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间道 匠心润精品
——读《哭泉乡志》有感

作者:张莹平 时间:2024年07月08日

 

  志者,一域之重点;修志,一方之盛事。”宜君县《哭泉乡志》是铜川市出版发行的第一部乡镇志。志书思想观点正确、资料详实、体例完备、特点突出、篇章结构合理,彰显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了时代性、地方性、资料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是一部全面反映哭泉历史面貌、发展变迁的资料性文献,一镇之“全史”“百科书”。

  一、《哭泉乡志》是一部地方特色鲜明的文献

  地方志书是一种独特体例的著述,横分门类、纵叙事实是其纯正的体例要求。《哭泉乡志》遵循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原则,突显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科学地编写出纯正创新的志书框架结构,为编写出优良志书奠定了基础。《哭泉乡志》综合运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注等体裁方式进行编修。志书包含了“概述、大事记、建置与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农业、乡村企业、商贸流通业、财政金融、社会发展事业、人物等14章65节27万余字,真实地记述了哭泉乡社会变迁的岁月风貌,记录了在推进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各领域各阶层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充分地展示了哭泉人民在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呈现的精神风貌。这部志书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图文并茂,文字凝练,突出了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二、《哭泉乡志》突出了改革开放和跨越发展的时代特征

  《哭泉乡志》的贡献更体现在与时俱进方面,尤为关注伴随社会的发展,境域所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现象。哭泉乡地处黄土沟壑丘陵区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地区,又是关中北大门金锁关的管钥之地,210国道穿境而过。编纂者既记载了哭泉人民为改变穷山恶水、广种薄收,以农为本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创造“海绵田”,修造“红旗洞”;又描述哭泉全力发展地膜玉米,创造吨斤田的历史事实;更是浓墨重彩哭泉打造“哭泉梯田”、“淌泥河民俗村”、“孟姜女景观园”的旅游景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温饱型向小康型社会转型的时代蓝图。将哭泉的历史变迁贯穿全书,穿越时空隧道,各个时期的特征鲜明,脉络清晰,且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简而不漏,记述详尽,读后使人发展信心倍增。

  三、《哭泉乡志》展示了传承红色血脉启迪育人的方志本色

  地方志书中的人物(志)编具有褒扬先进模范人物、激励民众见贤思齐的教化功能,对传承文明薪火、引领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颇受历代修志者的重视。《哭泉乡志》对哭泉这块古老黄土地的山川形胜,地理分布,历史沿革的记述,展示了在历史长河中,哭泉的文明薪火传承绵延,生生不息。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红色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发展进步的历程中涌现出一些贤达人士,他们扶危济困、募捐办学、艰苦创业,造福乡民。

  《哭泉乡志》在第十四章中收录人物91人,有革命烈士、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社会贤达、企业名流、优秀教师、先进村民等,彰显了哭泉人才荟萃,人物辈出,人杰地灵,充分体现了志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赓续红色血脉上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为革命烈士李有朋等3人、雁门游击队长贺嘉玉、机智掩护地下党组织的农村妇女立叙传记,他们都是早期中共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了人民的自由和民族解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家卫国,都立下了显著的功绩。那些生于哭泉、长于哭泉,特别是插队的知识青年,在看到自己的名字和所取得的成绩时,不仅仅会产生几份自豪感,还会油然而生对故乡更深沉的记忆和回报故乡养育之恩的无限热情。在这些人物身上,闪烁着哭泉儿女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前行。

  四、《哭泉乡志》尊重事实,为修编乡村志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哭泉乡志》严格遵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客观公正地反映本地的优势、成绩与经验,又如实反映本地的劣势、不足与教训,不溢美、不诿过。志书要实现“存史、资治、教化”功能就必须尊重事实,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哭泉乡志》对发生区域内的的交通事故、水火灾害、重大治安事件、山体崩塌等事实也予以客观真实记载。同时,对产业结构单一、居民收入不平衡等也不吝笔墨,直言面对,提示后人从中受到的教益和启示。充分映显了编纂者肩负存史教化之责不推卸、秉承严谨求实之风不动摇的优良品德。当然,对于局部的小瑕疵也应引起修志者的注意,力求精益求精,打造高质量的精品志书。

  作者简介:张莹平,宜君县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