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规范,贯通古今,内容翔实,特色突出
——评新编《定边县志》

作者:黄正林 时间:2023年07月23日


  定边县位于陕西的西北部,在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陕西四省的交界处。历史时期不论在军事上还是交通上都有重要的位置,“东接延榆,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清·嘉庆《定边县志》卷一《地理志·形胜》)。尽管历史文化悠久,但定边县有县级行政建置比较晚,北宋设定边县,属环庆路庆阳府,县治在今吴起县的铁边城。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新筑今定边城,设立营所;清雍正九年(1731年)复置定边县,有了完整的行政建置。所以定边县有县志也比较晚,第一部《定边县志》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第二部是《定边县乡土志》,成书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第三部是新中国首轮所修《定边县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下文简称“2003年版”),纪事截至2000年;第四部《定边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下文简称“2022年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轮修志新修的一部通志,也是迄今为止跨度最长、最为厚重的一部本邑志书。全志纪事始于史前时期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下至2015年,其中“要事纪略”“概述”延至2020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要事纪略、专记、编末、附录和主体内容构成,分为25编、139章、648节,另有“专记”“附录”“编末”和“索引”,共计350万字。该志的完成是定边县又一重大文化工程,在定边县志修订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概览新编《定边县志》,笔者觉得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编修规范,体例完备,是新方志编修的典范

  2007年11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对二轮修志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编纂方式、体例篇目、记述内容都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次年9月,该小组颁布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方志的体例、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2022年版遵循上述两个文件,不论体例、内容、记述方法均符合上述要求。体例上按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进行编排,分编、章、节、目四个层次。题材上有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索引等。在内容上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工业、盐业、石油开采、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城乡建设、商贸、服务业、金融、财政、税务、经济管理与监督、政党、政权、人民政协、群众团体、军事、政务、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艺文、卫生、体育、社会、方言、人物。另外有“专记”“附录”和“限外辑要”。这样谋篇布局,一方面,在体例、题材和内容上符合《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要求,涵盖了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在体例、内容上对传统方志有所继承,如第二十一编“艺文”,不论名称、内容编排都继承了传统方志的编纂方法;在大事记之外则专门设置了“要事纪略”,继承了传统纪事本末体,对发生在定边县境内的重大事件做了记述。在内容编排上也有所突破和创新,对内容进行了比较准确而细致地分类。食盐是定边县传统产业,按照传统在经济类中,将“盐业”专设一编(第七编);石油是近数十年来定边兴起的支柱产业,将“石油开采”独立设编(第八编)。还设置了“社会”编(第二十三编),将婚姻家庭、居民生活、民族、宗教、民俗等内容纳入其中。定边县是革命老区,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三边分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专设“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进行专述。为了保存定边县珍贵的文献资料,还设置了“附录”,将碑石、历代议疏、三边教案、政府文告、军事电文、报刊文献、信函、题词、日记、自述等无法在“正志”中显示的文献收录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版新志独具匠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二维码嵌入书中,读者通过扫码链接能看到更加丰富的内容,有定边自然风光等专题视频和电子图文,这个新的探索值得推广。所以,不论是在地方志编修规范上还是体例、内容的创新上,新编《定边县志》堪称新编方志的典范。

  二、贯通古今,实事求是记载本县历史文化

  尽管定边县作为政区建置比较晚,但其历史却十分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新编《定边县志》的编纂者眼光独到,利用已有研究成果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对该县历史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力求自古及今地贯通。如在“建置沿革”查阅了古籍文献司马迁的《史记》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领导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作,把定边县的历史文化追溯至夏商时期,并指出从夏商、西周到战国时期,定边活跃着羌戎、犬戎、獯鬻、义渠戎、朐衍戎、猃狁(犬戎)等。对于秦统一后定边县的历史文化,编者参考了《后汉书》《晋书》《隋书》《宋史》《金史》等“地理志”,历史上著名的地理著作如洪亮吉的《十六国春秋》《元和郡县志》《元和郡县图志》以及《西夏纪事本末》等典籍,辅助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文献,比较清晰地反映今天定边县境内历史文化概貌,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今陕甘宁交界地区建置沿革十分混乱,留存下来的各县县志对其建置沿革记载均不一致,有许多混乱之处。作者借助历史典籍一一作了梳理,使本县历史沿革相对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其他各编也有对古代历史的追溯,如人口、农业、盐业、交通等都有对古代状况的记述。在人物编中,收录了清朝之前历史人物44人,现当代人物传记117人。这些人物或地望在定边,或在定边从事各种活动,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反映定边历史的变迁和丰富的历史内容。因此,本志力求贯通古今,全方位呈现定边县自夏商以降至今的历史文化风貌。

  需要特别指出,历史上,今定边县与甘肃的环县、庆阳,陕西的吴起、靖边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交界,很多历史问题纠缠不清,尤其建置方面“互相打架”“自说自话”。但新编《定边县志》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记载了本县的历史。如撰写东汉本县建置时说,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废阳周、朐衍县,并归德入参圝县,“定边西南山区改属凉州刺史部马岭县,东南山区改属凉州刺史部参圝县,东部滩区改属并州刺史部奢延县”。并未将某县治强行拉入本县境内,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编志精神。这种精神还表现在“行政区划”方面,北宋之前本县行政区划如何,已不可考,编者未写一字;北宋时期根据《宋史·地理志》写了城和堡寨;清朝以降本县有明确建置和县志,本志详细记载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划状况。再以人口为例,对历史上人口变化做了客观分析和描述,指出秦统一前“人口增减,数目无考”;秦统一至唐朝,只是根据资料编纂了该区域人口增损的文献记载,明确指出“五代十国及宋、元时期,人口时有增减,史料失载”。本志还保留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和陕甘宁边区时期1941年、1946年定边县的人口资料。这些都说明有史料佐证就详写,没有典籍可供参考就略写或不写,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另本志还突破传统,鲜明提出“西汉置弋居县,设盐官”的新论,把定边域内建县的历史又整整向前推进了上千年。正因如此,有理由相信,新编《定边县志》是一部信史。

  三、突出革命历史特色,赓续定边县红色文化

  定边县是革命老区。1926年就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秘密组织定边支部;1930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等西北革命先驱先后到定边开展秘密兵运工作;1934年,陕北红军游击队在定边南部山区进行游击活动并帮助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次年, 成立了定边县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权);1936年6月,红军西征解放了定边县城,从此开辟了定边历史的新纪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定边县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边分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彰显定边县革命历史特色,新编《定边县志》设有“专记”记述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革命历史,包括中共三边地方组织、三边分区政权组织、军事组织和武装斗争、群众团体组织、三边分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比较系统地反映定边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辉煌历史。

  在彰显定边县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方面,全志各编都有显示。如民国时期大事记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定边最早的党组织建立状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革命事件。大事记所附“要事纪略”中有“中央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定边县”“红军西征围攻安边城”“红军西征解放定边城”“毛泽民在定边”“周恩来夜宿罗儿崾岘”“三五九旅四支队打盐”“定边回民自治区(乡)建设”“中央民族学院定边办学”“安边起义”“郑大墩保卫战”“三边战役”“安边突围”等。发生在定边县的这些红色故事对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陕甘宁边区时期定边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反映。如第四编“农业”记述了荒地开垦及成效、畜牧业及其发展水平、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农田水利等;第五编“工业”记述手工业生产状况、毛织业发展水平及在自给经济中的作用等;第六编“盐业”涉及边区时期盐务管理、食盐生产、运销、盐税与缉私等;第十编“商贸”比较详细记述了边区时期的商业盛况;第十一编“金融”记录了陕甘宁边区银行三边分行、西北农民银行第三分行的业务状况,定边流通的陕甘宁边区货币,并配有图片;第十二编“财政税务”记录了三边分区和定边县的财政、税收状况,特别突出对陕甘宁边区第一个红色税局详细记载;第十四编“政党”比较详细记载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定边县建立和演变的基本状况;第十五编“政权”开辟专节记述了定边县三次参议会和临时参议会的召开的时间、参议员人数、政府工作报告和选举情况等;还记录了定边县苏维埃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组成等。第十七编“军事”设专节记录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定边县兵役和扩军运动,革命根据地的民众武装,抗战时期的反摩擦斗争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第二十五编“人物”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定边战斗生活过的革命烈士、先辈、本县的革命者专门列传,如本县早期革命烈士田佐勤、高尚信、龙惠民、吕振华和牺牲在定边的谭忠余、杜宝棻等先烈,通过这些人物传记,使读者对中国共产党定边县早期组织的建立、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还有一些人物,有的是边区统一战线的模范,参与中共三三制政权;有的是边区劳动英雄,为边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有的长期担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定边基层党组和政权的领导。在人物中还特意把全国各地牺牲在定边的烈士进行了详尽搜罗,血沃定边,英魂永在。

  总之,新编《定边县志》彰显了本县革命历史,对赓续红色文化有重要意义。

  四、内容丰富,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定边县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定边县发展最快的时期,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9年,定边县首次跨入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农业发展百强县和新能源百强县;2015年,定边县首次进入全省十强县,全县生产总值达257.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9元提高到79762元,年均增长达17.7%。2019年,定边县又迈进陕西省新发展理念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经济逐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因此,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定边县所取得的成就和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新编《定边县志》内容的一大亮点,也符合中国传统地方志“详近略远”编纂方法。

  首先,注重生态环境问题。以自然地理为例,2003年版只有“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两章共计13节,注重自然地理和各种灾害。2022年版在第二编“自然环境”中章节更为细致,分为6章,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不仅分类比2003年版更为细致,在自然资源方面,增加了“光能和风能资源”新能源的内容。设“环境保护”专章,有“环保机构”“环境质量”“污染治理”“环境管理”内容,记述了定边县改革开放以来在环境保护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用大量的数据说明定边县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

  其次,系统反映了定边县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如第四编“农业”既有对传统农业的记载,也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记述。从不同时期农业机构的成立就能看出来,传统农业机构有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园艺技术推广站、种子管理站、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站等,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农业推广区域站等。用大量篇幅记载了2010年以来定边县在农业科技、种植区划、高产集成技术的推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在扶贫开发方面,记述了从信贷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在工业方面,不仅记载了传统工业发展状况,把在工业建设中逐渐形成的支柱产业的工业单独进行记述。在2003年版中,把石油放在第八编“新老‘三宝’”中来写,但随着石油工业成为本县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2022年版中将石油单独设编,系统记载了石油的勘探、储量、油田地质、油气开发、采油工艺、油田地面工程,之所以记述这么翔实,说明石油工业在定边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型能源中,定边县具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优势,也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主要产业,本志也有记载。此外,其他方面的记载也能反映出定边县改革开放以来,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再次,定边县特色产业重点记载。如前文所言,盐业是定边县的传统特色产业,但在2003年版中把盐业和其他传统产业放在一起来写,而2022年版则设专编来记载,系统记录了盐湖的成因、盐池的分布、盐业生产与运输、盐税与盐价的变化、新型产品等,凸显盐是定边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定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一些农产品独具特色,如马铃薯、荞麦、羊肉被国家质检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2022年版中作了重点记载。

  总之,新编《定边县志》是非常成功的一部方志。编纂群体不仅具有丰富的经验、地方知识和宽阔的视野,使该志的可读性和可视性融为一体,成为二轮修志的典范。在中国传统方志编纂中,对一部优秀志书的评价是“有典有法,可诵可识,乃能传世而远行”。因新编《定边县志》具有编修规范,贯通古今,内容详实,特色突出的优点,一定会“传世而远行”。

  作者简介:黄正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