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项目从“活下去”到“火起来”

作者: 时间:2020年06月16日

  记者 杨小玲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举办了37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个省区市举办了线上“非遗购物节”活动,12个省区市举办线下非遗展销。我省有50家中华老字号、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生产性保护单位等非遗相关企业进行线上线下的展览展销活动。可以说,这场“非遗盛宴”让百姓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非遗项目在变革和创新的时代里,只顾自弹自唱、故步自封,最终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古董”,陷入边缘化境地,甚至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手段多样,非遗实践活动日趋活跃。非遗项目与时代相结合、与生活相融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里,传统节日中的汤圆、粽子、青团等制作技艺,传统民俗类非遗项目里的龙舟、龙头、灯饰,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里的笛、箫,传统戏曲类非遗项目里的面具、木偶、皮影,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里的中医药产品,以及饮食类非遗项目里的油盐酱醋茶等,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

  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令我们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非遗保护传承不能过度商业化。非遗产品应遵循自身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内涵,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要区别于其他文化产品的商业模式,不能被商业和利益所绑架,偏离非遗文化的本质。否则只会沦为廉价的商品,很难走得持久。

  其次,优化业界分工。多数非遗经营者、管理者本身也是技艺传承人,虽技艺精深但管理营销水平有限,“懂行的不懂经营、懂经营的不懂行”的情况普遍存在。非遗相关行业急需加强引导,进行精细化分工,确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需要政府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同时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只有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并参与其中,非遗保护传承才会更具有可持续性。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应慎之又慎,唯有如此,非遗项目才可能“活下去”并“火起来”,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来源:陕西日报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