着婚后夫妻和睦,早生贵子,幸福美满等传统的民俗寓意。抬轿人称轿夫”(以前抬轿属下九流之类,受到人们的歧视),一般四人为一组,走在前面的称挑稍的,也是抬轿的指挥者,其他的叫跟稍的,因跟稍的在后边看不见路,全凭挑稍的用语言来指挥报路,他们之间有自己的行话,其他人难以辨别,比如,挑稍的喊:“前顶着哩”,那跟稍的就明白放慢速度;挑稍的喊:“走指峁”,那跟稍的就明白,前面要拐弯里;挑稍的喊:“烂踢烂绊,那跟稍的就明白,前边路不平;挑稍的喊“上台”或“下台”那跟稍的就明白,前边要上坡或等等。

其它迎亲妇女统骑牲口(驴、马、骡),并在牲口背上被上新花被褥,外搭新花单子,牲畜笼头叉子上挽上红缨子,脖子上戴上小铜铃,走起发出铛啷啷,铛啷啷的铜玲声,人们一听便知就是娶媳妇的迎送队伍,男人均步行。而现在除用牲口(新娘子不宜骑公畜及骡子)外,还有架子车,特别路远者还动用车辆,更有富豪人家甚至动用好几辆小轿车,并在车上贴双喜,粘花吊,披红挂彩地进行迎亲,城镇还兴时新郎亲自到新娘家去迎亲。迎亲队伍动身(一般根据新娘家路程远近而确定时间,如有特别路远者,也可提前一天在家动身,在女方家住一夜,俗称“隔宿事情”)前,首先由炮手鸣炮,吹鼓手掌号,然后吹打开路,后跟迎亲花轿及迎亲人。迎亲人必须拿下列东西:一卷一尺七八长并用红线绑住的米糕,俗称离母糕;十个用上等面粉蒸成的大馍馍,喻意慈母十月怀胎;一块猪的肋条肉并用刀割一小口,然后粘上红纸,俗称圪叉肉;部分点有红点的小馍馍,俗称茶饭;一个装有米、面、盐、豆的小红布袋,俗称米面袋;一个盛有食油的瓶子,俗称添油瓶;新娘当天所穿的衣服,俗称坐轿衣装新衣;新娘的铺盖和部分钱(“挽手钱揣怀钱”、“穿衣钱”、“上轿钱”等)都应由迎亲的亲自带到女方家。结婚这一天,天气晴秀明朗,人们认为这新媳妇是开通懂理的好媳妇,如果天气阴暗,甚至刮黄风、下雨、下雪,人们认为这新媳妇是糊涂厉害,不懂道理,甚至会打公骂婆、欺丈夫、压庄院的恶媳妇。

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其家也要放炮接迎,并由一名年轻男子端一摆有两个酒壶,两个酒盅,两个小菜碟和两双红筷子的木盘,站在大门外,由一懂礼节的长者站在路旁和一迎亲主事人相互看盅行礼作拜(现在一般行握手礼),俗称接路,然后迎回家中各归其所,迎人的设宴招待,吹手们开始吹打,如有牲畜上槽添草加料。此后由迎人主事人把所拿的东西全部掏出来放在桌前,给女方家作一一交待,如有一时半点的失误,绝大部分女方家也会原谅理解,因为谁家也想不了那么十周十全,但也有部分见少识短的人家误以为是男方家有意和自己作对,相互会产生些种种矛盾。 

当天女方家也是两顿饭,一顿饸饸米糕,一顿席面则。饭罢,发轿越早越好(特别是一个村有两家嫁女的,抢先发轿),但有的女方家因种种原因,比如说定亲时说下的东西缺这少那,新娘的衣服件数少,某些礼规不到位等原因,迟迟不发轿,这时男方迎亲主事人只好苦苦催求,想尽千方百计答应女方家提出的一切条件才罢。女方家送亲的,俗称“送人的”“送女客的”人数要多于迎亲人数的一半并也是双数,一般也是哥嫂、叔婶、舅妗、姐夫、姐姐及姑夫、姨夫、弟弟等,临行前双方主事人在吹手的吹奏下来在桌前进行过礼,俗称“装茶饭”(给有关亲戚拿的礼品,)这时相互之间该兑的兑(相互顶替),该拿的拿,给迎亲婆姨每人八个小馍头,八片肉,一对酒盅,两双红筷子,俗称举顶;及迎亲婆姨及娃娃些迎亲礼,俗称起发,钱数由自己而定,一般都是偶数,娃娃是大人的一半(若不带娃娃或还未生娃娃者都要一律相待),完毕双方看酒、作拜(行礼),并相互道谢几句客气话。发轿前迎亲的外家要把女方家所有嫁妆(并在嫁妆的箱子内放上盆、碗、筷、若干钱,俗称“扣轿盆”、“扣轿碗”、“坠箱钱”。坠箱钱要对迎亲人保密,到了男方家当众亮箱解底炫耀女家光彩,坠箱钱女方家有多少,男方家也照样给添多少,俗称“添箱钱”,并照样给“米面袋”、“添油瓶”添些相同的东西,再由迎亲人拿回男方家,象征新婚夫妇一世不缺吃喝,生活幸福)全部装到牲口的驮子或汽车上,一切准备就绪,女方家管事人喊起轿后,炮手鸣炮三声,吹鼓手唢呐高奏,男方外家迎亲人拉上驮嫁妆的牲畜或者押上车上路了,然后新娘由婶、姑、姨等至亲老者携扶上轿(牲畜、车)。昔日新娘上轿后一路不得下轿,所以,故须提前减食,有的地方新娘离别时哭哭啼啼上轿,但这不犯忌讳,是一种习俗。以前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娃娃,在媒人的穿针引线下,猛然要离开生她养她的父母及一块生活的兄弟姐妹,到—个陌生的家庭和一名连面都没见过的男人要生活在一起,心里多么难受,所以,顿生伤心悲痛,泪水满面。这种行为当时人们都能理解,久而久之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风俗。现在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并说新娘哭的越响,婆家就越有财,同时也深表母女之情,所以有的故作假哭,如不哭也会遭另人笑话,不少地区还流传有《哭嫁歌》,这里略举一首,供大家欣赏:

轿一顶,喇叭响,女儿出嫁到他乡, 

鼻一把,泪两行,心里实在很难怅。

叫声爹,喊声娘,你养女儿没下场,  

竹篮担水两头空,深更半夜一场梦。  

谁知饭凉菜又冷,谁知下雨又刮风。  

有病谁在跟前盛,没衣谁人给你缝。  

思思思来想想想,越思越想越难怅。  

今生今世也难忘,忘不了我的亲爹娘。 

现在社会改革了,自由恋爱,本来是不伤心之事,没必要要落泪,但女娃娃心里总是忆前三想后四地,心里多少有些反常现象,稍不顺心,就会伤心落泪,这也是哭的另一个方面。

随后迎亲、送亲的妇女先后骑牲畜或者上车辆,迎送亲的人员是这样排列的;前边是吹鼓手吹奏开路,后跟迎亲的,接着新娘(如有新郎迎亲,新娘新郎肩并肩、手挽手同行),最后是送亲的(先女后男),如果乱了套人们会耻笑。吹鼓手过村遇镇同样要掌号吹打,否则人们便会说些不吉利的话语。过路村庄无论有男女那一方亲戚或朋友,以前主人便会端上放有酒壶、酒盅、小菜碟的盘子站在路旁给迎送亲的亲戚倒酒看盅、行礼作拜,而现在有的发()上一回纸烟;有的甚至熬上一锅米汤让亲戚解渴,俗称重路。事情过后事主家须给重路者两碟杂饭(每碟八个红点小馍)。有时在迎亲途中还会相遇其他人家迎亲,在这种情况下,新娘双方必须相互兑换早以准备好的小礼品,这是礼节,也是礼仪,然后按交通规则各行其道,但有部分横者为了抢走上道,互不相让,引起吵嘴,严重者甚至引起打群架的现象,把一个红火热闹的迎亲场面刹时变成惨恶血迹的战场,有的新郎新娘当晚入不了洞房,便入了想不到的病房或班房(监狱),严重者会命归黄天。路途若遇到古庙、坟墓、大石、老树、险崖、井等,迎人的在此处张贴红纸方帖进行禳解,如遇上出殡的新娘要盖脸而过,迎、送亲的都会说:今天吉祥,遇上财宝啦!”

再说男方家迎亲的这一天也叫正日子,一般两顿饭,早饭是米糕烩菜,吃饭时在窑内设一炕桌,端上糕,备上菜,先请外家人吃罢后其他人谁到谁吃,俗称“乱饭”。早饭之后,随即是“上礼”,也称“行礼”。上礼设有礼房,在房内设一张备有烟酒、两个小菜碟、两个酒壶、酒盅及大红礼簿的小桌子,上礼开始由总管一一请叫,并给上礼者一盒()烟,看一盅酒,然后上礼先生在礼薄上依次登记。上礼的顺序是先介绍人,后至亲,户家,最后是宾客。介绍人上礼钱数不限事情过后全部退还,至亲上礼外家为先,礼也最重,其它人再有钱也不得越过,后姑家、姨家、姐家及表姐表弟,同辈至亲上礼时,要事先到一块互相商量一番,照前顾后不能哄抬(乱来),但往往有部分冒凉(二杆子)有意日弄别人,随意提高礼钱,闹得互相之间恼怒不欢,甚至出现矛盾,亲与亲之间结下冤仇,这样会得到众人的反对,真是钱舍了,人惹了,户家上礼按大小辈排列,最后是朋亲。朋亲上礼没有规定随到随上,其数目不讲多与少,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礼上完后由上礼先生把所有上礼人的名字及钱数抄于一大红纸贴至院内或新房的窗上让所有的亲朋观看。

上礼完毕,接着第二顿饭开始,这顿饭与前两顿饭就不同了,有规有矩,一般男一桌,女一席,先外家,后其它亲朋,每桌八人(也有十人),大人小孩一律同待,如有行吃讨饭的也要另设一席,以客相待,取吉利,图名声。现在一般都先设酒宴,俗称撒酒场,后吃饭,酒场设八个菜碟,男的一般喝白酒、啤酒,妇女、儿童喝甜酒、饮料,能喝者尽量饮不限制,你敬我,我敬你,杠子老虎五魁手”(均系猜拳中的口诀),喝的醉倒几个,认为事情也就过好了。酒场解散,随后就上八碗(席面子),有的地方讲究猪、羊、鸡、鱼肉都齐全;有的地方讲究吃大块肉(炖肉圪瘩);还有的地方讲究吃添席(桌上肉块完了就继续往上添),无论哪种形式都以猪肉为主,一般不吃狗、驴、骡、马肉,主食是馒头、大米饭,赶迎送客的回来之前,家中的客人及自家全部要吃毕就绪。

迎送亲的人员一般黄昏进村,进村前吹鼓手当然也要放炮、掌号报讯,进村后要缓行慢走,有部分好事者便会拿一条板凳,在板凳上放几盒纸烟,横拦于当路,俗称拦路挡路,这时吹手们也是献艺夸能的时候,总要吹了一牌又一牌,奏了一曲又一曲,一般有大摆队、将军令、情歌、信天游及流行歌曲等,反正吹的花样越多越好,吹的众人心满意足或时辰已晚才放行。迎亲队伍临进院前主家用被子把家中的石磨、石碾全部盖住,意避青龙白虎之邪。男方也要用接路的方式来接迎送女客的亲戚。花轿落院后新娘由婶娘们搀扶下轿(),现在有的地方新娘临进院时新郎将新娘直接背回新房。吹手一人手持长号,走进帐房(洞房)窑后从里到外进行掌号,俗称重帐,出帐房后将门上吊的钱顺手解走,俗称重帐钱,这时还有人会前来送喜,俗称念喜”(本书已有介绍)。迎亲客的把送女客的接入早已准备好的窑内洗脸,倒茶,递烟,诚心招待。

 新娘下轿后,首先是拜天地也称拜堂。拜天地在新房的院内铺一块席子,席上铺两条新毡,在准备好的桌子上放一盛满米的斗,米斗上插一根缠红布的尺子、一杆秤和一个猪尾巴及干草节、红枣、铜钱、弓箭等,新郎、新娘佩戴大红花肩并肩同站于桌前,在总管先生的指挥下,即“一拜天,二天地,三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男作揖,女双手抱在肚的左边略低头,向天、地、祖宗牌位和坐在香案两侧的公婆三叩首,有的地方还有“拜天地歌”如:

 一拜天神送吉财,金银财宝涌进来,

 二拜地神送福禄,满年四季福门入, 

三拜父母寿命长,合家欢乐常安康, 

夫妻对拜儿女旺,白头偕老幸福长。 

随后新郎新娘将香案上的米斗提上,踩着倒换的红毡进入“洞房”。洞房内四周张贴些有意义、有象征性的花、画,空中挽彩结灯,地上摆柜设箱,门上贴喜联,窗上贴窗花及双喜,桌上放红枣、花生、石榴等物,并有一老妪照帐,不准黄毛女子(未婚)、孕妇、再婚妇、寡妇进入。

以前,新娘进帐后坐在米斗旁,新郎轻轻挑掉红盖头俗称揭盖头,这时夫妻之间才真正的第一次见了面,而现在早已成了老熟人,见面不知多少次。新郎新娘入洞房后由两名六七岁的童男童女,手端放有茶具、毛巾、香皂、梳子、镜子等物的小盘子送至洞房,意在一生中生活幸福,有人侍候,而新郎新娘也会给这两个小孩童送点小礼物,然后再由公公或婆婆(没公婆者至亲或家族中的老者)抱两个打扮成一男一女模样儿的枕头,从另一窑出发,边走边发出、“嗷”哄娃娃的声音,送入洞房,俗称“抱孙子”。洞房内的四个席角下压有红枣、核桃,新郎新娘上炕后在四角各踩一下,俗称“踩四角”,晚上睡下二人摸得吃,即意早生儿女。

迎送客的回家后当然也是两顿饭,头一顿米糕烩菜意早饭,第二顿照样撒酒场、吃席面子即晚饭,当八碗端上来时送亲客人先不动碗筷,这时看客的有意喊一声新郎的名字后,一送女客的主事人站起来便说一样了并掏出若干钱(数目自定)递给看客者,然后才能动碗筷,俗称折席口,事后看客者把钱交给新郎。饭罢又要举行上头仪式(本书已有介绍)。上头前总管要请女方的外家参加上头仪式,这是礼节,而女方外家一般也不去,只说声“有话一样了”就行了。上头时有的女方提出在定亲时说下的东西这也不到位,那也没办到,故意出难题刁难男方家,这时媒人、总管及主要亲戚出面协商解决,有时只好适当地折合些钱交给女方作为补偿。上头完毕晚上还须给送女客的吃顿饭,这顿饭一般是扁食、挂面,俗称“夜饭”或“喝汤”,睡前还要设酒宴,俗称“安酒”。接下来“闹洞房”(本书也有介绍),晚上有好事者,在洞房外偷听新婚夫妇的一言一行,俗称听房。以前在包办、买卖婚姻的年代里,父母把女儿当作商品来交易,有的女儿始终不愿作这门亲事,痛哭流涕,但如“悟空逃不出如来的手掌”一样,跳不出父母的火坑,只好在迎亲的路上或当晚的洞房内乘机逃跑出走。在自由婚姻的今天,这种事情发生的很少。次日凌晨婆婆或公公如没婆者照样至亲或户家中的长辈一手拄木棍,一手拿早已准备好内放24个扁食、24个小馍头的升子来到洞房前用木棍将窗纸捅破后,把其物抛入室内让新婚夫妇食用,并在抛的过程中,口里还同时念到手里拿个升子,明年抱个孙子,拦门戳一棍,儿女一圪阵,俗称吃儿女扁食吃儿女馍馍,意即盼来早得贵子。早上起床后新郎拿上香烟及新毛巾、香皂来到送女客的住处,首先给他们每人发一回烟,然后再一一地给打一盆不热不凉的洗脸水,完毕并要亲自把水倒掉,新郎临走时送女客的主事人适当地给新郎些钱,俗称“开脸”,有的地方也称“装烟”。

在过事的第三日是散客之日,俗称发客,只管一顿早饭,饭食一般为饸饹或八碗。饭罢新郎新娘又要在总管的指挥和吹手的吹奏下举行拜亲仪式,新娘给公婆各送一双自己亲手做的(买的)鞋,其他至亲和户家按辈数高低分别给送些毛巾、袜子等,而公婆和这些亲戚也要适当地给新娘些钱(数量不限),这是礼尚往来,俗称认亲。送女客的临行前主家又要设桌摆礼,俗称装茶饭”(正亲家八碟,相互兑上四碟,装四碟,外家跟箱2碟,送女客的婆姨每人两碟,吹手两碟,酒一瓶,烟两盒),给送女客的婆姨娃娃起发送亲礼(一般都根据迎亲礼多少而定),另外有陪箱子的还要放若干箱子礼,女方主事人根据所陪箱子的价值,一般大约收一半,有时男方家放的少,还不足一半,但女方还要照前搭后的给退一部分,不能全收,免得众人耻笑,也有部分女方家把所放的钱全部所收,这样双方会引起矛盾,别人也会说些张长李短的,但也有部分女方家把钱拿起数一遍,分文不收,数钱是礼节,不收是礼义,然后双方看酒行礼,握手告别。当然在这些过程中也免不了吹手的吹奏。一切就绪,新郎穿得新格崭崭的在姑夫、姨夫或其它至亲长辈,俗称“引头”的陪同下,同新娘及送女客的一起起程到女方家,俗称“对回面”、“回门子”,新娘临行前把箱子、柜子上的钥匙全部交给婆婆经管,一来表示成了一家,二来自己走后婆婆打开箱柜,让其他人查看娘家所陪嫁的东西,媳妇回来后,婆婆又把钥匙交给媳妇,俗称“交钥匙”。一般亲戚朋友在总管和事主家的护送下,带好自己所拿的行李(亲戚朋友茶饭两碟,厨师、总管另有烟酒、生熟猪肉块子等),都各自回家。

新郎、引头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的户家也要请他们及新娘(有部分地区还请新娘的爹娘)吃饭(一般都是扁食),俗称请新”。有的小舅子、小姨子及其他能玩耍的亲戚,有意和新郎作对,给脸上抹黑涂红,吃辣椒、食盐、调和等馅扁食,俗称“耍女婿”(本书已有介绍)。在女方家一般住一至二天,再由岳父岳母送新婚夫妻回家,俗称送回门,这时两亲家正式见面叙谈,在期男方户家也要请新娘的爹娘及新婚夫妇吃饭,俗也称请新,岳父岳母大约住一至三天回家,婚礼告终。以后夫妻一同抽时间拿上适量的烟洒、衣物及32个馍头或果馅等礼物到媒人家酬谢媒人(有的在过事期间进行),从此媒人的使命也就到此结束。

随后新娘在夫家住七天,由娘家哥弟寻回,又在娘家住八天,由丈夫寻回,俗称“兑七”、“兑八”,以后来往就随便了。如果兄弟多,在一块生活不便,需要分门另立户生活的,选个良辰吉日,由父母分给些生活日用品,如锅、盆、碗、筷及粮食,如果有积攒的可分些现金,有外债的也可分些欠帐,以后光景日月过的歪好再不要靠父母,就凭自己的本事了。新娘在头一个清明节,在婆婆或者嫂嫂的陪同下到本家祖坟去上坟,俗称“新媳妇认家坟”。从此以后,已婚媳妇再不在娘家过年、人戚、正月十五、二十三、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一和腊月二十三,若在娘家万一不能回家者,须在本村的一异姓家住一晚,俗称“躲娘家”。

在城里举行婚礼,一般都在饭店里订上几桌酒席,到时在饭厅前举行结婚典礼,等客人到齐后,主婚人宣布结婚典礼开始,一般议程大约如下:

 ①新郎新娘各就位;

 ②证婚人宣布结婚证书;

 ③新郎新娘向家人及来宾敬烟、喜糖之类食物;

 ④新郎新娘讲话,向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

 ⑤来宾代表讲话;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

 ⑥双方父母讲话(一般先男方家长后女方家长) 

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鞠躬;

 ⑧结婚典礼结束,来宾入席。

 在席间新郎新娘在父、母(有时伴郎、伴娘)的陪同下,给来宾依次敬酒,有条件的话,还可摄像和摄影,给新婚夫妇留下永久的纪念。

 另外,还有集体婚礼,旅行结婚,舞会婚礼等。

 

 集体婚礼:集体婚礼就是几对,甚至几十对青年在一起同时举行的一种婚礼形式,它可以以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组织出面(以自愿为原则不勉强)不受礼,也不举行婚宴。

 

 旅行结婚:旅行结婚也是男女青年选择结婚的一种形式,它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婚礼束缚,不举行任何仪式,旅行前首先向单位请假,向亲朋好友通知,这实际上也就是向人们宣告我们已经结婚了。

 

 舞会结婚:也就是几对好友约定同跳一场交谊舞,向人们宣布我们已结婚。

 以上几种结婚方式不受礼,又不请客,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真是一举数得。

 另外,还有再婚,招夫上门,招婿上门、续亲、换亲、转亲、纳妾、妻兄弟婚、兄弟姐妹等婚姻习俗。

 再婚:再婚就是夫死妻、妻死夫,另娶嫁者。在封建礼教统治的年代里,再改嫁被视为低下的举动,会受到人们的阻挠和歧视,民问有“好马不备二鞍,好女不嫁二汉”。所以,有许多妇女从年轻守寡到老,凄苦一生。但也有部分妇女不愿守寡,意欲改嫁,这必须征得公婆及户家长辈的同意后方可才能改嫁。当然也有知情达理者也就顺水推舟表示同意,但双方必须经说合人说合并签文立约。立约时必须写清家产的归属,儿女的抚养,老人的赡养及殁后的安葬等问题。寡妇临离家时还要到前夫坟前焚烧纸钱,俗称“烧离门纸”。意即安慰前夫灵魂不要有作祟之心。这种婚姻一般不张声,更不迎不送,不响吹细打(吹手迎送),设宴待客。经人说合好,晚上偷偷迎娶进门。其子女下来两母一父称“亲兄弟姐妹”,两父一母称“隔山兄弟姐妹”。但也有那些不明理事者,想法多方阻挠或大索钱财,闹的相互之间翻脸失和。丧偶本是悲伤之事,但又增加新的折腾,所以逼的有些妇女上吊、跳崖、钻水瓮等自寻短见。

   招夫上门:招夫上门是丈夫死后,上有老,下有小,家中无劳动者,为养老抚子,持家度日,招一男子上门为夫,其丈夫卖半姓,前姓为原夫家姓,后姓为自家姓,以后生子女,第一人随原夫家姓,第二人就可以随自己家的姓,有时过上几年把老人养老归宗后和妻子协商好迁回原籍居住,俗称“先招后倒”。

   招夫养夫:因丈夫残疾、瘫痪、神经失常等,无有任何劳动能力,有的家中甚至还有老有小,妻子确实无奈有养活全家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个别妻子和全家协商征得同意后只好丢人现眼另找一男子上门养老抚小及照顾前夫。以后要是万一生出个儿儿女女来可随后夫姓,等老人及前夫去世征的妻子同意后也可迁回后夫原籍居住,这种情况也叫先招后倒

   招婿上门:招婿上门是一种有女无子者,把另一男子招上门来和自己的女儿成婚。因我国多少年以来,由于父系族观念的强烈传统意识作为主导,则认为继香火者非男孩莫属,就连有女孩无男孩者都归入“无后”一类,所以,形成了孩子跟父姓的家庭,男性血统遗传的风俗习惯,这样一来对于有女无男者不得不用招婿婚姻的办法来弥补其父母无人继“香火”的缺憾,其女婿卖半姓,前姓为女方家姓,后姓为自己家姓,生第一子随女方家姓,生第二子也可随自家的姓,这也叫“借子还孙”。儿女婿既有养老送终的义务,又有继承遗产的权利。这种婚姻实际上是利用人们思想上的一种“正统”观念与换位心理,使男进女家在那种封建意识浓厚的社会环境中得到的一种合法化,民俗化。

 续亲:续亲是妻子死后,为了照养孩子,另娶小姨子为妻者,这样以便孩子一生中不受后娘的气。俗谚有“姨姨怀里闻娘香”。 

换亲:换亲是甲、乙双方都有儿有女,甲方儿子娶乙方女子为妻,乙方儿子娶甲方女子为妻者,在彩礼方面谁家也不得谁家。  

转亲:转亲和换亲相同,只是甲、乙、丙三方互相转换,在彩礼上和换亲一样三方相顶。以上这两种婚姻基本是门当户对一成全成,一散全散。

 纳妾:纳妾也叫娶妾是家中有妻室,甚至有的又有孩子,但又娶她人为非正式妻子,也称小老婆二奶。以前多为财主、富门及地方上的缙神,现在大多数是有权有钱者。他们也有的膝下无子为了延续香火娶妾生子;有的为了贪图美色,娶妾玩乐。有了纳妾会使造成家庭破裂,有的甚至会闹出人命。纳妾是一种一夫多妻制的形式,在剥削阶级的年代里,是压迫妇女的一种表现,在封建社会中法律规定正妻只能娶一个,而纳妾不禁,新中国成立后禁止纳妾,如有违犯者一律按重婚罪论处。

 妻兄弟婚:妻兄弟婚是丈夫亡后媳妇须转嫁给丈夫的兄弟,这是原始社会群婚制的残余。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出嫁后被认为是夫家的财产,因此须留在夫家内转嫁,现在基本废除。

 兄弟姐妹婚:兄弟姐妹婚是男方家的兄弟俩娶女方家的姐妹俩为妻。

 指腹亲:指腹亲是两家大人特别好,妻子并同时怀孕,便相约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一女,就结为夫妻。

 奶头亲:孩子在哺乳之期,双方父母关系和好,一言即定终身。 娃娃亲:娃娃亲同样是两家大人关系和好,孩子在五六岁左右,一是不经媒人说合,两家经过协商同意将双方孩子许配为夫妻;另一种是经媒人说合而成。

 童养媳:童养媳是以前有的人家儿女多,家庭生活也特别困难,经人说合便早早地把女儿送到他家当童养媳,一来换一点粮钱来糊,二来也能给家中减少负担,等孩子长大后,到了结婚年龄再举行婚礼仪式。这种婚姻对于这个早早就到了婆家承担起媳妇责任的孩子在生活中受尽了各种折磨,有的病苦交加致亡,有的忍受不了这苦难生活自尽,酿出了一场场悲剧。建国后这种婚俗已经基本废除。

   姑舅婚:姑舅婚是舅舅家的女儿嫁给姑姑家的儿子,(而姑姑家的女子不嫁舅舅家,俗称倒亲”)。另外,姨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婚也属于这种类型,过去认为这种结婚便是亲上加亲。其实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的健康,建国后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三代内旁系血结婚这种婚俗已基本废除。

   亲上亲:亲上亲其一,夫妻双方老人都丧偶,留下鳏夫、寡妇,而且年龄也相当,便由女儿们出面撮合,结成老年伴侣;其二,有的寡妇改嫁后,让前夫的儿或女和现在丈夫的女或儿结婚;其三,儿、女幼年寄给他人抚养,亲生父母或抚养父母各去世一位,正好留下是一男一女,由儿女撮合或媒说合结为夫妻。

   典当婚:典当婚是一种无力偿还他人的欠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把自己的妻子当作一件东西给他人典当出去,等典当期满后,再把妻子赎回来。典当出去的妻子,受尽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离婚:离婚是因夫妻感情不合,相互发生矛盾,经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离婚手续后,解除婚姻关系。在以前姑娘一嫁出去认为“活是这家人,死是这家鬼”,即使婚姻有些不满,苦水只能往肚子里咽,根本不能提离婚。现在夫妻感情确有不合的,经法律机关协调或判决均可离婚,关于财产和子女问题法律机关会做出公正的处理。

 复婚:复婚是夫妻离婚后双方经过一段冷静的考虑和另人的劝教,都感觉得当初太轻率,现如梦初醒,双方都认为重新和好比分开要强,有的双方主动互相交谈;有的经人说合后,再经婚姻登记部门重新登记复婚手续,开始新的生活。民间有句原谷倒进旧囤里的谚语就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陕北的婚俗五花八门,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是千奇百怪。无论举行那一种结婚仪式,都必须在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如人员的落实,室内的布置,礼品的采购及资金的来源等,本着文明健康,时尚节俭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和讲排场、比阔气、相互攀比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