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通志的典范之作
——评新编《定边县志》的五大优点

作者: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副科长李海娟 时间:2023年07月24日


  定边是古盐州胜地,有“延绥门户,环庆襟喉” 和“旱码头” 之称,历史沧桑厚重,文脉源远流长。定边县方志工作者在这方神奇美丽的土地上,躬耕不辍,丹青著史,终使《定边县志》这部350余万字的巨著出版问世。《定边县志》贯通古今,记述内容上自远古,下迄2015年,是在首轮县志的基础上重修的一部通志。翻阅《定边县志》,非常欣喜,志书的结构、内容、文字等等,无不精良,可以说是重修通志的一部典范之作。现从五个方面谈谈感受。

  一、 纵贯古今,脉络清晰

  我国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中,首轮修志,各地都是编修通志,记述下限一般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二轮修志,省内外绝大部分市县是续修的断代志,一般记述20年左右的事情,重修通志的比较少。相比较而言,断代志记述时限短,资料收集和内容处理上的体量较少;重修通志记述时限长,内容多,对资料的处理难度大,面对的问题和工作量肯定更大。在这一点上,敢于挑战通志,本身就需要更大的勇气,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从志书成品来看,《定边县志》的通志编修实践是成功的。各项事业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中间有哪些波折、有哪些阶段性成果、现状如何,整个事物的全过程得到了清晰展示,充分显示了通志系统反映事物来龙去脉的优点,体现了通志之“通”,使读者一册在手,尽知定边古今。

  以人口编为例,《定边县志》对县域人口的源流、变化情况进行了非常清晰的记述,其主线为:秦统一置郡县前,县内仅有游牧民族散居溪谷。秦朝北逐匈奴,“徙适戎以充之”。秦亡后,徙来之民多有回迁复籍者。汉武帝,“徙关东贫民于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东汉时,羌汉战争,百姓内迁,人口锐减。北魏以后,人口始渐恢复。隋行均田制,人口增殖。唐朝五代十国及宋元时期,人口时有增减。明末,人口剧减。清乾嘉年间,官府允许汉民出边垦殖,饥民大量迁来。道光后,灾荒、兵燹、瘟疫,人口剧降,十不存一。 清末至民国,人口略有回升。定边解放后,人口迅速增多。1972年后,县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出生率逐步下降。志书完整清晰地呈现了境内人口繁衍、迁徙、融合的波浪式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也揭示出人口发展与经济兴衰、战争、灾荒、瘟疫、民族政策、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关系。

  农业编对农农业体制变革历程的记述,设置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三部分。定边县历史上久为边塞,土地制度长期为国有屯田制。明朝中晚期,国家屯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不少屯田沦为私田。鸦片战争后,土地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买卖及兼并。至民国,土地均为私有,大片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和天主教会手里。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县内封建剥削的生产关系被摧毁。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期间,又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农业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土地延包、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等阶段。古今农业的要素组合形式、发展历程,一目了然。这种贯通古今的记述,使读者不必翻阅前志,便可完整了解一地事业的发展脉络,极大提高了志书的使用价值。 

  二、深度融合,内容准确

  重修志书牵涉到对旧有资料的重新审视、利用、补充的问题。编纂过程中,要避免对前志资料的简单罗列,要用新的视角评估、剪裁、熔铸前志内容,使其融入新志的体系架构中。这个架构既包括逻辑方面,也包括价值判断方面,还包括表述及文风方面。这是重修志书的难点和重点,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拼盘式或者前后割裂的问题。新编《定边县志》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首轮《定边县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自然地理编设两章,第一章自然环境设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物候、生态8节,第二章自然灾害设旱涝灾、风沙灾、冰雹灾、虫兽灾、地震灾5节。一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几十年中是大体稳定的,所以二轮修志中自然地理章很大程度上可以采用前志资料。但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会因自然因素和人的活动而有所变化,人对自然环境的勘测能力、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正是基于此,新编《定边县志》很好地整合、补充前志内容,设地质地貌、气候、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6章。在地貌中增加了“盐沼地”这一地貌单元,根据最新观测和勘测成果,修正了地质、水文、气候等章节数据;新增了自然资源章,将风能与光能资源、矿产资源等详细记述,体现了纂修者与时俱进,用全新视角考察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意识;新增了环境保护章,体现新时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取得的成果。

  群众团体编对各个时期的工商业者组织、农民团体、工人团体、青少年组织等的记述,在前志的基础上,对各种组织的形成背景、发挥作用情况进行了新的更为客观准确的记述;还有教育编对私塾、义学的记述,军事编粮饷、马政与现代驻军后勤的记述,政治部类对某些政治事件的记述,社会风俗编对民间习俗、禁忌等的记述等等,都体现出新志编修者对原有内容的重新考量和重新表述。可以说,新编《定边县志》在旧有内容和新添内容的处理上,指导思想明确、取舍组合有方,血脉贯通,内容准确,堪称佳作。

  三、 包罗万象,资料丰赡

  志书是资料性文献,要靠丰富实的资料来支撑。资料的丰赡程度,直接决定着志书的质量。通读《定边县志》,最大的感受就是资料非常丰富。从横向角度来看,全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资料应有尽有;从层次性角度来看,既有面上的概括性资料,又有点上的典型性、具体性资料,既不缺全貌的概括性、又不失细节的准确性。

  志书关于治沙造林的记述,林木种类、造林工程、造林成效、植树造林先进人物和事迹,资料非常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地处毛乌素沙漠和白于山区交界地带的定边县,经过数十年努力,黄沙秃岭变为绿色海洋,创造了生态治理的人间奇迹。志书的记述详备可查,石光银、杜秀芳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感人至深。定边县是经济大县,也是人文大县。各项事业体量大、门类全,通过新编《定边县志》的记述,读者可以充分看到定边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面貌,由此,县志真正成为定边县的“地情资料库”和“百科全书”。

  资料问题是志书最难攻克的问题,修志者都知道资料最基础、最重要,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资料难以到位,有些志书不得不用空泛的描述性语言掩盖资料缺失的问题。阅读《定边县志》,感叹其资料的异常充分,为此,笔者专门就此问题向主编马骥主任进行了解,得知一是源于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资料征集制度,二是源于定边县历年来方志工作扎实开展的资料积累。资料征集的经验做法此处不展开细说,仅从志书文化旅游编史志编纂章所记内容来看,定边县具有深厚的修志传统,编纂的部门志、行业志、厂矿学校志非常多,还出版有《定边文库》《定边县乡村志》等大型资料性文献。史志办主任马骥同志非常热爱文史工作,积极倡导和参与地情文化建设,开展张献忠研究、三边文化研究、旧志整理等工作,整理宣传地方文化,扩大地方志工作影响力。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了《春秋·三边史志杂识》《盐业志》《张献忠研究文集》《三边往事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一大批地情文化成果,为县志编纂夯实了资料基础,使得县志编纂和地方志各项工作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成果斐然。

  四、大胆扬长,特色鲜明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边塞文化、黄土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在陕西各县中,定边的辨识度非常高,是一块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土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经济社会兴盛发展的热土地。新编《定边县志》对县域的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文化进行了大胆凸显,整部志书体现出浓厚的“定边特色”。

  定边是古边塞要地。长城横贯县境,墩台相望,绵延百里,留下无数兵家的兴叹,成为沧海桑田、朝兴朝衰的历史见证。志书军事编用大量笔墨对境内古长城遗址、长城墩堠、古堡关寨遗址进行详细记述,这片土地的雄奇壮丽和沧桑历史一一展现。同时边塞生活环境,铸就了定边人民豪放粗犷、宽厚大度的民风特点,形成了崇武尚勇的价值取向。《定边县志》政治编、军事编、人物编用充足的篇幅,描述了定边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生动图景,读后使人印象至深。

  定边地处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带,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定边县志》人口编民族融合的记述,经济诸编对畜牧业、农业、民族特色产业的记述,对骡马大会、盐马古道等边贸情况的记述,社会风俗编对汉、蒙、回等境内各民族的生活风俗的记述,等等,向读者展示了定边多元文化的情景,这些内容极具特色,很有价值。

  定边是革命老区,是中央红军长征入陕第一站。抗日战争时期,定边作为三边分区首府所在地,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资源禀赋,成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战略屏障和经济中心三五九旅在定边打盐开启了南泥湾大生产序幕。1945,驻安边国民党新十一旅起义,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带动国民党军队反蒋起义的 “火车头”。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无数先烈的鲜血洒在定边这片沃土;定边人民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新编《定边县志》设置了专记“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对三边分区的政权组织、军事建设、武装斗争、群团组织以及三边分区的历史地位与贡献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记述。专记的内容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凸显了定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志书要事纪略、军事、群众团体等编章也用充足的篇幅记述了定边人民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动人事迹,整部志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定边县是全国县级区域油气产能第一大县,也是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石油开发拉开了 “工业强县”的帷幕,以石油、盐化为龙头的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地方财力逐年稳步提升。志稿专设石油开采和盐业编,浓墨重彩记述了资源储量和特点、开发历程、经济效益、相关管理等各方面情况。定边是世界红花荞麦原产地保护区、中国马铃薯六大生产县之一。定边马铃薯、荞麦、羊肉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受地理产品标志保护。志书农业编对马铃薯、荞麦单独设节,畜牧章对养羊业重点记述。以上种种,体现了县志编修者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重视,使志书更好地发挥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勇于创新,亮点纷呈

  新编《定边县志》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勇于尝试,敢于突破,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记事方面,志书一般设大事记。《定边县志》在设置大事记的同时,增设了“要事纪略”。要事纪略采用纪事本末体写法,对持续数日、数月或者数年的重大事件进行记述。收入要事纪略的事件是相对独立的,在志体内容的庞大体系中不便展开记述,但事件本身又具有重要价值的事件。比如“唐吐蕃盐州之战”“回民军在定边”“三边教案”“八里河水案”“中共中央党校定边办学”“安边起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绒毛大战”“石油开采秩序整顿”“九四抗洪”等,事件选取很有代表性。通过要事纪略,读者可快速了解一地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了志书的使用价值。大事记记录单日发生的事件,记述简明;要事纪略记录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件,或相互关联的一组事件,记述比大事记稍详。两者相得益彰,使志书的记事功能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编《定边县志》上溯远古,下迄2015年,是第二轮诸新志下限时距最近者。为便于读者了解定边县最新情况,志书对2016年至2020年期间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事项,择其要者,于编末列 《限外辑要》补叙。这种突破志书记述下限,简记新事以备查用的做法,不失为提高志书实用价值的一种有益尝试。

  新编《定边县志》在文本呈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嵌入二维码资料链接,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获取相关的链接内容。全志嵌入二维码链接百个,平均每编至三个,链接的内容有自然风光、文物、人物介绍、诗文等,资料形式有视频、图片、电子书。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志书的信息承载量,是纸质书籍融入多元化媒介的一种很好的探索。另外,志书的版式设计也很有特点,每一编的标题页衬有一幅照片,各编不同,照片和各编内容紧密相关,堪称各编的“形象页”。翻阅志书,处处可见编纂者尽一切努力提升志书品质的良苦用心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胆识气魄。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新编《定边县志》是又一部全面反映定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志书。该志也以其上乘的质量,成为我省第二轮修志重修通志中的一部典范之作。新志的出版,为社会各界认知定边助推定边发展提供了载体,搭建桥梁,祝愿定边的方志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李海娟,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