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特色鲜明的地方志书
——《旬邑县志》读后之感

作者:卜晓军 时间:2021年10月18日


  2012年3月,我参与了《旬邑县志》复审,作为通审人之一,当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2014年6月,经过编纂人员的反复修改,精心打磨,数易其稿,《旬邑县志》正式出版。两年后,再次翻阅该志,感到其内容厚重,资料详实,行文简朴,印刷精美,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志书。

  一、编纂理念“新”

  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在各地纷纷以续修为主体形式,编纂断代志的大环境下,《旬邑县志》编者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采取重修形式,以新理念编纂通志,体现出一种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重修志书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重修。《旬邑县志》编者知难而进,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是继承。旬邑旧时曾七修县志,除明万历《三水县志》失传外,保存下来的有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绪年间编修的《三水县志》和民国时期的《栒邑县新志材料》《栒邑县志》,其中清乾隆《三水县志》由博通经史的江南才子孙星衍编纂而成,民国《栒邑县志》为精通律法的旬邑县人萧芝葆口述成书,两志各有千秋,前者重在考据,后者精于取舍。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开展后,旬邑县于2000年11月出版了新编《旬邑县志》(以下称首轮志),该志荣获陕西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从《旬邑县志》中,可以感知到,编者从历代县志中汲取营养,秉承传统修志之法,博采众志优长,采取重修形式,贯通古今,收录的史料考证有据,增益的内容剪裁精当,在修志形式和方法上做到了一脉相承。

  二是纳新。据我所知,旬邑县在首轮志出版后,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地方历史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形成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县情史料,尤其是2006年从民间搜集到了萧芝葆编修的《栒邑县志》,填补了清同治至宣统年间县情资料的空白。同时,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在修志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比如科学设置篇目、突出特色的方法、无题小序的使用等。《旬邑县志》积极吸纳县情最新研究成果和修志最新理论,不但修改、补充、完善了首轮志的缺憾,而且又体现出了第二轮志书编纂新特点。

  三是超越。重修县志绕不开的是首轮志。《旬邑县志》编者既没有照搬,也没有简单重复首轮志,而是以首轮志为蓝本,以全新的视野和巨大的勇气,在创新中超越。就结构来说,全志设29编,按照“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大部类布局,将“城乡建设”从经济部类移到自然地理部类,体现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统一;将“民主革命斗争”充实改名为“马栏革命根据地”,体现了旬邑在新民主实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位置;新增加的“环境保护、烟草果业、艺文、文物旅游”等编,突出了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与首轮志相比,《旬邑县志》框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更具有时代感。就内容来说,在增加1990至2010年间资料的基础上,考证扩充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如附录中增加的《关中地委给栒邑县委信》《栒邑县政务委员会关于扩大新兵工作情况的报告》和1949年2月《解放日报》刊载的《国民党栒邑县长率部起义》,1994年7月《人民日报》刊载的《集万民之力,兴千秋大业--陕西省旬邑县发展教育事业调查》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重要史料,为该志增添了不少看点。就体裁来说,图照数量丰富,主题突出,增强了志书的史料性和鉴赏性;卷末增加索引,以综合、乡镇(村)、单位、地名、人名、表五大类提炼标目,附缀正文页码,方便了读者检索阅读。

  二、特色资料“多”

  旬邑为古豳之地,3000多年前,公刘迁豳定居,修筑居室,垦荒种地,复兴后稷之业,奠定了旬邑作为农耕文明发祥地的地位。革命战争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李维汉、汪锋、马文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马栏革命根据地是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心区、是民主中国实验地模范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旬邑人民战天斗地,大修农田水利,至1990年,累计修建基本农田2724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8.7%,曾连续7年获省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等奖,省市先后4次在旬邑县召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果业,使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20世纪90年代,旬邑县率先普及义务教育,《人民日报》作了详细报道。21世纪初,旬邑县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胆创新,用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率先探索出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在全国创造了“旬邑经验”。同时,旬邑剪纸、旬邑唢呐在全国驰名,曾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剪纸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唢呐之乡”,剪花娘子库淑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打开《旬邑县志》,这些充满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资料随处可见,有的提级升格,专编记述,如烟草果业、文物旅游、马栏革命根据地;有的以附录的形式,用史实说话,如普及义务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的注重运用典型资料,加大记述分量,如旬邑剪纸、旬邑唢呐,使旬邑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得到全面彰显,成为该志的一大亮点。

  三、内容记述“实”

  人类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就会有失误。志乃信史,就应该把人类前进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都记录下来,做到对历史负责,给后人留下历史的真实面貌。但在修志实践中,记“成功”容易,记“失误”难,大部分志书都是粉饰太平,回避问题,不记或少记失误。但是《旬邑县志》没有回避问题和失误,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对旬邑在历史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记述。如,在概述中,既记述了旬邑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又指出旬邑“同发达地区比较,经济结构矛盾、资源瓶颈仍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影响社会和谐、平安、稳定的问题仍然严峻;解决‘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城乡一些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在第五编环境保护第二章环境质量第一节水环境质量中记述:“旬邑县境内主要有三水河、支党河、姜家河三条河流,随着人口的增加、现代工业的发展,三条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三水河污染程度较大。1995年,全县废水排放总量41万吨,2000年全县废水排放总量为152万吨,2010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1492.04万吨。废水排放呈逐年上升趋势,污染治理成本增加,治理难度加大。在农村由于普遍使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漏天堆放以及生活污水随处泼洒,对地下水质造成一定污染。”再比如,第九编水利水保中,在用大量笔墨记述旬邑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斗酷暑、战严寒,顽强拼搏,平整土地、兴修基本农田的同时,没有隐瞒当时干部作风粗暴,打骂群众的事实,在附录中收录了《中共中央转发陕西省委<关于旬邑县少数干部强迫命令违法违纪问题的调查报告>的批示》。这些记述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足以为后人所鉴戒。

  四、图照选择“精”

  图照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起到补充文字记述所不足的重要作用。《旬邑县志》编者精选107幅精美彩色图照,精心分类编排,做到了文图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封面采用旬邑标志性建筑北宋嘉祐年间修建的泰塔和标志性山脉马栏山组合图片,展现了旬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旖旎秀丽的风光。开篇选用了旬邑县政区图、地势图、影像图、交通图、城区图、旅游景区景点图,这6幅地图规范精致,标示清晰,使读者一打开志书,首先从地理概念上就对旬邑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其后依次按照县城风光、领导视察、农业经济、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旅游风景、教育文化、地方小吃、珍贵文物、旧志藏本分类排列,交相辉映,全方位展现了旬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瞬间场景,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其中,采用的8幅新农村照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旬邑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农民的美好生活,与第四编城乡建设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记述和附录中《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学习推广旬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的决定》,遥相呼应,互为印证,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佐证了文字的记述,可以说是编者的匠心独运。

  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是要靠大量翔实的资料来说话的。修志难,难就难在资料的征集占有上,《旬邑县志》也不例外。通视整部志书,在有的资料的占有上还不够充分,如一些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性资料和体现改革开放方面的资料较为缺乏。但是,瑕不掩瑜,《旬邑县志》仍不失为一部质量较好的地方志书。

  (作者:卜晓军  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