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学习贯彻娄勤俭省长重要批示白阿莹副省长重要讲话的通知

时间:2014-08-13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陕志办发〔2014〕18号

各市、杨凌示范区地方志办公室,各县(市、区)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各承编单位: 

  7月23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娄勤俭省长作出批示,白阿莹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娄勤俭省长的重要批示和白阿莹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性、指导性强,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更高要求,为我省地方志工作指明了方向。现将《娄勤俭省长重要批示》《白阿莹副省长在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学习贯彻娄勤俭省长的重要批示和白阿莹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提升地方志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情况请及时报送省地方志办公室。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2014年7月25日    

    

 

娄勤俭省长重要批示  

  编纂地方志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事业。多年来,全省地方志工作者辛勤笔耕,潜心修志,无私奉献,编纂出版了一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史志文献,为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谨向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地方志工作是光荣的,事业是崇高的。希望你们继续发扬“坚守使命、淡泊名利、秉笔直书、甘于奉献”的地方志人精神,不断提高编纂水平,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作用,为文化强省和“三个陕西”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娄勤俭       

  2014年7月8日     

 

 


 

      

 

在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政府副省长 白阿莹 

(2014年7月23日 根据记录整理) 

同志们: 

  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09年以来全省地方志工作,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会前,娄勤俭省长对全省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长亚同志传达了娄省长的批示内容,省交通运输厅、渭南市政府和商南县政府负责同志分别作了交流发言,锦春同志还要传达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并代表省地方志办作工作报告。今天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特别是电视电话会这种形式实现了从省到市、县的全覆盖,效果很好。 

  听了三家单位的发言,感受很深。修志是一项辛苦、耗时、默默无闻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但又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因为它肩负着为国修志、传承文明、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使命。五年来,通过全省修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展开,已经进入攻坚阶段。目前,全省已编纂出版省、市、县三级志书43部(册),编纂出版年鉴98种,地情书籍近300种;校注出版旧志70余部。应该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广大修志工作者功不可没。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修志编鉴,到志、鉴、网、馆齐头并举,扩大了地方志工作的领域;二是从单纯的按计划编纂志书,发展到挖掘开发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地情资料,增强了地方志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文化建设、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能力;三是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成果丰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会认可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四是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新志书。实践表明,我省地方志工作卓有成效,修志工作者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广大修志工作者表示诚挚慰问和衷心感谢! 

  下面,就进一步做好地方志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承和发扬修志优良传统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其中关于编史修志的不少重要论述尤其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比如,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讲到,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立意高远,催人奋进,是我们做好修志工作的总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地方志系统和修志工作者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学深、学透、学实,以此来指导和开创地方志工作新局面。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国有着重视历史记载的优良传统,国家修史、地方修志,世代相继,绵延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浩如烟海的历代志书和典籍,也是我省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来对修史修志格外重视,陕西历史上一直就有优良的传统,出过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史大家:被后世文人奉为楷模的《史记》编纂者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完成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班固是陕西扶风人;被历朝奉为正统的二十四史,其中《周书》的编修者令狐德棻是陕西耀县人;耗去35年心血撰写我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通典》的杜佑是陕西西安人。这些都充分印证了陕西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和治史大家的人才辈出。历史先贤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作为陕西的地方志人应该向先辈学习,在建设“三个陕西”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修志在存史、育人、资政中的重要作用,以严谨细致的致学态度和秉笔直书的求实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促进修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坚持质量、实用、服务并重,编纂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佳志 

  编纂地方志既是对省情的普遍调查,也是对当地自然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的综合研究,在为领导机构科学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研究志书,可以发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规律。修志工作要让领导重视、人民认可、社会承认,对我们自身来说,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质量。质量是修志工作的生命,要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我们要向前辈学习,努力编纂像明代嘉靖《陕西通志》一样能够流传后世的精品佳志。在一定意义上讲,这部志书的编纂质量和对历史研究的深刻程度,今天我们读起来依旧令人肃然起敬。志书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结构。就是总纲和分纲要确定好;其次是内容。志书要记录的内容很多,编纂内容要繁简得当,忠实记录历史;第三是文采。大家可能想编纂志书需要什么文采?实际上志书有其独特的文采,但不要理解成用写小说和散文的语言来编纂志书,志书也需要给人传递一种重要的语言享受。所以,编纂质量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二是实用。修志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利用,只有实用了,才能让人去主动接触它、需要它、离不开它。要坚持修志为用的原则,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实用,突出志书的特点。把修志的成果应用于科学决策,应用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使修志工作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之中,体现修志工作的价值,让当代和后世的人阅读它、了解它,给后人以启迪。三是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修志编鉴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地方志工作只有贴近中心工作,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各级地方志工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重视地方志资源的普查摸底,重视做好地方志书的出版发行和旧志整理利用,组织读志用志,扩大受众面;要加强陕西省地情资料库建设,搭建好网络信息平台,扩大地方志的利用途径;要加强对地方志文献资料的专门研究,培养地情专家,提供社会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单位和人民群众走近地方志,熟悉地方志,支持地方志工作,通过志书了解陕西辉煌的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正能量。 

  三、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地方志工作再上新台阶 

  按照省政府总体部署和《陕西省第二轮三级志书编纂规划》的要求,下一步要按时、高质量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做好地方综合年鉴和地情丛书的编纂工作,抓紧志书终审后的出版,力争早出成果。同时,要启动《陕西通志》、《西部大开发陕西志》、《陕西历代旧志文库》等三部志书的编纂工作,相关单位要做好准备。 

  一要抓好重点修志项目。各地各部门要认识到,地方志编纂工作就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项目,要按照抓项目的办法来组织实施修志工作。目前最大的项目就是二轮修志。省政府要求在2015年底完成市、县两级117部志书和75部省志的二轮修志任务,这是一项硬指标。目前,市县志仅完成23部,省志完成6部,分别占总任务数的19.6%和8%。在接下来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要完成预期目标,还需下很大的气力。从地方志办掌握的情况来看,陕南三市整体推进比较缓慢;陕北两个市修志人员不固定,修志工作停停走走,缺乏连续性;关中五市和杨凌示范区整体进展比较顺利;省属部门推进不平衡,其中有部分志书启动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些情况需引起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二轮修志工作不仅是陕西的一项工作任务,也是全国修志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加快进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二要坚持依法修志。《地方志工作条例》和《陕西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省地方志工作迈入到法制化轨道。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着力解决修志工作随意性大、主观性过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要做好保障服务。修志是一项非常辛苦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它所做出的成绩表现力不像经济工作那么强,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去重视、关心和支持,为修志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编修地方志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上下同步,左右协调,靠部门完成分志,靠市县完成总纂,需要人力、财力的综合支撑。各地要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解决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突出问题,把修志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积极支持修志工作。有些地方和部门讲,经费紧张,修志没有钱,我觉得虽然现在各项经费都在紧缩,但是修志工作花钱不多,应予以保证。目前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人常说“盛世修志”,要把历史和当下所做的工作忠实的记录下来,这是我们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让后人到时说我们“人穷‘志’短”,况且我们现在的条件也不错。另外,我们要关心、支持修志队伍建设,把一些优秀的人员吸引、充实到修志队伍中来,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修志队伍。要关心修志人员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特别是领导同志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安心工作。修志工作者令人尊敬,因为他们从事着一项卓越和无尚光荣的工作。在这里,再次向修志工作者表达敬意! 

  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在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三个陕西”的进程中,地方志工作大有可为。希望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安排,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实持续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我们的贡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