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一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唱红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也是黄土高坡上生活的人的骄傲。其实,黄土高坡和风景秀丽、绿水青山的江南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锲而不舍的用心、用神、用力雕塑黄土高坡。祖祖辈辈在黄土高坡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也孜孜不倦地用心、用神、用力解读黄土高坡。
奇迷的黄河阵
黄河,乃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打从发源起,就表现出汹涌澎湃、咆哮如雷、一泻千里、滔滔不绝的恢弘气势。黄河两岸繁衍生息的人,上苍赐予其凝重稳实、豪爽豁达、质朴敦厚、刚直忠烈之秉性。
孟春期间,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人们有着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转九曲的习俗。九曲,也叫黄河阵。相传,它是一个迷阵,用弯弯曲曲的路来迷惑阵内的人。进入阵中,一步走错,就难以出阵,那又为了什么人们又都想进入阵中一试呢?原来,黄河是弯弯曲曲的,黄河边上无数条大大小小有名的、无名的河都是弯弯曲曲的;黄土高坡是弯弯曲曲的,偶尔,站在黄土高坡的山顶上眺望,远处近处,山连着山,路接着路,河套着河,那才是一个真正的黄河阵。原来,黄土高坡上的人本来就生活在黄河阵中。那确实是一种红火热闹而又壮美辉煌的生活场面。
原来,黄河阵是黄土高坡人生活环境的缩影。大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皆愿在这新春佳节之际,重温生活之乐趣。
原来,这就是生活。
神秘的黄土龙
龙是炎黄子孙的图腾,我中华儿女皆是龙的传人。这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龙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也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象征。长期生活在黄河阵中的人们发现,原来,这高高低低、蜿蜒起伏、广袤无垠、沃野千里、谷稼丰殷、地域辽阔、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就像盘踞在中华大地上的巨龙,河流就是龙脉。山川与河流形成了龙腾虎跃的气势,似乎人们真的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祖祖辈辈视黄土高坡为福地,生,皆愿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死,都用黄土埋忠魂,充分证明人们对这黄土高坡的钟爱。
因有龙,就形成寻龙的习俗。生,想建一所好宅安居;死,愿在一个美的龙穴上享受真气。
讲究的是山的品相和走势,让山有情;水的动静和弯曲,让水有情。钻研风水者认为龙行踪不定,迹象难测。它有时绕岭,有时穿峡,千变万化后,方才留下真谛。似乎大自然有意与人作对,想给人留下永远解不开的谜。可是,黄土高坡上的人生来就有一股犟劲,愿把这部杰作一代一代地读下去。黄土高坡是一部读不完的巨著。顺其自然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奢侈,但年年期盼。
终于盼来了。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窖灌农业、公路、铁路弯弯曲曲、四通八达,这不就是我们祖祖辈辈要寻的“龙”吗?
独特的信天游
信天游,旋律悠扬,风格豪放,气韵高亢,感情真挚,是黄土高坡上生活的人的心声。
信天游,语言生动、直率、艺术魅力独特,是黄土高坡上的人民用犁铧镌刻在黄土高坡上的不朽诗篇。
黄土高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黄土地上的人民,人民心里有唱不完的信天游。初春时节,黄土高坡上仍然寒气未退,日落西山,月上树梢的时刻,在交通不便的黄土高坡上,赶牲灵南下的人仍然行走在山间小路上,陪伴他们的除了不会说话的牲口外,只有牲灵脖子下的铃铛声和空旷山野里信天游的回声。
“西北风刮的冷格森森,什么人留下个出门人?”
这歌声是赶路人凄凉的哀怨和发泄,是对大山的诉说。黄土高坡上那古铜色肌肤的黄土汉子,他们一生和黄土高坡融为一体,累了,圪蹴在黄土地上抽一锅旱烟解解乏;天旱了,他们就用汗水来浇灌庄稼。“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这歌声,其情之真挚,其景之雄浑,其意之高远,其形之传神,表达出了黄土儿女千年的喜怒哀乐。
封建礼教束缚,不少人在禁锢中遭受不幸。“太阳出来照山坡,有一个媳妇受折磨,十三上订亲十四上引,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也有人冲破牢笼,与之抗争。“我在山峁你在沟,探不上拉话招一招手”,“我在河畔你在院,探不上亲口笑一面”。这一笑一颦突出表现了一对恋人的热恋之情。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歌云:“满天的星星亮又明,红军他是咱的知心人”,“小燕子垒窝一嘴嘴的泥,咱穷人翻身全靠毛主席”。改革开放,人民脱贫致富,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像芝麻开花,一节高过一节,黄土高坡也变了大样。请听黄土高坡上传来的歌声:“猪的骨头羊的髓,尔格的生活实在美”,“双手拿起白面馍,尔格的日子好红火”,“坐车要坐桑塔纳,交朋友要交有文化”。这歌声,发自肺腑,其情之真,其意之切,感人至深,令人激动。
有趣的寺庙文化
寺庙,是黄土高坡上的一条风景线。
大凡黄土高坡上居住人口集中的村落周围,必建有寺庙。寺庙,或建于众山拥戴的高山之巅,或建于数河交汇的河口之处。建庙之地,系山者,山必庄严,土必厚重;靠水者,水必灵秀,石必奇峭。据悉,在黄土高坡这片奇迷的土地上,每一座大大小小的寺庙,皆有一段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或许,因这些动人的传说,使寺庙中供奉的诸神历代香火旺盛,叩拜者络绎不绝。人们为何对摸不着、看不见,既无踪又无影的神如此崇拜呢?难道真的有神灵存在吗?
大凡神者,或为人们理想的化身,或身前原本是不畏强暴,为民除害,救苦救难的英雄,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而供之为神。黄土高坡地处北方丘陵沟壑区。在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过去,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再加上黄土高坡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境地。谁替百姓作主,谁来主持公道呢?老百姓只能把神抬出来作他们的“主人”。
寺庙文化,是黄土高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建于何朝何代,有待不断考证。但从寺庙现存实物考证,多系明清两代重建。寺庙与文化紧密相连。例如:不少庙宇设文昌殿,供孔老夫子等。庙碑,是寺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庙皆有庙碑,有碑皆有文。碑文中或记述建庙始末,或记述神之灵验,或记述人之虔诚,都是文化的体现。某庙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述:“昔圣人设立寺庙,供神供佛,所以振纲常、正民心、广教化而美风俗也。”楹联,乃是寺庙文化的精华,大多庙宇皆有石木刻楹联。从内容、书写到雕刻,都很有艺术造诣,体现出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南丰寨曾有一联云:“日 晶 通天地,月朋 照乾坤。”其联对仗之工稳,刻制之讲究,反映了当时文化发展之高度。令风格独特的壁画雕刻也是独具匠心的。
逛庙会是黄土高坡人们的一大乐趣。凡寺庙,其建筑皆十分考究。砖青瓦壁,雕梁画栋,兽首相逐,勾心斗角,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庙会期间,办神事,唱大戏,有吹手,有说书,有商贸。想听者,听书;愿看者,看戏;缺物者,购物。人山人海,煞是乐活。一些寺庙有时还唱“对台戏”,那场面,真让人兴奋。在众多逛庙会中,书迷、戏迷最引人注目,与时下的球迷、歌迷相比,一点也不减风采。戏看得上了劲。饭也不回家吃,边看戏,边评戏。俗话说,会看的看个渠渠道道,不会看者看个红火热闹。生走错了脚步,旦说错了台词,当场评说。戏迷多了台口就硬。有时因唱中丢失戏段,戏迷们就当场扣板。一旦出此情节,必重新开戏,否则就不好再唱下去了。书迷们一群男女老少围着坐下,说者津津乐道,听者眉飞色舞,那场面确是动人。书停了,戏煞了,听者看者仍不想离开。一路上听着议书,看着说戏。数日之内,全在书戏的世界里。
难怪,神有人敬,死后也潇洒;人有神佑,百姓也伟大。神不亦乐乎?人,不亦乐乎?原来这是人与神同乐的场所。
宜人的土窑洞
土窑洞,依山而造,省工省料,深藏不露,冬暖夏凉,有风有光,宜人宜畜。它形似石拱桥,是黄土高坡上人们独特的居所。有谚云:“金圪崂,银圪崂,还不如咱们的土圪崂。”老祖宗何以选择于黄土高坡造土窑洞定居,又何以如此爱慕土窑洞呢?
黄土高坡上的人最敬仰的是黄土。祖祖辈辈视土如神。在黄土高坡上,人们凡建宅修坟,当选定方位后,首要的事就是请先生择定破土之日期时辰,方才开工。这一风俗,至今沿习不改。老祖宗敬土如神,视土如命,赤金可让,寸土必争。
黄土,有奇妙的消炎和解毒药效。据《本草纲目》记载:“黄土,气味甘,平,无毒。”“解诸药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元丰中,皇子仪国公病,国医未能治,长公主举乙人,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见,问黄土愈疾之壮。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退尔。’”由此可证实古人对黄土的了解和认识。在黄土里干活的人,不小心碰破皮肉,抓一撮黄土压在伤口处揉一会儿,伤便自然愈合。小孩子,腿弯处受了腌,撒一把黄土当药贴,腌伤处会自然痊愈。乡人外出,气候水土不服,染上皮肤疾病,回家后拿几块黄土疙瘩放在灶火烧烤后烫皮肤,数次即愈。难怪黄土高坡上的人敬土。
土窑洞,靠土崖打造而成。土地、土炕、土炉灶,四面八方皆有土。又居高临下,宜高瞻远瞩。周围花草树木,与人竞长。难怪,久居土窑洞者,大多少病高寿。原来,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古老的土窑洞大多在峁、墕、渠靠山崖的地方,故得名李家渠、张家峁、刘家墕等村庄名。村夫野老相传,北宋巾帼英杰穆桂英在穆家圪崂土窑洞中出生的,现仍能看出其概貌。其实,这峁、渠、墕多系山区交通不便之地,不知老祖宗们为何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这不由地使人想起古代频繁战火而迁移的难民。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利防、利避、利守、利逃。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为了使土窑洞变得美观大方、牢固耐用,用石头或砖接窑口子,用白石灰或三合土粉刷,居住起来更舒适。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改善的快。老百姓在交通便利处新建砖石窑洞,其建筑、粉刷、装潢十分讲究,铺地板、贴瓷砖、吊顶灯,一点也不比单元楼逊色。由于这些窑洞仍在黄土高坡上,仍具有夏可防热,冬可御寒的特点,仍是避暑宜人的好地方。一些老板甚至专门修建了窑洞宾馆招徕宾客。
老祖宗啊,我们认识了你看重黄土高坡的文明;黄土地啊,我们看到了你明天的价值。
寻常的小草
小草,生命力很强。它不择环境优劣,不讲自然条件好坏,只要有土壤的地方,就能生根发芽。哪怕在百丈高崖的石缝间只有一小撮土的地方,也不例外。在土地贫瘠,气候寒冷,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梁峁起伏的黄土高坡上,有我们说得出名字的,说不出名字的。有人要拔掉它,它照样会长出来。在黄土高坡上生长着的小草中,好多小草让人终生难以忘怀。
可生食的辣辣
辣辣,学名葶苈,又名大室、大适、狗荠等。遍生黄土高坡的野地道旁。辣辣是春的信使。春来了,它便最先告诉黄土高坡上的孩子们。在黄土高坡上长大的人,儿时认识最早的植物,恐怕就是小草辣辣了,而了解最深的恐怕也是这种小草——辣辣。
因辣辣可生食,孩子们才有刨辣椒的习俗,记得在四五岁时,乡村正处于困难时期,和村中伙伴们相比,佼佼者的我还在穿夹时,一群伙伴们已开始光着屁股蛋刨辣辣了。或许因其有辣味,是孩子们为它取得名字呢。那时期年景不丰,多数孩子是在饥饿中成长。刨来的辣辣大多在玩耍时生食了。刨辣辣的孩子多了,就显得辣辣长出来的太少了。出发的时候,你呼他唤,相约一块,欢蹦乱跳,一旦到了有辣辣的地方,便先抢占地盘,画线为界,谁占下谁刨。强者常刨辣辣长得多的地方;弱者只好刨辣辣长得少的地方。有时碰运气,弱者也能遇上好地方。为此,在伙伴们中常常发生争吵相斗的事情,有时常惹的大人们也面红耳赤。回想起来,儿时那股刨辣辣的劲头,的确够得上一名忠实质朴的开荒老农,浑身上下全沾着泥和土,要不是个个都会说话走路,真可谓个个都是土做的泥人儿。刨下辣辣,便开始玩。耍碗碗,垒窑窑,吃辣辣,过家家。多刨者,多食;少刨者,少食。真实公平合理的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玩上半日,虽吃不饱,但也差饿。一个个长得活泼可爱。唯有怕土弄脏衣服的我,少吃辣辣,却多生病。
长大了才知道这不起眼的辣辣是一种很好的草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此草可破坚逐邪,通利水道;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弱;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通月经。”读到此,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在黄土高坡上生长的孩子童年时期光着屁股蛋刨辣辣吃而又很少生病,并能长得活泼、壮实、可爱,这是否与小草辣辣有关?
当饭吃的苦菜
苦菜,又名败酱、马草、苦职等。气味苦,平,无毒。《本草纲目》注:“治毒风痹痹破多年凝血,能化脓为水,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苦菜有如此神奇的药效,为何中医大夫的药方中很少用苦菜?而黄土高坡上的人却把苦菜当菜吃。这可能就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
苦菜,遍生黄土高坡的田间野地,从春到秋,随处可见。民间有“地穷出菜”的俗语,是否与苦菜有关?任凭怎么说,苦菜还是备受黄土高坡人喜爱的野菜之一。
春来,拔苦菜是黄土高坡上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黄土高坡上生活的人们,穷者,把苦菜当主菜食;富者,视苦菜为营养丰富而又无污染的野生鲜菜。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逐渐形成拔苦菜的风俗。出山拔苦菜者,多系家中的辅助劳动者。而主要劳力只在耕作之余,休息之时,拔些苦菜回家,也是常有的事。青年男女上山拔苦菜总是相约结伴而去,互帮互助,先拔满你的筐,再拔足我的篮,个个满载而归。有的青年男女在长期的拔苦菜中,建起了深厚的感情,并相亲相爱。“白格生生的脸蛋太阳晒,苗格条条的手手拔苦菜”。这一从心灵深处发出的歌声,表达和抒发了一对心爱之人的疼爱之情,感人至深,令人激动。
七十年代初,老天连年歉收。一到青黄不接之际,多数人家家中断粮。期间,人们把拔苦菜等野生菜当作主食吃,满山遍野的苦菜几乎被拔光吃尽,很难寻找。人民群众不愧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者。这时期,人们不说拔苦菜,而说寻苦菜。一字之改,足见当年拔苦菜之艰辛。细思量,他们创造的准确、生动、丰富的语汇,也充分说明黄土高坡文化开发之悠久。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很多乡村也种上了大棚蔬菜,满山遍野的苦菜再不必去“寻”了。而这纯天然野菜却成了城里餐馆酒店餐桌上的一道高级菜了。一盘苦菜拌杏仁10元,和一个肉类菜等价,这一变化简直让人不敢想象。有人以专卖苦菜为业,据说生意还挺红,这又给百姓添了一条生财之道。
常闻,眼下人们生活水平高了,苦菜等野菜吃的少了,病却多了,像癌症类的大病也显而易见了。想来,似乎这些病的增多与少吃苦菜有关?传闻,某男因病去省城医治,专家确诊为恶性肿瘤,体大如拳,无药可医。回到家中,他日日出山,拔苦菜生吃。翌年,再去省城看医生,查原症状全消失。专家大惊,甚感奇怪。这是苦菜的神奇药效吗?实在令人费解,同时也很值得专家们思考与研究。但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抽点空闲,亲自去黄土地里拔几回苦菜,回忆回忆当年结伴拔苦菜的山野生活,既能锻炼身体,又可丰富餐桌,再加上食后神奇的防病治病药效,那的确够得上是一小举而有大得的美事了。
苦菜啊,苦菜!你生长在黄土地里,为了黄土地上的人,总是任你“拔”任你“寻”。困难中,人们把你当饭吃;富裕时,人们把你当营养品;患病后,你用自己神奇的药效解救人。你是黄土高坡的骄傲和自豪。
怀念你啊,苦菜!
大补上品黄芪
黄芪,属多年生长草本植物,原生长在黑龙江、河北、内蒙等地。《辞海》注“根可入药,性温,味甘,功能补气固表,利水托疮,主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七十年代前,黄土高坡上栽种甚少。三中全会后,在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才引进在黄土高坡上大面积栽种。原来黄土地极利黄芪生长。二十余年间,黄土高坡上长出的黄芪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颇受日、韩、欧美等国际市场青睐。特别是位居黄土高坡的子洲县生产出的黄芪,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东北参,子洲芪”的美誉。可见,子洲芪的质量和信誉。
子洲芪有如此殊誉,是有根由的。
黄芪,乃大补要药之一。引进在黄土高坡上大面积栽种后,勤劳淳朴的子洲人,精耕细作,黄土地有适宜黄芪生长的优质土壤,再加上黄土地无公害和纯天然生长的特点,是长成高质量子洲芪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讲究健康饮食的人与日俱增。他们把黄芪当茶,泡着饮用,当调味品,煮在饭里吃,当药品,浸在酒里服。据民间用者反映,该品对健身补虚有特殊疗效。据有关资料介绍,国际上已制出黄芪饮料,供人日常饮用,倍受市场看重。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用黄芪送礼的风气,备受受礼者喜欢。有谚云:“礼品千万种,子洲黄芪是上品。”可见,人们对子洲芪的珍爱。
笔者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时代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相信子洲芪将会出现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子洲县将会因子洲芪而腾飞!
子洲人将会因子洲芪而骄傲!
翻阅药典发现,在黄土高坡这块土地上生长着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小草,诸如茵陈、甘草、苍耳、车前、野百合、马齿等等,医疾甚佳,东南西北少有。却原来,黄土高坡不但能陶冶、哺育出强悍、磊落、刚直、耐劳而又勇于奉献的黄土高坡人,而且还能冶炼培植出医人养人的药草来。
写到此,我倍感自己能生长在黄土地,而且又拥有这雄浑、坦荡的黄土高坡而自豪。但愿黄土高坡能长出更多的像黄芪、辣辣、苦菜一样能医人养人的草药来,把这个世界医治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