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队响吹细打,毛驴子披红挂绿,新娘子羞羞答答,迎亲的队伍从对面梁上缓缓走来;铜号长鸣,炮声雷动,碎脑娃娃满村乱窜,这些陕北人久违的婚庆场面日前在陕北绥德一个名叫东贺家石村的党氏村落里上演。绥德,因"绥民以德"而得名,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绥德是陕北的中心地带,自古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旱码头",历来是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绥德堪称陕北的文化的浓缩之地,也是黄土地文化、和黄河文明的追本溯源之地,陕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一首民谣让绥德汉名驰九州,享誉海外。绥德汉能巧、英俊、棱角分明,是东方美男子的象征。绥德汉打造的石雕,工细精巧,惟妙惟肖,堪称人间绝品。如果说绥德石雕是绥德汉精气神凝结而成,那么,绥德剪纸便是绥德女人的灵秀巧孕育而生。绥德剪纸门类繁多,源远流长,是陕北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编年史,也是陕北妇女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心灵秘史。“提起我家来家又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一首《三十里铺》唱红半个世纪,唱响大江南北,并多次越洋过海响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至今仍是国内外很多音乐教材的必选曲目。绥德名歌手更是层出不穷,从上个世纪50年代马子青、杨巧、白秉权等陕北革命红歌的传唱者到杨进山、李治文等一代民歌宗师再到如今的“雒氏三杰”(雒胜军、雒翠莲、雒杰),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一长江后浪推前浪。绥德的秧歌千姿百态,绥德的腰鼓别有韵味,绥德的唢呐曲调古绝,委婉动听,尤其是百人唢呐齐奏,声若惊雷,势必海啸,洪钟大吕,人间罕见。因之,绥德县被文化部同时命名为“石雕之乡、剪纸之乡、民歌之乡、唢呐之乡”,这在国内也不多见。绥德民俗是陕北民俗的活标本,尤其是婚俗,程序繁杂,礼仪齐备,规模盛大,红火热闹,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电影《人生》的婚礼就是依据绥德婚礼的程序设计并在绥德县的一个小山村举办的。本次陕北传统婚礼是由绥德县文化旅游部门联手策划的一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体验参与式实景情景剧。外景地选在绥德县白家硷乡东贺家石村党姓族人留下来的完整的明清风格的窑洞村落里举办,旨在打造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推出特色文化产品,拯救即将消失的陕北传统婚礼文化,传承黄土地古老的文明,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陕北资深文化人、原《延安文学》主编曹谷溪先生说,陕北婚俗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样不可阻挡,通过这种开发式的保护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