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之所以得名,除了这座楼本身建筑雄伟,气势不凡外,还得名于那块为书法家叫绝的匾。这张匾上大书“大观楼”三字,刚健遒劲,笔力千钧,浑厚俊美,真是书法中妙品。这张匾是谁写的呢?落款是“长白托隆题”,果真是长白托隆写的么?据说,清朝开国初期。执行排汉政策,凡是各地文武官员,都由旗人担任。叙府号称西南重镇,当然也不例外。那个叫托隆的旗人,就是清政府派来的府官。此人好大喜功,还爱附庸风雅,很会为自己树碑立传。他到任不久,就把已被大火烧掉了的谯楼重修,取名为“大观楼”,以示洋洋大观的意思。可是他写字却是“三脚猫”功夫,抽不上壁头,会不得客。只好把辖区内会写好字的老夫子都叫来,要他们各写一幅由他选用,还要落上“长白托隆题”的款,以此留芳千古。可是,这些书法家写的字都不中他的意,不是肥了,就是瘦了,不是软不溜叽,就是垮稀稀的,叫他火冒三丈。就在这时,在堂上帮忙接待书法家的幕僚冀宣明愿意来试试。这下,不仅众书法家认为,这是不识高低,就是长白托隆也不以为然。冀宣明不管这些,自己磨墨,自己铺纸,蹬起八字脚,蘸饱墨汁,在一张六尺见方的宣纸上写了一个“大”字。呀!这个“大”字笔力千钧,大堂上不约而同地叫起好来。就是托隆,也由中堂上移位下来,横看顺看,赞不绝口:“冀先生,写得好哇!怪我有眼不识泰山,得罪得罪。”于是忙命人磨墨铺纸侍候。冀宣明就是怪,第二个字,不写观字,而偏要写楼字。众又见他一竖一横,一撇一点,无不恰到好处,一字没写完,赞声四起。托隆除了叫好外,忙命人送上一碗提神的酽茶,叫冀宣明喝。最后,冀宣明才写观字。这个观字也真难写,字排不当,不是重心不稳,就是两边大小不一,左右分家。冀宣明在下笔之前,用笔在墨碗里磨蹭了好一阵子;进行精心构思。可是等他构思好了,写到最后只剩一个倒钩时,鸦片烟瘾发了。哈欠连天,眼泪长流,手臂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为了写完这个字,只好用右脚将笔一踢,把那倒钩打起。这一脚,可把那倒钩踢神了!既有骨力,又很俊美,恰到好处。
所以,后人临写“大观楼”三个字时,其它的笔画都好学,就是“观”字最后那个倒钩学不好。他们哪里知道,那是用脚踢出来的呢!