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的来源主要有三:
1.古代的“国别史”。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记载。自周王朝建立以来,中央及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负责记事记言。这些记载编纂成书,就成为一国的史书,如晋的《乘》、郑的《志》等,这些都是诸侯国的史书,即“国别史”。
2.古代的地理书。所谓“地理”,《周易·系辞》中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王充释为:“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这里的“理”也是纹理的意思,地理书是古人观察地理的记录和著述,存世最古的地理书为《山海经》和《禹贡》。
3.古代的地图。地图即“土地之图”,后来发展为“图经”,图经就是地图的说明文字。有人以为,中国古代的地志,多由地图演变而来,其先以图为主,说明为附;其后说明日增而图不加多,或图亡而仅存说明,遂多变为有说无图与以图为附庸之地志。关于此,我们翻翻一些旧方志都附有地图的特点,仍可见志与古地图的渊源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方志是在兼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的基础上,随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完备起来。“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是方志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