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骡马市

作者:杜晓阳 时间:2018年11月28日


  位于西安古城钟楼以东的骡马市,是西安市东大街向南北辐射的南边的第一条古街道。相传,明代此地是牲畜交易市场,清代称为骡马市。1966年曾名工农街,1972年恢复原名。清末民国初年在街的南边就有骡马、牛羊交易的市场,民国30年代因交易市场有碍卫生,则迁至大南门外进行骡马交易。

  骡马市当年街道狭窄,宽不过能并行两辆大马车,没有大的商号,主要的是一些小骡马客栈,卖椽、檩、木板的山货店,擀羊毛毡的手工作坊,染布的染房,刻石碑工艺的作坊,杂货铺等。

  我的见闻,从30年代到50年代初,骡马市的布局是街的东侧北段依次是克利西服店的侧门,正门临东大街,饼干厂,糖果食品店,染房,一个舞厅,食堂,三意社剧场,卖板材的山货店。街的西侧北段是店铺,擀羊毛毡的手工作坊,刻石碑作石料工艺的作坊,骡马客栈,洋马车行,给骡马钉掌的场子等。骡马市街的南段东西两侧除有几家小骡马客栈、杂货铺外,均以住家为主。

  在旧骡马市有三家引人注目的地方,首家是由原国民党起义将领、当年的安康专区政要人物张丹屏(白河县人)出资举办的西安第一家洋马车行,位于街的西侧即现在东亚饭店的南边位置。洋马车行临街是木制的两扇开的大门,门内两厢是传达室和办公室,再向里是一个宽大的院场,院场两边搭着棚子,一边是马厩,一边是放洋马车的。之所以名为洋马车行,是不同于骡马市内的骡马店,该马车行的马车是西洋式的,和外国19世纪时期大街上跑的马车一样,马车分大厢和小厢,两边开门,厢内对面各一个长椅子,车厢内外装饰都很讲究,马车由栗色的马拉着,大厢双马拉,小厢一个马拉,车厢前由赶马车夫驾辕。当时西安小卧车很少,洋马车就成了有钱人婚庆、外出游玩交际的交通工具。婚庆时大洋马披红挂彩,车厢外挂彩花,前边军乐队吹着洋号,敲着洋鼓开道,后边打扮华丽的洋马车队浩浩荡荡,让人看起来排场热闹,洋马车行于50年代初停业。原址成为越剧团或群众艺术馆。

  骡马市的舞厅,当时称谓国际舞厅,其实是西安财东曹家出资开的一个三间门面,建筑面积80平方米左右的小舞厅。主要是喝茶、品茶,与现在的咖啡厅、茶馆类同,跳舞的人不太多,舞厅的后面是一大空地,摆满了木材、椽、檩等木材原料,由于舞厅生意不景气,于40年代末关门停业。

  位于骡马市中段,面对今东亚饭店的秦腔三意社剧院,是西安著名的三大剧社(易俗社、尚友社)之一,也是骡马市的最亮点和热闹的地方。三意社是由秦腔名家苏育民父子承办的,闻名关中大地。三意社剧院周围热闹非凡,西安市民和进城做生意的外来人、乡下人忙碌了一天后住在客栈无事,就买一张票到三意社看戏,戏院子也卖站票,站票是一个细长的竹签。三意社生意红火时还加演午场,戏院周围卖瓜子、香烟和饮食摊点摆满了,非常热闹,尤其是到了晚上热闹极了。三意社周围的热闹局面一直维持到60年代末。

  三意社在解放后改成西安市秦腔二团,苏育民任团长。苏育民(1917~1966)作为秦腔表演艺术家,以《打柴劝弟》为经典之作。1952年,他携该剧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表演一等奖。他为秦腔艺术改革和1958年三大秦腔班进京演出做出突出贡献,他在秦腔表演艺术上堪称“一代宗师”。

  另外骡马市北西侧有原陕西督军陈树藩旧宅一院,解放后成为西安市碑林区粮食局办公的地方。三意社对门是一家较大的客栈,客栈大门是二层板房,进门后两侧各十几间客房,是西安薛姓的房产,50年代末私房改造后,由东亚饭店改为职工宿舍。其余的客栈、骡马店规模都不大,主要集中在街南段。

  虽然旧时骡马市街道不宽,没有大的商号,但由于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西安古城一条热闹的交易的街道。忆往昔沧桑,展未来的骡马市会更加繁荣,必将是古城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杜晓阳,男,1943年生,西安市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