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与民俗中的家畜例话之三“骡”

时间:2013-11-20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骡是马与驴的杂交种,歇后语说:“驴下骡子—两张皮儿”。陕北人称不温驯的骡子为“毛骡”,称公骡为“儿骡”,称马生的骡子为“马骡”,称驴生的骡子为“驴骡”,公骡尽管有生殖器,但无生殖能力,所以,民间就有“骡子的X——样杆子”的歇后语。因为骡子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一些地方结婚迎亲新娘子忌讳骑乘骡子(只骑驴或马);但多数地方并没有这种讲究,有的还专门乘坐由双骡抬着的“骡轿”(也称“架窝子”),以显排场与风光。骡寿命长,体力大,在陕北多用做力畜;但也有形体矮小者,人们称其为“搐鼻儿骡子”,有俗语说:“搐鼻儿骡子卖了个驴价钱”,是说货物货色不佳,没有卖上好价。骡子的口(年岁)大了便也就退役了,所以,人们评说已“落时”、不再有作为的人为“老骡子拴到背巷了”。农人统称牛、马、骡、驴为“大牲灵”,陕北民歌《赶牲灵》中唱道:“走头头的(那个)骡子三盏盏的(那个)灯,戴上了的(那个)铃子(呀)哇哇的(那个)声。”在农业社会里,牲畜是仅次于土地的最重要生产资料,“牛羊满山,骡马成群”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陕北一些地方政府曾设过“骡柜”,这是专门给靠畜力搞运输者上税的机构。在较大的集镇上都开有骡马大店,以供商家的驼队与骡帮投宿歇脚。“骡价呀马价”,意为不是大宗买卖,没必要讨价还价,如:“争论啥哩,不就是一只羊嘛,又不是骡价呀马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