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金台区志》的城市特性

作者:张萌 时间:2022年01月06日


  先认识的张宝良,他是宝鸡市金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一个偶然,在某省地方志期刊上看到张宝良的《金台赋》,除却此篇集大气磅礴的气势与铿锵优美的文字,一个“观其地,原川绮梯,壤蕴华紫,绿荫绨秀;临其境,城乡一体,衢通八方,物流如织;窥其貌,东西狭域,蚕状横卧,彩华旖旎;度其气,周秦之雄,汉唐逸风,太极道韵”的山城城市区——金台区跃然现于眼前。再往后看,“余经年蹉跎,事无所成,不惑之年,续纂金台区志,幸不辱命,历时八年,众手成籍。”也才知道,他主编完成了第二轮《宝鸡市金台区志》,随即索要了一部,近150万字的巨著非常震撼。用了一周时间,通部阅读,十分感慨。我是一个地方志爱好者,也读过许多地方志书,《宝鸡市金台区志》除去他严谨的布局结构,干净到位的文字,详尽丰富的资料内容,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区别于县志的城市特征。

  一、城市与城市区特征

  城市是由为了安全和防卫筑起的“城”与因需要物品交易的“市”而组成的有限区域。近代与现代城市,或为省会、市府所在地的政治文化中心,或因历史文化渊源沉淀的繁华都会,或因交通枢纽、贸易物流、旅游而形成集散地。这些特定区域赋予其管理组织功能后,便成为行政区域的城市。我国现代大中城市,从管理的需要出发,把一座城市划分为若干区,赋与相应的行政职能,使之成为天、地、人相呼应的实体。一个城市的综合特征,或中心城区、或城郊城区、或新兴城区,各有侧重地辖居大城市一处,这些侧重便成为各个城市区的特殊属性。读了《宝鸡市金台区志》,可以看出,主编对于城市学有着很深的研究,一方面他抓住了有别于县的城市型特征,吃透城市区特性,抓住了城市区志的魂,篇章节目,纲举目张,透出城市区发展之路。也看得出,金台区在含有宝鸡三秦西府、炎帝故里、中国境内欧亚大陆桥枢纽以及自然历史人文等共性特征的同时,个性特征十分鲜明。

  二、区位与自然特征

  方志之“方”为区域区位,“志”为记载。金台区位于宝鸡市区西北,北为市区台原屏障,西有八百里秦川到底村,城区围绕陇海铁路东西狭长分布。2003年区划变动后,形成川道、河流、台原、丘陵兼备的自然区域。《宝鸡市金台区志》充分展现了这个区位与自然特性,也可以看出,在《宝鸡市金台区志(1990-2010)》编纂过程中,既参照县志编纂体例,又弥补首轮区志不足,设“建置”“自然”两编,完整详尽的记述了区域区位、自古以来区地内建置沿革,交代了区内地理地质、自然物侯。以期在全志开始,给人以金台之古往今来,以金台天地之全貌。

  三、历史与文化特征

  “史志相通,其例不同”,作为历史传承的载体,地方志本身就是国学精萃,是一种文化。一部好的志书,无论通志还是断限志,必然是地方历史与地方文化的有机结合;“造化万千,其性不同”,如果说区位与自然特性是一个人体,那么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便是这个人的灵魂与气质。地方志之所以成为地方志,从更大的程度上,其魅力就在于他的历史文化特性。早在71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金台辖区内的北首岭、温家寨、刘家崖一带,已是原始氏族繁衍生息之地。“黄帝身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乃达四面,广能贤,稽功务法,秉教乘刚,而都于陈。”春秋秦文公时在斗鸡台筑陈仓城,设都邑。此后,区地一直为城治、县治所在。加之近代的工业、商业、教育等历史,在遗留众多古迹的同时,积淀下了丰厚的文化,滋养着金台大地。细读金台区志,可以看出,编辑老师在编纂过程中,在志书总体设计上,以历史文化特性立意,在编纂时,使体现特质的“毛细血管”充盈、遍布于各类事物和各编、章、节之中。

  四、承载与功能特征

  一坐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中心,雄厚的经济实力、集中的党政组织机构,发达的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系统、领先的工商产业、五湖四海来来往往的人群等等,这些成为一个城市所必备的载体。区与区之间因所处不同而具备独立存在的不同载体,或兼而有之侧重不同。在宝鸡这座城市四个区中,金台区历史文化古朴悠远,渭滨区商贸突出,陈仓区建制新近转换,高新区现代发达,构成了各区承载与功能特性。区志编纂在这方面应全面掌控,大处着笔,有机结合,充分体现本区志各方面特征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这样,既总体上反映了本区的载体特征,又形成了与县志不同之处。金台区作为“老城区”,是宝鸡市政治文化中心,第一,承载宝鸡历史文化传承之根。第二,承担巨大的社会事业份额,30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学校107多所,有医疗卫生机构179个,老企业上千个,低保人口近3万人,这些总体上占到宝鸡城市区五分之三还多。第三,面临着巨大的城市建设任务,旧城基础设施落伍、24个城中村亟待改造。第四,上千户驻区、区属老企业,600多个省属、市属事业单位,穿境而过的陇海铁路和90多个铁路单位等,社会行政管理任务繁重。编纂中,主编全面分析,科学梳理,既有宏观全面、不疏不漏的轻描淡写,又有把握重点、突出特性的浓墨重彩。“城乡建设”量占到全志八分之一,社会事业内容占到六分之一。

  五、城市产业特征

  一、二、三产业比重反比例增长是现代城市发展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最大分野。城市区志对于经济产业的记述绝对有别于县志。金台区作为宝鸡城市兴起之根,其经济发展变化首当其冲。明清朝时期,宝鸡县城,即中山路一带就已经形成了发达的商业体系。现代宝鸡城市的兴起,源自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建成,以荣氏申新纱厂(后来的陕棉十二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蜂拥而至,宝鸡很快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的工业重地。可以说,金台区地为宝鸡经济之母体。1990年至2010年期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遍布金台各处,区属、乡镇企业由迅速崛起到很快消亡,个体私营工业异军突起;商贸业传承历史之文明,发展突飞猛进,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长;传统农业经济在金台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萎缩。这些,在金台区经济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深深地痕迹。对于这个客观历史,区志把工业、商业发展作为经济部类的重点详尽记述,占到全志书的六分之一。而农林产业比重远远低于县志中的比重。

  六、发展与节奏特征

  第二轮修志正直改革开放盛世之时。改革开放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先发展后完善、迂回反复、螺旋式上升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为代表相对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城市区,其发展飞快的速度、令人窒息的节奏远远大于县域。作为承载历史的地方志书,要从这种纷繁复杂、快速多变的发展事物中理清脉络,全面、清晰、客观的记录下来,其难度可想而知,也是城市区志一大特性。该志的“编志始末”写到“学、思并举,究、研并行,五修篇目,三易志稿,努力把握时代脉搏。”,内容中,立“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两编以总揽纲要,做“社会”一编反映变革现象,在全志各编中具体体现城市区发展与节奏特性。

  七、城市化特征

  “概述”中,主编用不大的篇幅,采用前后对照的方式,叙述了金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内容上,运用简要数笔,追溯勾勒事物起源。读来感觉精妙的同时,也让我从中看出城市化巨大发展的轨迹、速度、规模。金台区区域面积由1989年的52平方公里扩展到309平方公里,城市面积翻了一倍多,城市人口增加了10多万,二三产业比例大幅提高,等等。形成了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大潮。

  西晋文学家陆机《文赋》里说:“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地方志书作为历史著述,因“地方”不同而内容相异,因编者素养高低质地不同。《宝鸡市金台区志》(1990-2010)于形错落有致、脉络清晰、逻辑严谨,于文述、记、志、传、图、表、录相得益彰,于魂透出全景中的地域历史、地域文化,特别是城市性与城市特征风景独好。写来此志评,意在方志人在城市区志的研究中更加深刻,在城市区志的编纂中更好把握城市特征,为当今城市化更加科学、绿色、协调的发展中起到资政、参谋、育人的作用。

  (作者:张萌 宝鸡市社科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