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人物编纂的若干考量

作者:施德善 时间:2018年10月17日


  摘 要:年鉴内容突出以人为本,即,视各行各业先进、优秀人物为年鉴重要角色。因此,年鉴编纂应重视人物在年鉴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人物典型事迹的采编意识,全方位做好年鉴人物资料收集、典型事例采访和文稿撰写,包括题材选择、主题提炼、编辑加工以及版面的精心安排和美化等,突出年鉴人物形象,弘扬人物风采,彰显年鉴特色。

  关键词:年鉴 人物编纂 特色彰显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彰显。以福建省为例,除了有全省综合年鉴《福建年鉴》,很多政府部门也在编纂年鉴;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不仅省住建厅从1996年就开展年鉴编纂工作,市级住建部门近年也开始编纂年鉴;厦门市建设局已经编纂了两卷年鉴。在全国住建系统,有住建部的《中国建设年鉴》,许多省份也在编纂建设年鉴。其中,有的年鉴还编成了精品,被评为全国或省优秀成果。如《广东建设年鉴》就获过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一等奖、特等奖,《福建年鉴》2014卷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从年鉴编纂内容上看,普遍重视全面性,尤其体现在比较完整的统计数据上。记、图、表、录等表现形式的恰当配合,图文信息资料丰富,条目也多了动态性内容,不仅具有存史价值,还起到资政作用。

  对于年鉴人物,可能由于资料采集困难以致编纂者对编纂年鉴人物的意识不强、弱化,大多情况下对人物只是简单归集,形式较呆板,内容显得单薄,或仅仅作为名录或列表予以记载,从而使人物在整卷年鉴中所处位置无足轻重,为读者所忽略,所以谈不上为现实、为事业、为社会服务,也起不到年鉴所应有的教化、育人作用。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全国年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强化年鉴精品意识,深化年鉴质量建设,促进年鉴事业科学发展,无论综合年鉴还是专业年鉴,国家级年鉴还是省市级年鉴,上自编委会、编辑部,下至一线撰稿人,都亟待解决人物的编写问题,尤其是亟需强化年鉴人物典型事迹的采编意识。我们知道,人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最基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年鉴内容要突出以人为本,把各行各界先进或优秀人物看作年鉴的灵魂,而不应忽略他们,遮蔽了建功立业者的形象,使读者看不到年鉴中灵魂的在场和飞扬。以下,本文结合有关具体年鉴实例,从年鉴人物编写意识和指导思想、人物资料征集和撰写体裁、形式与编纂加工、版面处理方法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年鉴人物编写意识和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任福建省省长时,为《福建年鉴(2000)》写过一篇序言,特别强调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精神贯穿到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全过程,绝不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要学习吸收古今中外年鉴志书的优秀成果,努力提高《福建年鉴》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在发挥年鉴资政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年鉴的教化作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四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和支持,也为后人留存一份文化遗产。”[1]

  习近平这段话既高度概括了年鉴编纂的指导思想,也回答了指导思想问题如何在年鉴编纂实践中进一步具体化的问题,而且对今天编好年鉴人物同样具有政治方向性的现实意义。在年鉴人物编纂的具体过程中,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历史观和辩证法,来指导具体实践。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把握好年鉴灵魂,真正唱响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人选是个首要问题,这一关必须把好,不然就容易出错。对已逝人物,盖棺论定,比较好把握,对当下仍活跃于第一线的先进人物,选择入编时要慎重严谨,全面考虑,反复掂量。可以先由编辑部初步拟定选择范围和标准,再由机关党委、人事、纪检和工会等组织初步提出人选,然后经编辑部、主编报送编委会研究确定。收集人物资料,要做到文字材料客观真实,事例细节准确无误。在秉笔直书人物事迹时,不要忽略其挫折和教训,深入、动态、立体地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选材和内容上,做到全面、新颖、独特和精炼,即要从本质、整体和发展上反映人物深层内在的思想和精神面貌。记述和描写要有适当文采,质朴而不平淡,生动而不夸张,典型而不拔高,真实可信,可亲可学。在这方面,务必杜绝任何编造和伪饰,同时也要避免机械地复制人物工作和生活现象,对选取材料要精益求精。

  年鉴人物编写,要增强为人立传意识,有为时代人物——或如人们常说的优秀、先进、模范人物、“新闻人物”、“风云人物”或“榜样”、“标杆”等——立传的意识,充分认识编写好年鉴人物的重要意义。“人物作用于经济大潮,经济大潮也影响着人物,人物新闻在整个经济宣传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当说举足轻重。”“新华社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把人物新闻特别是人物通讯看作一个主项,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典型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都起到了极大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2]笔者曾经尝试将“建设人物”作为年鉴类目,在征集资料通知中提出入编人物标准和撰写要求,但最后未能编成。究其原因,在于上下对年鉴人物意识不强,人物名单没有选定,撰稿人采写能力偏低,文稿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加工,以致最后放弃,并且一弃多年,直至2016卷首次推出“建设人物”类目。谓之首次,肯定尚存诸多不足和遗憾,如入编人物仅仅局限于全国劳模,所收集材料主要是工会组织和机关党委提供的劳模简介、图照和巡回演讲材料,编写资料有限,加工存在一定难度。

  法国美学家雅克·马利坦曾在《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年6月版)一书中说过:“诗性意义之于诗,恰如灵魂之于人。”这里提到的“诗性意义”,在中国即是“诗意”,或即是诗的思想。就一首诗而言,只有情感而没有思想,只是为自然摹写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平铺直叙,而缺乏人生洞见,缺乏精神火焰,缺乏超凡的精神向度,以及缺少高远的神性呼吸,那么,这首诗则成不了重要的诗。[3]

  同理,就一卷年鉴来说,如果不能以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去烛照现实社会生活,烛照年鉴编纂的整个过程,就很难超越表象包括诸多工作或数据,而直抵诸多业绩的创造者生命的本真和事物的本质,实现对人和世界的终极关怀,进而更好地认识历史的某些本质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换句话说,即没有深入灵魂、深入骨髓的人物信息资料的采集与编写,对这个时代而言都是无高度、不全面的撰写和编纂。

  打个比喻,年鉴丰富的篇章是撑起年鉴的骨架;年鉴条目和数据是构成年鉴的血肉;而年鉴人物,才是年鉴的灵魂。通过人物,可以唤起读者对现实和存在的深度思考和重新认知。

  二、年鉴人物选定和资料收集

  (一)人物选定

  编好年鉴人物,彰显年鉴灵魂,除了强化年鉴人物意识,明确年鉴人物编写的指导思想,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年度人物进行遴选。而入编年鉴的人物选定,必须慎重、严格、公正。同时,需要明确遴选范围和基本标准。

  选定入编年鉴的人物,包括入编人物的提出和最后审定,必须经过年鉴编委会、机关党委、人事、纪检和工会等部门,根据综合全年度各行、各界、各类受到表彰或获奖的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进行慎重商定,从而最后确定人选。人数不宜过多,如果过多,应取塔尖上的人物给予有深度的采写,塔腰的人物考虑制作表、录,予以记载。在此特别强调,即应突破以往志书编修强调“生不立传”的传统观念及局限性,除了对当年已逝的出类拔萃、可歌可泣的人物予以突出记载之外,在世的尤其是正当年的有突出贡献、有重大成果的先进人物、优秀专家,只要政治上清白,为人正直善良,在社会上得到公认,并有正面良好的影响力,也应入编年鉴。对此,在集体审查时,务必予以正确把握和定夺。

  年度人物遴选,需要明确遴选范围和基本标准,即选取什么样的人物作为年鉴人物,例如全国综合性年鉴,可以选国家级劳模、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作为年鉴人物;省级专业年鉴,可以对省级以上劳模或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的事迹予以记载。例如《中国新闻年鉴(1994)》,其中人物篇所收人物范围就是全国新闻界名人,没有限定在哪一年度,只要是未编入过该年鉴的新闻界名人即可。“名人”即是它的基本标准。[4]又如《福建建设年鉴(2016)》,初次设置“建设人物”篇,范围或基本标准定在全国劳模,共有7人。其实,入编范围还可放宽,基本标准也可适当修正,还可将获得年度全国科技、文明等专项奖励的建设人物列为组稿对象。

  (二)资料征集

  要编好年鉴人物,彰显年鉴灵魂,就要做好人物资料征集工作,必要时还得组织有一定写作功力的撰稿人深入现场采访。这样,才能保证年鉴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可读性,从而更好地引导行业、社会生活的价值建构和对事业发展的向往而奠定良好基础。

  征集人物文字和图照资料。文字方面,包括入编人物评选劳模或先进、优秀等荣誉称号所上报的先进事迹材料,或在媒体上的新闻报道等。图照,宜选取画面现场感、动态性或典型性强的图照。如无好图照,可约请或选派有一定摄影水准的人员深入现场拍摄。这些基础性的收集工作,有利于编写。无论要编成人物条目,抑或编成人物特写、传略体裁的文章,均需这些文字资料,如要展开篇幅,做典型性记载,还需文字与图照配合。

  (三)人物采访

  在征集人物资料中,发现资料有限、不足或比较单薄等问题,要组织撰稿人深入采访,这是编辑部所采取的一项积极举措。众所周知,能载入年鉴的人物,并且予以一定版面或篇幅记述人物事迹,这是一种立传,具有榜样、典型意义。因此,编写人物务必慎重,对人物事迹要全面、深入掌握,从中提炼出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展现人物精神风貌、最能感动读者的典型事例。所以,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了解富有时代精神、代表事物发展趋向、人们普遍关心的采访对象的独特事例和其他重要题材,若未能把握住此问题,就难以给读者以鼓舞、以信心,以启发。在此举两个例子:徐迟写《哥德巴赫猜想》,当时极左思潮影响严重,知识分子不被重视和给予正确评价及使用,某些人习惯认为他们是“臭老九”,知识分子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徐迟及时地抓住这个问题并在作品中予以反映,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孟晓云写《胡杨泪》,因为纪实作品触动社会现行人事制度的弊端这一敏感问题,所以也引起广泛关注。由此可见,能否抓住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作品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同时,在编写之前,必须到现场采访,尽可能深入而具体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及其与周围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全面地、历史地、正确地了解人物,掌握他的本质真实,从中挖掘出最能体现人物独特个性和思想闪光点的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不致于发生突变,才站得往脚,才能恰如其分、恰如其人。例如,徐迟在采访陈景润时,先打外围,找数学所的周大姐,还有几位大数学家谈,听有关陈景润的故事和结论,这样就是不访问陈景润本人也可以写出文章。然后再找本人,陈景润完完全全处于自己的数学之中,陈景润说:“不要写我。”徐迟说:“我写数学界。”“那好,我可以给你提供材料。”访问本人之后,一边攻读有关数学书,一边看有关材料……[5]可见,一位大家都能下如此之大功夫做好人物全方位的采访工作。尽管他写的是报告文学作品,但同样值得年鉴人物采写时借鉴和参考。

  人物选定、资料征集和人物采写,是编好年鉴人物的重要前提。因此,要特别强调:年鉴人物是整卷年鉴的灵魂彰显,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弘扬,也是年鉴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有关单位组织和采编人员务必充分认识和高度自觉,在选定人物、收集材料、采写过程中做到认真、细致、客观、公正,本着对采写对象、对历史、对社会和对后人负责的态度,配合完成好这项任务,让所采写的人物事迹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对工作起到启发、教育和精神导向作用,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因此,在采写上要特别注重把握重大题材,选择典型事例,捕捉生动细节。而那些机械地复制生活现象,平铺直叙人物的事迹的所谓人物简介,往往是没有深入了解人物,没有把握人物的典型材料,没有选好典型题材。其实,选择就是强调,就是突出。

  为此,采访需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即要尽可能多地取得一手材料,尤其是独特的活生生的情节和细节;写作需要以一当十,从繁杂的材料中选取出最具代表性的、能反映出人物个性特点和时代精神的典型事例、典型细节。[6]这样,才能避免年鉴人物文字上存在的普遍性的简介味或一般通讯味。

  三、年鉴人物体裁和形式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物欲膨胀和灵魂缺席。这反映在年鉴上,即广告彩页多,在篇幅上超过年鉴正文条目文字和图照,有喧宾夺主之嫌;人物边缘化,人物编写意识弱化,甚或不见篇目设置。显然,让人很难在年鉴中寻找到灵魂的在场,更看不到灵魂的飞扬。从当下诸多年鉴,包括综合的专业的来看,有人物篇目的,其体裁或形式多为表、录或人物履历,少有富于典型性且比较生动的传记或特写文章。

  在设立年鉴人物类目篇章之前,作为编者应考虑人物编写体裁或表现形式问题。那么,从以往经验看,除了表、录以外,比较可取的体裁或表现形式大约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1)人物传略。所谓传略,即较简略地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而作为年鉴人物的传略,是指简略地记述人物在上一年度主要事迹的文字,如名人传略:《中国新闻年鉴(1994)》在名人栏目前“编者说明”中提到,“介绍已故名人,对其较为突出的事迹酌予评价;健在名人,则只介绍其新闻工作经历、任职及工作实绩概要,不予评价”[7]。1994年版共编发了125位中国新闻界名人。如先进人物简介:《广东建设年鉴(2015)》人物类目中“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对口援藏先进人物”“建功立业女能手”等。这些简介、传略,在篇幅上接近于条目,字数大约数百字或略大于条目,近千字篇幅。但一般不超过千字。

  (2)人物特写。所谓特写,一般认为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形式,主要特点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但在细节上也可做适当的艺术加工;或者认为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特别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即特写镜头。这是汉语辞典上的解释。在此,使用“特写”这个词,肯定了对人物具体形象和富于个性的细节描写,即在撰写人物时可适当加工,也意即在于避免“通讯味”,如写事,则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事;写人,则先发奖,后过程,爱人埋怨和孩子遭罪……如此记述缺乏文采,也无趣味。叙述多于描绘,句式缺少变化,不注重人物个性和生动细节,不靠鲜明形象而单靠叠床架屋的形容词。在文字上要求以特写形式立体地凸显人物个性和思想境界,同时在图照上也要求以特写镜头展现人物精神风貌。《福建建设年鉴(2016)》就采用这种体裁和形式,随文配图,增强直观效果和资料价值。

  (3)人物条目。从形式上,与其他类目、分目主要内容的形式保持一致。但在内容表达上,可以突破以往年鉴人物条目的一般编写方法,即以人物姓名为条目标题分别进行介绍,内容不外乎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简历、主要成果或贡献等,而在几百字的短小篇幅内,注重动态性的记述,彰显人物的个性和独特的业绩、典型的事例。这在年鉴人物采编中,甚至在整卷年鉴编纂中,难度是最大的,同时其难度无疑也大于采用特写、传略等其他形式。

  (4)人物图照加图注。这是一种比较直观也较容易感染人、震撼人的年鉴人物形式。但在年鉴编纂中,专门以这种形式记载年度人物的,却很少看到这种独特做法。有的年鉴如《福建年鉴(2015)》,在前彩中有张人物图照,图注:2014年8月18日,“中国横渡第一人”张健,率海峡两岸14名游泳健儿接力横渡台湾海峡,经过5天4夜的行程,于8月22日中午1时许在福建平潭龙凤头海滩成功上岸。如果像这样集中一个年度的“新闻人物”,或当年取得成就而获得高级别荣誉的各行各界英模人士,那么,年鉴人物版块一定具有极大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四、年鉴人物编辑加工

  本文所提年鉴人物,主要是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做出或加以客观真实而又生动形象描述,并予以突出记载的年度人物,不包括年鉴人物类目或篇目内其他表、录、一般简介等体裁或形式。

  那么,对将收入并永载年鉴的典型人物的稿件,如何把好入编人物的最后一道质量关,个人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和细节:

  首先,文字上要求质朴而有文采。人物采写要像事实本身那样质朴,不加粉饰,摒弃拔高,更不能有丝毫虚构和捏造。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在谈到写作时曾说过:“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彩都在于质朴,没有什么比质朴更好的了。”生活本来是什么样,我们就把它写成什么样。越贴近生活,也就越贴近读者。当代著名文学家徐迟说:“文章写得朴素,其目的就是为了显出文采来。”这对年鉴人物文稿采写来说,无疑也是金玉良言。

  其次,讲究意境或主题升华。我们知道,文学作品讲究意境或主题的升华,有时可以通过议论和象征、比喻等办法说出,或用一个传说升华意境,如报告文学作品《雕塑幕后的世界》,写舞蹈家胡果刚死在自己的事业上:“在济南千佛山,我听到过一个传说,一位石匠,决心一辈子刻完一千尊石像,他刻完九百九十九尊,自己也到了白发苍苍、精疲力竭的程度,他靠在石座上,想休息一下,结果再也没有醒来,他成了第一千尊石像。胡果刚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石匠。”这里所引用的传说,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意味深长,能给人留下印象深刻、引人思考和耐人寻味的空间。也由此可见,讲求主题升华的重要性。如何深化主题,无特定法则可循,关键是撰稿人思想要深刻,并及时地找到表达这一深刻思想的方法。

  再次,做到精炼,并做好版面编排。在文稿上,做到精益求精,该压缩、浓缩的要舍得忍痛割爱,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子甚或段落。特别是有的不够感人的一般事例,或比较无味的情节、细节,更要删除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凸显出来,才能像前面提到的“以一当十”。在这方面,值得提到并可资年鉴人物编写借鉴的《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志》中“人物特写”。该志书记录了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自建国初期至20世纪末近50年的企业发展史,其中“企业文化”中的“人物特写”,共有22位劳模、优秀专家、巾帼英豪等人物事迹描述,篇幅长短不等,长约几千字,短的才数百字。文字表达总体上给人印象是特别精炼,又富有文采。下面举两个人物的小片断,感受其中的精彩文字:

  50年代初,福州地区新建的建筑倾斜、裂缝现象比较严重,不仅经济上损失惨重,而且还造成社会心理的恐惧。

  这种不正常状况使刚出校门、胸怀大志的年轻人陈皓彬坐立不安。在日记上,他写下了这样壮语:“此生不吃透福建地基,死也羞于埋在地下!”从此,他的一生就在工地上、试验室里和书桌上度过。每一块石块都浸透他的汗水;每一组数据都包含着他探索的艰辛。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陈皓彬,就是特写标题所示《探索地基奥秘的人》,福建省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文章从1992年的一天,一部凝聚着他全部心血和智慧的书《福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由福建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引起了福建省建委领导人和专家们高度评价写起,然后截取了40年前、1976年代等几个横断面,简述他的理想的实现。整个篇幅精炼简洁,主题鲜明、突出。这与撰稿人反复琢磨、推敲和精心提炼分不开。

  再透过《人生的高度》,看看一线女烟囟专家韩益群:

  第一次接受“无井架液压滑模工艺”施工前的情景又从她眼前闪过:她没日没夜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大量有关资料。读着,读着,她的心不时感到一阵紧缩——

  那一幅幅倾斜、扭曲、倒塌的照片……

  那一起起在施工中突然出现的伤亡事故……

  她惊愕了:

  “滑模一路原来也是如此艰险呵!”

  如今她承担的是国家重点工程——福州火电厂210米烟囱的施工任务,无论是这一高度和施工难度,都与第一次不一样了……

  它每天要顶着4、5级甚至8、9级海上季风的袭击;

  它所塑造的烟囱正植于典型的软土地质之上……但她充满自信。她指挥施工的210米烟囱,以高昂的姿态向上空滑升。

  1987年3月11日,人们在欢呼滑模到顶时看到,210米高空上的滑模平台上,一面经历了74个昼夜磨难,被狂风暴雨撕成布条的突击队旗仍自豪飘扬。13日,工地祝捷会上,驻工地华东电力设计院总工毛文治说:“烟囱筒体顺直、光滑,中心位移等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优质品标准。”

  由此可见,撰稿人以怎样饱满的情感,以怎样细致的笔触,真实地、生动地、血肉丰满地,而且极其精炼地勾画出了活生生的——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典型人物,尤其是撷取一些生动的细节,采取蒙太奇跳跃式的表现手法,在记述人物美好心灵和精神风貌的同时,也描写出了他们同各种困难、阻力的斗争,富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时代声音,能给人们以健康、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在做到文字精炼的同时,还要在付印之前做好版面的精心编排。如即将付印的《福建建设年鉴(2016)》,其中“建设人物”篇,在版面编排上参考了一些画报的做法,即采用光亮的铜版纸;图照该放大的放大;文字字体与条目不同,使之更为醒目;版面上适当留白,或两张图片大小相衔接相叠印等,尽量让版式装帧得美观大方,在读者中能产生一种首因效应,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只有编好年鉴人物,才能更立体地展现年鉴人物风采,彰显年鉴灵魂。为此,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年鉴人物的编辑加工,包括对将要采编的人物的了解、权衡和确定,人物有关资料包括形象生动的图片征集、深入现场采访和文稿的精心撰写,还有就是人物主要感人事例尤其是能凸显人物独特个性和思想闪光点的编辑加工等。为此,我们还要多加学习有关采写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包括文学写作等多方面的素养。在这里,不由得想起前辈著名作家徐迟和他写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报纸纷纷转载,电台连续广播,人们争相传阅,可谓家喻户晓。窃想,这种现象能否也在年鉴上出现?其实,只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能捕捉到能引起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及时地反映出来,同样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五、结语

  提升年鉴质量,把年鉴编活,编成精品,除了重视搭设好年鉴骨架(篇章设计),充实年鉴血肉(条目和数据等),更要用心编写好年鉴人物,提升、彰显年鉴的灵魂。但在年鉴编纂中,年鉴人物类目或篇目的设置、编写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殊不知,只有编好年鉴人物,才能彰显出年鉴的灵魂,使年鉴真正活起来。为此,作为编纂者,包括编委会成员,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专业人员以及一线提供资料的撰稿人,首先要增强为时代英模人物立传意识,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人文关怀烛照年鉴编纂,烛照现实社会生活。其次,要把握好入编年鉴人物的基本范围和选定标准,深入征集资料,精心采写,同时做到人物体裁、形式多样化,包括传略、特写、条目及图照加图注等,从而更好地反映年度人物风采和时代精神。此外,通过对人物类目篇章的精心编辑加工,使年鉴人物更好地彰显年鉴灵魂,进而为现实、为事业、为社会服务,起到年鉴所应有的教化、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施德善,男,福建省闽侯县人,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建设年鉴》执行主编、主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文学艺术和年鉴学。

  [1]习近平:《〈福建年鉴(2000)〉序》,《福建年鉴(2000)》,福建省人民出版社,2000年。

  [2]施德善:《关于经济宣传中人物新闻的思考》,福建省《宣传半月刊》1994年第8期。

  [3]苗雨时:《诗·思想·形而上学》,引自新浪网新浪博客苗雨时的博客,2017年5月21日。

  [4]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编:《中国新闻年鉴(1994)》,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1994年。

  [5]张德明编:《报告文学创作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278~286页。

  [6]李延国:《礼赞这英雄的国土》,载张德明编:《报告文学创作谈》,第61页。

  [7]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编:《中国新闻年鉴(1994)》,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1994年,第443页。

  (本文原载《中国年鉴研究》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