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志书精品理念 展现革命圣地新貌
——《延安市志(1997—2010)》评介
时间:2023年10月07日
盛世修志,方兴未艾。首轮方志编纂结束不久,二轮随即展开。当代修志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再接再厉。他们或忙于编纂,或积极送审,或成稿出版,或希冀评介。一部志书乃一方之全史,展示其社会全貌。常为鸿篇巨著,洋洋数百万字,通读一遍,尚需时日,评价介绍,谈何容易。但是若能摊出功夫,围绕地方志的基本要求,密切关注志书所见的地域特色,这样的评介,也就靠谱。
一、方志学视野下的《延安市志(1997—2010)》
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刷规范。这是《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志书质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方志学的基本视野。用方志学的视野扫描《延安市志(1997—2010)》(以下简称《延安市志》),可见以下几点:
(一)内容全面,简而不漏
该志遵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有关方志编纂的规范要求,兼顾延安市独特地情进行谋篇布局,力求全面、系统。全书共分28编,包括行政建置、人口、自然环境、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水保、工业、旅游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电力、邮政电信、财税金融、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政权、政务、政协 民主党派 群团、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文化遗产、卫生 体育、社会、人物。针对延安地貌以山区为主,林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延安市志》将林业、畜牧业与农业并行,各为一编,而不像一些平原地区将农业、林业、畜牧业并在一起,作为广义的农林牧渔业进行叙述。在林业编中设计“退耕还林”一章,在工业编中设石油、煤炭两章,这都是从延安的市情出发。
志书的内容是否全面,不能只从志书的篇目断定,还要与时俱进,关注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本地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现象。比如《延安市志》所载的国家实施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蛋奶工程”、福利彩票、房地产市场、外出务工、扶贫开发、快递,广场舞、非典防治、老龄工作等。
《延安市志》记述全面,做到了方志学要求的横不缺项,尤其不缺要项。同时关注事件的发展过程,叙述连贯,脉络清楚,践行了方志纵不断主线的理念。虽然,境内行政区划性质和名称发生了重大变化,《延安市志》作为《延安地区志》的续志,却能一以贯之。其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该志涵盖了延安市14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真实记录了延安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延安市面积37000多平方公里,辖13个县(区),人口超过200万。在中国的设区市中也不算小。《延安市志》总共一册,不到180万字。比起那些分册分卷,多册多卷的设区市志书来说,规模不大,篇幅偏小。但它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简而不漏,恰到好处。这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内容上,严格把关,认真筛选,该用的用,该舍的舍,避免重复,材料精准。二是在记述上,叙事干练,文字简洁。
(二)架构科学,又有创新
架构就是顶层结构,是志书的四梁八柱。架构一定要要遵循方志学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经得起推敲。架构同时还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尽量显露本地区的面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是主干。环境、经济、政治然后再是其它的递进关系不应改变。大原则下可有小灵活。在大原则之下,编、章、节的数目、名称以及下面子目的归属,修志人当有主动权。在坚持志书架构科学性的前提下,允许一些合情合理的创新。可喜的是《延安市志》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是设置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专编。放眼全国,不少综合性志书都有政党一个大的单元,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且习以为常。《延安市志》则标新立异,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作为一编,单独记述。平心而论,这样的做法,有胆有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地方政府是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政协地方组织,地方社会团体,都受党组织的领导。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社会地位,都是客观事实,有目共睹。作为志书应该尊重,应该单独记述。而那些把处在执政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具有参政议政功能的民主党派合在一块记述的做法,应该斟酌。《延安市志》首先把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从政党门类中单列出来,然后再把政协、民主党派、群团合为一编,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此外,该志还结合地方优势,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一编中,建立《延安精神研究》一章,令人耳目一新。
二是设置文化遗产专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新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人们只强调了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的文物。这些都称之为文物,一般都归属于文物部门。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有人提及。《延安市志》对当今的文化认识深刻且思路独特。它让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物走出传统的大文化门类。它把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形成文化遗产一大门类。其理念先进,归类科学,这是志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极具示范作用。
《文化遗产》中的《文物》一章,凸显了圣地延安的革命文物优势。延安现有枣园、杨家岭等著名革命遗址31处。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习近平插过队的梁家河村知青旧址。有毛泽东给中央党校的题词“实事求是”的石刻,有周恩来穿过的皮大衣,刘志丹用过的马鞍等革命文物32000多件。
《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章,其标题本身在志书中的出现就很新颖。《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有遗产名录、遗产普查和遗产传承三个小节。这三个方面记述了延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到2010年,全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有31人被国家和陕西省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7人;6个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位民间艺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
《延安市志》中的《文化遗产》一编告诉人们,延安历史悠久,物质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色明显,异彩纷呈。
(三)秉笔实录 不讳丑陋
《延安市志》是在延安精神指导下完成编纂的。它继承了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自觉遵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客观反映本地的优势、成绩和经验,又如实反映本地的劣势、不足和教训,不溢美,不诿过。志书要实现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在编纂过程中,必须坚持秉笔实录,不溢美,不隐恶。事实上,记述本地区所取得成绩,记述主要领导人的表现和作用,记述表现突出,受到政府表彰奖励的集体,记述获得很高荣誉的个人,都很容易,且很难遗漏,但对本地区存在的一些丑陋现象,常常记述不够。但是《延安市志》读后,人们会明显感到其秉笔实录,不讳丑陋。《延安市志》对人员伤亡多,经济损失大的交通事故,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油大量泄露事故,严重水灾、火灾和黄土崩溃导致窑洞塌毁的地质灾害都有客观记载。《延安市1997—2010年刑事案件侦破表》统计,1997年立案1300起,此后逐年增加,2002年全市立案达到4900起。2002年到2010年的几年里,每年立案4000多起。民间还有赌博、吸毒、算卦相面、求神找运、送鬼、叫魂、冥婚等陋习。概述在末尾也直言不讳,延安仍属欠发达地区,正处在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彰显地域优势和地域特色的《延安市志(1997—2010)》
《延安市志》是延安市域的百科全书。延安市地方的优势和地域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
(一)追忆圣地荣光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地区志》中的《革命根据地志》曾经详细记述这段辉煌历史。《延安市志》对此无法重复,难能可贵的是它自有高招,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强革命圣地在志书中的存在感,追忆圣地荣光。
运用书中彩图追忆圣地荣光。《延安市志》选用的是《延安地区志》未曾使用或者尚未出现的精美图片。其中包括枣园毛泽东旧居、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这些革命旧址曾经是延安革命圣地荣光的载体。谢子长烈士陵园、刘志丹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黄龙县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的图照依然显现出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新建的延安新闻纪念馆照片似乎在告诉人们,他们当年怎样把延安介绍给全国人民,介绍给世界。2007年建成的《为人民服务》讲话广场的图片说明,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还有一张照片1945年5月毛泽东为延安石油厂厂长陈振江的题词“埋头苦干”,弥足珍贵。
恢复和利用革命旧址,建立一批纪念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这里有中共中央社会部旧址、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陕甘宁边区民族学院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等。
用大型雕塑再现延安时期的领袖风采。1997年毛泽东铜像在延安纪念馆广场落成。2006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五大书记铜像在枣园革命遗址落成。
通过纪实文学歌颂延安时期的革命英雄人物。这里有张春生的《延河岸边的毛泽东》、王昙的《毛主席走进延安》和《彭德怀驰骋大西北》、白黎《红日出山——毛泽东转战陕北纪实》等。
举办有关活动。举办《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百年诞辰大型演唱会。举办纪念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谢子长诞辰100周年活动。纪念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成立60周年大会。在延安召开全国革命根据地志修志理论研讨会。
(二)弘扬延安精神
2020年4月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央视网:2020年4月23日)。9月,习近平在给第六次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贺信中说;延安是革命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信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大会召开》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9月21日)习近平在陕西的讲话和给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的贺信使人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我们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指明了方向,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打开《延安市志》,我们惊喜的发现他们早在3年前就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这一编下面,专门设立《延安精神研究》一章,记述了延安市开展延安精神研究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具体情况。《延安市志•大事记》用心收录了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在涉及到与延安相关事宜,尤其是大力提倡延安精神的题词和复信。《延安精神研究》这一章中,汇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五位中央领导人有关延安精神的论述。他们认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中心内容。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原点。延安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市非常重视延安精神研究。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中心是研究延安精神的专门机构。延安市和延安大学有一批研究延安精神的专家学者。有关延安精神研究的专著40多部、论文300多篇、电视剧5部。1997年延安大学的《新时期延安精神的教育实践与探索》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真可谓,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延安市宣传延安精神既责无旁贷又积极认真。2004年六七月间,中共陕西省委和延安市委主办“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的大型展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时参观者达42万人次。延安市组织延安精神研究专家、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向前来延安参观学习的组织、个人宣讲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研究会创办了全国专门宣传延安精神的报纸《延安精神报》。延安是延安精神的教育培训基地。延安市委党校承担教育培训任务,培训内容突出延安红色资源,以“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和延安精神为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
中共延安市委树立“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的发展理念”,在全市举办延安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活动,实际上是在默默地践行延安精神。延安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三)铭记中央关怀
我们都知道:“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党中央在延安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1950年,毛泽东主席在给延安人民的复电中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延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地区志)》第875页,西安出版社,2000年8月)。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来访的外宾回到延安。他对延安领导满怀深情地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侯党生:《1973年周总理在延安》人民网,2019年6月4日)歌曲《回延安》也唱到小米香延水甜,边区的人民养育了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国后,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一直挂念延安人民,一直关心延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延安市志)》更是通过大量的人和事,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央对延安的殷切关怀。
从1997年至2009年,中央领导有30多人次来到延安。他们或视察、或考察,或调研。其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有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有国家主席、副主席。有全国政协主席。还有6位中央领导人以批示、复信、题词等形式,表达对延安的关怀。中央对延安的关怀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其中,中央关注关怀最多的还是延安生态农业发展和秀美山川建设。有中央领导亲自调研然后写出有分量、高水平的调查报告,并很快得到总书记和总理的批示。不久,国务院就在延安召开经验交流会。此后又有中央主要领导直接指导和多位领导的视察。
中央对延安的殷切关怀,是对延安地方领导和延安人民精神上的鼓励,同时也是行动上的鞭策。中央对延安的殷切关怀,自然会引起中央有关部门和省上的高度重视,从而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和支持。由于中央对延安的殷切关怀,延安也可在横向上得到国内其他地区的帮助。中央对延安的殷切关怀,使得延安上下齐心协力,内外积极配合,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个地级市一直受到中央的关怀,中央领导密集前来视察指导工作,或直接批示、复信和题词,或制定相关政策,助力当地,迅猛发展。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中国众多的红色地标中,只有革命圣地延安获此殊荣。
(四)大力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还林还草,是西北大开发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延安市农业和林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其决策正确,措施得当,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所以,志书在林业编中专门设置“退耕还林”一章,用了近乎两万字的篇幅进行记述,言其浓墨重彩,当不为过。
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质地疏松,植被稀疏侵蚀强烈。山区多,平原少。延安市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依然是童山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农民毁林开发、损坏植被,广种薄收,生活困难。穷则思变。1997年,吴起县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木主导、强农富民”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这个想法先进,这个做法行之有效,很快得到陕西省委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的肯定。姜春云又将此事及时上报中央。江泽民总书记支持陕北退耕还田还草的做法并发出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9年,朱镕基总理针对陕北的退耕还林工作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实施方案。到2000年,延安13个县区被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试点范围,延安市又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改善燃料结构,弃耕封育、生态移民等具体措施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延安市的退耕还林工作进展顺利,扩展很快。从1999年到2010年,全市总计退耕还林约900万亩。其中退还耕地580万亩,荒山380万亩、封育15万多亩。延安市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及时兑现,使广大农民的收益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多年的退耕还林使延安市的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全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果显著。土壤侵蚀明显降低,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少。2009年延安市在吴起县建立起一座退耕还林纪念馆,用来展示延安人民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胜利。“延安人民多奇志,敢叫山河换新颜。通过13年的绿色革命,延安市创造了退耕还林历史奇迹。退耕还林是延安大地基本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延安是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全国已有17个省、市、自治区在进行退耕还林试点。退耕还林为延安市经济发展增光添彩,也让延安人民在全国人民面前长脸。
(五)努力扶贫开发
2018年,延安市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摘帽”退出,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全市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20.52万人下降到8544人,贫困发生率从13.2%降至0.56%,1.14万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兜底保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延安贫困发生率降至0.56%》,陕西日报2020年09月16日)。2020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延安提前两年大获全胜,走在全国地市的前列,可喜可贺。
延安市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离不开前期的积累。1997年到2019年,这十余年的脱贫攻坚卓有成效。1973年周恩来总理对延安人民生活的贫困忧心如焚,希望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但由于生态环境整体脆弱,长期制约着延安地区的经济发展。直到2000年,贫困现象依然严重。全市在册登记的贫困人口有60万人。2001年,按照国家的扶贫标准,吴起、安塞、子长、延川、延长、宜君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宝塔区和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黄龙县被确定为陕西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延安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简称“两区一带”)的农村地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农民。
从2000年到2010年,全市人民经过长达十年的艰苦奋斗,脱贫攻坚,有28.1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累计脱贫人口52.24万。十年来,延安的贫困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这无疑为8年后延安市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奠定了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十年,延安为脱贫攻坚,持之以恒,举措多多。市上曾确定1300多个村为扶贫开发重点村,完成扶贫规划编制,重点扶持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制定《延安市移民搬迁异地开发扶贫规划》,抓住重点,解决难点,通过生态移民,让村民脱贫。充分利用信贷和世界银行扶贫项目贷款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注入资金。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户劳动力获得一技之长,挣钱养家。
对于延安市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如实记录,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这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彰显石油工业
延安以往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并不发达。但是延安地下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很大。油气主要埋藏在境内西北几个县区。探明石油储油面积1325.5平方千米,石油储量1.93亿吨。天然气探明含气面积1286.49平方千米,跨入国内千亿方气田行业,储量1063.15亿立方米。
延安境内的石油企业主要有两大家。一个是央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一个是陕西省政府直属企业,陕西延长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石油工业的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液化气、天然气、其他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
20世纪90年代,延安市确立了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石油、电力、煤炭、卷烟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其中石油工业焕发新彩,发展最快,一枝独秀,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骨干,成为本市的支柱产业。 十多年间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大幅提升,特别是石油工业对全市经济和财政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增强。石油工业给延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为延安经济快速发展贡献很大。
(七)点赞文化交流
延安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浓厚,特色鲜明。延安文化早已蔚成传统,十多年间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一些不俗的表现。有两首创作歌曲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有关器乐、声乐比赛中也有人取得好成绩。陕北题材的中篇小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还有散文获得冰心散文奖。群众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但是能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进行文化交流的还是黄土风情文化。这在全国地级市里实不多见,值得点赞。
国际交流。2000年到2007年8年里,延安歌舞团、安塞民间艺术团先后多次赴德国、奥地利、法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访问演出。安塞民间艺术团以及王刚、杨占荣还先后随国家文化部对外文化艺术团出访许多国家。安塞县200幅剪纸农民画赴法国参加中国文化年展览。这些交流使延安文化,声名远播,延安文化也成了发展中外友好关系的使者。
国内交流。1997年7月安塞腰鼓队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祖国庆典活动。2009年,延安市组织1044名腰鼓手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庆典,气势磅礴,大放异彩。此后他们又参加上海世博会陕西文化周演出活动。国内文化交流,安塞腰鼓最为出彩,洛川蹩鼓也不同凡响。洛川蹩鼓参加文化部在京举办的民间广场舞大赛并获奖。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声震大地》文艺晚会。独具特色的陕北歌舞剧、因应邀参加国家重大庆祝活动,在国家大剧院等场地纷纷登台演出,炫耀延安文化。其中像安塞县《信天游》、志丹县《挂红灯》、吴起县《山丹丹》都令观众为之震撼。
延安艺术团体出国演出要代表中国,参加国内重大演出活动,既要有水平又要彰显地方特色。延安艺术团水平、特色、影响都有,但是最能征服观众的还是以信天游、秧歌,剪纸等为代表的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文化。
一部《延安市志》认真践行修志精品理念,充分展现革命圣地新貌,打开它,让你走进延安,了解延安,喜欢延安。
一部《延安市志》读后,我们也掩卷思量,倘若对经济发展成就能应用大数据表述得更具体一些。配合各编内容插入少量图片,进一步做到编排灵活,文图并茂,那将是《延安市志》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作者:李虎 咸阳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