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笔记史著华章

作者: 时间:2022年05月25日

  盛世修志。

  在我们掀起学习党史热潮、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安康市汉滨区志》刊行面世了。编修印行地方志,在今天档案资料相对完备、电脑普遍应用、印刷技术十分先进的和平年月,不是什么稀罕事,每年海量的史志读物让人眼花瞭乱目不暇接,其它姑且不论,作为生活在汉滨区域的一个文化人,当然对这部志书有了相对浓厚的兴趣和关注,竟然发现,它给了我们不同以往的认识和感受。

  一、装祯美观大方让人一见钟情

  当我拿到这本铝塑纸恭恭敬敬包着的厚厚的志书,只一眼,就深深地喜欢上了,深蓝的底色、一桥连接两岸的标志性图片、威武有力的魏体书名、以及封面和书脊错落有致的排兵布阵,都让人特别爽眼,装祯设计的非常精美、庄重、大气,透着专业人员的敬业精神,又传递出编纂人员和最后拍板的领导独到的慧眼。

  智慧不仅仅表现在装祯上。初看封面的起始时间,不明白为什么选在1988年,细一想,原来安康县改市是在此年,即人们后来一直口称的“小安康市”,此轮修志从这一年起步是理所当然;2000年,安康地区撤地建市,“大安康市”应运而生,原“小安康市”又改为汉滨区。几经变动,无疑增加了编纂难度,比如这区志名,如果编为“安康市志”,则会与现在的“安康市”混淆,如果仅标“汉滨区志”,则无法囊括原先县级安康市部分,聪明的编者们将志书定名为“安康市汉滨区志”,既顺理成章又不失规制,把原先的“小安康市”和现在的汉滨区非常巧妙地连在了一起。

  二、丰美内容凸现了汉滨特色

  我们国家一直有着悠久的史志资料记录、编写历史,有着深厚的重史传统,至少在商代,就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尽管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先秦的典籍一毁而尽,尽管历经兵燹战乱,但几千年来的记事没有间断,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们的“文明古国”因之绵延不绝史料的佐证而形象饱满底气十足,足以笑傲江湖。

  “史”是国家所撰,“志”为地方所修,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献,是一个地方的史实,它与“史”一样发挥着“存史、资治、教化”的作用,近年来又新增了“旅游指引”功能。

  我们看这部志书,它不脱窠臼,没有突破从宋代定型以来地方志的编修体例,但现代志书洋洋大观宏伟壮阔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卷帙浩繁、资料充沛、图文并茂、印刷精良,涉猎诸多领域,囊括各行各业,对本区那个时段22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资料进行了精细的筛选整合编修介绍,给我们推出了一部十分精美的方志。“史”可以有评说,“志”则只是据实纂录,我们就是从这分门别类的“流水帐”中,从以往所认为的刻板枯燥的条目中,全面地、详实地了解了汉滨丰盈的历史和现实,了解了汉滨发展的足迹与脉络,方方面面的资料在书页里恣肆烂漫、一片葳蕤。我每每翻阅,就如同在与历史老人对话,那字里行间似乎幻化出这样诙谐的字眼:小子,看你想看汉滨区什么没有!

  是的,对任何一个读者来说,想要知道汉滨区那些年的情况,随手一翻,那些优美的图文所带来的信息便跃然纸上,欢快地钻入你的眼帘,使你受益匪浅,42编的丰厚内容犹如知识海洋,徜徉其间,可以尽享知识的盛筵和馈赠。

  对我而言,由志趣所勾引,我重点浏览了这部志书的“文化”和“艺文”两编,非常感兴趣,使我大致了解了那个时期安康文化事业的状况、文学创作的概况、文化人的情况,这里面的许多作者我都认识,很多人的作品我都读过,并为他们写了评论,但像这样全面地了解安康文化界的情况并产生整体的印象,还是通过阅读本志才获得的。而在此之前,对这方面情况的若明若暗一直是我从事文学评论的软肋。

  区志里的“人物”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些人物都是本区有重要影响者,但我过去不是很了解,部分认识的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像这部志书的“人物传”部分,许多我是只闻其名未见真容,有些人物常听人说也只是有个大致印象,不甚了了,看了这里的介绍,虽然都只是精短的一段,却让我们通过这种“官宣”“定论”对其人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了解,比如刘旸光,如雷贯耳却从未谋面,以前多是民间的说法,争议颇多,区志将其录入并加以介绍,意义就不同了,而且我认为对其评价的非常中肯,客观公允,令人信服。治史修志者,就应当这样,不人云亦云,不似是而非,尊崇史实,秉笔直书,是最重要的品质。在这些人物中,我尤其细读了那些受表彰的先进人物,虽然绝大部分不认识,但敬佩之情是油然而生的,他们是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和部门的先进分子,将这些英杰人物赫然入册,既是方志的传统做法,也为方志增添了光彩,铺陈出一片群英荟萃的园地,传导出一种抑恶扬善、弘扬美德的文化教养,对陶冶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了引导作用,让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

  我尤为感触的,是区志对改革开放历程的记述和那样一种激情。1988到2010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狂飚猛进的年代,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虽然志书强调的是“述而不论”,但区志编者仍以热烈赞扬的笔调、广阔的历史视野和全新的认识角度,热情描述了从县到市到区,各项改革举措为汉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生活带来的辉煌胜利和沧桑巨变,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充满了对如火如荼改革年代深切地怀念和对未来无限的信心。

  而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志书就是工作指南一般的存在,以“志”资“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有益的获知过程,随手一翻,可以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掌握治下家底,对辖区前前后后的情况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数,做什么决策也就胸有成竹,敢拍胸脯了。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鉴古知今”吧。对一些相关单位,利用方志资料,在地震气象预报、矿源探查、防旱防涝、抗洪抗灾等方面参考参考,都不无裨益。而谁要想在区境内游玩一番,开卷也是有益的,瞧,这里面对汉滨风景名胜、自然环境、社会风俗、农土特产甚至奇花异草都有简明扼要介绍,逐章读来,犹如徐徐展开一幅优美的画卷,山川形胜,栩栩如生,社会风云,波澜壮阔,把我们的眼界拉升到一个广阔的视域。我突然发觉,一部好的志书,不仅仅有留史存鉴的作用,也实实在在能惹起我们的乡愁,激发我们知家乡、爱家乡的热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在汉滨生活工作了三十年,早已把它视为第二故乡,实实在在爱着这片热土,所以读着这本方志,读出了一种家乡的情感和故土的情结,心中涌出一股暖暖的热流。

  三、据实纂录体现了修志宗旨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据实纂录是修志的宗旨,这本区志让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尽可能全面客观真实地纂录那样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资料,反映了汉滨自然和社会风貌,给今人和后人奉献了一部高质量的志书,提供了可靠有据的史料。

  这方面不用怀疑。这部志书的上下限时间,离我们并不遥远,说是“史料”,于我们来说仍是现实,无论是哪条战线哪个行业还是什么成就,我们都是当事人、见证人,很容易鉴别真伪,我就把我从事几十年的“人事 劳动”工作和比较熟悉的“文化”两篇目进行了字斟句酌的把脉,我承认,没有诊断出不确的毛病、失实的症状。

  也许,我不是一个高明的大夫。作为一部鸿篇巨制,个别地方有以讹传讹的可能,但不可能是有意为之。甚至到目前为止我在阅读过程中还没有发现错别字。难能可贵!

  有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我就认为本志“艺文”一编是多余的,该编“作品存目一览表”还有点用处,可以并入“文化”一编,其余所选则意义不大,且不说选用的那些作品并不一定代表作者的水平和风格,更其“节选”的作品历来为读书人所不爱,内容割裂前后不衔接,有什么读头?最多,对作者和作品作一简短介绍即可,花那么大的篇幅登这类文章,是没有必要也是没有意义的。把文人的文章入志,在过去书写不便、印刷落后、保存不易的情况下是必要的,有着保存史料的考量,现在的书写是如此方便,且印制十分便利,许多作家都有作品存世,如果谁有兴趣可以找作品去读,真没必要在志书里刊载这些作品,本来人们对现代志书篇幅过大、动辄上千页上百万字的块头早有非议,而我们还如此慷慨大方,加入这么多水分。志书虽包罗万象,但也讲求删繁就简、去芜存精。

  四、殚精竭虑磨就了一部精品

  十年青灯黄卷,六次更易其稿,一部《安康市汉滨区志》呱呱坠地应运而生,当它最终摆在大家案头时,相信众多参与者是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激动和自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孕育和诞生的艰辛也是无庸置疑的,它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人见人爱的一部志书,质量上乘,优点突出,图片美轮美奂引人入胜,文字严谨洗炼简洁流畅,有着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品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美华章,让我们真有点爱不释手,它与前期编修出版的《安康县志》互补成系,形成了汉滨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010年完美的史志记录,沟通古今,赓续传统,启迪未来,功莫大焉,应当祝贺!编纂、校对、装祯设计和其他工作人员在编修时的小心翼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的精神,我在阅读时是深切地触摸到了,他们应当领受我们莫大的敬意。作为总纂的方琛先生,作为编辑之一的牛谦才、柳庆康,都是我相识相知多年的文友,他们对地方文化的渊博学识、为人的谦恭诚善、作风的细致慎微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夫,是方志编修的不二人选,有这样一支编辑团队,有汉滨区委区政府令人叹为观止的支持力度,有全区上下的协同努力,《安康市汉滨区志》得到大家如此的青睐和尊崇,让人情不自禁地放置桌右,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作者:龚仕文 安康市养老保险经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