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凭谁书写就
——《西安市临潼区志(1988—2010)》点评

作者: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 张世民 时间:2023年07月22日


  有一首《唐多令·秦始皇帝陵》如此写道:“一统建奇功,千秋话祖龙。任我心,穿越时空。十万貔貅来眼底,车碾月,马嘶风。妙手夺天工,文明举世崇。是人民,智慧无穷。历史凭谁书写就?挥意气,论英雄。”秦始皇帝谁人不知,兵马俑谁人不晓?南依骊山,北邻渭水,遗存丰富,景色斐然;兵马俑、华清池,鸿门宴、兵谏亭……这些富有历史纵深感的人文掌故,都是谈及当代临潼不可不涉及、不可不关注的内容。首轮《临潼县志》(1991)曾因秦兵马俑的出土而洛阳纸贵;新出版的《西安市临潼区志(1988—2010)》(2018)更以资料翔实、体例规范、文采斐然和图文并茂而引人瞩目。这部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洋洋160余万言的新型区志,全面聚焦着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最初十年的历史变迁,但却辉映着从临潼一域有建置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和最新成就。通过这部志书认识历史上的临潼,了解发展中的临潼,可谓殊具价值。

  谈及临潼的特点,首推政区屡变,功能日新。从临潼县到临潼区,一字之易,却意味着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巨大变迁。临潼县始于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至1997年撤县设区,历时1982年之久。而作为西安市的重要功能区之一,临潼区已有26年的历史了。古老而又年轻,富有历史标识而又极富现代活力,正是今日临潼的写照。昔日的临潼,曾用名栎阳、骊邑、芷阳、新丰、万年、广阳等县名,说明随着社会变迁,当地那废兴频繁、演变多端的政区特点,而今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市城市功能区的东端,当是最新、最具人文魅力的政区格局。

  临潼的又一个特点,在于人文渊薮,历史标识。这里拥有驰名中外的秦兵马俑和唐华清池两个5A级景区,有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秦始皇帝陵两个4A级景区,同时还拥有具备6000多年利用史的骊山温泉,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御用温泉之都。女娲抟土造人、烽火戏诸侯、鸿门宴、西安事变等历史掌故,从唐明皇到蒋介石等各色人物足迹,都是当地不可复制的人文旅游资源。每一个景观景点和人物掌故,都有说不尽的历史默契和生活启迪。

  临潼的三一个特点,在于景区丰富,旅游胜地。作为秦岭支脉的中国文化旅游名山——骊山,具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温泉瀑布,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骊山晚照,作为长安八景之一,其地貌景观、生态景观,位于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央地区,同时也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所在。按照建成世界一流旅游名区的目标,临潼区以全域旅游创建为统揽,着力提升旅游品质,塑造旅游品牌,竭力丰富其景区内涵,目的正在于使这里成为中外游客非到不可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临潼的四一个特点,在于风俗隽永,名人云集。临潼的传统节日习俗饶具特色,诸如骊山古庙会,又称单子会,是纪念骊山老母女娲氏的节日;仁宗庙会,又叫人祖庙会,以祭拜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为主题;补天补地节,又叫女娲补天补地节,以纪念远古时代女娲氏补天地的节日。这些古老的祭祀节日,也都与当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从古迄今,活动在这一区域的历史星宿辉耀史册,留下显著屐痕的名人足迹更加丰富。且不说《临潼县志》,仅仅是《临潼区志》所写20年间,就有历史文化名人95位,列传人物117位,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殿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叔侄,以及著名导演张艺谋等等。从旅行观光的角度而言,足履其地的各国政要、文化名人更不胜枚举,这都构成了别样的人文景观。

  我们获知临潼区历史文化和当代成就的重要媒介,不在于外宣材料,而在于地方志书。尽管舆情无限而书写有尽,但毕竟,《临潼区志》作为一部断限志,使用了如许大量篇幅来记载临潼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内容涉及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其存史、资政、教化和交流作用显而易见。

  众所皆知,首轮《临潼县志》编写之际,正是秦始皇兵马俑震惊全球之时,所以人们为一览世界奇观,渴望得到一部县志,可谓是不遗余力。二轮志书编纂期间,临潼县撤县设区,成为大西安都市功能区的东大门,这一方面更凸显了首轮县志的重要性,因为那部县志已成为历史的绝唱,而在另一方面,与《临潼县志》作为第一部会通志相比,《西安市临潼区志(1988—2010)》作为西安市临潼区的第一部区志,则采用了断限志体裁,在反映区域城市化进程、展现今日临潼的辉煌成就方面,其著述框架的科学性和书写判断的艺术性,也都具备了全新的视角和时代的标志。两部县区志的编纂出版,也都成为受人关注、引人瞩目的事情。我们今天分享其著述成果,评述其编纂成就,首先要感谢各位主编、编辑和参与撰稿的同志们,没有他们的躬亲参与,这部志书的著述样貌可能是完全别样的;其次要感谢历任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领导和各部门、各街办的同志们,他们的重视和支持,他们的审稿和把关,也是志书走向成功的关键;再则要感谢社会各界人士,特别要感谢那些为建设临潼、发展临潼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写在大地上的成就越辉煌,这部志书的记载也就越有内涵,越有价值。辛苦与成就俱在,精彩与理想同辉,这正是我们值得为之骄傲、为之鼓呼的地方!

  概括《西安市临潼区志(1988—2010)》的成功之处,我觉得资料翔实,体例规范,文风质朴,校对严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当是无可争议的学术共识。其中骊山风景名胜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都是引人关注的特色资讯。在装帧印刷、版面处理方面,该志讲求精当,把关严谨,也饶具亮点。尤其是编纂工作中,临潼区首创了以审代培、以审促编的编辑方式,深化了内外交叉、拉网校改的精改办法,也在全省第二轮市县志编纂中独树一帜。总之来看,这部志书具有较高的资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应是当之无愧的。有鉴于此,对于该志给予大众阅读的启迪,以及大众应当从中汲取哪些知识智慧,我觉得仍然有深入探究、系统思考的必要。

  首先,我们要端正认识、刷新认识、提升认识。单纯说提高世人对地方志鉴事业的公共认识,这恐怕容易变成老调重弹。最关键的,仍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赋予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境界。早在福建宁德任职时,习近平有关地方志工作的讲话中,就强调地方志是聪明人的事业。学聪明,当然首先是学历史,因为历史使人智慧、历史使人聪明,这是不言而喻的。地方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藏,要与时俱进,就要有所创新。从地方志到综合年鉴,是从长时段到短时段的一个转变;从编写过程到出版读用,是从书斋走向社会化的一个转变。而地方志事业从单一业态到多业并举,也是其转型升级、走进人群的一种转变。近些年来,临潼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乡镇志的编写,注重从历史文化角度深入梳理地情资讯,这也是地方志事业走向生活、走向大众的必要抉择。从这个角度来转变我们的思想认识,应该是人人得而掌握、人人得而参与的。

  其次,地方志的读用业态堪称丰富多样,不拘一格。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临潼县志》到今日的《临潼区志》,不一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思维,贡献了不一样的业态。“业态”一词源自日本,实质上也就是运营方式、经营方法,地方志事业也可以借鉴这一经营理念。我曾经将地方志事业的现实作用概括为十种业态,而从《临潼县志》到《临潼区志》,在践履这一丰富业态方面也做了不少可贵的探索:

  一是作为教育读本,可以发挥乡土教材的作用。临潼区坚持档案、方志机构两合一体制,具有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统一的特点。临潼区档案馆保存的是文书档案,是原始凭证,但要成为大众读物,就必须实现文献资源转换,其中官方的转换叫做历史记录,而民间的转换叫做口述记忆。把完全封锁在档案库藏中的原始资料转化为可资利用的史志著述,其实也就蔚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素材。

  二是作为标准文献,可以有各类地名词典或百科性辞书。地方志不必都是地方志工作者的作品,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社会各界,依靠社会大众。不管是那个类型的历史文献,也都具有认识国情、地情的重要性,但比较而言,地方志和地方综合年鉴无疑是最权威、最具有基准性的重要文献。此类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它的现实活力所在。如果说《临潼县志》的亮点在于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的话,那么《临潼区志》的亮点,就是在此基础上更见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双重文化遗产的交相辉映,也促使人们对于当地民俗风情有了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

  三是作为基础文献,属于社会调查和地情普查成果,具有历史横断面的记录价值,足以反映一代人的思想文化和现实业态。地方志有代沟,也必须反映这种代沟,记录这种代沟,但是所谓代沟,其实也是发展和创新的标志。从《临潼县志》到《临潼区志》的篇目架构和著述理念,都可以看出两代人之间的不同治理理念,这不单是环境条件的影响,更是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标志。两轮志书均采用了卷章节体制,前者强调政治斗争志和“文化大革命”动乱志,就连秦始皇兵马俑也湮没在文物志之中,而后者既重视政治部类,深化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记载,同时加大了骊山风景名胜区记载,两者卷帙接近,内涵却各有特点。

  四是作为乡约文献,具有自成单元的优势,也是今后地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临潼区各地涌现出一批村史馆或社区史馆,较之国家方志馆、省、市、区级方志馆更微观、更灵活,也能更好地诠释当地的基本国情和特色地情。从《临潼县志》到《临潼区志》,既要从基层社会中汲取地情资讯,又能帮助读者了解县情、区情,从而用较为宏观或中观的视角来观察周边的一切,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日常追忆和亲身感受。县区志下乡走基层,必将成为地方志事业广业态、接地气、生触须的一种基本途径。

  五是作为旅游指南,对于生态环境、自然风景和人物风采的系统介绍,有助于普通旅行者的深度了解。许多人将《临潼县志》《临潼区志》作为深度导游工具书,也是这个道理。站在全域旅游角度来看,临潼区冠绝中外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对于矗立西安市的旅游城市形象,对于塑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中心城市,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而从《临潼县志》到《临潼区志》,对于其丰厚而深镌的旅游文化资源的记载,不但具有现实的观光参照作用,而且具有书写角度和记述深度上的方法论意义。

  六是作为艺文文献,可以储备和梳理当地文化人的著述作品。每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每到骊山华清池风景区,不少人都想写一写诗歌、散文或其他文学、文艺作品,而前人的著述可以为这些文化人提供借鉴,提供参考。

  七是作为文化标签,这与一个国家或民族、区域的精神标识、自然标识和人文标识密切相关。秦始皇兵马俑是临潼的标签,也是陕西的标签,甚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有人说陕西地图就像跽坐式兵马俑,应该是深具道理的。

  八是作为命名依据,地名命名或人名命名、机构命名,也都可以有所借鉴。城市要扩张,地名要更新,就要避免千篇一律,反对过度重复。地名要有历史文化意识,要有文化遗产意识,恐怕也要规范其用于各类命名的现实意义。临潼境内的历史地名和现代地名,其命名方式和命名经验,也都足资借鉴。

  九是作为智库文献,地方志著述与党政机关调研报告的区别在于时段长短的不同,其中长时段文献的稳定性更强一些。相比而言,地方志的资讯更持久,更有说服力,而地方综合年鉴弥补了地方志在时段上太长的不足,在切题应用方面更见效率。

  十是作为科研成果,地方志作为具有集大成功能的著述文献,完全可以与仅有吉光片羽效应的影视文献相映成辉。临潼区志的内涵丰富和外延活化,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学术命题。譬如用影视版方志来宣传地方资讯,梳理文化遗产,也都值得探索。《中国影像方志》的拍摄取景,也是区志文献活化利用的重要渠道之一。

  第三,临潼修志的经验值得注意。两轮临潼修志实践表明,地方志编纂是个双刃剑,务必有所兼顾。既要有短时段的深化透析,更要强调长时段的渊源追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保持历史性和逻辑性的完形统一,是地方志著述最具价值的关键所在。而要充分蔚成这一点,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人群而言,其着力点和用功处也将有所差异。在志书编成之前,我们是地情文献的贡献者;在志鉴编辑完成之后,我们是地情文献的鉴定者;在志鉴阅读过程中,我们则是地情文献的拓展者。地方志事业需要大众参与,更需要有所创新。临潼区志的编写完成,原始档案固然是第一位的,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恐怕更不可或缺。归根结底,地方志也被称为一项遗憾的艺术,究竟如何将遗憾降到最低程度,临潼区志的党委重视,政府支持,资料积累和广泛征集,以及以审促编,以审代培等工作模式,也都为此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正因如此,这部志书堪称一部值得永久收藏的历史文献,其原因,就在于承载了一代人的思想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志必将进一步凸显其历史价值;但地方志鉴也期待批评,批评不是否定而是矫正,不是委弃而是认可。过去编写过程中人们的重视、参与程度各有差异,一旦构成完整的历史文献,可能每个读者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角色或与自己密切关联的地方。这是屡有验证的一种阅读心理。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序列中的一棵正在出新、正在成长的大树,在新的历史时期,必将面临新的契机、新的发展,这也需要大家广泛参与,需要大家有所批评。在第三轮修志即将启动之际,作为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意识和文化遗产观念的临潼人,必将会对此有更真挚的感受和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简介:张世民,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