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志(1988~2010)》书评

作者:汉阴县档案史志馆干部 徐杰 时间:2022年11月15日


  《汉阴县志(1988~2010)》为1991年版《汉阴县志》续修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编纂原则,“把控宏观、探寻规律;突出特色,展现优势”,客观公正地全面记载汉阴20余年的历史与现状、经验与教训。该志书体例完备、篇目合理、内容翔实、资料丰富、特色鲜明、装帧精美,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地方志精品。

  一、篇目结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科学合理

  《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四条指出:“地方志的篇目设置,应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形式上不强求一律。”《汉阴县志(1988~2010)》遵循规定的要求,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并用,横排纵写,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首设概述,统摄全志;次为大事记,勾勒脉络;正文以类系事,按类设编,编下设章、节、目,条目内容繁复的,增设子目、细目。这种编写方法便于撰写,便于检索,便于使用。

  二、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地方特色突出

  为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汉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该书在节、目微观内容记述上下了硬功夫,所设节目90%以上内容记载都十分丰富。

  例如第三编人口,共分2章8节,从人口分布及密度、人口构成、人口变化、计生队伍建设到生育水平,全面而深刻地记述了汉阴县人口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再例如第二十四篇第一章第三节基础教育,下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4目,以文表结合的方式,直观地表述汉阴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民间信仰习俗,虽然有良莠之分,但修纂者仍以平常之心,在第二十八编第四章民俗中,分生产习俗、生活礼俗、岁时节俗、民间娱乐与禁忌等节,客观记录了原始信仰、祀神祭祖、求吉祈祥、民间禁忌等内容,这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汉阴的民俗文化发展。

  一部志书表现出的其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是该志书与其志书的主要区别。只有把一些独具特色的篇目写活了,让读者在开卷有益的同时,感到有“读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志书的存史、资治、育人的本质作用。《汉阴县志(1988~2010)》详尽地介绍了汉阴自然环境、地域形成、人文建置、自然资源、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地方特产等县情县貌,让人如临其境。

  反映汉阴的文化特色方面,该志单设“文化遗产”一章,分别从“田野文物”“馆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阴历史悠久,文物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

  方言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汉阴县志(1988~2010)》在“方言”一章中,除了详细阐述本地方言分区总体特点外,还分别介绍了本地各方言区的方言特点,并用列表的方式将本地方言部分发音特点与普通话发言特点进行比较,同时还着重记述了汉阴方言内部差别,收罗详尽,尽显地方特色。

  三、图表丰富、文辞精当、行文流畅

  适量的随文图表在一定程度上可将复杂、丰富的社会历史还原,不但能增强文字叙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还能更好地展现入志事物的规律,有利于读者对入志事物的理解。《汉阴县志(1988~2010)》在很多章、节、目中都采用了图表随文互补的方式,例如在第五编农业、第六编水利、第二十四编教育体育、第二十七编文化、第二十九编人物中,通过大量表格与文字的紧密配合、更深刻地反映出入志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的问题;在第八编城乡建设中,还配上了适量的随文图片,活跃了版面,增强了直观性与可读性。

  只有语言精美、富有文采,文章才能流传久远。地方志书虽然只是一部资料性著述,但是却具有很高的传世价值,而地方志要传世,要有读者,语言必须要讲究文采。《汉阴县志(1988~2010)》主要采用语体文、记述体,力求通畅、简洁、明快、一目了然。概述叙、论结合,各章节目内容记述尺度把握比较准确,语言文字比较简洁流畅,基本做到了言必及事、言必有据、言而有信、述而不作、寓褒贬于事实的修志风格。如人口、城乡建设、文化、社会生活等节目内容记述具有很强的存史和参考价值。

  志书编纂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严谨的传世工程,《汉阴县志(1988~2010)》修志工作虽因人事变动,5次调整编纂委员会,但在修志工作者坚守史志初心、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攻坚克难下,历时13个年头终脱稿付梓。修志之举,贵在读志之德,重在用志之效,《汉阴县志(1988~2010)》承载的资料信息极为丰富广泛,详细保存了汉阴人的历史记忆,是一本值得读的好志书愿本志能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为奋力建设幸福汉阴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简介:徐杰汉阴县档案史志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