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历史印记 鲜明的时代特色
——评《铜川市志(1990~2010)》

作者:杨明劳 时间:2022年05月09日

  铜川,虽以铜官川(今漆水河)而得名,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漆水、沮河两岸构建村落、繁衍生息,但它其实是一座因煤矿而诞生的城市。原本对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印象也就只有煤炭和水泥,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十分严重的污染和人们为产业转型而艰难地奋斗。但在2021年的仲春时节,从踏上铜川土地的那一刻起,感受到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清丽、爽亮、优美和馨香,那样的焕发着勃勃生机,那样的使人迷恋和沉醉,一改以往我们印象中灰塌塌蒙尘垢面的衰老情景!在这样的时刻,有幸阅读《铜川市志(1990~2010)》,由此在了解铜川1990~2010年历史的同时,也对这部志书有了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我们感觉到,这部志书,是一部秉笔直书,特色鲜明,地情详备,人文厚重,能够在高质量发展中给人多方面启迪的力作。

  一、秉笔直书,凸显时代特色,启迪人们,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据记载,铜川修志,肇始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385年间,先后编纂了5部《同官县志》。其中,明嘉靖和万历年间编纂的2部《同官县志》已经散佚,现有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时期编纂的3部《同官县志》流传于世。而《铜川市志(1990~2010)》是新中国建立后首轮《铜川市志》的续志,它全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尤其是铜川前面几部志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历史,凸显时代特色。1990年到2010年,正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飞速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备。这部志书,就是以宽广的时代眼光和境界,牢牢立足时代实际,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通过38编、198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记述了1990年至2010年间铜川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篇目设置方面,首先集中体现了改革的重音,设置了第八编经济体制改革,下设4章共17节,集中记述了宏观调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接着又在各章节中结合实际分散灵活地记述了改革的时代内容。在第三十七编社会中将社会保障作为专章,记述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生活保障、残疾人生活与就业保障、城乡养老保险、“五保户”供养制度改革等内容,把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的发展中,铜川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完整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社会编中,我们还能看到,这一时期城乡居民生活中的一些如网吧、咖啡厅、健身房、婚庆公司、家政服务等的只有改革开放才会有的新风尚新现象。通过阅读志书中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记述,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的理解,进一步增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进一步更好地促进新时代铜川高质量发展。

  二、秉笔直书,凸显转型特色,启迪人们,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转型升级

  煤炭和水泥,曾经是铜川这座能源工业型城市的两大支柱产业。到1990年代,铜川还是依然单纯依靠“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为主支撑经济发展,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大量的采空区、沉陷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志书对此秉笔直书,如实予以记述,并且在记述中重点突出了铜川的执政者是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来克服这种落后单一粗放的增长方式弊端的。这样,志书就在凸显这座能源工业城市转型特色而且是艰难和决然转型的同时,具有了历史和时代的启迪意义。而且,志书有时候为了说明问题,还采取引用第三方见解的方式进行记述。例如,志书为了如实记述20世纪90年代初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事实,引用了中央电视台1993年报道的铜川市为“一个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这一说法。而恰恰就是这些平实的记述,使人们在了解和体悟发展特别不易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当然,志书记述的不仅仅是这些——如果它仅仅记述这些,就难免肤浅得厉害。恰恰相反,志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笔法,更进一步地如实记述了英雄的铜川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壮士断腕的豪迈气概与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坚决行动,毅然决然地在煤炭行业实施“关井压产”,在水泥行业实施“上大关小”,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志书在第十二编工业中,浓墨重彩记述这些;在第十四编商贸服务业、第十五编旅游业及第十八编综合经济管理中,也结合各自产业特点记述这种这些;还将环境保护单列为第五编,以翔实的文字与表格资料从不同角度记述了针对全市环境污染的现状而采取的治理措施、达到的治理效果等。譬如,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难循环的小造纸、小水泥、小煤窑、小电石和小炼钢等五小企业彻底关停……譬如,加强水污染治理,在老市区建成日处理能力3.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对市区污水全部归集回收处理;按照“下山出沟、控建增绿、综合改造、提高品位”的思路,坚持不懈地开展城市山坡绿化、城市防护林建设、废弃矿山治理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凡此种种,无不凸显铜川发展转型升级的特色:顺应时代要求,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持续开展大规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持续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一个天蓝地洁、山绿水清、产业现代的新铜川在转型升级的洗礼中矗立在人们面前。通过阅读志书的这些篇章,我想,我们就会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搞好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的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新常态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

  三、秉笔直书,凸显创新特色,启迪人们,高质量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志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继承规范模式下,以所记述的内容为导向,进行形式的创新。就结构而言,志书采用章节体结构,编下设章,章下设节,大部分节下有目,有的目下还有子目,由高到低相辖统领,层次清晰;就体裁而言,坚持以志为主,述、表等体裁并用,互相结合,互为补充,运用得当,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并还原了铜川市政治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貌。这些,从表面看,都是对规范模式的承继与遵守,但如果结合内容,我们就能够看出志书鲜明的创新之处了。将全书38编的内在结构进行解剖,就可以看出志书以铜川市1990~2010年发展历程为记述的主线,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内容来组织结构的。如果再进一步解剖,这种创新之处还有许多。譬如,在原有第一轮志的基础上,这部志书增设了社会、文化遗产和果业编3编;不拘泥于现成,突破事物分类标准,把具有铜川地方特色的内容,进行升格处理,在单列的三十二编文化遗产中增添了《古籍》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陈炉镇》等内容。在政治部类中,“中共地方组织”中加写了“农村工作”,这是不多见的,说明铜川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在“人民政府”中设置“施政述要”,通过丰满的记述,突显了人民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自己施政的宗旨。一个方面是记述的内容史实本身具有的创新意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即新区)的建设就特别能够说明这一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不仅仅是铜川城区发展框架的拉大,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它还具有十分重要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创新意义——而且,后者具有的创新意义,更要优于前者。一个城市,唯有承载产业,唯有承载适合自己且符合时代要求的产业,这个城市才能够兴旺。铜川市一直在努力:1993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铜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建设,城市发展由北向南转移扩大。从1998年开始,铜川市委、市政府机关和电力、电信、金融等服务机构陆续迁入新区,形成了铜川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到2010年,基本形成“北市区,南市区,黄堡、董家河城市绿色产业走廊”的山水园林带状城市形态。而且,这种城市框架拉大、建设规模扩大也产生了晕轮效应,在铜川城市化建设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上具有了标杆和示范意义,矿区、区县和村镇建设步伐也由此进一步同步加快。到2010年,全市建成93个新农村,各区县、矿区、村镇的巷道都得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发展成为环境达标、空气质量优良的“省级绿化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如果我们要理解现在的铜川已成为了一个包容、开放、舒适、充满活力的,正逐步向智慧化城市迈进的新型城市,就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创新对于这个新型城市的驱动意义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读完这部志书,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体悟创新在铜川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就一定能够通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成绩。

  新时代奏响新乐章,新时代实现新梦想。“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正在创造辉煌业绩的铜川人民,一定能够以志为鉴,汲取《铜川市志(1990~2010)》的营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谱写铜川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杨明劳 陕西省教授级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