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唱子戏

时间:2012-10-28
来源:汉阴县档案史志局 摘自《汉阴研究》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小唱子戏,又名二棚子、大筒子戏,是以汉阴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花鼓音乐为基调,用多种唱腔板式称谓和曲牌联缀,包括生、旦、净、末、丑角色行当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根植于汉阴沃土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农民群众基础,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从湖南湖北迁移到汉阴的移民中,有人善唱大筒子戏起初为爱好者的自演自乐,多在雨天、冬闲、夏闲乘凉、春节前后进行地摊坐唱或表演唱。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移民艺人吸收了汉阴秦巴山区丰富的山歌民谣和民间舞蹈的滋养,对大筒子戏进行了嫁接改造,便有了汉阴小唱子戏刍行,并由自乐性地摊演唱发展为半职业性活动,先后出现了郭老六班、蒋机匠班。他们四处奔波,常为乡绅富户的红白喜事搭低台棚子(不能超过大戏台子)演唱。演出的剧目主要有《蓝桥汲水》、《桑园配》、《卖羊肉》、《保娃子打草鞋》等,仅有生、旦、丑三门角色。文场,为大筒子胡琴;武场有小锣、板鼓、铙钹等。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小唱子戏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为民间节庆喜事演出外,开始承担庙会、堂会演出。同治元年(1862)郭老六班传给赵德恩领班,取名为“公义班”。主要艺人有赵德(旦)、汶新(生)、易正(丑)等。石条街黑龙洞寺戏楼上所留“同治四年公义社在此一乐”字样,亦可证明公义社和小唱子戏的兴盛。光绪年间(18751908),公义班传给了第三代龚应晶领班。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小唱子戏只在乡下演出,直到清代中叶才进入汉阴县城。小唱子戏服装道具比较简单,一般上演小戏,有24名演员、23名乐手便可,对舞台无苛求,适合季节性和半职业演出。大筒子演凑时,以26定调(即内弦作2,外弦作6),常用曲调本无曲名,人们按其用处,以“小生调”、“老生调”“半板”“老配少”“紧板”“慢板”诸名称呼,其中“小生调”活泼愉快主要用于小生小旦出场;“半板”慷慨刚毅多用于英雄人物小唱子曲子多有一个共同特点调性较统一,富有细腻缠绵的抒情色彩。汉阴老艺人、原县化工厂职工鲁仁贵保存的大筒子剧目100多个经常演80多个如《饭店会》、《双封官》、《万寿山》、《掉白扇》、《抱瓶》、《山伯访友》、《南桥汲水》、《阴阳断》等都是代表性剧目。其内容多反映风土人情及神仙鬼怪。清代和民国,汉阴小唱子戏班颇多,以涧池镇王家河的公义社最有名,王家河还被称作小唱子戏之乡,老艺人中,赵德占、邹老六、易正明、龚德美、隆应品、曹安亭、鲁仁贵、何天佑、何易奎、何易刚、何易典在左邻右县均有名气。

由于小唱子戏长期活跃在农村,替下层社会群众说话,常表演反抗封建礼教的越轨行为”,又加之演出方便,不局限场

合,演员与观众常融为一体,演到高潮时,观众中也不时有人跳上台去参加演唱,所以,历来封建统治者将它视为“诲淫诲盗”、“有伤风化”的“淫词滥调”,予以压制和扼杀,有时官方明令禁演。但它是禁不住、杀不绝的,始终潜居在劳动人民中。

   新中国成立后,汉阴对小唱子戏进行过改造,去掉低俗情节,并重新组建了小唱子戏业余剧团。1962,陕西省音协派人来涧池王家河搜集整理了小唱子曲谱,为《陕西地方音乐集成》提供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唱子戏被禁演。1979恢复演出后,蒲溪、三坪、杨家坝小唱子业余剧团先后演出了民间艺人郭诗兴改编的小唱子戏《假郎配》240多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随后,王家河小唱子剧团的传统戏《桑园配》,参加了安康地区戏曲调演,获得好评。20世纪80年代,汉阴小唱子戏每年平均演出80多场。进入90年代后,受荧屏文艺和多元文化的挤压,多数民间小唱子剧团解体,可王家河剧社仍在坚持演出。近些年,新涌现的观音河乡小唱子剧社、平梁镇蔡家河小唱子艺人非常活跃,常被邀请到外乡外县演出。说明小唱子戏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是有演出市场的。

汉阴小唱子戏应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仅有的三处小唱子剧社应予以扶持。还有个提高的问题,不仅是服装道具要上档次,配乐音响效果要增加,更重要是演员和演技要上水平,小唱子戏才能走上节庆大舞台,才能赢得游客和观众的好评。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