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鼓框用木质制成长圆形,两端小腰部较粗,双面蒙皮,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民间腰鼓舞之用。
打腰鼓初盛行于陕北西南地区,流传历史悠久,在秦汉时驻守在此地的士卒们曾以腰鼓为装备,遇敌攻击时击鼓为传递信号,与敌对阵时击鼓助战,一旦取胜击鼓庆贺。建国后在全国流行。打腰鼓是陕北传统的民族鼓舞,它人员众多,声势浩荡,场面宏大,威武英勇,狂欢奔放,感动强烈,摧人奋进,是集体性击打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它观似万马奔腾驰骋;听如雷吼巨鸣震地;气似蛟龙腾海之武,势如猛虎下山之威。
腰鼓有文、武鼓之分,文腰鼓表演时动作轻松活泼,愉快潇洒,幅度较小;武腰鼓表演时动作雄猛激烈,威壮狂欢,幅度较大。扮男的叫“踢鼓子”,扮女的叫“拉花子”。
打腰鼓一般是在新春的正月,重大节日的庆祝、纪念,大型会议的庆贺及庆典等活动中进行表演,人员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以上,表演时表演者服装统一,道具一致,男士上着绵羊皮褂,下穿彩裤,头笼白羊肚手巾,足穿黑色蹬云靴,显出小伙子阳刚威武的气势;女士身着大红金色滚边古代从军装,头戴木兰宽边遮阳翘檐帽,足蹬黑色高筒软底靴,紧袖束腰,显出姑娘们英姿飒爽的风采,男女均用红色腰鼓,并用丝绸带将鼓缚在腰间,双手各执鼓槌在惊天动地,狂欢威武的锣鼓家什和唢呐的伴奏下交替击打。它通过脚踢、手打、头摇、腰拧等方式,在单打、双打(对打)、群体打、联队打等过程中,打出—个个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舞蹈动作,如“连转身”、“两侧蹬腿”、“金鸡啄食”、“马步缠腰”、“单腿盖耳”、“鲤鱼跳龙门”等,它以雄壮的舞姿,灵活的步伐,欢乐的节奏,阳刚的气质,纯朴的真情,豪迈的锐气,把一个个年轻人那种潇洒优美的帅气,表现的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黄土儿女那种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的精神,使你看后顿时体内油燃生起,直冲五脏六腑,催得你浑身发烫,热血沸腾,不得不为这雄壮威武的腰鼓而骄傲和自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提起腰鼓人们会自然想到安塞。安塞县素有“腰鼓之乡”的称谓,它于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形成了著名的“延安三鼓”。
安塞腰鼓它不仅打红了陕北的角角落落,曾多次上省城,京都甚至飘洋过海到外国访问演出。l951年到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合节表演,1990年应邀为亚运会开幕式表演,1999年赴京为建国50周年纪念日表演等,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普遍欢迎和赞扬,荣盛全国,震惊全球。
咚咚的战鼓声,呜呜的唢呐音。仿佛我们每个人又好像听到那刚劲豪放,地动山摇,耳中不息,摧人奋进的腰鼓之声,它将世世代代地回荡在陕北的这块黄土高原和世界的天涯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