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张子遗风泽被后世

作者: 时间:2020年05月09日

  张载后裔张世敏展示记述关学的相关文物。 陕西日报记者 戴吉坤摄

  张载被封为“郿伯”。图为张载祠中的石碑。 陕西日报记者 张梅摄

  

  高9米多的张载手植柏,穿越古今,见证历史。陕西日报记者 戴吉坤摄

  

  张载所作《芭蕉诗》。 陕西日报记者 张梅摄

  陕西日报记者 张梅

  今年67岁的张世敏,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年幼时背诵先祖张载名句、名篇的情形:

  “每到过年,我们家的孩子们就排着队,轮流给当教师的三爷背诵先祖张载的名句、名篇。三年级以下的背‘四为’‘六有’‘十戒’,三年级以上的背《东铭》《西铭》,背过的领3毛钱压岁钱!”

  张世敏是张载第二十八代裔孙,眉县槐芽镇西柿林村人,曾任张载祠文管所所长、张载纪念馆馆长,现为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研究员。他介绍,自从记事以来,张氏家族就按照先祖留下的家规家训教育族人。“虽然时代变了,社会环境不同了,但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却是最宝贵的财富,时刻教育、激励着我们!”

  何止张氏家族。近千年来,关学学人以天下为己任,形成了立心立命、勇于造道、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精神传统,不仅对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中华民族整体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正如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言:“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这些精神文化遗产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家规家训 流芳百世

  在张载的精神文化遗产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后来一直成为横渠书院的校训,也被认为是他所创立的关学的宗旨,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张载一生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他推崇“尊礼贵德”,对于个体修养,他主张“知礼成性”“以礼成德”;对于教育内容,他主张“以礼为教”;对于社会风气,他主张“用礼成俗”。

  因此,张载极其重视对家族子弟及学生的道德礼仪教育。他制定了以“六有”“十戒”为代表的家规家训,规范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六有”,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大概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应有教养,行动应合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收敛精神。

  “六有”是张载15岁时护送父亲灵柩回乡途中,在勉县拜谒武侯祠后所题,后来成为他教育学生的准则。寥寥18个字,非常明确地规范了一个人日常生活的行为。

  后来,张载又提出了“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这10条戒规为张氏后裔子孙为人处世立下了规矩。

  在“六有”“十戒”的基础上,张载又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特别是撰写了《东铭》《西铭》训辞,书于书院大门两侧,用于警戒学生,这是家族子弟与学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座右铭。

  张世敏介绍:《东铭》强调做人要诚实,既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自欺欺人;《西铭》强调要有博大的胸怀,孝顺长辈,慈爱孤弱,救济天下困苦百姓。

  有一年过年,张世敏为了多讨点压岁钱,先背诵了200多字的《西铭》,再背诵了相对容易的《东铭》。“我没想到的是,不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被三爷用藤条打手惩罚。”张世敏说,“打完后,三爷教导我们说,《东铭》讲,《西铭》讲做事,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好事,顺序不能乱!”

  从那时起,上小学五年级的张世敏对这些背得滚瓜烂熟的文字,开始多了一些理解。

  张载的家规家训,体现了张载的思想精华,既有思想境界极高的“四为”,也有规范具体言行的“六有”“十戒”,为张载后裔子孙确立了精神思想的追求方向和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至今仍被张氏子孙铭记于心,世代传承。

  2016 年,全国各地19个张载后裔宗亲联谊会的代表来到横渠镇,在张载祠举行了近300 人参加的祭祀活动。从那次开始,在以往祭祖、诵读、洒扫等活动形式的基础上,祭祀活动添加了一项新的内容:从张载后裔当中选择4到5个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农民代表、教师代表、干部代表、学生代表等,向大家汇报一年来的果业收成、工作成绩、学业情况,等等。形式丰富了,大家对家规家训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彻。”张世敏说。

经世致用 身体力行

  围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宗旨,张载和他身后的关学学人身体力行,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实践。

  北宋熙宁九年(1076),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弟子吕大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史称《吕氏乡约》。

  著名关学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刘学智介绍,“乡约”与一般所说“乡规民约”有所区别,具体说来就是村民在乡贤主导下自愿入约、自觉接受乡约约束、自觉履行劝勉义务和接受惩戒的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形式。

  《吕氏乡约》对入约者的要求是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纲要,并通过相关细目加以具体化,其内容涵盖乡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德业相劝”,涉及村民德行、事业、交游、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过失相规”,涉及对“犯义”(违犯道义)、“犯约”(违犯乡约)、“不修”(不加约束)等“过失”相互劝勉及必要的惩戒;“礼俗相交”,则是把传统礼仪与乡邻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对乡间诸如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日常生活礼仪加以规范;“患难相恤”,则是强调在灾难、疾病、盗窃、诬枉等事件发生时,邻里之间要尽其所能相互帮助,共渡难关。

  “道德教化、乡民自治是《吕氏乡约》的核心精神,而扬善抑恶、扶正祛邪、和谐邻里、淳化风俗则是《吕氏乡约》的目标所在。”刘学智介绍,乡约在宋代以后颇受社会关注和推崇,多地出现了以《吕氏乡约》为范本的多种乡约文本。例如,朱熹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其进行了“增损”,史称《增损蓝田吕氏乡约》;王阳明亦“参酌蓝田乡约,以协和南赣山谷之民”,制定了《南赣乡约》,在江西南安、赣州一带推行,收到良好效果。

  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清末关学学人牛兆濂称:“乡约为善俗之要。”

  历时千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村落在逐渐消失,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财产和金融体系等都在极大地改变着乡村的传统样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乡约是否还有其价值?回答是肯定的。

  2016年,中共蓝田县委宣传部和陕西师范大学共建“农村乡规民约研究实践基地”,并创造性地制定了《蓝田新乡约》。为了推动《蓝田新乡约》的贯彻落实,课题组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立约、传约、行约”的乡约传承工程,并在蓝田芸阁书院成立了“蓝田县乡约传承讲习所”,指导乡村制定适合本村的乡规民约,同书院教育相结合,面向广大乡村干部、新乡贤、中小学师生等进行新乡约的培训,目前已经形成独特的乡约文化普及教育体系。

  “《吕氏乡约》充分体现了完善自我、服务社会、促进文明的精神。这是对张载的告慰,也是实践关学‘身体力行’良好作风的一个典范之作。”刘学智表示。

守望家园 传承创新

  4月19日,眉县横渠镇扶贫合力团明朗心理关爱中心工作人员,走进横渠镇红祥村,为村里60多名青少年儿童带来了一场“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的讲座。同行另外3位咨询老师,入户访谈,并为村民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是眉县横渠镇扶贫合力团的团长单位,是由多名眉县籍宝鸡企业家联合关学研究学者,于2016年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为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在决战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联合宝鸡市兴平商会、宝鸡市预防医学会、宝鸡明朗心理关爱中心、宝鸡爱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成了眉县横渠镇扶贫合力团。

  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主席闫恒星介绍,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成立的初衷是一批眉县籍企业家,希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共同的精神家园。“无疑,张载和他的关学是最能代表故土情怀的文化符号。”他介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小学曾就读于设立在横渠书院的学校,在那里读书、玩耍,浸润着张子遗风长大。

  几年来,在参与组织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的活动中,他们对当初的故土情怀和文化符号又多了一些理解,并将其转化为实践。

  闫恒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四为智慧能源的企业负责人。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今年2月,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在成员单位中发起了募捐,支援横渠镇几个村的防疫工作。他没想到的是,当员工们了解到宝鸡市关学文化促进会捐款的事情后,自发筹集了一批善款交给他,有的甚至捐了几千元。然而,他并没有组织他所在的企业员工募捐。

  “考虑到普通员工的情况,我把这些善款全部退还给大家了。但是,通过这件事情,我明显感到这几年我们做的事情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作为生活在张载故里的人,我们更有责任去体悟、践行其思想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力量,规范约束言行,丰富完善精神世界。”闫恒星说。

  从1995年担任张载祠文管所所长开始,张世敏亦以研究、传播先祖张载的思想精神为己任。

  2002年到2006年,已经50多岁的他先后两次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韩语班进修。这位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大叔”。很多人好奇地问他:“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要来学习韩语?”张世敏回答说:“为了我的祖先——张载。”

  20多年来,他和日本、韩国等国家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几位学者保持了密切联系,多次赴日本、韩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和访学交流,介绍张载和他创立的关学。

  张载及其思想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同样影响深远。一些有关张载,尤其是“四为”思想的著作在海外出版发行,《西铭》也已入选日本及韩国教材。

  这段时间,眉县张载祠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张载文化园项目也在紧张施工中。“张载文化园项目将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关学文化及张载精神的一处重要场所。”张载祠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小奋介绍,“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人感受、体验关学文化及张子遗风,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都加入传播关学文化、践行张子遗风的队伍中来,薪火相传,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来源:陕西日报2020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