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名酒出精品 史学文化入佳志
——评《宝鸡市志》(1990-2010)地方特色

作者: 时间:2021年09月07日


  陕西全省十个地级市我到过八个,或评稿,或讲课,或旅游,结缘宝鸡市仅仅朝拜过东边的法门寺,也许就这缘分,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赠我一套新编《宝鸡市志》(1990-2010),委托作一评论,十分高兴,这样可以从案头山水中解读西秦宝鸡。打开志书,“夫志之佳恶,不待烦言,但阅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裁之力”(瞿宣颖:《志例丛话》),好一部精品佳志,看得见,摸得着,品到味,醉了!地方特色尤为凸出。2010年第5期《中国地方志》发表拙文《论方志编纂如何全面突出地方特色》,文中提出要从本地“自然环境、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突出地方特色,那是纸上谈兵,没想到《宝鸡市志》的编纂方法成为突出地方特色的成功实践者。

  一、凸出自然特色,设置《太白山》编

  志书突出地方特色,原则上“详独略同”,哪些是独?无疑是个性、特殊性。“详独”用什么方式详到什么程度?我过去设计并总纂一部《安徽省志·名山志》体会到,如果将地方特色仅仅从内容上详细记述,特色依然隐而不彰;如果在顶层形式上独立设置卷章,特色藏都藏不住。《宝鸡市志》在《自然地理》编之后,设立了《太白山》编,自然环境特色横空出世。

  太白山是中华名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是中国南方、北方的自然分界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太白山是“天然绿色宝库”,生物种群繁多,有野生植物2594种、野生动物2554种。至今遗留着大面积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研究秦岭山地古气候、古地理、古土壤、古生物,乃至中国古冰川和现代冰川的重要节点地区。太白山是旅游胜地,以奇峰峻岭为骨架,以原始森林为主体,以清秀河溪为脉络,构成了一幅幅动静结合、风光独特的天然画卷,山域古迹文物众多,文化积淀丰厚。2001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A级景区。中国自古就有崇拜山的传统,将山神话,山是登天的工具,天子封禅,意欲通过登山就可以通达天上的神灵;将山人化,人依山而居便成仙,“自古名山僧占多”“山如佛起缘四海,佛如山座惠九州”,没有那座名山不是佛道仙乡;将山文化,《山海经》是方志文化的源头,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地面文章,山以文益传,文以山生辉,“一山放过一山拦”,因山而写下的名篇千古流传。太白山是宝鸡大地的脊梁,为宝鸡撑起一片蓝天,独立设置《太白山》编,就会跳出《自然地理》中记述的局限,7条支脉放射状延伸,54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冲天而起,巍峨鼎立。

  《太白山》编设置三章,第一章“地理环境”,设置“山域、山系、水系、地貌、地质、冰川、交通”六节,环境要素基本齐全,大环境中的小环境,太白山的自然面貌展露无遗。第二章“药材  地热资源”,设置“土地、药材、地热”三节,太白山原编有《太白山本草志》,该山有药材1415种,其药源植物1300种。土地有林业地,有农用地,除了国家自然保护区外,还有省、县国营林场遍布。地热有温泉、水井,水质良好。太白山是一座宝山。第三章“景区景点”,分设“景观类型、山域名胜、登山线路”三节,记述了以高山风光、唐家山水、温泉养生、道家文化为主的旅游胜地。

  读完《太白山》编,不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宝鸡市志》设立这样一个特色编,就是“凡例”中所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具体实践体现。

  二、凸出工业特色,设置《西凤酒》编

  志书如何突出经济特色,很难捕捉到具有永久性历史的经济活动,因为世界各类企业的寿命平均只有三五年。多年前,央视上常看到广告,“美菱——阿里斯顿”,合肥大街主要一条街命名为“美菱大道”,现在没有了“美菱”,“美菱大道”已改为“徽州大道”,昙花一现在历史上留不下多少痕迹。无论你到没到过宝鸡抑或陕西,相信你一定知道或者饮过西凤酒,或许眯上眼睛咂舌一下,还能品出“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和“不上头,不干喉,回味愉快”的独特风格。《宝鸡市志》在《食品与烟草工业·饮料制造业》中升格设立了《西凤酒》编,让你领略5000年的酒具生产、3000年从“秦饮”酒开始的酿造史。

  西凤酒为中国四大老牌名白酒之一,凤香型是白酒的典型代表。西凤酒曾4次蝉联中国名酒称号,9次夺得国际金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周秦以来,西凤酒发展经历秦饮、柳林酒、橐泉酒、凤翔烧酒、西凤酒等阶段,以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酒中凤凰”。《西凤酒》编设置“酒乡、酿造、营销、科技研发、企业体制与建设、西凤酒文化论坛”六章。十多年前,我曾培训指导审稿《古井贡酒志》《口子酒志》的编纂,亲自修改设计篇目,并将《古井贡酒志》纳入《安徽省志》作为一卷特色专志出版。一比较,两地三部酒志的顶层设计架构基本一致,这不是巧合,也不是模仿,而是对名酒出产的环境、生产、销售、科研、管理、酒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链都不可缺少和颠倒。

  《西凤酒》作为市志的一个特色专志,30个页码不可能详尽展示,浓缩的都是精华,文约事丰,酒香浓烈,《宝鸡市志》中的《西凤酒》是一坛未经勾兑的原浆,醉了市志的读者,相信未来的“中国名酒志”《西凤酒志》方方面面的尽情记述,会勾兑出适合更多人口味的名酒佳志。

  三、凸出文化特色,设置《炎帝周秦文化》编

  文化是个大概念,志书突出文化特色一般是小概念的地域文化。《宝鸡市志》设立《炎帝周秦文化》编,这不是仅限于一方的地域文化,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大文化,设立该编是一个大突破。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周秦文化属于秦朝和先秦时期,距今两千多年,而现在编纂的是起于1990年的断代志,两千多年前的历史该是首轮志书的记述范围。怎么入志,《凡例》第五条说:“上限为1990年,下限止于2010年。为了保证某些事业或重大项目的完整性,个别编章适当上溯,重大事项适当下延。为了展示宝鸡发展成就,部分照片采用了2010年以后拍摄的照片。在太白山、西凤酒、炎帝周秦文化、法门寺、青铜器、社会等编中,则以事物发端记述,全面展示宝鸡市的文化内涵。”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谱。“事物发端记述”,本是历代修志通纪体的传统,二轮《宝鸡市志》打破常规,继承优良传统,就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穿越时空,增强志书的历史厚度,不失明智之举。

  《炎帝周秦文化》编设置三章,第一章“炎帝与姜炎文化”。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之所以说这一历史不是宝鸡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其编纂意义尤为重大。过去相传炎帝呱呱坠地时是“人身牛首”,带有神话色彩。志书记载炎帝“生活于仰韶文化的晚期之前”,北首岭出土的半坡类型仰韶文化“人面鱼纹”陶片与《山海经》中氐人之“人面鱼纹”图有早晚相承的渊源关系,而氐人又恰恰是炎帝后裔,证明半坡类型仰韶文化居民就是炎帝部落的居民。随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再次挖掘出土的青铜器证实,《山海经》记载的怪异图像并非子虚乌有的神话,炎帝的形象或许就有几分真实原型。有关文献记载,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新石器时代,年代久远,考证艰难,哪一代炎帝生于何地,建都何地,葬于何地,都是难以确定的,所以炎帝故里地望之争纷纭四起,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六方争执,难分伯仲。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至曲阜。宝鸡山水为证,参照《国语》《水经注》《大明一统志》等古籍记载,设立“炎帝与姜炎文化”章,记述炎帝生于姜水,葬于天台,族系繁衍,创立农耕,作教化民以及世代祭祀,为研究炎帝文化提供了系统完整的文献依据,不仅突出了市志的特色,也是对历史文化研究做出贡献。

  第二章“周王朝与周文化”。周朝先王时期建都经历了“公刘迁豳”,今咸阳市彬州旬邑一带;“古公亶父迁都岐下”,即宝鸡岐山县,宝鸡成为周人肇基立业发祥之地。周人在这里以农立国,以德治国,营筑城郭,开疆拓土,制礼作乐,招贤纳士,经过近百年努力,由一个“蕞尔小国”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诸侯大国,终于取得伐纣灭商的胜利。西周王朝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国家产生以后第一个鼎盛时期。以敬畏自然、崇德尚礼、仁爱和谐、创新包容为核心的周文化滥觞于宝鸡,开启了中华数千年文明之光,奠定了中华主流文化之本。

  第三章“秦帝国与秦文化”。周平王封秦时说:“戎无道,侵伐我丰、岐之地,秦能逐戎,即有其地。”从此秦人频频和戎狄进行争夺岐地的战争。为得到周天子许诺的岐以西之地,秦人告别昔日的西垂,越过陇山,进入关中,徙都汧城(今陕西陇县东南),在与戎族争战中东进,缓缓实现“伐戎而至岐”。历经汧渭之会扩地岐西,再迁平阳沿渭拓展,雍城奠基创立霸业,以至最终东进中原削平群雄。

  读罢《炎帝周秦文化》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国家形成的轨迹,炎帝时期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形式,周朝奴隶社会从氏族部落演变方国,即由“蕞尔小国”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诸侯王国,东周列国,七雄争霸,秦兼并六国,建立封建社会大一统帝国,这一编展示了“部落——方国——王国——帝国”四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转型。大变革时代所产生的周秦文化,既是当朝的主流文化,也是2000多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孵化器,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说这一编专志浓缩了中华民族古代灿烂文明,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四、凸出关中学术,设置《张载关学》编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历代儒家学子乃至社会各界人士推崇传诵的励志名言。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就以此言勉励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不曾想,横渠先生张载出生于长安,父亲张迪以殿中丞身份知涪州(今重庆涪陵),病逝任内,束发之年15岁的张载随母携弟扶柩归葬,行至眉县横渠,穷途末路,无力前行,只好就地安葬父亲,从此,张载寓居今宝鸡眉县横渠镇,地灵人杰,宝鸡的水土养育了这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创立了关中学派“关学”。因此,新编《宝鸡市志》设立了《张载关学》编。

  如果说上一编《炎帝周秦文化》志是灿烂的历史文化篇,而这一编《张载关学》志则是精深的哲学思想篇,“羲农及周孔,上下皆贯穿”,具有极强的学术性。该编设立三章,第一章“张载生平和学术经历”,具有年谱性质,述其坎坷不平的一生。第二章“张载的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按照现代科学分类,其“哲学思想”分为“本体论和宇宙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天人论和人性论”等内容。其“教育思想”,按“教之”“学之”“思之”“用之”的学习环节概括介绍,哲学家、教育家“经世致用”“践履笃行”的思想熠熠生辉。第三章“关学的影响和宗风”。“关学”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宋、元、明、清以来的思想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据《宋史·张载传》记述:“(张)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史书肯定了张载作为“关学”宗师的地位。司马光《又哀横渠诗》曰:“当令洙泗风,郁郁满秦川,先生尚有知,无憾归重泉。”当时关中学者以张载为师,纷纷来学,执经满座,郁郁秦川,如同当年孔子弟子三千洙泗之风盛况。全祖望亦称“关学之盛,不下洛学”。志书记载“关学”对“洛学”“闽学”,对明清学术和近代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以及在国外的影响,概括总结“躬行尚实、自得造道、崇正批异、崇尚志节”的关学宗风。这一编文字表述可以想见是深受关学之风影响之作,是集宝鸡关学研究之大成之作,更是志书编者得先贤智慧全力打造的经典之作。

  五、凸出文物特色,设置《青铜器》编

  多年前社会有一个流行说法:“三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我到了郑州,新郑同行补充了一句,“八千年中国看新郑”。除了近代中国看城市变化之外,古代中国看什么?看文物,新郑博物馆展出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石磨棒……“历史无语,唯石能言”,用文物说话,东虢之地裴李岗遗址出土大量石磨盘。三千年历史看什么?其中西虢之地宝鸡有青铜器。

  青铜时代是人类社会正式迈进文明时代的标志。中国青铜器发展鼎盛期在西周。周秦文化发祥地的宝鸡,曾制造大量精美青铜器,作为祭祀、生产、生活器物,成为统治者等级和权威的象征。早在两千多年前,宝鸡地区就有青铜器出土。两千多年来,宝鸡出土数以万计的青铜器。清代晚期四大国宝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均出自宝鸡。1949-1985年,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2500多件,约占全省同期出土的73.5%。其中,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窖藏出土西周青铜器37件;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窖藏出土西周青铜器103件;1974-1981年,宝鸡市区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的【弓鱼】国墓地共清理发掘墓葬27座,出土青铜器1358件。1998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国内首个青铜器专题博物馆。2004年,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参观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展览后,为宝鸡市题词“青铜器之乡”。

  按照志书“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编纂原则,青铜器应该归属第四十编《文物旅游》,因为它属于馆藏文物,可移动文物,但对于一个青铜器之乡来说,不独立设编就记述不了发掘规模庞大、器物数量众多、铭文内容丰富的宝鸡青铜器。现从馆藏文物中连升两级,设立《青铜器》编非常合理。第一章“发现发掘”,分别设置五节,记述五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第二章“器物”,分设“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六节,可谓馆藏文物琳琅满目,种类齐全。第三章“铭文”,设置六节,记述国宝级文物铭文,其中“何尊铭文”最为珍贵,别看这当年一位姓何的贵族用作祭祀的尊,铭文且记述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阳修建周东都的历史,印证《史记》所载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的史实。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实物。何尊,国家一级文物,其图片是镇志之宝,全志每页的页眉都印制了何尊照片,一眼越千年,何尊何其尊,尊中有“中国”,“中国”出此尊,满满的宝鸡特色跃然纸上。第四章“藏馆”,记述四大博物馆(院),其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及石鼓阁”是宝鸡地标建筑,这幅图片设置在封面和每编的扉页,让人捧出志书,或者打开每一编,首映眼帘的都是宝鸡地标建筑——青铜器博物院及石鼓图,彰显这部志的地方特色举世无双。

  六、凸出旅游特色,设置《法门寺》编

  宝鸡的佛教几与中国汉地佛教传入同步。2011年在旬邑干部学院修志培训班讲课之后,身为省佛教禅宗研究会理事的我绕道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朝拜过法门寺,留下深刻的印象。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因舍利而置塔,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法门寺为中国第五处舍利供奉处,遂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称“成实道场”,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改称“法门寺”,塔也名为“法门寺舍利塔”。虽遭多次灭佛运动和兵燹毁坏,但历代进行了数次修复,至2005年,开辟长1230米、宽108米“佛光大道”,直通合十舍利塔,“合十舍利塔”高148米,是双手合十的造型,体现佛教的仪式特点、佛教理念和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基本意愿。舍利塔广场占地66.7公顷,可容纳10万人瞻仰。1988年农历十月初一,“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在此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副会长明旸、周绍良、刀述仁、圆拙等亲临法门寺,法门寺暨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向海内外开放。2004年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第九大奇迹”。2014年10月11日,法门寺佛文化景区荣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法门寺自古是皇家寺庙,受到历代政府重视,仅唐代先后有高宗等八位皇帝顶礼膜拜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当代国家领导人和外国政要到法门寺参观也络绎不绝。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精美绝伦的金银器、有见证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琉璃器、有消失千年的秘色瓷……正所谓“地宫一开,就是半个盛唐”。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就提到了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的20件琉璃器皿。法门寺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考古、历史、艺术、佛教多个领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旅游胜地,在志书中独立成编无可厚非。

  该编第一章“塔庙建设”,第二章“典藏文物”,第三章“重大活动”。全编结构合理,略嫌遗憾的是“重大活动”章对1990年前的事件上溯不足。例如地宫出土武则天的一条石榴裙,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一场暴雨致使法门寺佛塔年久失修坍塌出现了一个地洞,专家紧急勘测,找到了传说已久的法门寺地宫的入口,经过抢救式发掘,发现世界上仅存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还有很多震惊世界的文物,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有一条用金线制成光灿灿的武则天的石榴裙。据专家考证,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非常信仰佛教,为了感恩,把自己最钟爱的石榴裙供奉于法门寺,意为代替自己供奉佛祖,这可是古今中外罕见的供奉信物。志书稍微上溯一点,就可将地宫发掘传奇过程记入。

  武则天是信佛的,不信佛的也大有人在。方志人众所周知韩愈被贬潮州刺史,到任后下马看方志,这个故事在国家方志馆“方志中国”展览中,用幻影成像技术展示了个片段。韩愈为何被贬到潮州,原来在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法门寺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这位不信佛的朝廷修订副使不顾个人安危,“文死谏”,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皇亲国戚们也深表同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这个差点丢掉性命的不信佛的上谏故事,反映了封建官吏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当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编纂的志书,更应该记入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让读者从中受到启发,正确看待宗教信仰中的传奇色彩。

  纵观《宝鸡市志》中《太白山》《西凤酒》《炎帝周秦文化》《张载关学》《青铜器》《法门寺》等地方特色编,深感无一不令人击节称赞,形式巍巍如山,内容浓浓似酒,语言字字珠玑,虎视古今,引领未来,用历史说话,用文化说话,用文物说话,将宝鸡故事演绎得出神入化。《宝鸡市志》足可以视为志坛追求特色、拒绝平庸的一支亮丽奇葩!

  作者简介:王晖,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