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精竭虑定位高 千锤百炼方志成
——写在《岐山县志(1990~2010)》首发式上

作者:宋婉琴 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新一轮《岐山县志(19902010)》,全志共计140万字,地图6幅,照片186帧,插图67幅,表格153个,以事实为准绳,全方位客观、系统地记述了岐山县19902010年的政治文化面貌、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了岐山县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主要发展变化,集思想性、时代性、地域性、真实性、资料性、著述性等为一体,堪称是反映岐山县历史与现状的百科全书。

  笔者以“三个五”来谈谈自己对《岐山县志(1990~2010年)》(以下简称“本志”)的感受。

  一、五个特点

  第一,精心谋划,大气磅礴。

  本志遵循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要求,谋篇布局时精心策划和设计,全志共设30编、129章、482节,多编并列,同类连排,切实得体;再到具体的目,则进一步突出了岐山地方特色与时代特点,在深挖地情、把握时代脉搏上非常到位。

  本志篇目设置科学、合理,从体例、内容、版面编排以及装帧设计等,均注重贯通古今,立意高远;各编篇幅长短相差不多,各得其所,整体布局显得均衡协调;非常重视挖掘和利用资料,以事实说话,反映事物发展全貌;两篇序言均由现任岐山县党政一把手所作,以渲染岐山地情特色为主,钩玄提要,直奔主题;述体文字一气呵成,能够把握大势大略;大事记合理前置,与述体配合起来,达到统摄全志的功能;图表配置精心巧妙,充分体现出真实性、直观性效果等等。本志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岐山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巨大变化,编纂者在突出地方特色上可谓煞费苦心。

  第二,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志装潢设计典雅大方。乳白色封面与隐约相间的浅褐色纹印体现出了浓郁的书卷气,古朴素雅。封面彩照别具一格,拿起沉甸甸的志书,首先映眼帘的是封面上的周公庙彩照,手捧经卷的周公雕像立于彩照中央,凸显了周文化发祥地、周礼优秀文化故乡的地方文化特色。

  志首彩照彰显地情。翻开志书,首先呈现在面前的是三幅岐山地情图。第一幅是《岐山(箭括岭)》彩照,周人崛起之地;第二幅是《凤凰山(凤鸣岐山)》雕塑,周人的图腾崇拜,吉祥如意;第三幅是《县城鸟瞰图》,岐山的现代胜景一览无遗。之后的特色照片如领导人接见与调研、活动特写、景观掠影、商业街拍、工业生产线、民俗风情、名胜古迹、名家书法、岐山名吃等数十张彩色照片,使读者对岐山建设的成就和美好生活有了一个立体的观照认识。既反映了岐山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了岐山改革开放成就与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即客观写实又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赞叹不已。

  第三,思路清晰,不芜不赘。

  本志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笔调清晰,令人赏心悦目。如“概述”部分,开篇简述了岐山方位、面积人口、民族、行政区划后,就切块并列,简介了岐山地貌水系、气候气温、历史文化、人民生活、农林发展、工业交通、教育科技、文物保护、旅游兴县等,条理清楚,不芜不赘。最后更是点明叫响了“厚德、仁爱、包容、求实”的岐山精神和“绿色岐山、人文岐山、生态岐山、和谐岐山”的美好愿景,诗意盎然,豪情万丈,沁人心脾。

  本志内容详赡,参考价值极强。如在“社会”编中,分为“人民生活”、“民族宗教”、“风俗民情”、“社会美德”、“谣谚”五章,非常详备。其中,“谣谚”章分为歌谣、谚语和歇后语三节,朗朗上口,发人深思。歇后语“岐山海棠——独一无二”“岐山人衿黄腰带——另有讲究”“蔡家坡先人——摆摆”“尉加崖的狗——常跟背集”等等,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地名文化意蕴,可读性极强。

  第四,记述务实,详略得当。

  岐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对此,本志以简洁灵秀的文字予以描述:“这里曾孕育了诗经的瑰丽、姓氏的起源、易经的神秘,流传着仓颉造字、凤鸣岐山、周公判牛、诸葛显灵的美丽传说,传诵着封神榜、甘棠遗爱的动人故事……”

  本志基于形势发展和篇幅设置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突出岐山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一方面,相较前志而言,将一些内容升格设立独立章节,如专设“艺文”编等。另一方面,还分散记载了独具岐山特色的事件,如“大事记”中1990年4月条,记载了赵详林被授予“全国百强模范”称号,1992年4月条记载了美国加州大学美籍华人教授与中科院考古学者来岐山县博物馆参观董家窑藏青铜器,1999年条记载了县博物馆藏品赴美国参加俄亥俄州举办的“鸟文化展”等等。既析出改革开放政策大见成效,又彰显了浓郁的岐山地方特色,直笔事实,淳朴无华,却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补前不足,简要追溯。

  “纠”“补”“续”,这是历来处理前志的基本办法。本志虽是断代史,是续志,但有鉴于续志无法全方位体现一个地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事物发展脉络有认为中断之嫌,该志在前志基础上,汲取前任修志经验,对续志有所补救。

  首先,是在“附录”中进行了“史料选录”,将五篇史料性文章辑入该志;以表格形式列举了“重要文存辑目”10项,一目了然。其次,开列“前志补正”目,对前志进行了增补和勘误:增补了炎帝、岐伯、太伯仲雍等11个历史人物小传,并对前志进行了13处勘误。其三,本志在内容上基本都是按照断限进行记述,但考虑到事物上下连贯的需要,一些内容就突破了上限。如第一编“建置”开篇即以导语形式记述了岐山历史上的建置情况,这样的简要追溯能够使读者明了发展大势。

  二、五个结合

  第一,承继与创新相结合。

  作为一地历史与现实真实反映的时代产物,方志历来都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本志在承继前志编纂经验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能够与时俱进。如在框架结构上,前志设置“建置沿革”“自然地理”“自然灾害”等计26卷、132章、357节,而本志则将“卷”改做“编”,并且在章节排序上根据社会变革、形势发展、篇幅设置需要,共计30编、139章、482节,增加了4编、7章、125节。

  本志承接前志,勾连历史,在承继中又不断创新,如“建置”编,前志分为“境域”“建置沿革”“行政区划”三章,本志则调整为“境域”“行政区划”“乡镇概况”三章,既延续了前志内容,又能充分体现当下客观情况。再如本志将前志“自然地理”“自然灾害”2卷13章统筹融合为“自然地理”编4章,结构更加严谨,思路更加清晰,使志书更具吸引力。

  第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章学诚先生在其《修志十议》中曾说“方志为史”,认为志书应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的地方历史线索;同时他还说“志属信史”,即志书应为后人提供志书断限之内的历史资料,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本地客观情况的历史坐标。本志秉持“前志无憾,则但当续其所有;前志有阙,但当补其所无”的原则,做到史事与今事分开陈述、历史与现实结合表现出来。

  如在“概述”中记述:“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周礼之乡。”生动地昭示出岐山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摇篮之一,接着将本志断限之前的历史作出追述,这就使读者对岐山历史有一个简明的了解。同时,还在断限内专设《大事记》,以年代为目列出岐山每年发生的大事,线索清晰,一目了然。如此一来,历史与现实不断线,界限分明却能紧密相连,详略得当把握到位。

  第三,普遍与特色相结合。

  一般而言,各地在编写方志时,在体裁运用上,述、记、志、传、录、表、图照等并用,篇目设置上也都大同小异,文字记述上也都极为淳朴平实,本志也不例外,这是其普遍性。其实,通览本志后,当能体会出其中很多篇目可说是修志人精心设计的创新之作。如本志将前志“人口”卷调整为“人口 环境保护”编,其中“环境保护”这一章分为“环境污染”“污染防治”“环境管理”3节,并分别配之以“废水处理情况一览表”“废气治理情况一览表”等,契合环保城市建设需要,贴合时代特色,做到了与时俱进。

  本志对特色篇章的精心设置也令人叹服。基于岐山是周礼文化的故乡,有大量的文化遗存,本志专设“文物旅游”编,尤其是对“不可移动的文物”与“可移动的文物”分门别类加以仔细记载,对文物管护和文物普查情况各附加有图表来配合说明,使专题资料入志,增加了记述深度,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记载岐山发现的“甲骨文”时,重点介绍说:“在全国出土西周甲骨文的8个文物点中,周公庙首屈一指,凤雏村名列第二。”同时,详细记述了两次甲骨文的发现历史,客观描述了甲骨文的特征、分期及其对研究周文化的重要实证意义,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第四,记述与学术相结合。

  胡乔木曾说:“过去修志是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去做的,它本身是一项学术性的工作。”李铁映也曾强调说,要“把志书的质量和学术品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读本志,可以感受到修志人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水平和道德素养。如此厚重的、成功的方志,一定是经过了对资料的认真调研、分析、归纳、提炼、综合、概括等艰辛劳动之后才能完成的。

  如本志将“艺文”单列为一编,其中,“第一章 散文”不同于往常志书中所载某类、某人、某地、某作品、发表于某处、获何等奖项等形式,而是选载了祭文2篇、《岐山赋》3篇、现代散文4篇,克服了空泛感,增加了感染力;第二章对所载诗词、楹联进行了详细注解第三、四章则对所载书法、篆刻与美术均配以实物图片进行展示,专业在行,发人深思,活灵活现又令人耳目一新。在志书中把文学作品、书法印章、歌曲曲谱录入正文的做法属于创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了岐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记述与学术相结合,使方志更具有生命力和放射性。

  第五,删减与增加相结合。

  本志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精神,对重点加以充实,对一般加以压缩,坚决杜绝主次不分、平分秋色、冗杂臃肿现象。读竟全帙,对本志修志人把握资料、删减有度的编纂技巧深为折服。如本志将前志“文物”卷10章调整为“文物旅游”编2章10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删减了前志“城乡建设”卷,将相关内容分散整理编辑至本志其他编中,与当前社会发展客观形势相契合。

  在删减不需辑录进志书内容的同时,本志增加了必须载入史册的重要内容。如本志将前志的“农林卷”7章分解成“农牧业”编5章和“林业”编5章共10章,并对章节题目和内容重新组合,进行了很大改变,切合客观实际。再如本志将前志“文化科技”卷3章扩为“科学技术”编7章和“文化”编9章,彰显了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信。

  三、五种情怀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提出的:史家须兼“史学”“史才”“史识”三长。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增强了“史德”二字。由此,史学、史才、史识、史德便成为编史修志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时也是最高素养。

  第一,高点定位,殚精竭虑。

  盛世修志多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修志有“五难”:“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征藏书难,预杜是非难。”这“五难”摆在面前,岐山修志人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高点定位,下大功夫,深入挖掘,勤于思考,几多斟酌,仔细打磨,终于在历经五任县长主持、四更篇目、五易其稿、历时九载之后,修成一部沉甸甸的“承载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的历史使命”的《岐山县志(1990~2010年)》。

  第二,以人为本,实事求是。

  本志除了在志前载明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人员组成,还特地列出了本志主编、编辑、主要摄影、县方志办人员名单,以及初审、复审、终审等审稿单位名录外,还在《编纂始末》中专门将二轮修志期间曾担任过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副主任,以及参加过修志工作的人员共计16人一一列举出来,并在志末载有本志编纂情况表,将编章类项、字数、编辑人员予以明确,载入史册。这就增强了参编者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荣辱度,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极大提高。

  第三,品德高尚,见识不凡。

  刘知几在《史通·直书》中说:“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一方面,岐山县志修志人具有很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政治理论水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客观、公正地认识、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岐山县志修志人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很强的业务能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及,并且熟悉各种文章的体裁和写作方法,做到对所得资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编纂出一部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的高质量方志精品。

  第四,人无我有,开拓创新。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地方志,无论从它们的广度来看,还是从它们的有系统的全面性方面来看,都是任何国家的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修志断限内这20年,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要修好新志,就要开拓创新,运用新思路、新方法等来记载。如前所述,本志在篇目上有所创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记述上有所创新,扩充使用新载体,史地政鉴,多元汇流,交织成文,贴近百姓。如本志中记载的地方性人物、地方性文物等,若缺载就会失传而造成遗憾,载入本志便成为人无我有的珍贵资料。

  第五,调研分析,笔耕不辍。

  修志人常说的一句话:“修志不嫌方凳冷,采编耐得时日长。”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过:“方志之著述,非如哲学家、文学家之可以闭户瞑目骋其理志而遂有创获也。其最主要之工作,在调查事实,搜集资料。”一方面,指导编修部门志、乡镇志、村志、行业志56部,搜集县志资料200多份2300多万字,为二轮县志编纂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对每一个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特色项目等均通过现场采访、发书面通知书和调查表、电话咨询核实等方式方法,逐项逐项仔细勘正,客观真实,争取不留丁点遗憾,这种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感人至深。

  作者宋婉琴中共宝鸡市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行政与法学研究室主任、历史学教授

  参考资料

  1、岐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岐山县志》(19902010),三秦出版社,20173月版。

  2、岐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岐山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8月第1版。

  3、黎锦熙:《方志今议》,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4、黄苇等著:《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