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穷源觅规律 探幽索胜成佳志
——读《高陵县志(1990~2010)》

作者:杨明劳 时间:2022年01月17日


  国泰民安,长治久安,是我国历代统治阶级执政的理想。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他们便十分注重对前代统治者执政经验与教训的汲取。这个时候,志书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司马光更是简单明了,干脆把自己主持编纂的史书直接命名为《资治通鉴》。正因为志书在具有存史作用的同时,其资政、教化和育人作用更被世人所推崇,我国历来便十分重视志书的编纂了。这样,几千年下来,也就积累了丰富的修志经验,使志书具有了规范的体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轮志书编纂的探索及其随后的总结,为二轮志的编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规范体例与经验。如区域志,一般需综合运用志、记、传、述、图、表、录等形式,上接前志,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在结构上,一般采用大编体格式,在编下各大版块内又分设篇、章、节、目、子目5个层次,以目或子目为基本的记述单位;在志前设序、凡例、总述和大事记,志末设附录和后记。凡此种种,以达到体例的完备,而利内容的记述。但要修出一部精品志书来,仅仅遵守了这些规范的体例,还远远不够,或者说,这样只能仅仅达到“形似”,而要在“神”上使志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必须“意在笔先”,对收集到的纂修材料和要记述的内容进行整体的研究和把握,并找出其内在规律,然后通过这种规范的模式予以表达。2003年启动到2020年出版的90余万字《高陵县志(1990~2010)》,是高陵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纂的第二轮志书。它不仅仅遵循了这种规范的模式,设26编120章341节,并总述、大事记、附录等,更为重要的是把握了志书所要记述的内容规律,从时代和社会变革的高度,把握住了高陵县1990至2010年发展中“三个转变”的规律,实现了志书通过“思想”的灵魂统帅与”“意”的表达,给阅读者以深刻启迪的同时,也使自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一、把握了高陵县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规律

  高陵是传统农业县,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摆脱了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束缚,奠定了社会主义农业的经济基础。1957年实现水利化,耕作制度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农业生产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0年至2010年,中央连续七年(2004年至2010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高陵县志(1990~2010)》在承继了首轮《高陵县志》较为客观、准确记述农业状况,对第一轮志断限前的农业有所提及以衔接其志的基础上,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变革背景下高陵县1990至2010年农业发展的规律,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这一时期,高陵县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流转制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推广农业新技术,创新农业管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不仅成为西安的“面袋子”,而且成为西安的“菜园子”“果篮子”,农业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逐渐转变。

  正因为志书有了这种立足时代和社会变革背景下规律的“把握”,所以,才能在《总述》中高屋建瓴地自如概况到:“全县重视农业,加大投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现代农业,坚持‘优粮、促果、扩菜、兴牧、扶持’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也才能够和谐地将第五编《农业》编分为农业经济体制、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和管理服务7章和16节,从不同的方面来记述高陵21年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变。譬如,《农业》编的序中记述到:“发挥水利、土地、良种优势,建成西北地区第一个‘吨粮县’。大力发展养殖业,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养鸡大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果蔬生产规模化、效益化、市场化。国家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4个。获‘全国果菜生产科技创新十强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等称号。21年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编的第一章第一节中记述到:“2009年,高陵县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制定《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财政贴息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为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奠定基础。”而《农业》编的第七章第三节则更为具体,从农技培训、农技推广、农经服务、种子服务、植保服务、畜牧服务、销售服务等方面,对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表现了这种时代背景下农业转变的形态及其转变的必然。

  二、把握了高陵县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的发展规律

  高陵县农业创造过许多辉煌。相比较农业,工业起步较晚,早期县办工业主要是支农型,基础薄弱,结构单一。计划经济时期,高陵县一直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工业发展缓慢,资金投入困难。至1989年,全县有工业企业79个,总产值970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9%,占社会总产值的24%。1990年至2010年,是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完善工业门类,提升支柱产业的同时,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促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高陵县抢抓发展机遇,依托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聚全县之力发展现代工业,成为陕西工业增速快县、工业强县。2010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县、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100县。

  《高陵县志(1990~2010)》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变革背景下高陵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的重要历史转折期所带来的变化,尤其是紧紧抓住泾河工业园开发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典型史实,进行浓笔重彩地记述,并将其在志书结构中升格为“编”,与《工业》编并列,一同展示这种县域经济发展转变的规律。

  《总述》中概括到:“面对县属工业企业规模小、结构单一、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的状况,以及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起步晚、发展缓慢的实际,高陵县积极引导县属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升质量和效益,制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系列政策,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全力建设泾河工业园,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第八编《西安泾河工业园》编下序中记述到:“高陵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抢抓发展机遇,依托泾渭三角洲的区位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全面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开发泾河工业园南区。”“2001年,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北区开发建设拉开序幕。同年4月,经西安市政府同意,与经开区联合开发北区,建设泾渭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25平方千米。”《西安泾河工业园》第一章《发展历程》中记述到:“199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从高陵实际出发和西安大局出发,决心抓住省、市在高陵设立泾河工业区这一既有历史机遇,聚集全县力量,实施经济发展中心向泾河地区转移,大力发展工业,改变高陵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第二章《基础设施》中记述到:“工业园建设之初,企业用水以自备井为主。2001年,县水利局引资在园区修建泾渭水厂,设计日供水5万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0余千米,2002年水厂建成投用,日供水3万立方米,满足南区企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第三章《招商引资》中记述到:“1996-1998年,泾河工业园工业用地每亩3.1万元,是周边地区最低地价。企业每亩先缴2.1万元,即可进入工地施工,余款在企业建成投产后1-2年内缴清。”至2010年,泾河工业园入区企业378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企业7个,产值过亿元企业21个。第四章《产业开发》中记述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0亿元,上缴税收8.8亿元,为县财政提供收入4.13亿元,占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80%,工业园已成为全县经济中心。”泾河工业园初步形成了商用汽车、石油设备、重型机械、新材料、军工装备等重点产业。为了突出这种转变,志书还在《西安泾河工业园》中专设“企业选记”章,详细记述了泾河工业园22家主要工业企业,因篇幅限制,还列举了92家投产企业名录。同时,在《附录》中,录入了4个有关重要文件和2篇深度调研报告,对泾河工业园开发建设作了佐证和补充。

  我想,阅读者每每阅读到这些,注目的就不单单是这些所记内容的本身了,而是会在更高层面上,譬如透过这些内容对高陵县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实施由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历程进行历史的回望与透视,从中得到紧跟时代步伐实施产业转型的启迪与教益。

  三、把握了高陵县从千年古县向城市新区转变的发展规律

  高陵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周时为高陵邑,秦孝公时置县,是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自古为京畿之地,素称“黄壤陆海”。昭慧塔是高陵名胜古迹的代表,泾渭分明为文化地理标志,杨官寨仰韶文化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城镇规模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1990年至2010年,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快速发展。1990年,全国城市化率26.41%,至2010年,提高到49.75%。西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之一,城市化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高陵县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科学规划、推动发展的理念,大力加强城乡建设,县城“扩容、美化、改造、提升”成效显著,城乡环境治理、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泾河工业园成为现代新型工业城。高陵县连续四年跻身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连续两年跨入中国西部百强县。

  《高陵县志(1990~2010)》紧紧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变革背景下高陵从千年古县向城市新区转变的发展规律,从人口、工业、商业、住宅、绿地和公共设施等城市要素上,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这种转变的过程和状态。

  《总述》中概括到:“1990-2010年,按照‘扩容、美化、改造、提升’的原则,实施县城改造,加强村镇建设;聚力建设泾渭工业城,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重视环境保护。”高陵城市建设呈现“一城一园”的布局,即县城和泾河工业城。第四编《城乡建设》编下序中记述到:“至2010年,县城面积由1990年的1.69平方千米发展到8平方千米。新建改造县城道路32条,总里程22.35千米;铺设排水管道32条,总里程21.2千米;建成各类公园、绿地、广场18个,总面积20.54万平方千米。供水、供电、供气、供热设施日趋完善,建筑业迅速发展,市容和环境卫生迈上新台阶。获得‘国家卫生县城’称号。坚持环境保护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污染物排放量均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超过300天。”至2010年,泾河工业城建成面积30多平方千米,建成城市道路40条近100千米。《城乡建设》第三章第一节中记述到:“2002年,全县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开工建设的有天正花园、鸿禧花园等。至2010年,房地产开发项目西安泾河工业园31个,总面积789.33万平方米;县城26个,总面积50.8万平方米。”《人口》编下序中记述到:“常住人口分别为1990年213370人,2010年333477人。”《商贸流通》编中记述到:“1990年,全县有各类商业餐饮单位和网点1693个,从业人员4112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3万元。2010年,有各类商业餐饮单位和网点4025个,其中批发业单位及网点296个,零售业单位及网点3045个,餐饮服务业单位及网点684个;从业人员9806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在高陵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是其重要和显著的特征,《高陵县志(1990~2010)》对此进行了准确把握,充分展现了高陵从千年古县到城市新区转变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内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通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伟大时刻,我们回望历史,1990年至2010年,正是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高陵县正是紧跟这样的时代步伐,全力建设泾河工业园,加快工业化,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力促商贸流通市场化,实现了巨大发展,跨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行列,实现了历史性巨大发展。我们研究修志规律,《高陵县志(1990~2010)》正是紧紧把握和抓住了这种时代和社会变革的脉搏,结合地域特色与发展状况,通过对高陵县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和从千年古县向城市新区转变这样具有时代特色的“三个转变”发展规律的把握,实现了志书“思想”的灵魂统帅与”“意”的表达。我想,把握这种时代与社会变革发展规律,以“思想”的灵魂统帅与”意”的表达,来统领和表达全志而使其达到一定高度的编纂理念与方法,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祈望着我们每一位修志者,在今后的志书编纂中,能够予以借鉴和运用。

  (作者:杨明劳,陕西省教授级高级政工师;王新权,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